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
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生产的组织方式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资产阶级的兴起而进行的。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英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实业界工厂制度的建立分别从思想准备、产业准备和实践准备三个方面为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发展起着铺垫作用。工业革命的爆发,无论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从人们自身的认识水平这一内在因素,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精神的、理论的条件,而接下来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就是利润的最大化以及管理效率的提高。
第一节 两大契机:资本主义精神和工业革命
一、思想契机:资本主义精神
文艺复兴是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在思想文化上,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神权,提倡人权,争取政治和经济的自由。在自然科学上,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新发现,以及伽利略在数学、物理上的发现和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这一系列的发明和发现,后来成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也为工业革命后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精神从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了对封建教会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加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助推器。
1.宗教改革运动

图3-1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要求辩论赎罪票的功效,但无人向路德应战。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由德国的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他提出了“天职”这一概念,通俗地说,就是指每个人在世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地位,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当人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时,才算是完成了天职。后来,加尔文在瑞士又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他提出了比路德更激进的概念——“上帝选民”。认为上帝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注定得到上帝的拯救,而“弃民”则将被上帝所抛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履行上帝所分配的“天职”,而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这一概念的提出,将上帝和尘世间人们的活动联系起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奋斗中找到了精神支柱。这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必然推论:
(1)浪费时间是万恶之源,因为浪费掉的时光都是你为上帝争光效力的机会;
(2)乐于从事工作,不劳者不得食;
(3)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神的意志,因为这样做能够使技术得到更高的发展,使生产质量和数量都能够提高;
(4)消费超过基本的需求就是浪费,因而是有罪的。
2.个人自由伦理
人的个性解放,是资本主义精神的首要条件。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奴性与个性,要求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要求绝对服从,否则就会被镇压。正如马基雅维利1513年所著的《君主论》一书指出的那样: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渴望创造一个国家并为他制定法律,他首先应该设想所有的人都是坏人,而且一有机会,他们就要表现出其罪恶的本性。这种绝对服从与追求个人自由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无法避免的矛盾。在这种矛盾冲突下,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了不同于马基雅维利的观点:认为君主制是一个理想的政体,但是君主的这种权力是被统治者给予统治者的,提出了“自然状态”的国家起源说,反对君权神授,抨击教会,但他也否定了自由民主的观点。
当时英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了更为进步的政治观点,指出君主或立法机构是否违背自身职责,应该由人民作出判断,并由此提出了分权的学说,即立法权、行政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主张实行代议制度。
3.市场伦理
中世纪的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市场并不发达,经济思想方面也没有取得什么进步。到16世纪、17世纪,新航线开辟,新大陆发现,以及西欧新政权的出现,国际性市场的出现成为可能。这个时候,政府干预一切的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商主义的经济理论。但国际掠夺的加剧以及战争的频繁严重破坏了当时的国际市场,重商主义也逐步衰落。随后在重商主义与启蒙时代的哲学思想的矛盾冲突下,重农主义兴起。以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年)为代表,认为财富不在于金银,而来源于农业生产,并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政府不加以干预,任其市场经济机制运行。亚当·斯密则提出了市场与竞争是经济活动的调节器,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能够保证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并发挥最大效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分工理论,指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取得最大的利润。
二、产业契机:工业革命
英国的纺织工业是工业革命的源头,而其中毛纺业的发展引发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的发生,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破坏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许多人失去家园,成为无业人员,这些无业人员就为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充当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随着纺纱机的出现,尤其是水力的多轴纺纱机被创造出来以后,动力问题就成为工业发展的短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
英国的工业革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纺织机等机器是工具上的革命;蒸汽机是动力上的革命;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这三个方面的革命在商业的带动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使英国工业革命得以爆发。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不仅解决了纺纱机的动力问题,而且很快被应用于非常广泛的工业领域。在冶金工业,在面粉厂、纱厂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部门的机械化,众多的工厂也纷纷建立起来。

图3-2 纺织机推动工业革命
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铁路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企业内部管理层级制的构建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铁路企业作为先行者都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科学管理的不少元素也源自于铁路企业的管理创新。美国铁路公司率先建立了一个包括各种规模与性质的组织结构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最早的职业管理者。
第二节 铁路建设与管理运动:美国管理思想兴起的先声
一、“管理运动”:美国铁路建设催生出管理的里程碑
工业革命后,机器劳动取代手工劳动使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跃发展,新的经济组织——工厂制度普遍建立。随着组织规模扩大,内部结构复杂,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使管理难度空前增大,管理成本人为上升,大量工厂的经营不善和破产倒闭使传统的经验管理遇到了挑战,改进管理,降低组织活动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以亚当·斯密、巴贝奇等人为代表,人们开始真正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从此生产计划、技术和劳动分工、设备的合理使用、劳资关系等成为管理者的研究专题。但在此之后,尽管工厂制度及其管理经验从英国推广到其他国家,但由于缺乏持续的技术和组织创新动力,管理理论并没有大的进展。这种情况直到美国铁路企业出现后才开始改变。
1.铁路企业的成长与美国“管理运动”的开端

图3-3 美国“铁路运动”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铁路建设的热潮,由此导致了美国铁路企业的成长。由于修筑铁路所需的巨额资本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才能筹集,使美国铁路企业几乎一开始就走上了公司制道路,从此公司制作为一种组织创新形式风靡世界。股份公司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使得投资巨大且拥有数千、数万员工的企业成为现实,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同时铁路企业的管理需要专业性的特殊技能和训练,支薪管理人员从此产生,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得以形成。
在19世纪40~50年代,铁路管理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如协调困难、发生事故、运输成本高等。面对这些严峻挑战的是大批新型的支薪经理人员,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1841年10月5日的一次铁路事故后,乔治·W.惠斯勒为西部线设计了现代化的分工仔细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使西部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以职业经理人通过严密的管理系统而经营的现代企业;1846年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的本杰明·拉特岁布经过对财务会计理论和铁路管理精确性的精心研究,将财务活动从铁路作业活动中独立出来,首次提出了记录铁路运营的款项并编制日报表、月报表以便考核的制度。19世纪50年代初,长途铁路货运成本居高不下,麦卡勒姆经过深入研究,于1853年厉行改革,提出了组织结构设计的6条基本原则,明确了权责关系,采用电报加强信息传递,强化统计报表制度以控制经营成本,这些措施迅速提高了运营效率,麦卡勒姆因此声誉鹊起。在总结上述成就的基础上,1852年就任宾夕法尼亚铁路总经理的J.汤姆森(J.Tomson)以明确中央管理机构、区段管理机构中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为重点,形成了一套分权的、权力机构与职能部门分设的组织形式——这就是后来M型组织结构的雏形。于是分工严密、结构合理、协调控制的铁路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渐形成,而与之相适应的近代财务会计、统计制度的基本方法也在19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长期担任《美国铁路杂志》主编的亨利·普尔(Henry Poor,1812~1905年)是铁路企业管理经验的有力支持者和宣传者。在他的努力下,《美国铁路杂志》成为铁路投资者和经理人员可靠的信息来源,成为当时主要的商业刊物。而且他总结出了组织、沟通、信息3条基本管理原则;他还注意到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灌输团队精神、克服照章办事的僵化作风,保持人的自觉性、各部门的生气、服务精神,消除“把人看做机器”等超前的管理思想。铁路企业的成长和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准确可靠、全天候、大规模、低成本的运输为后来制造业中现代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铁路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成为后来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的基础。因此,这是美国“管理运动”的先声。
2.现代工商企业的成长与“管理运动”
19世纪60、70年代以后,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发动的“电气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电能的运用使各个行业的团队工作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钢铁、机械、化工、橡胶、汽车、玻璃、通讯等新产业兴起。这些新工业规模大、技术要求高、计算精确、变换迅速,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使人际交往、社会联系的技术条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一方面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和生产、服务的社会化,促进了一体化市场的发育并形成了国际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降低了管理成本,许多企业逐步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分配的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于是在企业规模扩大、跨国公司方兴未艾的同时,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机构设置进一步复杂化、多层次化。同时,股份制的企业制度从铁路行业扩展到各个行业,所有权、控制权分离产生的职业经理人员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被称为“经理革命”)。在原有管理方法难以适应新情况,组织创新迫切需要新的管理理论作保证的形势下,职业经理人员构成了管理理论专业研究队伍的主体,从而形成了社会性的管理研究潮流——“管理运动”。
19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长时期的经济萧条,市场疲软,需求持续下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家们开始把注意力从技术转移到组织管理上来。这是管理运动在整个工业界开始的契机。1886年,新成立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年会召开,改进组织管理成为探讨的主题。耶鲁一汤制造公司总经理亨利·汤(Henry Towne)1870年就开始研究系统的高效率管理方法,在年会上,发表《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主题讲话,呼吁建立一门管理的科学。在这次会议上,亨利·梅特卡夫发表论文总结了1881年在他管理的兵工厂中实行的一种从完备监督流程入手,分析控制管理费用的“车间-定电记账制度”;奥柏林·斯密提交的论文探讨了固定资产核算问题,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管理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在管理运动中,管理终于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管理思想从偶然、片段和不完备的分析,发展到一种影响人们经济工作的较完整的思想和理论;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探讨、传播,通过独立的管理学术团体——协会、出版物和会议进行,并形成了较成熟的学术规范;管理人员成为一种职业,管理教育也发展起来,管理人员不仅可以从实践中成长,而且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来培养。这些都对以后的管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时势造英雄:美国工业革命的管理先驱
1.丹尼尔·麦卡伦:管理思想和方法艰难推行
丹尼尔·麦卡伦(Daniel McCallum,1815~1878年)出身于苏格兰,1822年来到美国,在那里接受了一些基本的学校教育。离开学校后,他从木匠和建筑师开始做起,直到1848年加入到纽约-伊利铁路公司,凭借其努力及其在管理与工程方面的才能,成为公司的主管。
麦卡伦认为,良好的管理需要良好的纪律、详细而具体的工作描述、经常而准确的绩效报告制度、基于价值的报酬和晋升制度、一种权责明确的上下级权力结构、整个组织中责任和义务的执行。他将自己的管理原则阐述为:正确划分职责;授予充分的权力,确保这样的职责能够被完全执行;有办法知道这样的职责是否被忠实执行;极其迅速地报告一切玩忽职守的情况,从而使这些错误行为能够被迅速纠正;通过每日报告和检查制度而获得的信息既不会使那些主要管理者为难,也不会削弱他们对下属的影响。总的来讲,采用一种使公司主管不仅能够立即发现错误而且可以找到失职者的制度。
麦卡伦制定了一张正式的树状形式的组织图,标志出权力和责任的层次与结构、各个业务部门的劳动分工以及报告和控制的传达路径。这棵树的根部代表董事会和董事长;树枝是5个业务部门,以及机车维修部门、车厢部门、桥梁部门、电报部门、印刷部门、出纳办公室和秘书办公室;树叶是各个地方的货运和车票销售办公室、主管、乘务人员,以及诸如此类的基层人员。
麦卡伦的管理思想和办法应该是正确的,但是遭到了工人们的反对,并因此发生了长达6个月的罢工。为此,麦卡伦于1857年辞去了公司的职位,然而,他的管理经验却被其他铁路公司所采用。在他辞职4年后,1862年联邦政府军事部长埃德温·斯坦顿任命他为美国所有铁路的指导和监督,有权为了取得战争胜利而接管任何一条铁路。
2.亨利·普尔:再一次强调人不是机器
亨利·普尔(Henry Poole,1812~1905年),《美国铁路杂志》主编,积极宣传麦卡伦的管理经验,认为管理的改革必须通过培养一批专业管理人员来进行,在寻求管理的科学与制度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他提出了管理的3个基本原则:
(1)组织原则——劳动分工。组织是所有管理的基础,从董事长到普通工人都必须有精心设计的劳动分工,每个人都具有特定的任务和责任,工人们应该直接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
(2)沟通原则——管理层了解组织的实际运行情况。沟通意味着设计一种报告方法,使关于公司运营的连续、准确的信息能够在整个组织内传递,直到最高管理层。
(3)信息原则——信息是被记录的沟通。将关于成本、收入和运价的整套业务报告进行汇编,其实质就是现代管理学中“数据库”的雏形,因为管理层将需要建立一套关于公司运营的数据,以对当前的制度进行分析并为以改善服务为目的的改革提供依据。
另外,他指出,不能把人看成是机器,领导应向组织灌输生气、知识、服从等团体精神,最宝贵的不是硬性规定,而是自觉自愿。最高管理层应该成为“企业的灵魂,将生命、智慧和服从注入和输送到企业的每个部门”。这个灵魂不是支离破碎和互不相干的,他不能向头部发出一种命令,向手发出一种命令,而向脚发出另外一种命令。
3.亨利·汤: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亨利·汤是美国的工程师和管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在制造企业担任总经理长达48年,其长期积累的管理经验在管理思想上与泰勒有着极为相似的认识。
他强调管理的重要性,认为管理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他在《利益分享》一文中提出了奖励职工的收益分配制度,具体做法是:每一个职工享有一项保证工资,然后每个部门按照科学的方法制定工资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规定定额时,由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定额应保持3~5年不变以免降低工资。他的利益分析工资制,实际上试图对作为刺激生产手段的工资这个重要课题进行开创性试验,其重要性不逊于泰勒的时间和动作研究及成本分析等课题。
4.佛雷德里克·哈尔西:倡导多劳多得的奖金制度
在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在如何解决分配利润和支付工人工资的问题上,哈尔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对当时普遍采用的计时、计件和利润分享3种薪酬制度进行分析,指出3种分配方案均存在较大缺陷。其中,亨利·汤利润分享的缺点在于:
(1)收益的增长除了工人的生产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而汤的方案中并没有反映这些因素。
(2)懒惰的工人也同勤劳的工人一样分配收益是不公平的。
(3)三四年内不变,则工人的工作增加以后的收益时间太长。
(4)没有指出亏损时工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即工人只分享收益而不分担损失是不公正的。
为此,哈尔西提出了一种新的奖金方案,即以工人目前的产量作为标准产量,以工人目前所用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工人如果提前完成了工作,则把节省的时间按一定的比率发给工人作为奖金。其优点在于:简单易行;工人基本工资有了保证;奖金的多少是根据个人超额的多少决定的,消除了平均主义;提高了效率。
5.亨利·梅特卡夫和奥伯林·史密斯:他们的思想影响泰勒
在泰勒形成科学管理理论之前,亨利·梅特卡夫接管了法兰克福兵工厂,发现该厂的传统组织和管理方法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而且效率低下。于是他建立了一套新的控制制度。泰勒称梅特卡夫是“发明和引进了车间上报卡片这种制度,代表了管理技术中的另一项显著的进展”。卡片分为工时卡和材料卡,卡片中有各种详细的说明。当工人完成工作以后,就将卡片交给工长,工长则对此做出评价,并将此卡片作为资料保存下来。这种方法具有和现代管理方法中看板管理相同的作用,小小的卡片将劳动控制、成本控制和工厂管理紧紧地结合起来,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
奥伯林·史密斯对泰勒的影响巨大,甚至连泰勒也承认史密斯是科学管理的先驱之一。史密斯的主要成就是为机械企业的管理提出了一套机械零件术语和记忆符号系统及其有关的原则。良好的机械零件命名系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第一,区别性:使同一工厂中的各种机械的零件能相互区别。
第二,记忆性:术语和符号应使人便于想起来所表示的其中的那个零件,并使其用途和习惯用法相一致。
第三,简明性:简单明确。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前,从管理这门学科本身来说,在社会需求的大力推动下,麦卡伦和普尔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职能控制做了充分的准备,汤和哈尔西对工人的工资报酬及收益的分配做了探讨和试验,梅特卡夫和史密斯在车间管理上做出了尝试。他们为科学管理的诞生提供了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在时代呼唤和科学成熟的交叉点上,泰勒站了出来,科学管理的春天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