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尔基(续)
认识俄罗斯
高尔基几乎走遍了俄罗斯,像有什么驱使着他似的。无数新奇的景物,一一印入他的眼中:海、河流、草原、山峰、马群、羊群、吉卜赛人、和尚、走私的、渔夫、浪人……还有风雪、野火。肚子饿的时候,他什么事情都做,用劳力来换面包。
在一个村庄里,他看到一个农民把自己老婆赤裸裸的套在一辆车子上,跟一匹马并在一起。那农民扬鞭赶着车走,轮流鞭打马跟老婆。村民们跟在车后大声嘲笑。高尔基看得冒了火。就挺身而出,为那女人打抱不平。却给村民们毒打了一顿,扔在泥潭里。要不是一个拉手风琴的发现了救了他,就把性命送掉了。
有一回,他走到另一个村子里,村子里正发生暴动。原因是政府派来的防牛瘟的官员擅作威福,给村民打了一顿。政府就派了兵来镇压,开枪打死了许多人。高尔基恰巧赶到,便给宪兵抓了起来。官长问他到处乱跑为了什么。这形迹可疑的流浪汉干脆地回答:“我要认识俄罗斯。”
最后,高尔基在高加索的一个城市里结束了他的旅程,他在火车修理厂找到了一个工作。在那个城里,他又交结了许多革命的学生和工人。他常跟朋友们讲述亲身的见闻。有个朋友怂恿他把旅途中的见闻写些下来。高尔基就开始写了,用了他所念过的许多名作家的笔调,像诗句又像韵文。那位朋友看了不以为然,他说那种浓艳的笔调削弱了文字的力量。他要高尔基重新写过,只要把看见的老老实实写下来就成。高尔基听从他的话,写了一篇小说。这的确是篇成功的小说,就是最初用“玛克辛·高尔基”的笔名发表的。柯洛连科看到了这篇,很愿意见见这位新作家,后来一见面,才知道这位“高尔基”原来就是以前做诗的那一位。
高尔基从此不断的写作,他的作品不论是诗歌,戏剧,童话,小说……题材大多是流浪中的见闻。他的作品朴实地描述着各种俄罗斯人的生活,是俄罗斯民众“自己的作品”,看了真能教人深切地认识俄罗斯。
高尔基与沙皇政府
两本短篇集子出版之后,高尔基的声名一天天地增高,沙皇政府对他的注意也一天天地加严。有一回,一个革命工人被捕了,高尔基受了株连,也给逮进牢里。宪兵想把他长期监禁起来,却找不到确实的证据,只得释放了他。可是他们仍旧不放松他,派了许多暗探,扮着各色各样的人,天天监视着他。
监视高尔基不是一件容易事。每天有很多景仰他的人来访问他;工人、戏子、艺术家、游历家、女学生、生意人,什么人都有。通过这些人,高尔基巧妙地继续进行他的革命工作,募集捐款,分散小册子,组织工人,阅读列宁发表的言论。高尔基永远跟民众生活在一起,在那样严格的限制下,他还给穷苦儿童筹划欢乐的圣诞集会,还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建立了一所休息所。
一九〇一年,俄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学生运动。——有个被捕的女学生不明不白地死在监牢里,过了十六天,官方才含糊地发表这新闻,因此引起了全国学生的愤懑。学生们在大城市里游行示威,沙皇政府便派遣骑兵冲散他们的队伍。高尔基写下了《海燕歌》,他说:“暴风雨快要爆发了,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沙皇的暗探们知道高尔基直接参加革命运动。在他到圣彼得堡参加作者协会的归途上,又把他逮了起来。那时候,高尔基已经名震全国了。全国人民都为他向政府抗议,连托尔斯泰也为他请命。政府只得放了他,用监视的方法把他监禁在家里。后来他身体太坏,医生要他易地休养,政府借此押送他到南方去。启程那天,车站上挤满了民众,大家唱着革命歌欢送他们敬爱的作家。
一九〇二年,皇家学院决定邀请高尔基做名誉会员,因为沙皇反对,这决定就取消了。这件事恼怒了契诃夫跟柯洛连科,他们不顾沙皇的威胁,向皇家学院抗议这不适当的处置,毅然抛弃了自己的名誉会员的尊衔。
暴风雨终于来了
暴风雨终于来了。一九〇五年一月九日。二十万工人在圣彼得堡大游行,他们要觐见沙皇,他们带着请愿书,请求“皇帝陛下”稍稍减少他们的痛苦,好让他们苟延残喘地活下去。沙皇政府早知道这一回事,预先布置下军队来迎接这个请愿队伍,一声号令,枪弹便向密集的群众放过来。
高尔基也在这个请愿队伍里——他早从南方回来了。他亲身经历了这场惨杀。这是一场故意的凶杀,杀人的主犯便是沙皇。高尔基气愤得全身战栗,他立刻写了一篇控诉书,向全国人民控诉,向全欧洲舆论界控诉。这控诉书的手稿落到沙皇政府的手里,高尔基因此又被捕了。这次的被捕却不是全国的人民来替他抗议了;整个欧洲的作家都替高尔基辩护。法郎士说得好,“高尔基不仅是俄国的,还是全世界的”。国外的舆论迫使沙皇让步。沙皇只得又把高尔基放了。他一放出来,立刻更积极地为革命工作尽力,这一年十二月的暴动,他也参与筹划的。
这次暴动仍归失败,沙皇又要逮捕高尔基了。受了朋友们的劝告,他就出国去避避风头。先后到过德国、法国、美国、意国、英国。在这几年的长期流亡中,高尔基并没有对革命失去信心。他发表了许多论文,要世界各国都同情俄国的革命,捐款回国帮助革命团体,阻止各国贷款给沙皇政府,他亲身到英国伦敦去参加革命党人的大会,他还写了许多宣传革命的小说。在意国,他耽得最久,列宁跟他住在一起,他们两个成了最亲密的朋友。直到一九一三年,沙皇政府颁布大赦,列宁就劝高尔基回俄国去。
高尔基回国后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高尔基反对这次战争,因为这次战争表面上虽说是为了“爱国”,实际上只是各国统治者的相互火拼罢了,所牺牲的劳苦的工人和农人却得不到一点好处。到战争的第三年上,全俄国的人民都觉悟了过来,兵士们调转枪口,迫使沙皇让位。
生荣死哀
革命成功之后,高尔基对工作仍旧没有放松,他不断地写作,为了建设新俄国的劳苦大众。他不相信文艺只是灵魂的安慰,他以为文艺的目的应该在唤醒人的灵魂,促使他们勇往直前。
一九二一年——他五十三岁那年,高尔基因为工作损害了健康,列宁就劝他到意国去休养。直到一九二八年他回国来,被选为苏联的中央委员。六十岁生辰的那一天苏联为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祝贺,报章杂志都出专刊,各机关都举行演讲,各剧场都上演高尔基编的戏剧。
一九三二年是高尔基写作四十年纪念。各地举行了更盛大的庆祝。政府下令把他的故乡改名为高尔基城,授给了最光荣的列宁奖章,把莫斯科艺术剧院改为高尔基剧院,各学校都设高尔基文学奖金,还造了一架巨型飞机“高尔基号”,这飞机上有个小型印刷所。
一九三六年六月初,他染了感冒,后来转成肺炎。十八日清晨,他永远休息了。这消息立刻传播全国,莫洛托夫在红场的追悼会上,代表全苏联的人民说出了衷心的哀悼:“高尔基是我们生命中最光荣的一页,他的逝世是人类最重大的损失。”
(一)“浓艳的笔调削弱了文字的力量”只要把看见的老老实实写下来就成”,这两句话,学写文字的人都该记住。
(二)“高尔基不仅是俄国的,是全世界的”,这句话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