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一 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LexisNexis数据库找到案件的媒体报道,并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微博语料。选取近几年内比较受社会争议的舆论审判事件,如药家鑫案件、邓玉娇案、时建锋案、吴英案、崔英杰案、李昌奎案、彭宇案、胡斌案等。在选取案件时应考虑时间和地域的代表性。然后对案件中的主体、客体,主体涉及的权利、权力等进行细化和解读,梳理其中的法律问题,查找其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有无缺失或不衔接之处。最后,在与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法治秩序构建方案,以及对目前舆论审判现象进行规制的意见和建议。
二 分析框架
第一章,即本章,对研究缘起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框架,以及文献综述和研究创新进行介绍。
第二章主要探讨何为新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历史、怎样准确定义新媒体、它的传播特点是什么,以及通过网络传播时代其对现有法律关系的影响,探寻新媒体时代下我国法律关系中主客体互动的模式。
第三章主要探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舆论审判及相关的问题。首先列举近几年较受社会争议的新媒体舆论审判事件,如药家鑫案、邓玉娇案、时建锋案、吴英案、崔英杰案、李昌奎案、彭宇案、胡斌案等。然后梳理以上舆论审判中新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如广泛、及时、充分讨论法律事件,是培育法治意识的新阵地;作为法制新闻的来源地,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新通道;作为司法不公的曝光台,是实施社会监督的新工具;作为信息交互的集散地,是实现言论自由的新平台)以及新媒体传播产生的负面效应(如谣言充斥,破坏法律秩序;言论失当,引发名誉侵权;信息曝光,招致隐私泄露;乱象丛生,法律规制缺失;等等)。
第四章主要是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舆论审判的叙事学分析。首先,对舆论审判的新媒体传播语境进行分析;其次,分析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舆论审判叙事结构特征;再次,分析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舆论审判的人物特征描写功能;最后,分析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舆论审判叙事对法庭审判中事实构建的影响。
第五章主要探讨我国新媒体传播带来的舆论审判问题在制度上有哪些缺失和不衔接。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新闻法”“网络法”“隐私法”“出版法”等传播领域的法律,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新闻管理条例和规范性的文件,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最近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言论自由、知情权与隐私权、名誉权、审判独立等问题之间的关系、界限划分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不明确。如果滥用言论自由与知情权,应当如何处置、依据什么处置,仍然不明确。
第六章主要是介绍国(境)外对新媒体舆论审判问题的法律规制及解决措施,以及对我国解决该问题有何启示和借鉴。主要考察梳理《世界人权普遍宣言》;国内外宪法等关于言论、信息、出版自由等的规定;俄罗斯的《新闻法》,尼泊尔的《网络法》,美国的《隐私法案》《电子通信隐私法案》《电脑匹配与隐私权法》《网上儿童隐私权保护法》,加拿大的《个人信息保护和电子文件法案》,澳门的《出版法》与《视听广播法》,德国的《多媒体法》。
第七章主要探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法治秩序构建方案。首先,探讨如何发挥新媒体传播对法治秩序构建的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根据我国国情和法律体系等具体情况提出我国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法治秩序构建方案;最后,寻求对目前舆论审判现象的解决方案及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