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奋斗意识——艰苦奋斗是华为文化的灵魂

艰苦奋斗,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鼓舞、支撑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为炎黄子孙的欣欣向荣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精神,华为人不仅没有忘记,更将它融进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之中,激励着每个人在岗位上做出贡献,激励着华为在世界舞台上攻城掠地。

1.华为是无数优秀员工成就的

无数硅谷人与时间赛跑,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硅谷的繁荣,也引领了整个电子产业的发展。无数的华为员工,用他们自身的优秀品质,缔造出华为的今天。

1991年9月,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五十多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旅,华为也就在此诞生。整个楼层没有一个空调,只有吊扇,不大的楼层还被分成四个工段,外加库房和厨房,挨着墙还有十几张床,床不够用的,就找张泡沫板或者纸板代替。所有人都在高温下作业,不分黑夜和白天,累了就席地而睡,醒了就继续工作。大多数人干脆以公司为家,领料、焊接、组装、调试、质检、包装、吃饭、上厕所、睡觉都在这一层楼上,除了到外协厂及公司总部,很多人甚至一连几天不下楼,完全与世隔绝。

在这种资源少、条件差的情况下,几十人秉承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忘我工作、拼搏奉献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大家以勤补拙,刻苦攻关。没有包装工段,等到设备测试合格后,临时组织几个在场的人,不分职务、不分学历,大家一起包装然后装车发货;有时夜里来货,大家都会立即起来,不管是笨重的蓄电池还是机柜,不卸完绝不睡。

正是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支撑着这群华为人艰苦奋斗,凝聚成了华为人特有的“垫子文化”,为华为的发展壮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正是因为老一代华为人的付出,才为后来华为的发展强大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正如任正非所说:“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有几千名可爱的员工,用文化连接起来的血肉之情,它的源泉是无穷的。”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艰苦奋斗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上,仍然少不了艰苦奋斗精神。

2006年5月,年仅25岁的华为人胡新宇由于连续加班一个月,最终身体不支,患病毒性脑炎而逝。此事引起了外界和华为员工的关注,讨论和责难铺天盖地,大部分人认为是长期的过度劳累导致了胡新宇的死亡。

哀悼过后,任正非写了一篇题为《天道酬勤》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艰苦奋斗是华为文化的魂,是华为文化的主旋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外界的误解或质疑动摇我们的奋斗文化,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华为的发展壮大而丢掉了我们的根本——艰苦奋斗。”

每一位优秀的华为人都秉承着艰苦奋斗这一理念,所以华为常加班也是出了名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状态下,华为的研发人员没有假期,没有私人时间,过着“垫子文化”般的日子。他们对通宵熬夜习以为常,常常与社会脱节,甚至连挣来的高薪都没有时间去花掉,每次与女朋友逛街都会像乡巴佬一样。虽然华为的研发人员给外界留下了“魔鬼”般的印象,但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华为人的简朴作风。

而那些看起来似乎不用加班的市场人员,其实也一样需要加班,只不过方式不同。虽然他们每天西装革履,陪客户吃吃喝喝,但这种没有规律的工作同样辛苦,而且还要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会对家庭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此,任正非认为,天道酬勤,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以身作则。

虽然身家几十亿,但是任正非平日着装仍然很简朴,褪了色的衣服上还有洗不掉的钢笔水;除了每天按时上班,周末还要带领华为的高管去国外进修、学习,或者直接去一线,了解当前的产品状况。不仅如此,为了拓展国际市场,任正非几乎都是在飞机上睡觉,频繁地往来于世界各国,白天在国外参展,晚上回总部与研发人员商讨对策。

正像任正非自己所说:“当看着我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绿洲,当看着事先连想都不会想象到的、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成果在我们勤劳的双手中不断地创造出来时,这种心情是无论用什么语言都难以表达的,真可谓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从领导到员工,每一个华为人都时时刻刻铭记着艰苦奋斗的宗旨,华为特有的“垫子文化”也在薪火相传。华为优秀的企业文化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员工,而一批批优秀的员工更是成就了今天的华为。

华为逻辑:

艰苦奋斗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应该铭记、传承的,企业更应如此。华为人没有忘,所以华为出现了一批批优秀的员工,铸就了华为的辉煌,这应该是每一个创业者应该学习借鉴的地方。

第一,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企业家都不能忘乎所以、贪图享乐,更不能一掷千金、纸醉金迷。作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事无巨细,都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第二,创业难,守业更难。因此,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早期的艰苦奋斗精神,发扬并传承下去。

第三,天道酬勤,这是企业家更需要铭记的格言。在商业中保持“勤”,首先要勤动腿,多去实地考察,便于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要勤动脑,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运筹帷幄;再次要勤动手,亲自制定公司发展规划,拟定各种重要文件;最后要勤动嘴,善于鼓舞员工士气,保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工作情绪。

2.研发需要大投入,也需要几年不“冒泡”的准备

世界银行曾经明确提出:“一个没有能力通过自身机构进行科研的国家,也很难从别人的研究中取得较大收益。一个发展中国家选择、吸收和利用科技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创新技术所需要的同类研究能力。”正是看到这一点,任正非毅然决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华为对外公布的消息称,它每年对研发投入的资金为其销售额的10%,而实际上,具体投资数目已经远远超过10%,凡是能节省出来的钱,都被华为挤出来用于技术攻关、科研、搞项目。而且对于这些钱,任正非从来都是毫不吝啬,甚至去逼着技术研发部门将这些钱花出去。任正非认为,如果技术研发部门不能将钱花出去,不是他们工作不到位就是项目的研发不够深入和广泛。

当然,任正非并不是在毫无目的地投入,只不过回报来得比较慢。截止到2003年,华为每年都将研发资金的三分之一用于3G技术的研发,共耗资40亿元人民币,先后投入人力共计3500人,然后这种资金、人力高投入的研发,终于在2003年赢得了市场回报。也正是基于此,华为才能够从一个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小型的交换机厂质变成一个生产路由器等科技含量高的网络设备、光通信、数据产品的综合性电信设备提供商。

然而,这种质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华为义无反顾地投入资金,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韧性。

2001年的时候,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来到华为参观,表示出自己想向华为学习,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做一个被高科技武装的联想。此时,还在处于艰苦研发阶段的任正非一脸正色地说道:“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

也正是华为这种持续的、大规模的、不惜血本的对研发进行投入,对超长回报周期的忍耐性,才能让华为在电信核心技术方面取得大量专利,赢得了普遍赞誉。现在,要说哪家企业最能代表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实力上所取得的成就,只有华为!

没有投入就不会产出,在科技行业尤其如此。在中国科技企业中,华为一直是敢于常年大手笔投入进行研发的,而且投入金额在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截至2015年,华为在过去的10年间,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共计2400亿元人民币,而仅仅2015年一年的时间,华为就投入了90亿美元,相当于总收入的15%。不仅如此,华为负责人表示,在未来的几年里,华为仍将继续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和研发投入,投入收入占比将提升至20%,甚至达到30%。

而这庞大的研发支出,10年的苦苦奋斗,华为也终于得到了回报。截至2013年12月31日,华为从事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人员约70000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华为中国专利申请累计44168件,外国专利申请累计18791件,国际PCT专利申请累计14555件。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36511件。

任正非曾说,相比苹果,他更看好华为与谷歌,因为苹果是现实主义者,而华为与谷歌则是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有辉煌的时候,但终究逃离不了落寞。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它们曾无比辉煌,但从辉煌的顶点滑落至万丈深渊,仅是一两年时间。有情怀的理想主义企业,才能展现出更长久的生命力,更强大的竞争力。

2015年,华为与苹果公司达成一系列专利许可协议,覆盖GSM、UMTS、LTE等无线通信技术。在通信业,两个公司签订专利许可时,专利许可数量多的一方要向数量少的一方收取专利费。而就在2015年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给出的消息,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769件,而苹果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这意味着华为已经开始向苹果收取专利费。

任正非认为,只有技术自立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企业要独立自主只能是一句空话。作为高科技企业,依赖进口技术,无异于等死。但任正非也指出,公司将不会盲目创新。他说:“我们只允许员工在主航道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华为的麒麟芯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缺芯少魂”的尴尬局面,目前已应用于华为的高端手机中,其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麒麟芯片累计发货量已经超过5000万颗。

麒麟芯片固然为华为添彩不少,但这一路的艰难却鲜为人知,华为为此耗费的人力、财力更是惊人。华为从1991年开始成立ASIC设计中心,足足等了22年,麒麟910才开始规模商用。22年的艰苦奋斗,22年的苦苦煎熬,这样的韧性,恐怕只有华为人才有。

“麒麟芯片”这短短的四个字,不仅包含着华为人20多年的付出与心血,更是华为成立、发展、繁荣的见证。3G时代,华为是世界巨头的追随者;4G时代,华为与世界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在5G技术方面,华为已是当仁不让的领跑者、产业生态的积极推动者,对整个产业有着巨大的贡献。

华为逻辑:

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虽然很多人尤其是企业家都明白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经营中做好这一点并不容易。诞生在深圳的华为秉承创新精神与奋斗文化,在科技研发投入上始终不遗余力,令业界吃惊。

华为的崛起告诉我们,要对科技研发高度重视,更要敢于进行尝试,努力坚持到底。正如任正非所说,研发需要大投入,也需要几年不“冒泡”的准备。这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有艰苦奋斗的忍耐精神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等待。这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

3.创业的辛苦,只有华为人懂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排名前五的通信设备商,华为仅仅用了20年。在这巨大的荣耀的背后,掩盖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苦。用任正非的话说,“创业的辛苦,只有华为人懂”。

创业是极其辛苦的,但每一个华为人都是狂热的工作者。曾经有人问比尔·盖茨心中最优秀的员工是什么样,他认真地说:“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满怀热情,当他对客户介绍本公司的产品时,应该有一种传教士传道般的狂热!”一个优秀的员工会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每天清晨醒来的时候,会因为自己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激动不已。这也是华为人的价值追求。

因为创业辛苦,所以更需要“实干肯干”的精神。2009年6月,华为的重庆C网完成替换工程交付,但还需要在8月底完成对网络质量的提升。然而此地环境恶劣,地势复杂多变,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所以项目组的工作十分紧张。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也在按着预期目标推进。但到了最后,项目组面临着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难题——要排查处理网上几个重要VIP语音质量问题。这需要工作人员扛着扫频仪,进行爬铁塔、调天线等高风险和高难度的工作。本来这种苦差事就没人愿意干,更不用说在这个地势险恶的地方了。最后,原本负责网络优化工作的张金果断承担起这项任务。

张金白天要外出工作、处理问题,晚上随便吃点,就又要参加关于工作进展的分析例会,一人身兼两职,让他忙得不可开交。天天摸爬滚打处理语音质量问题,他的头发弄得乱糟糟的,身上还总是带着污泥。但它一点不在乎,累了就在沙发上休息会儿,醒了就继续工作,于是同事都称他为项目组的“泥瓦匠”。

虽然知道创业的过程中会有无数的困难,但在面对这些难关的时候,每个华为人都选择甘愿成为“泥瓦匠”。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阿尔及利亚,整个国家绝大部分土地都被沙漠覆盖,但是在这无尽的沙漠下面,却掩藏着巨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这一带的恐怖分子活动猖獗,生活在这里的人十分没有安全感。为了拿下这个海外发展的机会,华为人毅然决然地前往该国,开通CDMA-WLL设备。

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三个月里,华为人不顾环境的恶劣和随时可能爆发的威胁自己生命的冲突,快速而又专注地工作着,很快他们成功开通了CDMA-WLL设备。竣工时,客户难以置信地说,华为三个月内为阿国东南部开通的GSM基站数比某西方公司在过去五年内为阿国在此地区开通的基站数还要多。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些勤奋而又实干的华为人。

创业的辛苦,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可能是精神上的考验。幸运的是,面对质疑,华为人坚定不移。

从创业初始到现在声名赫赫,华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但很快就遭到了质疑,华为的“垫子文化”更是首当其冲。面对质疑,任正非在一次谈话中给予了解释,他强调华为现在还很弱小,与顶级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华为的发展更是面临艰难的困难,所以要生存、要发展,华为人就要付出更加多的努力,比别人更加艰苦奋斗。“华为不战则亡,没有退路,只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任正非说道,“不奋斗,华为就没有出路。”

这次谈话很快就在内部员工之间形成了高度统一的认识,而华为人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诠释,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坚持,也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支持与认可,原来的质疑也烟消云散了。

华为的创业之路很是艰辛,每一个华为人都懂,就像任正非所说:“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怨天尤人,尊重现实,热爱挑战。脚踏实地而非好高骛远,少些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或愤青心态,多些低调务实、持之以恒。”在这种艰辛之下,也成就了华为。

深圳是创业的天堂,也是创业文化盛行的地方。华为诞生在这里,发扬了深圳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创业者来说,华为人的辛苦绝对是一记醒钟,对后来者更是一种借鉴。

华为逻辑:

华为人的创业之路走得很辛苦,却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也照亮了无数后来者前进的方向。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除了要学会借鉴前辈的经验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选择一个合适的行业,这是创业的核心。不同的行业之间相互关联,往往会衍生出很多的项目,所以要选择那些适合群体广泛、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行业。最好是做生意人之生意,因为有生意人的地方就有你的生意。

第二,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这是创业的基础。一线城市有着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二、三线城市却有着政策的支持和当地资源优势,所以一定要挑选一个适合自己行业发展的地方。

第三,选择合适的帮手或者合作伙伴,这是创业者的助力。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社会经验丰富、社会资源广泛而又综合素质较高的伙伴,绝对是你成功路上的一大助力,会让创业之路走得更顺畅。

4.祖国支撑华为人屡败屡战,逐渐有胜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没有对祖国的责任与忠诚,就没有海尔今天的国际成就。”同样是这份爱国情怀,成就了今天的华为。

1996年,华为已经做好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备,但是选择哪个国家作为突破口,成为此时华为内部争论的焦点。最终,他们还是决定按照国内企业的经验,从弱到强,一个一个脚印地前进,最终攻占发达国家的市场。于是俄罗斯,这个电信发展比较薄弱的国家,就成为了华为的第一个进军对象。

然而整整一年过去了,华为在俄罗斯的进展并不是很顺利,虽然华为为了这次进入俄罗斯市场,提前3年就组织了数十个代表团与俄罗斯代表团互访,但当华为的员工到达俄罗斯以后,一连几个星期,都看不到客户的影子,事情就这样僵持到了第二年。然而1997年的俄罗斯陷入经济低谷,货币急剧贬值,这给华为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面对此时的俄罗斯,西门子、阿尔卡特等跨国公司争先恐后地开始纷纷撤资逃离俄罗斯,而华为看准了这一市场空缺,留了下来。

虽然这对华为来说是个转机,但华为在俄罗斯的处境仍然很是艰难。李杰,当时华为独联体地区总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危受命,奔赴俄罗斯。

1998年,俄罗斯的天气倒不是很冷,但是一场金融危机,使得俄罗斯的市场变得冰冷无比,乱成一团。有在打官司的,有在清仓的,官员们玩忽职守,各忙各的。“我不仅失去了嗅觉,甚至视线也模糊了。”李杰回忆说,“那时候,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等待,由一匹狼变成了一头冬眠的北极熊。”一连两年,李杰几乎一无所获。直到日内瓦世界电信大会上,事情才出现了转机。

此时,任正非看着自己迷惘的爱将,提点道:“李杰,如果俄罗斯市场复苏了,而华为却被挡在了门外,你就从这个楼上跳下去吧。”李杰很认真地点了点头,说:“好!”

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李杰开始马不停蹄地组建营销队伍,派往俄罗斯全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合资企业贝托华为这个营销网络。随后,在不断的拜访交流中,他们认识了一批运营商管理层,并逐步建立了信任,这也是当时最主要的客户群。

华为人的努力换来了回报,虽然仅仅是一个只有12美元的订单,但对在俄的华为工作人员来说,这预示着一个美好的开始。

随后,普京开始全面整顿经济,俄罗斯经济开始“回暖”,华为的坚持终于使它赶上了俄罗斯政府的新一轮采购计划。仅仅3年时间,华为急速占领俄罗斯市场,位居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从此,华为在俄罗斯站稳了脚跟。

万事开头难,“中国制造”已经给外国人留下了一种低端产品的印象,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进军发达国家市场。从2000年起,华为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全面拓展业务,连战告捷,使华为信心倍增,决定进军发达国家。

2001年,华为以德国为起点,开始进军西欧市场。通过与德国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产品很快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国家。直到2013年,华为以392亿美元的整体业务收入,成功超越爱立信的352亿美元,成为欧洲最大的通信厂商,对华为来说,欧洲越来越像另一个本土市场。

而对于美国,它先进的制度、灵活的机制、明确清晰的财产权、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保障,这种良好的商业生态环境,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从而推动亿万人才在美国土地上创新、挤压、井喷,这种力量是很惊人的。

“但美国打压华为,其实涉及的是中美竞争关系,美国打压的不是华为,而是中国。”任正非说,“中国越强大,美国就越打击。打击不是抽象的,看好一个苗头打一个。因为美国不希望中国变强大,总要找到一个具体着力点。所以我们认为困难也是会存在的,而且我们也不知道接下来的困难还会有多大,就是努力前进,自己想办法去克服。”

是什么让华为在艰难的国际市场上迎难而上,越挫越勇,不断向前?后来,任正非回忆道:“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败多胜少,逐渐有胜。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华为呢?是祖国,我们希望祖国强大起来。”

这种深入到骨子里的爱国情怀并没有随着华为的发展壮大而慢慢削弱。当利比亚战争发生时,华为没有撤退。当地员工自己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政府,留在了的黎波里;一派反政府就去了班加西,各自维护各自地区的网络。中间交火地区的网络,就由华为的员工维护。华为人不怕牺牲,用实践说明了他们对客户的责任。

“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是我们的最大社会责任。”任正非说。当日本“3·11”地震海啸发生时,福岛核泄漏,华为的员工背起背包,和难民反方向行动,走向海啸现场、核辐射现场、地震现场,去抢修通信设备。当智利九级地震发生时,华为的三个员工困在中心区域,恢复通信后他们打来电话,接电话的基层主管说地震中心区有一个微波坏了,要去抢修。这三个员工傻乎乎地背着背包,就往九级地震中心区去抢修微波。

逆着避险的方向,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对客户,华为已经做了全世界最好的广告。

华为逻辑:

华为的爱国情怀让每一个华为人特别是在异国他乡的华为人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铭记为祖国奋斗,为民族的崛起视死如归,华为必将战无不胜!

一个企业如果单纯以“盈利”为目的,肯定是走不长远的,要想长久地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怀有崇高的国家荣誉感,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这个开始振兴的民族。只有时刻保持着这份爱国之心,才能在未来国际市场上分清大是大非,避免在关键时刻做出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抉择。

5.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

任正非不止一次强调:“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任何人来到华为,必须融入团队,坚守奋斗文化,用业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现在大多数企业进行招聘,都会有很多严苛的条条框框:学历、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等等。要求本科学历的,本科以下学历的免谈;要求本地户口的,外地户口的免谈;要求三年工作经验的,只有两年的免谈。

在不同的城市有着很多类似的招聘要求,但在深圳,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去华为办事千万不要轻易提起你的学历,因为门口让你登记的门卫很可能就是硕士,公司里打扫卫生的可能就是一名本科生。”

一个新员工,如果想在华为上岗,必须要经过培训,培训合格才能通过,否则只能淘汰。而对入职的员工来说,华为不会去翻你的“老底”,不管你是什么学历,有多么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你不能给公司带来贡献,就无法得到相应的评价。即使你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没有给华为带来贡献,也只能被辞退。

在华为,所有员工都是按照贡献给报酬,凭责任定待遇。因为任正非深深懂得,企业不同于学校,学习成绩、学历是评价学生的标准,但企业不同,华为是以员工的贡献来进行评价的。由于华为面临市场的淘汰,所以华为要求每一个员工也要适应公司的淘汰体制,学历、资历统统消失。因此,任正非常常告诫新员工,要脚踏实地,集中力量突破某一领域,不能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做不好,知识不要博而在于精。

华为需要的,是能在工作中不断成长进步的员工,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中证明自己,不能安于一隅,固步自封。任正非经常告诫员工:“一天不进步,就可能出局;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业界巨头,这是严酷的事实。”

市场变化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对科技型企业来说,唯有建立学习型组织才能应对外界的变化。“我们提倡自觉地学习,特别是在实践中学习。你自觉地归纳与总结,就会更快地提升自己。公司的发展,给每个人都创造了均等机会。英雄要赶上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这种思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创举,是华为人自主学习、自我优化的明智之举,而这又是企业和个人成功的基本要素。

华为领导人之一孙亚芳说:“我们将面临更高决策的客户,他们有多年引进项目的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是用国际营销市场这把尺子要求我们的。我们面临的是缺乏现代化指挥作战和产品多元化销售中业务指导的问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领导模式已成为历史。”

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你今天不懂的东西,到明天早晨就过时了。现在有关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观念,也许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将成为永远的过去。”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一员,华为公司一直提倡员工自觉地学习,并成为公司的资本。

任正非说:“我们提倡自觉地学习,特别是在实践中学习。你自觉地归纳与总结,就会更快地提升自己。公司的发展,给每个人都创造了均等机会。英雄要赶上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超越自我。”

1994年,汪勋成功在华为上岗,成为华为新血液中的普通一员,被安排在交换机装配中粘贴板名条。每天都是重复机械式的工作,让汪勋开始疑虑,为什么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工作效率还是这么低?

汪勋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自费买了一些关于介绍交换机、排队机等相关知识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学习。同时,汪勋还经常向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请教,了解相关知识。经过不懈努力,他对交换机各个配置都了如指掌,工作效率自然有了很大提升。

不久之后,华为无线接入系统(ETS)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汪勋被调到ETS车间,负责装配工作。由于对新工作一点不了解,汪勋只得自己私下恶补,每天坚持学习一点,直到能熟练工作。

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工作指导图,由于当时公司没有配备计算机,只能手绘,速度慢且效果差。于是汪勋又一次充当先行者,自己花“血本”卖了一台计算机,开始自学AutoCAD。在他的努力下,他成为了整个车间唯一一个AutoCAD专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汪勋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是因为他有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付诸行动。汪勋后来回忆说:“在华为六年,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学习,我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学习的目的就是想将手头上的工作做好,干活时轻松些。”

正如拿破仑所说:“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无所成,原因就是他们太容易满足了。要求自己上进的第一步,就是绝对不可能停留在现有的地位。不满足于现状可以帮助你不断获取新的成功。”

在华为内部,任何人都要放低姿态,秉承学习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在岗位上坚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可以说,华为人骨子里有艰苦奋斗的意识,他们忘却以往的荣耀,应对当下的挑战,因此在战战兢兢的忘我奋斗中开创了一个个奇迹,成为时代的骄傲。

华为逻辑:

第一,不以学历论高低,只以贡献算评价。这是一种公平竞争的原则,有助于激发每个人的奋斗意识,让人才的潜能得到释放。

第二,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个曾经领导500多人的华为中央研究部主任,是一位年龄只有25岁的华中理工大学毕业生。任正非说:“年龄小,压不垮,有了毛病,找来提醒提醒就改了。”

第三,倡导并引导员工自我优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华为成为彻底的创新工场,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第四,建立淘汰机制,帮助员工树立忧患意识。每个人都保持压力,这种忧患意识令人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因此华为的团队显得更有战斗力。

6.选拔和培养全心全意高度投入工作的员工

每个企业选拔人才都有一套标准,或者依据科学的用人标准,或者是结合自身行业特色与岗位需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事用人”、“量才录用”。

杰克·韦尔奇给中国企业传授选拨人才的经验时,也给出了四个标准。第一,自己是精力旺盛的人;第二,可以调动别人的激情,不光是自己做得好,还要激励人家做得更好;第三,要有决策的勇气;第四,要能够落实决策。

而当一位记者问任正非:“您心中最优秀的人才是什么样或者具备什么素质?”他这样回答:“一般来讲企业对选拔这样的人才都会讲出三四条、五六条甚至七八条标准,我只用一个词回答了,那就是‘简单’。这种唯目标和效果为导向的思维简单化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他们不仅会带领团队管理制度化、流程化继而简单化,而且在这种氛围营造的机制中,很容易选择企业所需的真正人才。”

有这样一个故事,感动并激励着每一个华为人。在清水河小镇上,有一位叫老何的人,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电信职工,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那个寒冷而又贫瘠的地方。

老何工作的清水河镇邮电局,也被称为“黄河第一局”。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青藏高原的荒野上,清水河镇可以说是十分繁华的地方了。在常人眼中,老何工作的地方一定“油水”充足,所以很人都对老何工作的柜台虎视眈眈。

终于,在一天夜里,几个歹徒破门而入,持刀抢劫了电信局。为了保护那个放着几十块钱的柜子,老何头部被打破,他老婆的脸更是被歹徒划了几道,至今还留下很深的刀痕。然而当他们夫妻二人伤愈之后,又重新回到了这个让他们无法忘记的“伤心之地”,继续工作着。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无数分离的家人传递一声平安。

正如任正非所说:“只有做到忘我,你才可能为了一个远大梦想去不断奉献,你才可能为了一个远大梦想去不断追求。天道酬勤,生命不息,追求永不停止。”

华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为有一批批对事业不抛弃、不放弃的员工前赴后继,他们能全心全意将自己高度投入到工作之中,他们的这种敬业精神,成就了华为,也成就了他们自己。

华为在为某个海外项目做最后的冲刺的时候,因为分包商与工人发生经济矛盾,不仅工人已经连续一个月无法好好休息,就连机器都出现了故障,项目突然卡住了。眼看项目交付日期就要到了,可是项目组租赁的机器早就离开,分包工人也在各自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如果项目不能如期完成,那么他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将是白费。在这危机时刻,项目组的华为员工没有放弃,他们心里牢牢记着对客户的承诺。

很快他们开始行动起来,有人负责联系当地分包商,有人负责联系包工头,让他留住工人,有人负责联系机械。然而,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分包商很快回绝:“不好意思,我们的机械手已经回到单位了。”原本留下的工人也只能陆续回家。好在他们的努力还是有了成效,这些工人答应,只要有了机械,他们就随时回来。

现在问题都集中在能否找到机械。项目组和当地员工都行动起来,一次次的失败没有打败他们,不知不觉间,天渐渐暗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他们终于联系上了机械。于是,项目组继续分工,司机去买吃的跟喝的,其他人联系分包商的工人。等到天黑,一切都到位,所有人都忘记了这几周的疲劳,开始了最后的冲刺:测量、开挖、穿管、倒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下,华为人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不仅实现了对客户的承诺,更是守护住了公司的荣誉。

任正非所看重的简单,其实是员工对于工作和企业的一颗赤子之心。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员工,而许阳(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个。

华为在巴基斯坦的客户群很多,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工作环境也是差异很大。由于人员紧张,许阳不仅要当项目经理,还得当技术工程师,每天不仅要亲自调试设备、指导工人,还要跟分包商和客户交流、谈判,忙得不可开交。

除了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再加上气候不适应,许阳每天晚上睡觉都不安稳。等到工程结束,同屋的同事立马找许阳来“算账”。原来,许阳每天晚上都要说些梦话,或者嘀嘀咕咕的,总是把同屋的同事吵醒。有一次,同事被吵醒后睡不着,就跑到许阳床边,想听清他在说什么。他依稀听见许阳在用英文教分包商如何安装、调试设备,并嘱咐他们一定要保证工程实施的质量。同事的这番玩笑,流露出的是对许阳的敬佩,佩服他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佩服他的赤子之心。

正如任正非所说:“在企业中许多个人素质很高的员工未必就是一名优秀的员工。”一个优秀的员工必定是全心全意高度投入工作的员工;必定是对工作不抛弃、不放弃的员工;更加是对工作、对企业忠诚的员工。而一个对企业忠诚的员工,必定不会被企业忽视。

华为逻辑:

忠诚,是每个员工对企业最起码的尊重。只有你忠诚于你的工作,你的工作才能带给你快乐;只有你忠诚于你的客户,你的客户才能毫不犹豫地相信你;只有你忠诚于你的企业,你的企业才会重用你。

莎士比亚说:“忠诚你的所爱,你就会得到忠诚的爱。”忠诚,就是华为人给我们最好的启示。只有时刻保持一份忠诚之心,一个人才能变得“简单”,变得心无旁骛,成功才会降临。企业选拔和培养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的员工,是人才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华为打造奋斗文化的基石。

7.让努力工作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

任正非说:付出就会有回报,在华为做雷锋绝不会吃亏。创业之初,华为由于资金的匮乏,任正非等人把自己的工资、奖金投入到公司,每人每月只领取一点基本的生活费,甚至大部分的领导跟员工都租住农民房。

在这一代人的无私奉献下,华为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也正是他们的努力支撑起华为的事业,从而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没有当初老一代人冒险投入和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的华为,更重要的是,他们为后来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奠定并且传承了华为赖以发展强大的企业文化——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

华为人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当年他们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购买的公司内部的虚拟股,终于开始获得了一些投资收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为为了不被历史潮流所抛弃,只能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这就需要华为拥有一支强大的,能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能够创造成功的队伍。所以,华为的工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早年,任正非提出了“高压力、高绩效、高回报”三高策略,明确告诉每一名员工,只要你努力工作,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直到今天,这一原则仍然得到推崇。任何员工,无论新老,都需奋斗,都必须奋斗。不奋斗,华为就不能活着走向明天。

奋斗代表着付出,只有付出,才能收获回报。自华为成立以来,秉承着“不让雷锋吃亏”的理念,推出了“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易岗易薪”的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基于岗位责任和贡献的报酬体系,并基于评价给与激励回报,旨在督促老员工不要懈怠的同时,为更多新人的成长创造空间。

华为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保障,为员工提供业界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准,而员工对华为的回报就是对工作的负责和绩效贡献。任正非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同样重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巨头云集,竞相峥嵘。虽然作为本土产业,但华为自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全球最激烈的竞争,只能在巨头的夹缝中苦苦坚持,坚持着活下来;一番周折,华为终于熬出了头,正准备踏出国门去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却发现早已被西方国家瓜分完毕,只剩下那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恶劣的地区,巨头暂时无暇顾及,这是华为唯一的一丝机会。

为了抓住这个西方公司不太在意的机会,华为人开始了艰苦的奋斗。他们离别故土,暂时放下亲情、爱情和友情,远赴他乡。无论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还是在硝烟未散的伊拉克,或者海啸灾后的印尼,以及地震后的阿尔及利亚,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华为人的身影。华为员工在高原缺氧地带开局,爬雪山,越丛林,徒步行走了8天,为服务客户无怨无悔;有的员工在国外遭歹徒袭击头上缝了30多针,康复后又投入工作;有的员工在飞机失事中幸存,惊魂未定又救助他人,赢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尊敬。

同样,华为人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为国争光,他们收获了赞誉;为企业工作,他们得到了优厚的待遇。正如任正非所说:“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让员工有很好的归属感、荣誉感,有较高的物质奖励,让每一个人劳有所得,也是一种企业文化。”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金钱是万能的”这种思想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开始发芽、生长,甚至一些公司的高层和管理者也认为只有金钱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钱越多,员工的积极性越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设想的那么美好。很多公司在用金钱激励员工的过程中,虽然花销很大,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根本没有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种错误的方法反而使公司失去了发展的宝贵机会。

美国管理学家皮特(Tom Peters)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而华为的物质激励之所以能生效,是因为与其自身的企业文化相协调。

虽然任正非说过:“只要你努力工作,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但这种回报,并不完全是经济上的回报。

一个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用该企业的文化来塑造员工,而管理的成效,取决于能否让企业文化融入每个员工的价值观里面去。所以只有当员工融入、认可企业文化的时候进行管理,才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而华为,恰恰就是这么做的。

华为逻辑:

华为重视让艰苦奋斗的员工得到回报,这既是人才管理基本的原则,也是提升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总结起来,华为的人才激励举措有以下几点。

第一,让努力工作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不会让做雷锋的人吃亏。坚持奋斗的员工必须得到尊重,在物质上享受应有的回报。这是华为坚守的基本原则之一,永远不会改变。

第二,激励机制不单纯是物质奖励,还包含精神上的满足,如荣誉等。在企业文化管理上,华为倡导奋斗文化,并将这种理念融入每个员工的血液里。

第三,激励机制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之上。机制的建立,首先就要得到绝大部分员工的广泛认可,执行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程序,长期坚持下去;其次激励机制要与员工的业绩和绩效挂钩,借此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最后机制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要全面搜集信息,了解员工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工作阶段制定相应的政策。

第四,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采用合适的激励机制。如工作激励、参与激励等。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可见,工作激励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运用一个合适的激励机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