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句话让人叫
1.隐忍搭配讽刺,让你语出惊人
在人际交往中,为了利益,为了生存,有时不妨运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老粗”策略。故意使用对方所无法理解的语言,同时也故意装做听不懂对方的语言,让对方在与你沟通时产生挫败感,并激发他的火气。他若发火,则你已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发脾气给人的感觉总是理亏,如果他不发作而隐忍,也必定会搅乱他的思维,使其不知不觉地处于劣势。故意装傻充愣,误解他的意思,扭曲他的意思,他说他的阳关道,你说你的独木桥,这样来往几个回合,他会认为你不可理喻,放弃与你交手。
某公司有一个女孩子,平日只是默默工作,并不多话,和人聊天,总是面带微笑。有一年,公司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攻击之下,不是辞职就是请调。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这个女孩。某日,这位好斗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贯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劈里啪啦一阵,谁知那位女孩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说,只偶然问一句“啊?”最后,好斗的那个主动鸣金收兵,但也已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也自请他调。
你一定会说,那个沉默的女孩子的“修养”实在太好了,其实事实不是这样,而是那位女孩子听力不大好,理解别人的话不是有困难,但总是要慢半拍,而当她仔细聆听你的话语并思索你话语的意思时,脸上又会出现“无辜”、“茫然”的表情。你对她发作那么久,那么卖力,她回以的却是这种表情和“啊”的不解声,难怪对方斗不下去,只好鸣金收兵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事实:装聋作哑的力量是巨大的,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你可以不去攻击对方,但保护自己的“防护网”一定要有,聪明人的举动是:不如装聋作哑!
聋哑之人是不会和人起纷争的,因为他听不到、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种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不过大部分人都不聋又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其实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不回嘴,他自然就觉得无趣了;他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罢了。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惶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并且发出“啊”的声音,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
在交际场合,学会适当地装糊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他人面前做出一个不明白的假相,用以迷惑对方,其实心如明镜,假装没有发现对方的本意,故意把它理解错,用于讽刺对方,给自己找台阶下。
一次,一位男士请一位女士跳舞,那位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一个小孩子一起跳舞。”这位先生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你正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躬后离开了。那位高傲的小姐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言以对,满脸绯红。
这位先生遭到那位高傲小姐的拒绝,在交际场合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可是他却十分聪明,假装不明白小姐说话的内涵,以为她有了孩子,还表示对她十分尊重,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它不仅使那位小姐丢了面子,而且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如果这位先生直接与那位小姐辩理或争吵,不仅不能挽回面子,还会有失他的风度。
反问是一种讽刺犀利的方法,令对方无法躲藏。反问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正话反说。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这种表达效果能起到强调作用,使表达的意思更为明确有力,同时还有一种令人无法辩驳的势头,语气逼人。反问在谈话时用得好,更能增强自己的说服力。有时候,我们受到恶意攻击,如果要给对方讲道理,对方做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根本不容你讲道理,倒不如来个反问法,使对方说出的话,正好给我们找到一个还击的好机会。
2.觉得不满吗?用批评的讽刺来表达
在民间,有一则关于蒲松龄的传说:
有一次,蒲松龄到王大官人家去做客,被众人推到了上座,但独眼的管家却从下席开始斟酒,有意把他落在一旁不管。王大官人也想故意作弄他,端起酒杯朝他说:“蒲先生,喝呀!”
蒲松龄端坐不动,他笑着说:“大家先别急着喝酒,我说个笑话给大家助助兴。我刚出门那儿,碰到内人正用针在缝衣服,就以针为题即兴作诗一首,现在念给大家听听:‘一头尖尖一头扁,扁间只有一只眼。独眼只把衣裳认,听凭主人来使唤。’”
大家听了,一齐朝独眼管家看去,极力强忍笑意,于是大声叫好。这样一来,反而使王大官人及其管家狼狈不堪。
蒲松龄借用了针的形象,尖锐地讽刺了想为难自己的王大官人及其家人,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尊严,也让捉弄自己的交际对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个人说话水平的高低体现在很多方面,批评的艺术则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面对明显的错误,我们无法完全逃避批评的说话方式,而这对被批评者是有益无害的。但批评逆耳,要被人接受并产生它应有的效果就不那么简单了。所以我们说会说话者大多懂得批评的艺术。
先承后转,在自我打趣中暗藏机锋,令对方猝不及防。这种方法往往用于一些不适宜顶撞的场合或人。有时候,我们会置身于一种这样的尴尬境地:对方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你,但对方是一位领导,你虽然受了气面子上还得过得去。或者,碍于你的身份、地位,不宜直截了当地予以驳斥,但心中的确又非常不满。这时,不妨先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顺着对方思路的话。最后话锋一转,得出一个令对方大出意外的结论。既活跃了气氛,又缓解了尴尬气氛。这种方式,一波三折,很有攻击力量,让对方措手不及,又不失自己或对方的面子。对方最后只能干笑两声了之。
萧伯纳的著名剧作《武器与人》初次演出,大获成功。应观众的热烈要求,萧伯纳来到台前谢幕。此时,却从座位里冒出一声高喊:“糟透了!”整个剧场立刻鸦雀无声,空气似乎凝固了一般。面对这种无礼的行为和紧张的局面,萧伯纳微笑着对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道:“我的朋友,我同意你的意见。”他耸了耸肩,看了看刚才正热烈喝彩的其他观众说:“但是,我们俩反对那么多观众又有什么用呢?”顿时,观众中爆发出了更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在这种情况下,对对方无礼的行为予以必要的回击,既是维护自己尊严的需要,也是讽刺对方、批判错误的正当行为。
没有人愿意挨批,不管你说的有多对,所以批语常会产生一些负效应。但是,有些人能够很恰当地把握批评的方法尺度,使批评达到春风化雨、甜口良药也治病的效果。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属下向林肯总统打听敌人的兵力数量,林肯不假思索地答道:“一百二十万至一百六十万之间。”下属又问其依据何在,林肯说:“敌人多于我们三四倍。我军四十万,敌人不就是一百二十万至一百六十万吗?”为了对军官夸大敌情、开脱责任提出批评,林肯巧妙地开了个玩笑,借调侃之语嘲笑了谎报军情的军官。这种批评显然比直言不讳地斥责要好多了。
其实,许多时候批评的效果往往并不在于言语的尖刻而在于形式的巧妙,正如一片药加上一层糖衣,不但可以减轻吃药者的痛苦,而且使人很愿意接受。批评也一样,如果我们能在必要的时候给其加上一层“外衣”,也同样可以达到“甜口良药也治病”的目的。
有一天中午,查理·夏布偶然走进他的一家钢铁厂,撞见几个工人正在吸烟,而在那些工人头顶的墙上,正悬着一面“禁止吸烟”的牌子。夏布没有直接批评工人。
他走到那些工人面前,拿出烟盒,给他们每人一支雪茄,然后请他们到外边去抽。那些工人已知道自己破坏了规定,他们钦佩夏布先生不但丝毫没有责备他们,而且还给他们每人一支雪茄当礼物,工人们觉得很高兴。
1987年3月8日,最善于布道的彼德牧师去世了。下一个星期日,艾鲍德牧师被邀登坛讲演。他尽其所能,想使这次讲演有完美的表现,所以他事前写了一篇讲演稿,准备到时应用。他一再修改、润色,才把那篇稿子完成,然后,读给他太太听。可是这篇讲道的演讲稿并不理想,就像普通演讲稿一样。
如果他太太没有足够的修养和见解,一定会直接说出这篇稿子糟透了,绝对不能用,因为它听起来就像百科全书一样枯燥无味。
但那位艾鲍德太太知道间接批评别人的好处,所以她巧妙地暗示丈夫,如果把那篇演讲稿拿到北美评论去发表,确实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也就是说,她边赞美丈夫的杰作,同时却又向丈夫巧妙地进行了暗示,他这篇演讲稿,并不适合讲演时用。艾鲍德明白了妻子的暗示,就把他那篇绞尽脑汁完成的演讲稿撕碎了。他什么也没准备,就去讲演了。
在交往中,准备对对方进行否定时,却先来一个肯定,也就是在表达形式上,好像是肯定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巧妙地蕴藏着否定的内容。正说时要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使对方产生听下去的兴趣。然后,再以肯定的形式抖出反话的内容,与原先说的正话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鲜明的讽刺意味,让人信以为真,增加谈话的效果。
3.讽刺要有的放矢,一击中的
要讽刺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这是提高讽刺口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在平时,我们与他人作简短的交谈或寒暄时,大多是比较随便的,谈不上什么条理清晰。但真正想要语出惊人,一定要注意说话要有的放矢,这要求说话者对所说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对整个说话过程做出周密的安排。说话不是照本宣科,难免带有水分,有时会插一些题外话,有时会发现已讲过的某个问题有点遗漏需要临时补充,这样就容易杂乱。作为一个高明的说话者,应时刻把主题牢记在心,不管怎样加插,不管转了多少个话题,都不偏离说话的中心。开场白这个环节相当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所讲内容的展开,不能一开口就冒出一句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话;多层意思之间过渡要灵活自然;结尾要进行归纳,简明扼要地突出主题,加深听话者的印象。避免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废话,言之无物的空话,装腔作势的假话,这些都是听众极为厌烦的。
马克·吐温曾说过,有一次他去听一位牧师传教,刚开始感觉很有好感,准备捐献身上所有的钱。等过了一个小时,他听得不耐烦了,决定留下整钱,只捐些零钱。等又过了半小时后,他决定分文不给。等到牧师说完了,他不仅不给,还从捐款的盘子中拿出几元钱作为时间的补偿。这是对说话冗长者的绝妙讽刺。
另外,讽刺一件事物时想要不过于露骨,可以使用一些隐蔽的技巧,比如说话时,可利用表面上指甲,实质上暗示于乙。通过二者对比,形成众人认同的反差,使人心领神会,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这就是“一语双关”。
双关是一种修辞方法,这种表达方式大多是利用了词语的多义性或词的音同意近现象,故意使某些词语在特定的环境中临时具有双重意义来表达说话者的意思,而听者可以借双关的意义心领神会,从而起到含蓄、生动或幽默、风趣的特殊效果。
双关在汉语中应用历史悠久,并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人们所熟知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两句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被广为传诵。有这样一则寓言:
足球对篮球说:“老兄,我们本是同一类,为什么你常常被人拍,而我只能被人踢呢?这不公平。”篮球不屑一顾地回答道:“小傻瓜,这还不简单么!因为我比你大,你比我小呗。”
这一则寓言运用足球、篮球一个被踢、一个被拍的不同遭遇,暗示了级别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幽默而风趣,辛辣地讽刺了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一种不良风气。
当然,在社会活动中,也有需要用讽刺意味表达的时候,但讽刺不要成为挖苦。当讽刺加上幽默的色彩时,它就会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有位老先生买了一个助听器,于是他到处向朋友们夸耀。“这是我这辈子用钱用得最恰当的地方了!”他大着嗓门说,“耳朵里塞上这东西以前呀,我耳背得像木桩。现在呢,如果我在楼上卧室里,厨房里水开了,我就能立即听到。如果一辆汽车开上车道,我在一里外就能听见。不瞒各位,这是我花钱花得最合算的东西了。”
他的朋友都附和着一个劲地点头。其中一个问:“多少钱?”
那位先生看了看表,回答道:“差一刻三点。”
再有,想要讽刺别人时一定要尽量了解别人的观点。在许多场合,争论的发生多半由于大家只看重自己这方面的理由,而对别人的看法没有好好地去研究,去了解。如果我们能够从对方的立脚点去看事情,尝试着去了解对方的观点,认识到为什么他会这样说、这样想。这样,一方面使我们自己看事情的时候会比较全面;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对方的看法也有他的理由。即使你仍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也不至于完全抹杀他的理由,那么自己的态度就可以比较客观一点,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公允一点,发生争论的可能性就比较少了。
同时,如果你能把握住对方的观点,并用它来说明你的意见,那么,讽刺对方就会变得容易得多,而你对其观点的批评也会中肯得多。而且,他一旦知道你肯细心地体会他的真意,他对你的印象就会比较好,他也会尝试着去了解你的看法。
讽刺别人时一定不要从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不满或者不屑一顾的情绪,这样往往容易过早地暴露自己,而是要假装顺从或同意对方的意见,冷静地观察对方的言行和举止,等对方放松警惕并且露出破绽之后迅速出击一举达成目标。另外,在运用讽刺技巧时还要注意隐蔽自己,否则就可能成为众人打击的目标,让你应接不暇。
4.动口之前要先动脑
在平时生活中有许多人往往说话不经过大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看到与自己意见不一的人就要出口讽刺一番,但却最终被人反戈一击。所以,只有先动脑想明白再说才能少出岔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凡是脱口而出的话语,十句话里面可能有九句半会让自己在事后感到后悔不已。因此,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动脑”再“动口”,在“心里话”滚出你的喉咙之前,稍微修饰一下它的棱角,仔细地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这总比“失言”之后再去“亡羊补牢”要好得多吧。应问东时别问西,把握好该问的与不该问的技巧。阿花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咖啡馆做服务生的工作,却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炒了鱿鱼。
想想她的条件并不是很差,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只是不小心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那天,阿花刚一上班店里就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着菜单,去让这三位客人点餐,第一位客人点的是冰红茶,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也是点的冰咖啡,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很快,阿花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饮料,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谁点的冰咖啡是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就凭阿花的这一句话,老板当然会毫不客气地炒她的鱿鱼,因为谁也不会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工作中,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同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恰到好处地说好该说的话。
有一年全国高考结束不久,一名记者去采访一位外语成绩很优秀的考生。原先设想好的问题中有:“你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习英语的能力?”但是到了现场,看到考生的父母也陪伴在场,如果按照原先准备的提问方式来交谈,就显得唐突而不礼貌。于是他将原来的提问改为“你们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既能有效地获得所要的信息,又显得相当自然。
说话不仅要根据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要根据前后话语相互联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语言。
几位年轻的领导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真够硬朗的,今年高寿?”老工人回答说:“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了八十四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啊。”“不过,××去年归天了。”
“唷,这回可轮到您了。”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讲究说话的艺术对于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只贪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而无所顾忌地说了不该说的话,则只会给自己制造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随便说话的害处是非常多的。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隐私,你说话时偏偏在无意中说到他的隐私,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
如果你与对方非常熟悉,绝对不能向他表明,你绝不泄密,那将会自找麻烦。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假装不知,若无其事;他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乐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而从悲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说话时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和火候。不然的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达不到,而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
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别人在说话时机、场合上的失误,拿他人当枪使,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说话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所以说,动口之前一定要先想一想从哪个角度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有两个年轻的修士同时进入一所修道院修道,两人过去都有抽烟的习惯。
为了能一解烟瘾,其中一位去问老院长:“能不能在祷告的时候抽烟?”结果此人被臭骂一顿。
另一个修士问老院长:“可不可以一边抽烟一边祷告?”这人居然被院长大大地夸奖一番,称赞他连抽烟都想到要祷告。
这两个修士,所做的事是一样的。只因说话的角度不同,而招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可见,我们在说话之前,得好好地打打草稿。
另有一个人为了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特别邀请了四个朋友,在家中吃饭庆祝,三个人准时到达了:只剩一人,不知何故,迟迟没有来。
这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其中有一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这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人,其中有一个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了。
又把一个人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剩下的这一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这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说完,铁青着脸走了。
言者无心,可听者有意。语言表述不慎,往往存在歧义。因此,我们在说话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脱口而出的话,往往会得罪别人。
讽刺是口才术里的高级技巧,使用得当不仅会事半功倍,让事情变得随心所欲顺风顺水,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但是一旦使用不当或随便乱用,则会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可磨灭的打击。所以想要使用讽刺的技巧之前一定要仔细动动脑子考虑周全,将对方的意图弄明白,看清对方的漏洞并反复组织好语言,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讽刺的诀窍:进山拜佛因人而异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老百姓对善于说话者的一个形象描绘,其中不乏贬义。但这却正是讽刺的窍门之一。
说话首先应该看准对象。同样一句话,你对甲说,甲肯全神贯注地听,你对乙说,乙却顾左右而言他。这时候对甲说,甲乐于接受,那个时候对甲说,甲觉得不耐烦。这除了表示甲乙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也表示甲前后的心情不一样。
当年赵高要陷害李斯,对李斯申说秦二世的行为不对,劝李斯进谏,并约定乘二世有闲的时候,代为通知李斯。有一天李斯应约进宫,二世正与姬妾取乐,看见李斯进来,心中很不高兴,而李斯却茫然无所知,正言进谏,二世只好当场敷衍一下。等李斯一退出,二世便开始发牢骚,说丞相瞧不起他,什么时候不好说,偏在这个时候来啰嗦!
李斯的杀身之祸也就是因为如此。可见你要与对方说话,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最适宜。对方正在工作紧张的时候,不要说话;对方正在焦急的时候,不要说话;对方正在盛怒的时候,不要说话;对方正在放浪形骸的时候,也不要说话;对方正在悲伤的时候,更不要说话。只要有上述几种情形之一,你上前去说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说话的目的达不到而遭冷遇,受申诉也是意料中的事。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和失意的人谈你得意的事,你不但不知趣,简直是挖苦、讥讽他,他对你的感情,只会更坏,不会变好的。和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他至多与你作表面的应付,决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还可能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要请他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所以你要诉苦,应找同情形的人去诉,同病自会相怜,不但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亦可稍叙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志同道合。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说且自鸣得意,结果招人骂你器小易盈,笑你沾沾自喜,无意中还会惹起别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使你觉得满腹牢骚,如有骨鲠在喉,不免逢人就诉,结果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
总而言之,你要说话,先要看准对象,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所遇非人,还是不说为好;这个时候,你是要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的好,说话的成功与失败,诚然与你的说话技术有关,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时,也与你说话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多说话,别人未必当你是能干,少说话也未必当你是呆子。
从对方得意的地方入手,往往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为之后的讽刺做好铺垫。每一个人都有自认为得意的事情,这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价值是另一个问题,而在他本人看来,却认为是一件值得终身纪念的事。你如果能预先打听清楚,在有意无意之间,很自然地讲到他得意的事情,只要他对你没有厌恶的情绪,只要他目前没有其他不如意的刺激,在情绪正常的情况下,他一定高兴听你说的。
你在说的时候当然要注意技巧,表示敬佩,但不要过分推崇,否则反而会引起他的不安。对于这件事情的关键,要慎重提出,加以正反两方面的阐述,使得他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到了这种境地,他自会格外高兴,自会亲自演述,你该一面听,一面说几句表示赞赏的话,如此一来,即使他是个冷静的人,也会变得和蔼可亲,你再利用这机会,稍稍暗示你的意思,作为试探,作为第二次进攻的基点。这不是你的失败,而是你的初步成功,对于涉世经验不丰富的人,得此成绩,已不算坏,你若想一举成功,除非对方与你素有交情,又正逢高兴的时候,而且你的谈吐又是很容易令人接受的,否则千万不要存此奢望。
不过对方得意的事情要从哪里去探听,那当然要另谋途径,探询一下你的朋友之中,是否与对方有交往的人,如果有,向他探听当然是最容易的。你如能留心报纸上的新闻或其他刊物,平日记牢关于对方的得意事情,到时便可以应用。此外随时留心交际场中的谈话,像这些时候谈到对方得意的事情,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必须注意,对方得意的事情,是否曾遭某种打击而不顺利,如有这种情形,千万勿再提起,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反而对你不利。因为对方在高兴的时候,对你的请求易于接受,对方不高兴的时候,虽是极平常的请求,也会遭到拒绝。比方他新近做成一笔发财生意,你去称赞他目光准,手腕灵,引得他眉飞色舞,乘机稍示来意,也是好机会。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全在于你随时留心,善于利用。
要讽刺别人首先要和别人说上话,否则别人一直在长篇大论地表述他的观点而你却始终插不上话,那便没有了讽刺的机会。要和别人说上话,或者说要让自己吸引住对方的注意力,就一定要从对方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先要迷惑对方让他以为你是一个志同道合的人,这样他就会对你产生兴趣从而开始中断自己的言论加入到你开始谈论的话题中来。接下来就要循序渐进地表达出自己对他某些事情的反感和否定,找到机会展现自己的讽刺口才术。
6.会按方抓药讽刺人,也会得理饶人消敌意
讽刺要有目的,无目的的讽刺通常会被人嗤之以鼻,若长此以往别人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一般来说我们遇到不同意见时才会使用讽刺的口才术,而最终目的则是想要劝说对方让对方改变看法。但是在劝说受阻的情况下,先暂时退让一下是很有好处的。退让可以显示出你对对方的尊重,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让对方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这样就会很容易用轻微的讽刺以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服他们。
唐宣宗时,宰相令狐陶经多方考察认为四川的李远是个作风正派、精通经史、治国有术的人才,应当委以重任。一天,他趁宣宗登楼远眺之时,向宣宗推荐李远任杭州刺史。不料宣宗却不采纳,说:“此人终日饮酒下棋,不务正业,如果把杭州交到这样一个人手里,岂不是负了朝廷,误了百姓!”令狐陶说道:“陛下,这句话从何说起?”宣宗说:“他不是在一首诗中说:‘青山不厌千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吗?这样玩世不恭的态度,怎么能够治理好杭州呢?”令狐陶说道:“陛下言之有理,一个终日喝酒下棋的人,是不堪委以重任的。”见皇帝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令狐陶又说:“不过李远只是写诗罢了,只是想借此表示自己的高雅,其实并不是这样一个人。”皇帝说:“你说得不对,古人早就说过‘诗言志’,他既然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就必然有这样的行为!”令狐陶急忙说:“陛下,李太白可是有名的诗仙,当年他有一首诗说:‘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暖风去,直出浮云间。’若非神仙,何得如此?”宣宗笑道:“哪会呢,只不过是写诗罢了。”令狐陶立即接口说:“陛下英明,李远也只不过写诗而已。”宣宗这才恍然大悟:“好吧,就让他到杭州去试试吧。”在这里,首先令狐陶直言进谏,宣宗不许,随后令狐陶假装称赞,赢取皇上的欢心。话锋一转,讲实际情况,宣宗随即批驳。令狐陶找到了缘由,通过吟诗引出争论,抓住宣宗自相矛盾的观点,终于说服了宣宗。
“以其之矛,攻其之盾”,这种方法虽然会收到奇效,但是使用时千万要注意环境,也要注意领导的心情。要摸清楚领导的真实意图或者不肯接纳建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通过言谈话语诱使对方产生矛盾,或利用领导平时对下属的忌讳,诸如忌讳下属说谎、以偏概全等,再进行推理说服。对于大的缺点,或者领导忌讳的事物,千万不要随意提起。
有一次,楚庄王十分喜爱的一匹马因长得太肥而死了。庄王竟命令全体大臣志哀,要用棺椁装殓,还要用大夫礼节隆重举行葬礼。文武百官纷纷劝他别这样做,楚王十分反感,下令说:“谁敢为葬马的事来劝说我,格杀勿论!”众大臣都惊惧得不敢说话了。
优孟听到这事,十分痛心,号啕大哭进入王宫。楚王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说:“我是为葬马的事儿哭呢!那匹死去的马,是大王最心爱的。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却只以大夫的葬礼来办丧事,实在太轻慢了。一定要用国王的葬礼才像样呢!”
楚庄王问道:“那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好呢?”
优孟回答说:“依我看,应该用美玉做马的棺材,用红木做外椁。再调动大批军队,发动全城百姓,为马建造高贵华丽的坟墓。到出丧那天,要让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开路;让韩国、魏国的使节护送灵柩。然后,还要追封死去的马为万户侯,为它建造祠庙,让马的灵魂长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这样,天下所有的人才会知道,原来大王是真正爱马胜过一切的。”
楚庄王顿时明白过来,非常惭愧地说:“我是这样地重马轻人吗?我的过错可真的是不小呀!你看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优孟心中高兴了,趁着楚庄王省悟过来的机会,他俏皮地回答说:“太好办了。我建议,以大铜锅为棺,放进花椒佐料、生姜桂皮,把火烧得旺旺的,让马肉煮得香喷喷的,然后全部填进大家的肚子里就是了。”
一席话说得楚庄王也哈哈大笑起来。从此他也改变了原来爱马的方式,把那些养在厅堂里的马全都交给将士们使用,那些马也得以经风雨、见世面,锻炼得强壮矫健。
优孟因势利导劝说楚庄王,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我们学会做思想工作也不无启发。
优孟称赞、礼颂楚庄王“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种相反的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促使楚王改变自己的决定。让所有的事态沿着自己的预定目的走,是语言高超技巧的再现。
说服别人时往往有说不下去的情况,但切忌死说硬劝,这样必然会适得其反,走入死胡同,如果此时转移一下话题,找到能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并造成浓烈的沟通气氛,这样能对说服对方打下良好的基础。
运用事实充分交流法进行说服,可以打破僵局,增进了解,使说服更加有力。因为事实本身可以使自己言重如山,取信于公众。采用事实充分交流法进行说服,要求在说服前准确地把握事实,说服中巧妙地运用事实。
我们说有理走遍天下,意思并不是说有了理就不依不饶。在讽刺和劝说已经奏效并得势的情况下放人一马,矛盾会立刻缓解。所以说,主动示弱的话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
美国有位总统马辛利,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羞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饶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地说出许多不合时宜的刻薄讽刺的话,那对方决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
讽刺有两个基础:一、对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充满信心,同时掌握了大量的论据可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才不会出现在讽刺了对方之后无话可说反被对方趁势而起当头棒喝的情况。二、想要劝说他人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发现了别人的观点有错误却不想劝说对方改正,而只是想用一些尖锐刻薄的讽刺来炫耀自己的出众的口才和观点的正确性,那么往往会被认为这是一种傲慢和无知的表现,到头来不仅不会获得赞同,反而会被众人疏远。
7.辩论高手秘不传人的窍门心法
辩论,既是口才的较量,又是知识、智慧、心理素质上的对抗。与人辩论,最能检验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辩论中必须拥有良好的综合能力,掌握各种辩论技巧:或先发制人,或迂回进攻,或出其不意,或抓住要害,等等。然后凭借严密的逻辑,充分的论据,清醒的头脑,灵活运用于与人的辩论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辩论中争取主动,把握先机,驳倒对方。
在论辩中,对方故意刁难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或接过对方的话头,或借助论辩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场景加以联想,找到它们与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似性,抓住一点尽情发挥,引出对方未曾预料到的新的思路,从而达到征服对方的目的。这就是借题发挥的论辩技巧。
抗美援朝时,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总理,周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钢笔放在桌上。外国记者看见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故意刁难地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接过话头朗声笑着答道:“提起这支笔,那可说来话长,这不是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能受禄,就想谢绝,哪知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美国生产的钢笔。”
那记者听完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总理针对外国记者企图讽刺、讥笑中国落后的意图,巧借话题,说了这番风趣而又有分量的话。周总理用“战利品”、“作个纪念”和“觉得有意义”等词句暗示,这支笔正是正义力量强大的结果。
接过对方的话题发挥论辩口才,关键要抓住借来的话题与自己说的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去关联两种原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并对对手所提的话题进行易位,以借题发挥的方法,使自己摆脱不利处境。
一位名叫丘浚的人游杭州时,特地到灵隐寺拜访一个和尚。
殊不知,那和尚生性势利,见他是一个穷书生,态度十分冷淡。刚好此时有位大将军的儿子来访,和尚立即换了一副笑脸,拱手行礼,待为上宾。对比之下,丘浚十分气愤,等那位公子一走,便质问说:“你为何对我这样不客气,对他又那样客气呢?”和尚双手合十,狡辩道:“误会,误会,佛经曰:‘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我表面上对他客气,其实是对他不客气;而我表面上对你不客气,内心就是对你客气呀!”
丘浚听了,二话不说,举手朝和尚脸上打去,一边打,一边说:“如此说来,我打你就是敬你,不打你就是不敬你。”直打得和尚脸红耳赤,却又不能辩解。最后,和尚表示不敢再拿佛经上的言论来为自己狡辩了,丘浚这才住手。
丘浚这样做,是将和尚说的论据返还给他,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借题论辩运用掌握得好的人,可以借对方的话题来封住对方的嘴巴。
明朝绍兴府的小公子有一天抢了一个小孩的毽子,把人家惹哭了,刚好徐文长路过,就把毽子从小公子手里夺过来,归还给那个小孩。谁知小公子由于平时娇宠惯了,哪受过这样的气,他一下子大哭大闹起来,还说徐文长欺负他。于是,家丁就把徐文长押上堂去面见知府。知府厉声喝道:“你欺侮我的孩子,就是目无本知府,你可知罪?”徐文长冷笑道:“据我看,大人您才是不知罪呢!”知府大喝道:“我何来有罪?”徐文长说:“你家小公子一早在踢毽子,大人谅必知道这毽子上有羽毛,下有铜钱,铜钱上印的是嘉靖皇帝年号。小公子如今竟然手提毫毛,脚踢万岁,岂不是欺君罔上?常言道:‘子不肖,父之过。’大人又该当何罪?”徐文长这一招果然厉害,他针对知府借题发挥的做法,借来了更大的题——脚踢万岁,来整治知府,使知府无论如何也吃不消如此“大罪”了,不得不赶忙赔笑道:“好吧好吧,大家谁也不要为难谁吧!”徐文长这才罢休。临走的时候,知府还客气地亲自把他送出衙门。
论辩双方往往会各不相让,如果不能给对方以有力的打击,自己就会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只有抓住对方话题中的辫子,用锋利的言辞驳斥对方,才能一招制敌。
辩论在很大程度上靠即兴临场发挥,而人的语言不可能总是组织得很严密,总有一些漏洞。只要能够抓住对方的弱点,全力击之,就能迫其就范。
对方立论不甚周全、解释不尽合理、表达欠妥等,都可带来可乘之机。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抓住论敌弱点的情况。
①集中力量攻击对方某一薄弱环节。在辩论中,对方必有软肋。在进攻时,集中火力攻击之,打开突破口,一鼓作气,最终必定取得胜利。
②利用对方隐藏的弱点。这类弱点需要处处留心,随时抓住。
③利用对方表达上的漏洞。辩论中抓住对方表达上的漏洞,及时指出,也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④利用对方逻辑上的弱点,按照对方逻辑导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这样,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
⑤利用对方立论上的弱点。一般来说,这样的弱点不很明显,但一旦抓住,进行攻击,那么它的攻击就是致命的。如在“人性本善”辩论中,找出对方立论的疵点,“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并进行连续攻击,效果就非常明显。
打击对方的不备之处,摧毁力是很大的。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对方考虑再周全,也有疏漏之处,关键在于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并抓住这种疏漏进行反击。
1966年,电影演员出身的里根同前任州长布朗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当时,布朗的助手苦心编了个电视节目。节目中布朗对一群小学生说:“我正在同一名演员竞选,而你们知道是谁暗杀了林肯?”这里说的是杀害前总统的演员布思,而其真意却是诽谤里根的出身。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被里根强大的竞选班子抓住了漏洞,进行了有力的反击,里根因此而获得了无数张同情票,最后以绝对优势当上了州长。布朗的失策就在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再说里根是演员出身跟凶犯布思有什么关系呢?
在论辩的进攻中,因准备不足而出现漏洞,就等于把把柄送给了对方,对方当然会毫不留情地进行反击,所以,抓住要害常常是辩论取胜的关键。
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茂隆皮箱厂负责人冯灿善于经营,生意相当兴隆,因而引起英国商人威尔斯的嫉妒。威尔斯蓄意敲诈,向茂隆订购了5000只皮箱,价值港币20万元。茂隆按照合同规定如期交货,威尔斯却鸡蛋里挑骨头,硬说皮箱中有木料,不能算是皮箱,要求赔偿损失。威尔斯同时向法院提出诉讼。开庭时,港英法院偏袒威尔斯,企图判冯灿诈骗罪。冯灿委托当时还不大出名的律师罗文锦出庭辩护。罗文锦分析了案情,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在法庭上,正当威尔斯信口雌黄、强词夺理的时候,罗文锦站起来,从口袋里取出一只大号金怀表,高声问法官:
“法官先生,请问这是什么表?”
法官答:“这是英国伦敦出品的金表。可是,这与本案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罗文锦高举金表,面对法庭上所有的人问道,“这是金表,没有人怀疑了吧?但是请问,这块金表除表壳是镀金之外,内部的机件都是金制的么?”
旁听者同声议论:“不是”。“当然不是。”……
“那么,人们为什么叫它金表呢?”罗文锦稍作停顿,高声说:“由此可见,茂隆的皮箱案,不过是原告无理取闹、存心敲诈而已。”
在众目睽睽之下,法官只得判威尔斯诬告罪,罚款5000元,了结此案。从此,罗文锦声名大振。
显然,由于罗文锦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明确了主攻的目标,才设想了以金表来类比推理的方式。而且,他在进攻中还注意了表达的层次和气势,显得简洁有力,从而获得胜诉。
在战争中,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辩论中,全面反驳,不如抓住要害,攻其一点。只要抓住要害,穷追猛打,论敌就会败下阵去。
论辩是参辩双方的一种逆向抗衡,这种抗衡往往针锋相对,陷入僵局相持不下。讽刺是辩手常用的一种技巧,在辩论中局势往往瞬息万变,想要成功地讽刺对手往往就要抓住对方一刹那的疏忽和错误进行猛攻。而要想抓住对方的失误,就需要先搞清楚对方整体思想的逻辑和框架,从而进一步了解对方的论据,再从论据中找出不足以证明其观点的错误,这样就会打乱对方的节奏。在这一过程中,使用讽刺的方法通常会收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