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将机锋潜藏于柔弱之中(3)
谦虚谨慎,赢取人心
汉朝时,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受宠于汉武帝,再加上卫青本人骁勇善战,他深得汉武帝信任,被任命为大将军,封为长平侯,率大兵攻打匈奴。
右将军苏建在与匈奴作战中全军覆没,单身逃回,按军律当斩。
卫青问众属官:“苏建应当如何处置?”
议郎周霸说:“大将军出兵以来,从未斩过一名偏将小校,如今苏建弃军逃回,正可斩苏建的头,来立大将军之威。”
卫青说:“我因是皇上的亲戚而带兵出征,并不怕立不起军法的威严,你劝说我杀人立威,却失掉了做臣子的本分。我的权限虽可以斩杀大将,然而我把这种权力还给皇上,让皇上来决定是否诛杀,这不是更好吗?”属官们都钦佩地说:“大将军高见,属下等万万不及。”
卫青便派人把苏建押回长安,汉武帝对卫青处理此事的方式大为满意。
汉武帝并没有杀掉苏建,苏建后来又跟随卫青出征攻打匈奴,他劝卫青说:
“大将军的地位是至尊至重了,可是天下的贤士名人却没人夸赞传扬您的威名,古时的名将都向朝廷推荐贤良才能之士,自己的名声也传遍四海,希望大将军能学习古时名将的做法。”
卫青摇头说:“自从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各自招揽宾客、结成朋党,以颂扬自己的名声,皇上常常恨得咬牙切齿。亲近贤士名人、进用贤良贬黜不肖,这都是皇上的权力。我做臣子的,只知道遵守国法,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
汉武帝因此更加宠爱卫青,令群臣见到卫青都要行跪拜礼,以显示大将军的尊贵。
群臣都不敢抗旨,见到卫青无不匍匐跪拜,只有主爵都尉汲黯见到卫青,依然行平揖礼,有人好意劝汲黯:“对大将军行跪拜礼乃是皇上的意思,您这样做不怕皇上恼怒吗?”
汲黯昂然道:“跪拜大将军的多了,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难道说大将军有一个平礼相交的朋友,就不尊贵了吗?”
卫青听说后,非常高兴,登门拜访汲黯,谦虚地说:“久仰大人威名,一直没有机会和大人结交,今有幸被大人看得起,请把我当您的朋友吧。”汲黯见他态度诚恳,不以富贵骄人,便破例交了这个朋友。卫青以后凡有疑难问题。都虚心向汲黯请教。汉武帝很欣赏卫青的谦逊,对卫青的宠爱始终不衰。
盛名只会使上司不安,使身边的人远离,使谄媚者蜂拥而至,主动示弱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出现,这才是处世成功之道。而为人切忌强出头,因为强出头往往会被搬不动的石头砸了脚。
历史经验
记住:招摇的背后往往是嘲笑的声音。即使颇富才华也要懂得适时收敛,而“强”出头者,既无头脑的小聪明,又无处世的大智慧,是会“死的”。
自我“污染”,平平安安
战国末年,秦王赢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一次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
秦王先是问大将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赢政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他又问老将王翦:“王将军,你的意见呢?”
王翦说:“因为楚国很有实力,至少要派60万兵。”
秦王赢政听了,不屑一顾,命李信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果然,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两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赢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然后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秦王赢政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请王翦带兵出征,王翦自然答应。出兵之日,秦王赢政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赢政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赢政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放心出征吧。”自大军出发至抵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赢政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老得昏了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王翦说:“你们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罢免我的官职;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
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认为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赢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心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熊负刍,消灭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赢政的疑心,不惜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虽然部将以为他老昏了头,但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使他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众人皆浊我独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没有人乐意让一个“异己”长久地立于身侧。以“自污”来做障眼法,能让对方安心,使自己安全。
历史经验
有实力者如果太过“高尚”、“自敛”、“清正”,会让领导或竞争者觉得不安。适度“自污”,告诉他们自己也只是个贪一时之财的小人物,对方自然会放松警惕。
忍无可忍,还要再忍
范雎是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一位十分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而他走上政治舞台却历经了坎坷。
范睢,字叔,原是魏国人,早年有意效力于魏王,由于出身贫贱,无缘直达魏王,便投靠在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有一年,他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知范雎之贤,馈以重金及牛、酒等物,范雎辞谢没有接受。须贾得知此事后,以为范雎一定向齐国泄露了魏国的秘密,便将此事报告了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不问青红皂白,令人将范雎一阵毒打,直打得范雎肋断齿落。范雎装死,被人用破席卷裹,丢弃在茅厕中。须贾目睹了这一幕,不置一词,还往范雎的身上撒尿。
范雎强忍着一时之气。他待众人走后,从破席中伸出头对看守茅厕的人说:
“公公若能将我救出,以后定当重谢。”守厕人便去请求魏齐,允许让他将厕中的“尸体”运出。
范雎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并改名换姓为张禄。此时的秦国正是秦昭王当政,而实际上控制大权的却是秦昭王之母宣太后、宣太后之弟穰侯、华阳君和她的另外两个儿子径阳君、高陵君。这些人以权谋私,秦昭王完全被蒙在鼓里,形同傀儡。
但范雎看出秦国是最具实力的国家,秦昭王也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国君。
几经周折,范雎终于见到了秦昭王。他以其出色的辩才向秦昭王指出秦国政策的失误,并提出了自己内政外交等一系列主张。秦昭王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废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径阳四人于关外,将大权收归已有,并拜范雎为相。
范雎所提出的外交政策,便是闻名于后世的“远交近攻”,而他所要进攻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他的故国魏国。
魏国大恐,派使臣须贾来向秦国求和。不过,须贾只知道秦国的相国叫张禄,而不知他就是范雎。
范雎得知须贾到来,便换了一身破旧衣服,也不带随从,独自一人来到须贾的住处。须贾一见大惊,问道:“范叔别后还好吗?”范雎道:“勉强活着吧!”须贾又问:“范叔想游说于秦国吗?”范雎道:“没有。我自得罪魏国的相国以后,逃亡至此,哪里还敢游说。”须贾问:“你现在干什么呢?”范雎道:
“给别人帮工。”须贾不由得起了一丝怜悯之情,便留范雎吃饭,说道:“没想到范叔贫寒至此!”同时送给他一件丝袍。
席间,须贾问:“秦的相国张禄,你认识吗?我听说如今天下之事,皆取决于这位张相国,我此行的成败也取决于他,你有什么朋友与这位相国认识吗?”范雎道:“我的主人同他很熟,我倒也见过他,我可以设法让你见到相国。”
第二天,范雎赶来一辆驷马大车,并亲自当驭手,将须贾送往相国府。进入相府时,所有的人都避开,须贾觉得十分奇怪。到了相府大堂前,范雎说:
“你等一下,我先进去替你通报一声。”
须贾在门外等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出来,便向守门人问道:“这位范先生怎么这么半天也不出来?”这时他才明白刚才拉他进来的“范先生”就是他要找的相国。
须贾大惊失色,于是脱衣袒背,一副罪人的打扮,请守门人带他进去请罪。
范雎雄踞堂上,身旁侍从如云。须贾膝行至范雎座前,叩头道:“小人有必死之罪,请将我放逐到荒远之地,是死是活都由大人安排!”范雎问:“你有几罪?”须贾说:“小人之罪多于小人之发。”范雎道:“你有三大罪:我生于魏,长于魏,至今祖先坟茔还在魏,我心向魏国,而你却诬我心向齐国,并诬告于魏齐,这是你的第一大罪。当魏齐在厕中羞辱我时,你不加阻止,这是你的第二大罪。不只如此,你还乘醉向我身上撒尿,这是你的第三大罪。我今天之所以不处死你,是因为你昨天送了我一件丝袍,看来你还没忘旧情,我可以放你回去。不过你替我转告魏王,赶快将魏齐的脑袋送来!要不然,我就要发兵血洗魏都大梁城!”
魏齐吓得仓皇出逃,可赵、楚等国畏于秦国的兵威,谁也不敢收留他,魏齐终于被迫自杀。
一个人能“忍”的程度也是他可“负”的程度,成大事者莫不是从危机四伏的人性丛林中杀开一条生路,其间所受之辱超乎想象。但正是如此,他们才能挑起常人挑不起的重担,走上成功之路。
历史经验
忍人之不能忍,方能成别人所不能成之事。人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要你能忍受挫折中的屈辱和痛苦,将挫折当成成功来临前的磨砺,并以此自勉,一旦东山再起,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