会员
肖邦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嬗变
刘进清更新时间:2019-09-06 17:29:58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作为浪漫主义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肖邦,是深入研究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个案。肖邦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18、19世纪华沙独特的社会结构以及隶属于它的艺术群落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19世纪20年代欧洲文艺领域中蓬勃发展的浪漫主义思潮、波兰的浪漫主义文学给予他的创作以更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浪漫主义诗人米茨凯维奇的诗歌是肖邦钢琴音乐诗意的重要源泉。肖邦作为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其独特性必须放到音乐美学史上来认识,它是典型的情感论音乐。情感论美学思想,从古希腊至19世纪有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到黑格尔至高峰,尤其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成为最重要的主导精神,核心即“精神内容就是艺术之所在”。在有关音乐的情感内容及其主体性问题上,肖邦可谓几乎全盘接受了黑格尔的理论主张,他的艺术风格从“感伤悲情性”到“内在戏剧性”的嬗变,无不浸透着肖邦主体性的独特情感体验。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5-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刘进清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哲学26万字 - 会员
摆脱审美贫困:中国乡村美学研究
本专著是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陈冬(哲学美学博士)独著的学术专著。内容是探讨如何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话题。文章以乡村审美贫困问题为切入点,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诗词中,寻找文化根脉中的美学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关理论指导下,探寻乡村摆脱审美贫困的路径。文章以现代性视野,重新审视宗法乡村审美贫困的命理逻辑,重塑传统文化中“桃花源”等美丽乡村原型,结合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等,寻根问脉,抽茧剥丝,哲学17.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