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为人处世智慧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冷眼”旁观最理性

做一个旁观者,往往能更理性地看待事情的前因后果,从中找到一番新天地。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旁观者不会带有私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少了情绪和喜好在里面,自然会看得更准,而这种做法也往往是我们在碰到利益时容易缺失的。人很容易自我,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和利益,从而做出冲动的判断,这是很致命的。所以,理性的旁观者很重要。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所有人都要努力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生存,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会不择手段,不会顾及你们之间的交情,甚至还会做出不利于你的事情。但即使是这样,为了自己的面子,也不去做有损自己形象的事情,那么本书将教会你一个有效的做事方法——身处其中,置身事外。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没有必要将自己卷入其中,虽然这件事情和我有关系,但是我完全可以置身事外,这样就会给自己多留一条后路。

利益当前,人常常容易自我,陷入自己设置的剧情中不能自拔。为人处世,讲究的是一种策略,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从旁观角度来思考事情,从而做出最准确的决定。

战国时代,秦、赵两国战意正酣,秦国派出名将白起,赵国起用后起之秀赵括,两军在长平进行决战。结果,秦国不愧当时的霸主,一举歼灭赵国四十万大军,弄得赵国军心涣散,上上下下一片恐慌。秦国连下十七座城池,将军白起已然直逼赵国都城邯郸,可以说胜利在望。

此时的赵国危在旦夕。然而,关键时刻有人叩响了平原君的大门,说是有事求见。苏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门客,他给平原君献计来了。

苏代是合纵大家苏秦的弟弟,不但伶牙俐齿,而且勇气可嘉。他此来是请命赴秦,想找对方说理去。平原君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又与群臣商议。最后决定死马当活马医,让苏代去秦国游说。

没过多久,苏代带着大量礼物到了咸阳,第一步拜访宰相范雎。二人对视,范大人一脸的不屑。哪知苏代一开口,就让范雎悚然动容。

苏代话说了不少,核心意思只有一个:秦国的武安君白起现在正是威风八面,这次长平一战要再打赢了,对范雎来说,后果不堪设想。赵国灭亡事小,范大人失势事大。我是为您着想。话从何来呢?苏代接着给他分析,如若赵国亡在白起手里,那么他就立了大功,必然赢得秦王赏识,那么您就肯定会被他压倒。

苏代的话告一段落,范雎开始询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又说:“范丞相,我赵国本来已式微,如今灭亡赵国的话,赵北部国土必然入燕国,东部国土必然入齐国,南部国土必然入于韩、魏。这样的话,秦国所能得到的土地、人民能有多少?由此看来,不如允许赵国割地求和,请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勋了。只要仗不打了,白起没了兵权,您就可以继续安安稳稳做秦国的丞相。”

范雎闻言主意已定,立即进宫,和秦王谈起当今天下大势。秦国兵民已被战争拖累得很苦了,何不暂时歇歇,割赵国一块地,同意赵国的求和。果不其然,秦王高高兴兴在协议书上签了字。结果以赵国献出六座城池,秦国退兵终了此事。难道苏代的目的如此单纯吗?实则不然。

首先,战场上的白起将军突然接到一纸调令,让班师回朝。眼看着就要立下不世奇功,却突然要撤军,白起心里十分恼火。回来一打听,是范雎提的建议。但两人势均力敌,白将军不得不把满腔怒火压了下去。

时隔两年后,秦王心意有变,再次怒向赵国。于是召唤白起将军,让他带队灭掉赵国。不巧,白将军生病,没法带兵打仗。不得已改派王陵,率领十万大军征讨赵国。

此时的赵国今非昔比,老将廉颇老当益壮,不是说打就能打败的。好几个回合较量之后,双方互有胜负,秦王气得头发都快竖起来了,又找到白起,请他挂帅出征,白起也坦白了自己的想法:“大王,赵国今有廉颇,那是精通战略战术的奇人,并非当年的赵括可比;另一方面,秦赵两国先前已经议和,现在我们单方发起进攻,一定会令诸侯不服。”秦王碰了钉子,又派范雎去做动员工作。

自两年前苏代挑唆,白、范二人早已成了冤家,而且矛盾越积越深。此番范雎前来求见,白起索性装病不起。回报秦王,气得秦王直拍桌子,怒道:“秦国没人了?除了白起还有人能出征吗?”但还真没其他人了,想想又把王陵派出去了,直奔赵国都城邯郸。一晃打了小半年,赵国安然无恙。秦王没办法,再去请白起。

白起心里的疙瘩始终没解开,如今干脆装作重病不起,秦王实在受不了了,盛怒之下削去白起的官职,逐出咸阳。

范雎也没闲着,落井下石得落到点上,趁机跟秦王吹风:“这白起留不得啊,他心里恨我也恨您。现在您将他赶跑了,万一别国收留了他,到时反过来咬一口,肯定对秦国不利呀!”秦王一听有理,赐利剑一把,逼得白起自尽身亡了。

白起将军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此人戎马倥偬一辈子,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然而终究落得死无葬身之地,晚景万分凄凉。而范雎听取苏代的游说,使得赵国转危为安。不仅如此,秦国白、范两位文武大将失和,也让赵国获得了喘息的时机。

作为当事双方的秦国和赵国,它们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看待战争,只求你死我活。但苏代却极其聪明,作为旁观者,他冷眼看待世事,适时理清了敌我双方优劣,并呈送良方,助赵国转危为安,可谓强者。

由此可见,旁观者最大的优势在于,他能极其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并做出最为正确的抉择。当然,这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冷眼”旁观能让我们透过重重迷雾,看清事情的真相,开辟另一番天地。

春秋时期“一桃杀三士”也演绎了一位旁观者成功的故事。齐国正卿晏婴偶然在一个场合碰上公孙捷、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位武士。这三个人平时就非常霸道和自傲,三人竟没有一人对晏婴施礼。想到自己是齐国的正卿,晏婴非常气愤。于是晏婴向齐景公建议将此三人除掉,来平息自己心中的愤恨,还要求尽快处置。齐景公经晏婴一番游说之后,终于同意除掉这三位勇士。可是,这三人力大无比,要派人去杀死他们绝非易事。那怎么样才能将其除掉呢?

晏婴在春秋时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可以说是老谋深算。

他对齐景公说:“他们三人平时就自高自大,我们派一个使者带两个桃子送给这三个人,要他们按照自己的功劳吃桃子,谁的本事最大,谁就可以得到一个桃子。”齐景公对他的说法表示同意,于是就派一个使者按照他的说法去送桃子。

结果三个勇士见了两个桃子后,就争论谁的功高,根本就没想到这是害他们自相残杀的一个阴谋。公孙捷第一个表功说道:“我有一次空手制服了一头野猪,另一回我也只凭肉掌捉住了一只猛虎,凭我的本事就是我们三人之中的大将,我当然应该得到一个桃子。”说完就拿走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听了之后很不服气,于是就第二个出场表功。他说:“有一次我是单枪匹马打跑了成群结队的敌人,打得敌人狼狈不堪,就这件事来讲,我当然也应该得到一个桃子。”说完拿走了另一个桃子。

古冶子看两人表功之后,轮到自己表功了,但是自己的功再高,桃子已没有了,于是怒气冲冲地对公孙捷和田开疆说道:“你们应该知道,有一次,我跟随景公渡黄河,河里一条巨蟒抢走了我的左骖马,于是我潜入水中,在河底逆流百步,游行九里,找回了左骖马,最终还将巨蟒杀死。当时我从水中一手提着马尾巴,一手提着巨蟒的时候,村民还认为我是河神呢。凭着这个本事,难道你们不应该给我留一个桃子吗?”说着古冶子抽出了宝剑。

眼看一场恶斗就要开始,田开疆和公孙捷感到问心有愧了。自己先拿了桃子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伙伴。于是二人一齐对古冶子说:“你的本事比我们大,你的勇猛比我们强,我们真不应该这样做,我们俩先拿了桃子说明我们有贪心,现在我们以死向你表示我们的忏悔。”说完二人拔剑自刎。

面对着两具尸体,古冶子的良心也深感愧疚。心想:“不就是因为一个桃子吗?而现在两个同伴都死了,我一个人还苟活着,这是不仁;是我用言语吹嘘自己羞辱他俩,这是不义;如果我不以死谢罪,这就是不勇。我怎么能做这样不仁不义不勇的人呢?”于是也拔剑自刎。就这样,三个有情义的勇士都自刎而死,而作为旁观者的晏婴不费一丝力气就除掉了自己的眼中钉,真可谓是高手啊!

“子贡救鲁”的故事是《史记》中记载的传奇故事。在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大将国书领军,兴兵伐鲁。鲁国实力远不如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冷静分析形势,认为此时唯有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之后,子贡开始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活动。

首先,子贡跑到齐国,游说齐国头号实权人物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抓住他的这一心理,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攻弱。指出田常应扩大势力,而借机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做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个很容易。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夫差听了之后,果然意动。然后子贡又说服了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助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国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堪称“借刀杀人”之计最为精彩的一次运用。

明朝末期,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政权已是锐不可当,仿佛举手之间便可除掉那个腐败王朝了。明熹宗天启年间,努尔哈赤亲自率大部队打到宁远。来之前分析,后金胜券在握,因为他们有十多万兵马,而宁远守军只有一万多人,基本上可以里三层外三层给他们围上。然而到了目的地才发现,宁远有个叫袁崇焕的人。这位袁大将军简直是个战神,他亲自挂帅,竟三次带兵击退努尔哈赤铺天盖地的人马。古代战争中士气很重要,袁崇焕的勇猛令后金军伤了锐气。他们先是锐气大减,继而遭到反扑节节后退。

袁崇焕乘胜追击,追杀数十里开外,一箭射伤了努尔哈赤。兵败又受伤,并且多败于少,努尔哈赤从此恨死袁崇焕了。然而恨也没恨多久,壮志未酬英雄先死。

待到皇太极继后金帝位,依然朝着入关立业的宏伟目标奋斗。无奈经过几次交手,都不是袁崇焕的对手。养精蓄锐又过几年,皇太极决定,必须直取大明朝,只许胜不许败。

崇祯三年,皇太极想了个主意,避开袁崇焕守地,不跟他硬碰硬了。当时设定路线为,由内蒙翻过长城,再经山海关,最后到达北京城。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袁崇焕得到了消息,立即率部往北京赶。最后袁大将军比皇太极早到了三天,早早在广渠门外等着他们,结果不出意料,皇太极一方又输掉了。新仇旧恨一起来,皇太极心疼得要裂开了。

可是单单发愁没有用,必须想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既然硬拼不过,那不如用点策略。后来皇太极就想到,朱家王朝的皇帝们一贯疑心重,如此危急关头,难免思虑更多。于是借刀杀人的毒计出笼了。皇太极舍得花银子,很容易买通了明朝某位宦官。找他向崇祯皇帝告状,就说袁崇焕早已私下投奔皇太极了,要不然他们不可能打到京城外头。话音未落,崇祯没给袁大将军半点辩解工夫,定罪入狱,谁求情也不顾,即刻开刀问斩。城外皇太极十分高兴,没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心腹大患,而不仁不义的事儿全叫崇祯皇帝干了。

当你置身事外时,往往会付之一笑,但是当你身处其中时,很可能会陷入利益的争夺无法自拔,最后走向失败。只有“身在其中,置身事外”的智慧,才能站在超然的立场上,冷静运用各种计策,对付种种不利的局面,从而在变幻莫测的社会之中从容应对。

为人处世的智慧,需要学会做一个“旁观者”,不要什么都用“我”的角度。这样的眼光往往因为利益的纠结而片面,甚至是完全错误。要学会智慧的思维方法,学会换位思考的艺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事情的利弊得失,你会发现一个崭新的天地已经向你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