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匪夷所思的行为——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2)
尽管如此,心理学家们依然热衷于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萨姆·帕特纳姆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摆放了许多充满童话色彩的肥皂泡泡、万圣节的化装面具和会发出响声的玩具,然后把孩子们请到屋子里让他们自由玩耍。有些孩子一见到泡泡便兴奋地跑上去,有些孩子对那些会发出声响的玩具颇感兴趣。当一个戴着骷髅面具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还会高兴地尖叫起来。有些孩子则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还有些孩子反倒哭了起来。
◎羞怯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
萨姆·帕特纳姆把孩子们的不同反应记录下来,并且试图通过这些反应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安于现状,对新事物感到紧张恐惧?在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为什么有人勇往直前,也有人最终退缩?
帕特纳姆研究的正是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人之所以会害羞的原因就在于此。而实验结果也证明,那些对新环境抱有抵触情绪的人,更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埋在内心深处,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倾向于产生紧张和消极的情绪。
通过观察研究孩子们的行为,并对他们进行脑部扫描以及基因测试,科学家逐渐解开了一些疑问。他们发现羞怯是一种复杂的,从某种角度上说,还是有益的心理行为。当我们面对陌生人的时候,首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是害羞,这种害羞情绪可能都盖过了紧张,也盖过对陌生人那种半信半疑的猜度和焦虑。
其实,许多因素都会使人感到害羞,单纯的性格内向并非全部原因。如果你周末的时候更乐于待在家中陪父母,而不是去参加热闹的聚会,这并不能说明你是个害羞的人。除非你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聚会给自己带来焦虑感。关于这一点,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卡甘认为,较之一般的紧张与不安,人们与陌生人相处时感到的羞怯是一种更强烈的情绪。容易害羞的人往往性格内向,但性格内向的人却未必都会害羞。
尽管有了这样的定义限制,我们周围还是有许多害羞的人。心理学家卡甘说,即便不去考虑那些拒绝承认自己情况的人,社会中害羞人群的比例依然会达到30%这一惊人数字。人们之所以容易情绪紧张有诸多原因。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困惑与烦恼就是成因之一。
◎是否存在害羞基因
在我们的人体内,有一种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这是一种神经传递素,能够影响人们的焦虑、沮丧等精神状态。研究者在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进行DNA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那些羞怯孩子的大脑中,与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更短。虽然没有完整的证据可以证明基因决定害羞之说,但许多人依然认为,基因至少能产生一些影响。实际上,那些基因如此的人往往会表现得更加羞怯,而且对压力也更为敏感。这一部分是天生的。
通常来说,害羞者的社交能力一般都不是很强,如果说生物多样性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那么,彼此的和睦共处无疑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正如意大利米兰圣巴法利大学的马可·拜特格里教授所言:“羞怯与否是个体差异的体现,它使我们的世界更多元。”其实害羞也会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害羞的孩子比开朗的孩子接触的人要少得多,他们不喜欢去热闹、嘈杂的地方,而更加热衷于学习和钻研科学,所以他们接触犯罪的概率也会相对小很多。
17.为什么一着凉就感冒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昨天晚上睡觉着凉感冒了”之类的说法。且慢,着凉就是感冒吗?两者是等同关系吗?如果不是,着凉能引起感冒吗?
◎着凉与感冒
其实,看似稀松平常的话题,有待深究一番。
首先,从概念来判断,着凉就是身体感受到凉。这里的凉可以是由外界较大的温差变化引起,比如夏天的晚间温度,同白天温差相比能达10度,如果不注意保暖,便容易着凉。而在寒冷的冬日,人在室外活动时如果穿衣保暖不够,也会因气温过低而着凉,出现比如冷得发抖、打喷嚏、鼻塞不畅、拉肚子等着凉的后果。
那什么是感冒呢?感冒一词极具中国特色,据说这词发端自南宋的官场。当时的馆阁(中央级学术机构)也有值班制度,但基本无事。为了开溜,他们约定俗成在登记簿上把原因写为“肠肚不安”。一位值班新人偏不遵照惯例,标新立异地写上“感风”二字。到了清代,感风进化为感冒,也就是身体感受到疾病症状的全面爆发。
的确,感冒症状非常全面,咽喉发干、鼻塞、咳嗽、打喷嚏、头痛等,让人够难受。感冒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说其是传染病,是因为感冒是由病毒入侵引起的,而且这种病毒还能四处传播,比如喷嚏或说话时的飞沫、握手等。在身体抵抗力降低、过度疲劳时,这些病毒更是会蠢蠢欲动,对你进行骚扰。这些病毒有上百种之多,诸如鼻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等。然而,一般的普通感冒,往往是由鼻病毒引起,90%的病人手上也能分离出这种病毒。虽说也是一种病毒,但这种病毒还算温顺,因此不必过于担忧。
◎着凉一定引起感冒吗
从上面可以看出,着凉并不是感冒,二者不能对等。那么,着凉一定会引起感冒吗?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科学试验怎么说。
1958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医学院的H.F.Dowling为了区分着凉与感冒的关系,招募400多名医学院学生做了一个试验。研究者首先让学生先接触能导致感冒的病毒,接下来让其中一部分人着凉一下。在这些被试者中,有些人穿上厚重的棉衣身处极低的温度下,有些则穿着内衣处在舒适的温度下,另外一些则被安排感受酷暑的滋味。结果是,所有人感冒的概率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你之所以会感冒的关键,并非在于你是否着凉,而是因为你接触到了这些病毒,所以你才会感冒。
1968年,美国一位医生在得克萨斯州进行了类似的试验。他先把病毒放进受试者的鼻子里,然后让他们身处严寒,穿着不同数量的衣物保暖。为了进一步验证着凉受冻是否会感冒,还把一部分人的头发搞得湿漉漉的。无论怎样折腾,这些被试者的感冒概率还是没差别。由此看来,引起感冒的罪魁祸首是病毒,让你整天鼻塞流涕、喷嚏连天的感冒并非着凉的得意之作。
但是着凉为什么却能引起类似感冒的症状呢?在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皮肤表层的感受器会感受到这种凉意,然后报告给大脑中枢司令部。当司令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会下达指示,发出打喷嚏的指令,同时皮肤毛孔收缩,鸡皮疙瘩也冒了出来。有些人甚至还会不由自主地打哆嗦来与这种冰冷对抗。
除此之外,由于感冒大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天,也会让人联想到着凉受寒与感冒是相关的。其实,这里另有蹊跷。一般说来,当空气湿度达50%以上时,感冒病毒会迅速死亡,但是冬天的干燥气候恰好为病毒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这就大大延长了病毒在体外的存活时间。再加上,人们在冬天往往会减少外出活动,喜欢瑟缩在温暖的室内,封闭的环境加之不流通的空气,更容易让感冒患者身上散布出来的病毒在空气中生存较长时间,并且传染给别人。
18.为什么太干净也是错
谈及“文明病”“世纪绝症”“新不治之症”,我们通常会联想到癌症、艾滋病,或者别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新病毒。其实,过敏更是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病。
◎闻之色变的过敏
有一种疾病,在百年前还不算常见,到了20世纪末,WHO却把它列入重大公众健康问题。各国公共卫生部门也无不在这种疾病上耗资如流水:据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于2003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估计,花费在该病上的钱数大约占英国公共医疗预算的10%,和胃肠道疾病的花费相仿。美国每年因此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逐年递增。这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病就是过敏。
时至今日,情况变得越来越严峻。过敏人数、过敏症状一直有越发加重的趋势。据估计,在西方部分地区,超过三成的成人都被过敏困扰过,被过敏折磨的孩子将近一半。由于目前过敏依然是种“不治之症”,一旦产生过敏反应,医疗手段大多只能缓解症状,却不能根治源头。再加上,基于免疫学的脱敏疗法并非人人有效。比如,服用药物也好,接受手术也好,对于一个花生过敏者,如果下次遇到一小枚花生,依然会肿了他的“香肠嘴”。
虽说过敏不是传染病,但却比任何传染病都流行。单是看看那陡峭拔起的过敏发病率曲线,就实在是令人惊心不已。如果过敏的这种增长势头延续不断,在不远的将来,过敏恐怕不仅仅是医疗重大问题之一,说不准还会成为未来最大的医疗难题之一。
究竟是人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为何我们的身体会对一些原本无害的成分恐慌至此呢?
◎关于过敏
虽然曾经遭过敏折磨的人不少,但是能真正说清楚过敏定义的却不多。只因过敏反应的症状真是很多:哮喘、药物过敏、食物过敏、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过敏受害者也反应不一,有人喷嚏不断寝食难安,有人满身红疹如芒在背,有人双目红肿涕泪齐下。有人能朵颐大嚼天下美食,而另一些人连鸡蛋花生也无福消受;有人能欣赏五月芳菲桃花灿烂,而另一些人就只能迎风流涕见花胆寒。
那么,究竟什么是过敏?尽管医典中早有关于湿疹与哮喘的记载,早在19世纪,花粉症也就已广为人知。1873年布莱克利更是首次用实验证明花粉症是由接触到空气中的吸入性致敏源花粉而引发。
然而,直到20世纪初,这些毛病才被联系到一起,并归结于一个共同病因,对此进行整合的先驱就是奥地利的医师皮尔凯。1906年,皮尔凯第一次用“过敏”这个词描述自己临床观察所得的一系列均由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害而引发的症状,并指出过敏就是免疫系统把某些本来无害的异物认作严重威胁,结果给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当时的医学界与研究界,皮尔凯的“过敏”概念并未立刻被认可。这并不奇怪,因为免疫系统一向被认为是我们最忠实可靠的守护者,认同过敏就意味着要全然颠覆传统观念,接受我们的“卫士”对我们身体的侵犯,这实在是叫人情何以堪。
然而,人们再怎么不情愿,也不得不慢慢开始承认免疫系统可以被“策反”。事实就是事实,空气中飘来的一缕烟雾,搽在脸上的护肤品中一种本应无害的新合成化学物质,都可能让我们的身体感到不适。
但是当过敏这个概念得到承认以后,之后发生的事情却多少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人们以异乎寻常的热情接受了这种时髦的流行病,宣称自己对各种事物都会出现过敏反应,从加班、纪律到丈母娘,等等。
虽说过敏的定义富有弹性而且一变再变,同时也给流行病学家统计过敏率带来很多困难,但是综合各种分析数据来看,过敏发生率确实在二战后遽然增加。随着身边发生的过敏案例越来越多,公众也越来越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过敏?为什么我们的免疫系统在攻击自己的身体,是什么原因让最忠实的“卫士”叛变成我们的“敌人”?
为此,人们做出了种种猜想。过敏显然有遗传因素,双亲都过敏的孩子其过敏的概率也会极高。但过敏的急速增长与不均衡的分布显然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于是,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开始指向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与生活方式上的变革。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是哪一个?
◎都是过敏源的错
首先,一部分矛头指向过敏源,毕竟,如果不接触那些玩意儿便可天下太平。有人归咎于全球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流动性。相比我们与数百年前绝无可能相逢的人毗邻而居,更多的是漂洋过海而来的奇果异兽,所以我们的身体不能适应也是很自然的。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猕猴桃被引入英美市场,然后几十年内,这种售价高昂、浑身长满绒毛的果子却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过敏。
也有人认为是环境污染所致。在他们看来,工业化社会带来了许多农业社会前所未有的“非天然”化合物。污染地区的过敏率变化也似乎印证了这点。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几乎无人知道什么是花粉症。然而,到了1986年,日本部分高度污染区域的孩子有近三成患有因花粉引起的过敏性鼻炎。1991年,美国生化学家普罗费提出过敏是身体对抗有毒物质的一种方式。在他看来,过敏率的升高是工业化社会无可避免的结果。身体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环境毒素,不得不借着咳嗽、打喷嚏这些反应,将有潜在危害的异物逐出体外。
还有一些研究则把焦点专注于我们自身。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方式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饮食结构变得高脂高热,户外活动时间缩短,锻炼机会减少,烟草酒精使用变多,精神压力变大,母乳喂养缩短。此外,对微生物更深入了解的我们开始对各种病原全面宣战。在需求带来广阔市场的同时,逐利而来的厂商却杀了进来,于是,各种清洁杀菌的产品应运而生:肥皂、洗洁精、洗衣粉、洗手液、漂白水……我们挥舞着这些武器,将身边的微生物清剿杀灭,除恶务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