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将机锋潜藏于柔弱之中(1)
生气不如争气,翻脸不如翻身
南北朝时的高洋在尚未称帝时,政权在其兄长高澄的手里。高洋的妻子十分美艳,高澄很嫉妒,而且心里很是不平。高洋为了不被高澄猜忌,装出一副朴诚木讷的样子,还时常拖着鼻涕傻笑。高澄因此将他视为痴物,从此不再猜忌高洋。
高澄时常调戏高洋的妻子,高洋虽然气得不行,但他也假装不知。后来高澄被手下刺杀,高洋为丞相,都督内外诸军。朝中大臣素来轻视高洋,而这时高洋大会文武,谈笑风生,与昔日判若两人,顿时令四座皆惊,从此再不敢藐视。高洋即位后,初政清明,简静宽和,任人以才,驭下以法,内外肃然。
.当时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听到高洋即位,便借兴义师的名义,进攻北齐。高洋亲自督兵出战,宇文泰见北齐军容严整,不禁叹息道:“高欢有这样的儿子,虽死无憾了!”于是引军西还。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不存在这种不忍让就会动辄丢性命的事了,但适时弯曲是必需之策。弯曲时更容易看清彼此更多的东西,更有利于沟通和进步。
一位名叫拉升·彼德的男士在海军服役两年后,回到了美国首都华盛顿。他之前服务的那家广播公司正等待他继续去做播音工作,但是换了个新上司。由于某种原因,这位新上司好像不大愿意接受他。
于是他冷静、谨慎地工作着,新上司对他主持的节目时间重新安排以后,他按捺不住了。他一直是和老搭档主持某个喜剧节目的,而新安排的时间差得不能再差了——将近午夜。
他怒火中烧,准备和上司干一场,但是为了饭碗他还是忍了下来。搭档和他接受了这个倒霉的时间安排,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三年后,这个节目成为华盛顿首屈一指的节目。
一天,新上司主动邀他参加电台的聚会,这次是躲不掉了。晚会上,他遇到了上司的未婚妻。她是个聪颖、活泼、务实的姑娘。像她这样的姑娘怎能喜欢一个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的人呢?通过上司的未婚妻,他对上司的人格品行的看法有了转变。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态度转变了——上司的态度也变了。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他仍在全国广播公司工作,并在全国一档著名的电视节目中主持气象预报。
己不如人时,当面翻脸、发泄怒火只会自取灭亡,懂得适时弯曲、暗中发力才是求胜之道。
历史经验
当遭遇别人的欺辱时,是生气对自己有利,还是忍下这口气对自己更确利?是翻脸对自己有利,还是适时弯曲对自己更有利?这是不言自明的。
当然,不能为弯曲而弯曲,要在弯曲时不忘积极进取,最后一鸣惊人,显示出强者的实力时,自然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小事不妨糊涂,大事一定精明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
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
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
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他的建议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的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他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口吻来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我便会终生不能忘。
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吕端的“糊涂”,还表现在他的不置产业上。他不仅为官非常清廉,贪污受贿之事从来没有,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后来吕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竞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吕家的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赏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尔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当官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该学学这种“糊涂”的精神。
历史经验
“做人难得糊涂”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面对许多的痛苦和麻烦时,装“糊涂”是保全自我的处世之道,因为没有人会对一个“糊涂”的人提过多的要求。而糊涂下面掩藏的清醒则是你出奇制胜的关键。
从后退中赢得进攻的时间
汉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去世。陈平升任左丞相,安国侯王陵做了右丞相,位在陈平之上。
王陵、陈平并相的第二年,汉惠帝死,太子刘恭即位。少帝刘恭还是个婴儿,不能处理政事,刘邦的皇后吕后名正言顺地成了太皇太后,替少帝临朝,主持朝政。
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打算封自己娘家侄儿为诸侯王,她首先征询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性情耿直,直截了当地说:“高帝(刘邦的庙号)在世时,杀白马和大臣们立下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现在立姓吕的人为王,违背高帝的盟约。”
吕后听了很不高兴,转而询问左丞相陈平的看法。陈平说:“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刘姓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临朝,分封吕娃子弟为王也没什么不可以。”
吕后点了点头,十分高兴。
散朝以后,王陵责备陈平为奉承吕后愧对高帝。听了王陵的责备,陈平一点儿也没生气,而是真诚地劝了王陵一番。
陈平看得很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阻止吕后封诸吕为王,只有保住自己的官职,才能和吕氏集团进行长期的斗争。因此,眼前不宜触怒吕后,暂且迎合她,以后再伺机而动,方为上策。
事实证明,陈平采取的斗争策略是高明的。吕后恨直言进谏的王陵不顺从她的旨意,假意提拔王陵做少帝的老师,实际上夺去了他的相权。
王陵被罢相之后,吕后提升陈平为右丞相,同时任命自己的亲信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陈平知道,吕后狡诈阴毒,生性多疑,栋梁干臣如果锋芒毕露,就会因为震主之威而遭到疑忌,导致不测之祸。自己必须韬光养晦,使吕后放松对自己的警觉,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吕后的妹妹吕须恨陈平当初替刘邦谋划擒拿她的丈夫樊哙,多次在吕后面前进谗言:“陈平做丞相不理政事,每天老是喝酒,和侍女游乐。”
吕后听人报告陈平的行为,喜在心头,认为陈平贪图享受,不过是个酒色之徒。一次,她竟然当着吕须的面,和陈平套近乎说:“俗话说,妇女和小孩子的话,万万不可听信。你和我是什么关系,用不着怕吕须的谗言。”
陈平将计就计,假意顺从吕后。吕后封诸吕为王,陈平无不从命。他费尽心机固守相位,暗中保护刘氏子弟,等待时机恢复刘氏政权。
公元前180年,吕后一死,陈平就和太尉周勃合谋,诛灭吕氏家族,拥立代王为帝,恢复了刘氏天下。
历史经验
压力面前后退一步,可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千万不可为了一时意气盲目向前。那样既于事无补。又让自己反受其害。
聪明人绝对不说自己聪明
西汉成帝时,儒学大师刘向受成帝的指派,率领儿子刘歆和一大批学者整理藏书。
刘向整理藏书时,心有所悟,便告诫儿子刘歆说:“我们读书人有个毛病,一旦书读多了,便以为无所不知了,容易染上傲气,你一定要自律啊!”
刘歆提出疑问:“父亲学问精深,人所敬仰,难道非要作出谦逊之态吗?
和那些无知的俗人相比,父亲用不着自谦啊。”刘向一听大怒,斥责说:“我哪里是什么惺惺作态?我是真的自觉无知啊!你这样狂妄,不知世情,将来要吃大亏的!”刘歆心中不服,对刘向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他对别人说:“我父亲太迂腐了,这只怪他事事不张扬。如果换做他人,就会有更高的官职,这不是太可惜了吗?”刘歆写成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在别人的恭贺声中,刘向提醒儿子说:“你写得很好,但我并不想夸赞你。很多人就是在他人的赞颂声中毁灭的,因为这助长了他的傲气。天地如此之大,我们所学所知的实在太少,如果你知道这一点,时刻牢记在心,做事才不敢张狂啊。”
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一批战国以前的典籍浮出水面。刘向对此并不推崇,而刘歆却主张向天下人推行这些典籍。为此,父子两人发生了争论。
刘向说:“古时典籍固然有些道理,但它并不能揭示万物的规律。世事千变万化,一切贵在创新,何必拘泥于古呢?”
刘歆辩论说:“是好是坏,相信人们一看便知,我敢断定,我的意见终会有人赏识的。”
后来,汉平帝继位,王莽掌握了朝廷大权。王莽为了篡权的需要,假意赏识刘歆,刘歆感激涕零,马上投到了王莽的怀抱里。有人提醒他说:“王莽要重用你,福祸未知,你不能太草率了。”
刘歆自信地说:“我一向不甘为人下,今日终有出头之日,可见苍天佑我。
以我的智慧,只要王莽纳谏,天下的局面定会焕然一新。”
刘歆自恃己能,频频向王莽进言,建议全面复古。
刘韵的朋友为他担心,说:“凡事说得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你不该轻下断言。老实说,你做学问可以,对治国之术就生疏了。纸上谈兵害国害己,怎敢涉足呢?”
刘歆被人说到自己最引以为傲之处,不禁大骂朋友是个愚人,朋友说:
“我宁肯做一个愚人,这样至少不会招惹祸患。你把自己看得无所不能,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王莽依刘歆所议全面改制,结果遭到了惨败,激起了各地的起义。
刘歆害怕王莽追究,又自作聪明地想要发动宫廷政变,除掉王莽。很快,消息泄漏出去,刘歆绝望之下,无奈自杀了。
刘歆处处标榜自己的聪明才智,走的却是一条笨人的路,最后自杀而死,以他的满腹才学,实在可惜。
一个人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自大、自满、自我标榜只会惹来祸端。
因为在自我标榜的过程中,既容易得罪人,又容易将自己的缺点暴露无遗。
历史经验
真正的聪明人,永远知道自己的缺点。聪明人永远懂得藏巧纳拙,时时谨慎处处小心,避免被人捕捉到疏漏之处。这样一来,由于总是处于一种谦逊的姿态,不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就获得了安全。
伪装自己,以愚困智
南唐广陵人徐铉、徐锴兄弟和钟陵人徐熙,号称“三徐”,在江南名声卓著。三人都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通达古今而闻名于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铉的声望最高。有一次恰好南唐派徐铉来纳贡,照例要由北宋朝廷派官员去做押伴使。满朝文武都因为自己的辩才不如徐铉而生怕中选。宰相赵普也不知究竞选谁为好,就去向宋太祖请示。太祖说:“你暂且退下,朕亲自来选择。”
过了一会儿,宦官命令殿前司听旨,要他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送来,殿前司写好后,宦官将名单送给太祖,太祖御笔一挥,随便点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并说:“这个人就可以。”这使在朝的官员都大吃一惊。赵普也不敢再去请示,就催促那人赶快动身。
一上船,徐铉就滔滔不绝,谈锋甚健,周围的人都为他的能言善辩而惊讶。
那位侍者当然无言以对,只一个劲点头称是。一连几天,那人一直不与徐铉论辩,徐铉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再也不吭声了。
宋太祖派遣殿中侍者,是以愚困智。以愚者去对付智者,智者无法理解;而以智者与智者较量,谁也不会服谁。
历史经验
为人处世,要使别人甘拜下风,巧妙地装愚蠢也是一种谋略,因为这能让对方施展不出自己的能力,而且有时候还会为你赢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
用装糊涂的方式让对方糊涂
司马懿在三国历史上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街亭一战,诸葛亮玩了个“空城计”的小花招,他中计上当,退兵三十里;可到了五丈原,他采取以守为攻的办法,不理睬诸葛亮的激将之法,硬是活活耗到了诸葛亮死去。曹操当政时对他另眼看待。及至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后,更是将他倚为朝廷柱石,曹丕死时,嘱他辅佐新君曹睿;曹睿死时,又嘱他辅佐下一代新君——年仅八岁的曹芳。
司马懿真可谓魏王朝的三朝元老了。同时受命辅佐曹芳的还有大将军曹爽。
两人实际共同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他俩各领精兵三千余人,轮番在殿中值班。曹爽虽为宗室皇族,但资历、声望、经验、才干均远不如司马懿,所以曹爽开始还不得不倚重司马懿,对他以长辈相待,引身卑下,每事必问,不敢独断专行,两人关系还算和睦。
当时,曹爽门下有清客五百人,其中毕轨、何晏、邓扬、丁谧等常在曹爽周围,为他出谋划策。他们不断向曹爽进言,认为司马懿对皇室是潜在的威胁,不可对他推诚信任。
曹爽遂于景初三年(239年)二月,使魏帝下诏,说司马懿德高望重,理应位至极品,因而从太尉升为太傅。这一明升暗降的办法,使司马懿的兵权被剥夺。以后尚书奏事,均先经过曹爽,大权遂为其所独揽。紧接着,曹爽又将三个弟弟和自己的心腹都安排在比较重要的岗位,执掌实权。朝中要职,全为曹爽之党控制,一时间曹爽权倾朝野,满门称贺。
对于曹爽及其党羽的夺权之举,司马懿早已看破其用心,但司马懿并未一怒而起,他洞察形势,认为自己目前处于不利地位,曹爽身为宗室,是功臣曹真之后;而自己却为外姓,是曹氏政权猜忌防范的对象,不可马上采取过激的对抗行动。
于是,面对曹爽咄咄逼人的进攻声势,司马懿以退为守,把政权拱手让给曹爽,并以年老病弱为由,不问政事。这使得曹爽的警惕心逐渐放松,自以为大权在握,可以不用担心地寻欢作乐、纵情声色了,由此,他的名声也就一落千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