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自我成长与行为积累(5)
不是聪明人,跟对人和团队就行。是聪明人,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去执行;想问题想得集中、想得快,是好事,但如果对他人和自己情绪响应太多、思考太多,就会浪费时间,无法达到目标,不想、不在意,是比较好的,虽然看起来好像不近人情、对自己很凶狠。这种行为习惯来自于成长期间自己做过有挑战性的、困难的事情,这是学校环境和家庭教育也许能够提供的。聪明而又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往往是父母智商遗传和家庭教育较好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敢于担事,敢于承担后果和实行过程中的痛苦。而这种行为能力,有时在一些聪明人的知觉和行为习惯的边界之外。
一些聪明人依然很难做成事情的原因在于,大目标的执行过程存在行为和心理障碍。从小的成长经历,缺乏自己独当一面、独自承担的经验,对目标不能满足的过程中出现的挫折、曲折、偶尔的倒退、不确定、焦虑情绪,很少经历,不习惯,很畏惧,难以从心理上自我接纳。这些其实都没什么,都是正常的,但聪明人会就此想很多,甚至不去做事。如果先天不是不管他人情绪的人,或者从小没有这种训练的经验的人,就要自己在成年期培养,自己承担事情、面对自己的情绪。训练的重点是,选择目标去执行之,锻炼自己对他人情绪反应的低响应机制。社会交往的心理过程,就是一个好的途径。做推销、做谈判,都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心理反应,然后想办法去面对、管理它。
(3)内心评价尺度。
优秀者所追求的效用和价值,往往是大目标,与大众习惯和追随的当前琐碎目标不同。大目标是普通人无法自行想象、但未来会得到他们认可的目标。自己要完成大目标,不能全凭主观感受,那会成为单纯的幻觉和自我欺骗。现在实现不了,还在坚持,当然也是对自己的能力有幻觉,但是,未来做到怎样算实现了,这心里还是有杆秤的。这个就是内心的记分卡。目标一定是有清晰的工作描述,也就是可以放在眼前,让未来的自己和人们都能观察、验证的。
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有深刻的、有组织和秩序的直觉,这种直觉不被当前的评论家接受,但后来却被看作伟大的突破,它突破了原有的知觉范围。企业家要创造一个产品,同样也会被媒体和专家不看好,因为这些人多数是把握现在的流行趋势的,困于当前的大众已经通过消费行为所表达的知觉中,却无法挖掘和引导大众的未被表达的、沉睡的知觉。新产品创造出来以后,大众的隐秘想法和模糊的愿望得到了公开的、客观的对象表达,于是得到拥护和支持。思想家和科学家的系统思考,重新创造一个观念框架,开始也会让在旧有的思考模式下想问题、做判断的人无法接受或理解,但也许随后就理解了。在这里,科学思考有自己特有的实证标准,一个思辨的命题一旦有经验性证据来证明,就能得到认可。
模仿同辈和榜样的行为,永远重要
不管是选择目标,还是执行已选目标,在目标的情感认同、情绪低响应的行为方面,来自同辈的行为影响都很有作用。身边的好友这样做了,你会自然而然跟着这样做。这就是为什么聪明人的好朋友即便脑子一般,做起事来也往往得心应手。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了:有了一个目标,然后执行,执行的时候出了岔子、心理不稳定,也没觉得什么大不了的,自己见过厉害的朋友也都这样,于是就安心睡大觉,第二天起来继续解决问题。
另外,人生榜样也有意义。看那些已经很优秀的人的作为和人生经历,你会觉得自己的那些不过是小儿科,为自己居然为某些情绪所困,深感羞耻,深感自己浪费了大脑去想这些,很不值。
所以,当你为事情所困,比较具体的解决方案是,找好友聊天、读一些杰出人物的传记、出去旅行、接受优秀人物的信息刺激。劝告他不要多想,这是没有用的。聪明人就是会多想。问题是想什么,如何想,如何验证所想的结果。
2015年5月后记:
此文谈到,激情、情绪、直觉、价值观,让自己可以在迷惘中做出选择,不能单靠理性分析,这是对的。本文也提到,榜样、偶像、名人,对自己也有启发。但这两点其实是有联系的。在迷惘的青春年代,人不是没有目标,而是被太多目标牵引;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被各种情绪激动。此时,走哪条路?这不能凭个人情感完成,而恰好要用一种社会化的情感。你获得偶像、榜样、名人的指引,他们给你一个方向。你信任他们,他们对某个方向的热情,感染了你,影响了你;你通过对他们的信任,认可了这种热情,习得了这种热情,于是在多个方向中,选择了特定的一个方向。你不再迷惘。你不再害怕机会成本,不再忧虑其他选项好处说不定够大。你只是朝一个方向走下去,并坚信它已经足够给你带来精神和物质的满足。没有这些贵人的提点,没有你对这些贵人的信任,这个选择难以完成。所以,选择是一种情绪的能力,这种情绪是一种社会化的共通感,通过信任关系来传递。
连大家看起来优秀的人,在完成一件大事以后,也会怅然若失。这时,他们也同样面临职业的停滞与中年的危机,难以做出新的选择。聪明人习惯自己分析决策。由于未来之门开了很多,一个门后面还有很多可能后果,问题叠加,指数爆炸。这样,聪明人就会一直纠结各种选项的可能后果。聪明人不跟进别人的意见,喜欢自己把利弊得失想清楚。这种选择障碍,其实是缺乏对能人和贵人的信任,因此是缺乏社会化的情绪。聪明人习惯把人生和职业选择的感性问题,也划归为理性计算的损益得失问题,好比把立方问题投影到平面上来解决。但这样做的效率是很低的。选择困难症就是这样来的。他们怎样才能快速做出选择?激情、社会化的情绪、终于找到同道的心灵平静,相信感性、信任贵人。选择不是单独一个人理性分析的产物,而是社会化情绪同步共振的结果。
价值观是组织行为的程序
(2013年3月8日)
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它是一套组织行为的程序。在你面前,有很多事要做,做到多大程度,这都需要选择。不是选择做不做,而是选择做些什么,什么时候做,按什么顺序做,做到多少算够,最重要的,做了之后,预期得到什么。人的行动,总是有时间压力的:一辈子就那么长,大学就那么几年,求偶最佳时间窗口就那么几年,事业的关键期就那么十来年。又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行动,也总是有社会压力的:相对于同辈和成长经历相似的人,我得到的是多还是少。在这个基础上,相对于我的实际行动,社会给我的是多还是少,对我公平还是不公平。好的价值观说,社会是公平的,老天是公平的,在合理的时间内,我总是得到我应该得到的,不多也不少。在这个信念下,你来组织你的行为,该做什么,做多少,预期得到多少。
价值观告诉你,在一段时间里,该去期望什么,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是多少,价值观也告诉你,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你该得到的,你都会得到。你应该预期什么是绝对结果,什么是相对结果。你要认同这些结果,然后为了做得更好,就要调整。好的东西,总要付出代价;可以轻易获得的东西,通常都不好。你付出了代价,你就会得到你应该得到的,你不会错过什么。你没有付出代价,机会主义,短期拼一下,希望碰巧遇到好结果,那么你将如你所担心的那样,得到普通的结果,也是得到你应该得到的。老天很公平。你一定要相信这一点。这是价值观的问题。只有相信这一点,才会开始分析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才会去改进。
坏的价值观是不相信社会很公平的,一切都是社会的错。有了这种信念,就会习惯性地把现在的平庸状态,归因于外部因素。这样自己就没事了,还可以随心所欲,不必约束自己,不必警惕自己。推卸责任,是省力的行为,给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的懒惰,找了完美的借口。人性是遵循最小行动原则的(least action)。把结果的平庸,归因于外部环境,可以很顺当地让自己不必在思想和行为上行动。多数人都容易这样做: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学校不好专业不好;工作不好找,是因为社会不公平;自己过得很悲催,是体制问题;自己思考能力不足,是教育体制弄的;自己感情很受挫,都是对方欺骗了我,或者不可靠。结论:自己很烂,但是,什么也不必做!因为那些属于体制问题、社会问题、别人的问题。这就是价值观出了问题:觉得社会对自己特别不好,别人对自己特别不好。自己做什么呢?看一看,试一试,哪天有机会了,再去做。结果十年过去了,自己还是很悲催。正好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社会真的对我很不好,所以我才这样。认为外界环境和遇到的人,始终持续地对自己不好,应该为自己的现状负责,这是很神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受害者妄想症。实际情况如何呢?自己完全受到社会和他人的环境因素的随机影响,没有任何识别和管理其中的好或坏的模式或信号的能力,不懂得如何利用和避开它们,你是随波逐流,对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毫无掌控力,任凭它们来摆布你,还希望得到好结果。这不是做梦是什么?你还是得到你该得到的:很矬,很受伤。生活没有刻意亏待你,你亏待你自己。把自己装扮成受害者,很有道德优越感,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这也不是实情。跟你同样成长经历的人,几年之后就比你做得好很多,不是因为他们突然得到社会的优待,而是因为他们开始思考、行动、找出优秀的模式、实施和执行,得到了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