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换位思考:开启全新的观察视角
【导语】须知,人世间的很多“是非”之争,皆源自“人我”之别。反过来想,换一种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原理:换位出奇迹
著名学者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有一天,杨布穿白衣服外出会友,回家时,天开始下雨,他就脱掉了白衣服,穿着里面的黑衣服回家。
一进门,自家的狗没认出他,前扑后咬,大叫不止。杨布很生气,拿起棍子就开始打狗。杨朱看见了,马上上前拦阻,并说道:“你不要打狗,如果你的狗出去时是黑狗,回来时是白狗,你也会以为它是别人家的狗,把它赶出去的。它只是在尽它的职责而已。”
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换位思考的妙处。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将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用对方的视角去看待人和事。换位思考是一种非常有益又十分实用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一种复杂的技巧,而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思维方式,只要你愿意去做,就可以做到。当我们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就是我们改变现状的时候。
有许多人,总会与别人发生语言上的争执,或与别人发生行为上的矛盾,不管出现了什么问题,总是先考虑对方有什么过错,即使没有,也要往有错的方面想,然后就针对这个错误进行攻击。
学会换位思考,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就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冲突,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做出与平时惯常思维下不一样的行为。换位思维能够让我们突破固有的思考习惯,解决常规思维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一节 引入质疑思维
很多人不能换位思考,是源于质疑思维的缺失。质疑思维法就是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向权威进行挑战,不受传统理论的束缚,不迷信书本和专家权威,不盲从,不从众。
当然,勇于提出问题或者敢于向权威进行挑战也不是没有根据地乱说,而是在认真学习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质疑。
伟大数学家华罗庚从小就很有质疑思维头脑。在初中毕业后,他认真系统地自学了数学,经过反复验证,他发现当时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教授的公式推导不正确,就大胆提出了质疑。
质疑思维是学习进步的条件之一。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继承和肯定;问,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质疑和否定。
质疑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缺乏应有的思维,一样是质疑不好的。所以,要想获得换位思考的成果,除了应具备基础的知识、经验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质疑思维技巧。
首先,要对原因进行质疑。
每看到一种现象,看到一种事物,我们均可以质疑一下产生这些现象(事物)的原因是什么。一般说来,事物发展总是有因有果,因果是互相联系的,找到原因,就为解决问题(结果)提供了条件。比如,英国医生李斯德在用微生物理论解决酒发酵的难题后,并未因此而停步,而是进一步地挖掘不使酒变酸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说是细菌破坏了酒的味道,那细菌不就是使酒变酸的原因吗?沿着这个原因,他进行了不懈地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外科灭菌的方法,让酒不再变酸。
其次,对结果进行质疑。
由于因果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质疑完原因之后,自然也可以质疑结果。换言之,在思考问题,认识事物时,我们要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即想一想“这样做,会导致什么新的结果”。在思考时,尽量不要受旧思维结果的束缚,要敢于质疑旧结果,敢于提出新的看法。即使是荒诞的,也可以大胆去猜测。
再次,对规律进行质疑。
事物总是有因有果,找到这种联系,就找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通过质疑规律,也会获得有价值的创造性成果。
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立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作战负伤后被送到后方医院治疗。他住的病房墙壁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他每天都会看到这幅地图。经过长久观察,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大西洋两岸大陆各自的弯曲状态(海岸线)如此相似!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寻吗?带着这个疑问,他进行了潜心的研究,探明了大陆构架的规律,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一崭新的理论。
最后,对发展情况进行质疑。
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所以,在思考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上述技巧,质疑某些事物的发展前景或趋势。这样,也有可能产生新观念、新想法、新理论。我们可以假设,当某一情况发生后,其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比如,假如人类没有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总之,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诸多变化进行推理性质疑,并从中寻找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和答案。
质疑是进步的阶梯,就像我国明代思想家陈献章所说的一样:“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质疑思维的重要性和质疑思维技巧我们已经了解了,但是我们不能只质疑外在的事、物、人,我们还有最终的一个质疑对象,那就是我们自己。正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才无法真正进行换位思考。
人,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很难。苏东坡有一句有名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是换位思考的一个前提,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老子说的:“知己者强。”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智慧,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认识自己是很难的。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也仍然认为反映了真实的自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真正认识自己呢?这就需要经常认真反省,而不能受外界环境的左右。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我们要靠经常自我反省,来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也就是说,你永远不能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别人,永远要保持自己清醒独立的判断。
我们只有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走上换位思考之路。但是在启程的过程中,很可能还会遇到一块绊脚石——自我宽恕。
很多人能够侃侃而谈地质疑别人,但是却不能质疑自己,其实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即使自己真的做错了事情,他们也会为自己找到借口,或者下意识地把责任推给别人。这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宽恕定律”在作怪。比如,一个偷窃工地原材料的小偷说:“我偷的是建筑商的,又不损害别人利益!”一个抢了富翁的抢劫犯说:“谁让他有钱,他有那么多的钱,也不一定是正道来的,不抢他抢谁?”对员工吝啬的企业家说:“企业是我创立的,资金是我筹的,这年头工作难找,我不让你们失业就不错了,还想要求加薪?”打人的说:“谁让你骂我!”骂人的说:“谁叫你踩了我的脚还不道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姑息自己。要想开启全新的观察视角,先从自己身上开始,清楚地认识自己是必要的。人无完人,你也不例外,要想质疑他人,就先质疑一下自己。
第二节 遵循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和苦衷。因此,我们应该时常换位思考,多多体谅他人、信任他人,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不要轻易去怀疑或诋毁他们。
人们之间就是这样,“日亲日近,日远日疏”。一段时间不接触就会产生陌生感、疏离感,甚至产生无端的隔阂,但当我们接近、沟通之后,就会发现彼此仍是老朋友、老相识。
如果人际关系处理比较差的人走进心理咨询室,咨询师常常会告诉他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怎么对别人,别人就应该怎样对我”或是“我爱你,你就应该爱我”。这样想其实是不对的,是违反人际交往黄金法则的。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做到遵循人际交往黄金法则,首先要做的就是换位思考。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上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得非常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种下就不怎么管了,瓜秧长得很瘦弱。楚亭的人觉得没面子,有一天趁着天黑,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扯断很多。
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非常气愤,嚷着要以牙还牙,但是他们的长官却说:“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他们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不对,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锄草,让他们的瓜秧长得跟我们这边的一样好。最好不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照着长官的话去做了。
后来,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仔细观察后发现,好像有被人浇过的痕迹。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亭的人知道后,对自己的做法十分惭愧,对梁亭人的做法十分敬佩。
最后,两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你就会更加明确别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你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对待别人了,人际交往自然也会和谐很多,不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违背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就会导致各种矛盾的发生。
从友谊的层面来说,如果朋友间没有遵循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彼此间就会更加注重利益交换的对等或索取。今天我为你办了事,你就欠了我一份人情,明天你必须回报我,甚至比我给你的要多。这样一来,长此以往,友情的分量就会越来越轻,利益的意味就会越来越浓。
从爱情的层面来说,如果爱人之间没有遵循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当其中一方用尽全身力气、用尽心思去爱对方,付出了很多而没有得到回报的爱时,就会变得歇斯底里,指责对方,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之中。
在生活中,有太多的问题都出在人际关系中。正是因为很多人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所以就会变得很自我,总是认为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应该体会到自己的心情,应该明白自己的心意。而事实上,我们又怎么对待别人的呢?先想想这个问题吧。
所以,要想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就要遵循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而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因为每个人都是希望别人真诚地对待自己,爱自己,体会自己的心情的。如果你能够理解别人的这种心理,你在人际交往中就会顺利很多,做起事来当然也会方便得多。
第三节 要“移情”别“恋”
有时候,当别人遇到了痛苦的事,我们总会安慰会抚平别人的创伤,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李梅的丈夫不幸因车祸去世了,她悲痛欲绝。料理完丧事,她只想一个人好好静一静,但是那些所谓的亲朋好友,总是不请自来,日复一日向她询问:“你丈夫是怎么死的?”“发生车祸后就停止呼吸了吗?”“之前你们夫妻俩的感情好吗?”“对方的赔偿款给了吗?”等等。
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你是李梅,你整天被提及痛处,心理感受会是怎样的?不可否认,这些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源自关心,但对情绪低落的李梅来说,却可能让她受到更大的伤害。其实,这个时候,李梅最需要的是沉默的体谅,是让时间渐渐淡忘伤痛。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怀着一颗好心,很想帮助别人,但是光有帮助别人的好心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体谅别人。即便是安慰,也要经过三思再开口,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就沉默吧。有些时候,沉默才是最好的体谅。
我们太急于将自己的观念、判断和看法送给别人,却忘了输送真正的温暖;太急于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事,却忘了别人的伤口还没有愈合。
换位思考就是要转换思维模式,不要只顾着自己怎么想,还要考虑到别人会怎么想,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移情,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为别人着想,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同样为你着想,才会乐于接受你。如此一来,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
即使在利益面前,也不要全部独揽。很多时候,需要暂时抛开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满足别人的利益。其实,这次你能考虑别人的利益,下次别人就会考虑你的利益。一个人只有具备习惯于换位思考的素质,具有过人的理解力,才能去理解平时无法理解的东西,而对方也会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这样,人家才愿意与你沟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换位思考就是“移情”。考虑别人的情绪、情感,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但不幸的是,很多人明白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却缺少了“移情”这一个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如此换位思考,其实仍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之中,绝对无法体会到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
真正的“移情”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体会别人的感受,而不是“恋”于表面。
第四节 驱除迷雾,见花真容
甲乙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主管,但主管并没有与他们打招呼,而是径直走了过去。
甲马上就说:“你看,他都没跟我打招呼,是不是我哪里得罪他了,他故意不理我,下一步他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茬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于是,从此以后,甲每日都忧心忡忡,以致无法平静下来好好工作。最后,因一次重大的工作失误,离开了那个公司。
乙为其送行,甲又说起那次主管没跟他们打招呼的事情,仍然觉得主管就是故意的。乙笑笑说:“其实,你何必在意这件事呢?你换个角度想,那天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而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真的看到我们而没有理睬,也可能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啊。”
在他们交谈之际,刚好那位主管走了过来。甲想,反正要走了,也不在乎得罪主管了,于是问主管那次事情的原因。
主管很诧异,说道:“有这样的事吗?那可能是我没有戴隐形眼镜,你们也知道我眼睛近视,但是,除了工作时间我不喜欢戴隐形眼镜。”
甲想了想,觉得可能真的是这样的,摇摇头,长叹了一口气。
同样的问题,看待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即使本质上是相同的问题,用两种不同的问法,得到的答案也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有两个基督徒为能不能在祈祷的时候吸烟争执起来,于是先后去问牧师。
第一个教徒先上前问:“在祈祷的时候能否吸烟?”
牧师愉快地回答:“当然可以!”
随后,第二个教徒上前问:“在吸烟的时候能否做祈祷?”
牧师生气地回答:“当然不可以!”
所以,当我们说话办事的时候,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选择了一个好的角度,就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结果;选择了一个坏的角度,就可能获得一个坏的结果。
我们生活在这个花花世界,难免遭遇挫折,身处困境,感到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个时候怎么办?一直纠结下去吗?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由过去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做出的错误判断,这个时候,我们不妨跳出问题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一来,商场的失手,情场的失意,就不会让你揪心难过了,这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解脱。
在生活中,被人误解或受点委屈是常有的事,如果此时我们不急于去解释,而是换个角度来分析,可能会收获更多。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多是因为不能换个立场看问题的缘故。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很容易使误会演变成矛盾。要想化解矛盾,就要互相理解,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要知道,人在复杂的社会中生活,每天都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与奇奇怪怪的事。如果我们固守死理,总是以某种思维定势来评判谁是谁非,在看别人和看自己时下意识地采取某种定势思维,结果只能严重影响我们对自身、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再美丽的世界,也只能是雾里看“花”。雾里看“花”,能看见“花”的真容吗?所以,只有换位思考,驱除迷雾,才能见“花”真容,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五节 你的变换思维价值百万
某企业的一项投资失败了,各个部门的员工纷纷推卸责任,企业陷入混乱之中,老总也备受困扰,于是他找到朋友倾诉。
朋友对他说:“对于这次失败,你是看作一次学习还是一次伤害?难道你们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就只学会了推卸责任?未免代价也太高了吧!你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一次就当交学费了,虽然价格有点高,要不然能怎么样呢?你要告诉员工应该看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都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
朋友的一席话,让企业老总茅塞顿开。
回去之后,他立即召开会议,在会上不断帮助员工扭转思维,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以及从中应该得到的教训。渐渐地,企业混乱的局面得到了扭转,慢慢步入了正轨。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面,有正面、反面、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等等。对同一个事物,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就可以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即使是负面事件,如果我们仔细去挖掘,也能挖掘出正面意义。
一个在外地工作的丈夫打来电话,告诉妻子他这个月所取得的卓越成绩,讲完后,他无奈地说:“虽然达到了目标,但自己感觉很累。”妻子安慰他说:“你应该反过来看,虽然很累,但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你想想看,如果你很清闲,但没有任何的成果,你是不是会觉得更累呢?”
“没错,那样更累。”丈夫抢着回答道。
面对某个任务,如果以成败去看,每个人做事的意愿、能量都会很低;但把它看成一个学习机会,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对于要研究的对象,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以求获得新的认识或设想的思维方法。当然,变换思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首先,面对某一研究对象,先从思想上将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的侧面,分解得越多越好,最后的效果会越好。
其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思考得越深入越好。
再次,用辩证的观点将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思考综合起来,形成全面的认识,形成一个立体思考网络。在各个网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找到研究对象的新的特点。
变换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远近变换、新旧变换、直曲变换、静动变换、分合变换、面体变换、纵横变换等。
远近变换:是指解决某一领域内的问题,要试着用其他领域里的原理、方法及观念去思考;或者,解决其他的领域的问题,试着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知识原理去思考。
新旧变换:是指碰到老问题时,要试着用新眼光去思考;遇到新问题时,要试着用通常意义上的眼光去看待。
直曲变换:是指“直线”上的问题转换到“曲线”上去解决;或者将“曲线”上的问题转换到“直线”上去解决。
静动变换:是指静态的事物转换到动态上去考虑,动态的事物转到静态上去考虑。
分合变换:是指试着考虑部分与整体、分散与综合之间的转换。
面体变换:是指二维空间里的问题,转换到三维空间里去解决,或者反过来。
纵横变换:是指看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或时序思考能否转换,到与其他事物的平行关系上去思考。或者反过来想。
总之,了解这些变换,有助于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去变换思维,不至于陷入思维僵局。
在进行变换思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不要自我封闭,要善于冲破旧框框的束缚。
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当时没有能称几千斤重大象的秤,因而很多人认为无法去称量大象。而聪明的曹冲将思维点从大象身上灵活地转到与大象等重的石头上,用许多可以称量的石头去替代不可称量的大象,最终解决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要注意选择新视角,力争多看到研究对象的新的侧面。
钻石大王查尔斯·蒂凡尼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他能看到研究对象的“新”的侧面。从他的发迹之初我们就能看出这一点。
当时,美国穿越大西洋底的一根电报电缆因为破损需要更换,这则小消息平静地传播在人们中间,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但是当时还是一位不起眼的珠宝店老板的查尔斯·蒂凡尼却发现了新商机,他以十万火急的速度,毅然买下了这根报废的电缆。
人们觉得他疯了,都用异样的眼光惊诧地看着他。而他关起店门,将那根电缆洗净,弄直,然后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金属段,再装饰起来,作为纪念品进行出售。大西洋底的电缆纪念品,引得许多人争相购买,最后甚至有人出很高的价钱购买。
由此可见,财大气粗不见得就是财富,能变换思维才是更高一级的财富。
第六节 换一种眼光,缺点能变成优点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时候,有一个住在山顶上的人,每天都要挑着两个水桶到山下挑水,但是,其中一个桶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每趟挑水回来,完好无缺的桶里总是能有满满的一桶水,但是有裂缝的桶却只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这个人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水回家。好桶对自己每次都能送满整桶水感到骄傲,而破桶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它为每次自己只能剩下半桶水感到难过。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它终于忍不住了,在小溪旁对主人说:“主人,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
主人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为什么要道歉呢?”
“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漏掉,每次我都只能剩半桶水回家,因为我的缺陷,虽然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说。
主人听了,很有爱心地说:“原来你是这样想的?我请你在回家的路上,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在回家的路上,破桶看着路旁,它发现靠近自己的这边开满了小花,这些花儿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看了就让人开心。但是,走到山顶,它又难受了,因为只剩一半的水了,破桶再次向主人道歉。
主人却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的那一边却没有开花?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靠近你的那边撒上了花种,每回我从溪边来,你就替我一路给花浇水。两年来,我要谢谢你,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我的阳台,如果不是你,我也就看不见这么美丽的花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缺点不可怕,关键要看你怎么看待它。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将这些缺点、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优势好好加以利用,最终取得一个好的结果。例如:有些人过于急躁,可能他做事就比较快;有些人很沉稳,他做出的决策可能就比较慎重。换个角度,也许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就如前文中的挑水夫一般,利用破水桶会漏水的特性,让它来灌溉路边的花草,美化自己的生活。
有个国家曾经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
有一个白种女人,长得很漂亮,她从心里认同国家的“种族隔离”政策,见了黑人总是避之不及。
有一天,这个女人来到海滩,在沙滩上晒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她觉得肚子很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一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半个小时,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
她觉得很奇怪,看着那些侍者都忙着招待比她晚来的人,对她则视而不见。她顿时感到很愤怒,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侍者。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墙上的一面大镜子让她止住了脚步。她看着镜中的自己,明白了受到这样待遇的原因。原来,经过这一天的暴晒,她已被太阳晒黑了,变成了“黑人”。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她决定,从此以后,再也不以歧视的眼光看待黑人了。
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也许是相互理解的最好方式了。在现实生活中,误解和不理解总是伴随着我们,其实,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换位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对方,才不会以偏概全,也不会以主观否定客观。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看不起别人,觉得别人能力如何如何不行,业绩如何如何不如他人,事情办得如何如何差劲,这个时候,你就要修正自己的思维,换个角度去看,别人也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反过来,如果是别人瞧不起你,你该怎么办?其实,你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优异的成绩来证明你是能干的、能行的。这样一来,鄙视者不会再鄙视,被鄙视着也免于被鄙视。
换一种眼光,缺点能变优点,即使是垃圾,如果处置得当,也可以成为可利用的资源。
开启思维风暴
审讯室里,警察正在审问一个嫌疑人,“星期日晚上九点你在哪里?”
嫌疑人说:“那个时间我在我哥哥家。”
警察说:“可是有人在你哥哥家按了半天的门铃,里面怎么没有人回应。”
嫌疑人说:“那天因为冰箱短路把保险丝给烧了,一时没有修好,所以没电。正好哥哥出去了,就我一个人在屋里,我待着没意思就睡着了。没有电,门铃自然不响,所以,有人按门铃,我根本听不见。”
听到这些后,警察马上说:“你在撒谎!”
那么请问,警察为什么说犯罪嫌疑人在撒谎?
答案:因为门铃用的都是干电池,即使停电,门铃也会响。嫌疑人却说因为停电门铃不响,显然是在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