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台商业化风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1 粉丝画像

客观而言,直播用户(粉丝)的大量涌入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密切关系。没有移动直播,可能就没有直播粉丝的爆发性增长。移动手机使得看直播更为方便,移动WiFi的普及使得看直播更为便宜,移动4G使得看直播更为畅快,移动支付使得直播打赏变得更为简单。更重要的是,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可以充分用于观看视频直播。当然,各类电视台娱乐节目的相对缺乏与受限也促进了直播平台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从社交媒体的进化来看,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最初的社交媒体全部是文字社交(如QQ、微信、陌陌),而后专门的图片社交媒体开始出现(如美国的Instagram和Pinterest、中国的in和nice),最后,视频社交媒体才逐步出现,其代表就是视频直播平台(如花椒、映客)。

图片社交的出现,更多是为了满足分享的需要。一图胜千言,图片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其所包含的丰富信息适合快速浏览与理解,符合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但是,图片社交不利于互动交流,这就导致在图片社交中难以出现深度互动,也就很难出现真正的网红。

而视频直播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视频比文字、图片、音频等内容带来的感官冲击更大。从传播媒介或形式来看,视频本身也比文字、图片或音频等形式更容易获得传播。

在视频直播中,大部分用户是消遣型用户,他们希望在自己的闲暇时段中可以有好的娱乐内容来进行消费和互动。国内的主流用户更偏好网红主播的消遣和娱乐价值,希望通过网络娱乐寻找有趣味的话题,远离压力重重的生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引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估算,1990年及之后出生的用户占50.5%,大专及以下学历占74.2%。这些用户一部分是在读学生,另一部分大都刚毕业踏入社会不久,总体上经济并不富裕,生活阅历尚浅,更看重有趣和好玩。90后和0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也是互联网重度用户,他们之所以偏好网络直播,与其成长环境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直播平台的用户大部分是侧重娱乐趣味性的年轻人,尤其以女性居多。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粉丝追星及生活方式白皮书引自“艾瑞:2016年中国粉丝追星及生活方式白皮书”,转自“百度百家”, http://useit.baijia.baidu.com/article/422664。,2014~2015年,网红粉丝数量从1.0亿增长到了3.1亿。

直播平台的粉丝呈现低龄化特征,以19~25岁为主,年轻粉丝活跃度较高。网红粉丝有七成是女生,90后超过75%。90后和00后较为活跃,多是明星粉丝群体。00后目前多数为追星族,个性化是他们的典型特征,虽然消费能力略弱,但是热衷于各种网红的活动,收集明星周边。网红粉丝整体学历高,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对于自己喜爱的网红每天大开脑洞想出来的好段子,最好的回馈当然就是帮他赚钱了,因此打赏成为网红粉丝的主流行为。网红粉丝热爱新鲜事物,富有创造力。娱乐类直播的粉丝往往不局限于观看一种类型的直播,其兴趣更加广泛,创造力也更加丰富,因此能够探索出更多的直播模式和内容。这一代年轻人具有清晰的价值观:崇尚真实、摒弃虚伪、批判一切假装时尚的行为、倡导个体自由。

直播平台上的粉丝往往喜欢相同的网红主播,他们观点一致,爱好相近,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他们通过集体努力帮助偶像成功,维护及推广自家主播,从而获得较强的成就感和心理满足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通过某种渠道组织起来形成粉丝团。粉丝团中的粉丝具有更高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大家一起分享资源,成为利益共同体,也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总的来看,视频直播归根结底属于粉丝经济的范畴。粉丝质量、粉丝收入阶层和定位决定了直播平台最终的回报利润,也决定着其最终能够走多远。虽然网络直播平台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亿,但从结构上看,最大的问题在于移动直播的绝大部分用户是低收入群体。9158的母公司天鸽互动的董事长傅政军表示,“我们的典型客户就两类,其中90%左右是三四线城市的低收入群体,另外10%则是一些中高收入的小老板群体。”由此来看,直播盈利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