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还是不退?
上述关于企业退出的时点选择,大多数人会选择C,甚至D和E。的确,只有前途不太乐观的时候,大多数企业家才会萌生退意。而在A和B阶段,大多数企业家心中熊熊燃烧着创业和赚钱的激情,气吞山河,“退出”两字根本不在他们的字典里。对行业、对企业,他们充满信心和乐观,仿佛这样的美好时光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但是,经济会涨落,行业有周期,美好时光不可能永续。既然如此,退出的决策就不应该在C或者D阶段才考虑。为了避免事到临头的被动,企业家应该早作出售的打算。如果预感到危机即将出现才考虑出售,不仅心理压力大,时间和空间也不充裕。处于不利的外部环境中,不易找到合适的买主,更何谈公允的价格?
理性地讲,出售这个决策可以贯穿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价格合适,在企业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可以考虑出售。不幸的是,很多中国企业家,尤其是创业者,往往有家长心态,把企业看成是孩子,不仅舍不得卖,同时对企业的定价有着一厢情愿的盲目。
我们经常听到第一代企业家骄傲地说,“我的企业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孩子”。其实这种类比并不合适。孩子是不可以退出的,父母与孩子的血缘关系无论如何也难以割裂,这是人性使然。企业则随时可以退出。
这世界上有很多技术型人才,他们的才智能够非常好地实现一个创意,设计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在实验室里完成一项技术的突破,成为了不起的创业家、科学家,但未必一定能成为一名好的企业家。很多人明白这一道理,但是到了自己身上,免不了感情用事,罔顾实际才能和事业的处境。
另外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企业家谈退出,未免泄气或者消磨斗志。仿佛只有全情投入,不遗余力,坚持自己的方向,不容置疑,这样即便最后败了,也有一种虎落平阳的英雄气。
实际上,这只应该用作激发和鼓舞士气的一种手段,所谓“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企业家本人应该具有理性思辨能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来选择企业的发展之路。
企业主内心若一味地盲信一往直前的勇气,而缺少理性思辨,是对其他股东和自己的不负责任。其实高管们也会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与企业的发展之路是否相契合。企业主们切莫拿经理们的应和以及军令状来说服自己。要知道,下属的斩钉截铁和拍胸脯,有时候只是迎合老板,甚至只是做做样子。
回避理性思考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陷阱。心智成熟的企业家显然不应对此避而不谈,反而应该积极鼓励高级经理们思考企业的发展之路。
本质上而言,所有的经营行为都应该看成是一种投资行为。既然是投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在任何阶段,如果达到了利益的最大化,都可以考虑退出。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来实现利益最大化。不管这种实现,是通过企业的持续经营来实现,抑或是通过战略退出来实现,都是最佳的决策。
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不能把退出的时间节点放在预见企业即将走下坡路的时候。此时企业的定价能力和交易周期都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在即将进入成熟期或者是成熟期的初始阶段考虑退出,是个比较好的时间点。
在美国,大多数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对新药的研发只进行到临床二期,就考虑出售。大量的交易通常在这一阶段。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在这一阶段把曙光初现的新药研发成果卖给全球的十大医药公司,并由后者做最后的临床三期并且商业化。
从商业角度看,临床二期是一个非常好的退出节点。这个时候,商业化的曙光已经出现,但是后续的投入和风险很大。对小的研发企业来说,后续的投入和风险过大。而对大型的制药企业来说,后续的风险则相对较小。研发型企业可以利用此时较强的定价能力,提前锁定收益,规避后续的投入和风险。
对于一种新药来说,后期的风险跟前期的风险完全不同。前期的风险在于是否能够研发成功,而后期的风险主要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整个商业化的风险,包括很多营销风险。医药研发类企业的优势在于研发,大型医药公司的优势在于把一个新药从实验室带到市场。双方各自利用自己的优势,承担各自能够承担的风险,都能从中获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回头看中国的医药行业,很多研发型的医药公司,希望自力更生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带到市场。一方面,是企业家对于创业的理解过于狭隘;另一方面,也是某些经济学家近年来鼓吹“硬一元和软三元”的谬论误导造成的。所谓“硬一元和软三元”是指企业在产品上只能赚1元钱,但是在营销和物流上能产生3元钱的利润,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呼吁企业向营销要利润。但是对于一些科技型的创业企业,却未必能要到这“软三元”。因为它们的优势并不在这里,投入和收益并不匹配。
虽然科学家本身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研发成果在实验室里大获成功,但当他们雄心勃勃地要把这个产品带到市场上,却屡屡遭受挫败。经营上的挫败,牵扯了科学家的很多精力和时间,反而影响了他们在科研上的投入,机会成本很大。
一个好的科学家,未必是好的企业家。一个好的研发型企业,未必是好的市场营销型企业。在医药领域如此,在很多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企业应该通过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业来确立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对比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不难看出,美国市场上出售的不乏市场前景刚刚开启的项目,但是中国市场上出售的项目,大部分都是经营滑坡、业绩不佳,或者是需要资金拯救的企业,很少看到那种经营良好或者富有前景的企业在市场上出售。
发展是一种战略考虑,退出也是一种战略考虑。美国的企业主会选择把经营良好的企业出售,是一种更长远的战略考虑。遗憾的是,很多中国企业家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甚至把退出作为最后一种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
这种意识该扭转了!在企业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企业家都应该考虑退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