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水与衣食住行(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历史上的名人与水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与水的渊源和典故被后人世代传颂;下面是几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大禹治水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有位神话般的治水英雄,他就是大禹。传说在上古的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民意并推举能人来平息水患。鲧被推选出来。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筑三仞之城,即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阻障洪水,9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虽然自己的父亲因治水失败受惩罚,但是禹并没有因此心怀怨恨和消沉。相反,他以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为己任,负重前行,劳心竭力。禹审视了父亲的治水方略,改变了“围堵阻障”的人为对抗式治水方法,采用“疏顺导滞”的自然引导,即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属性,首先疏通壅塞的川流,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最终平息了水患。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山西陕西交界峡谷中的禹门口,还有河南三门峡黄河中的人门、鬼门和神门礁石,据说都是禹带领百姓大力治水留下的遗迹。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后世。

大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被载入史册。传颂后世

大禹治水时,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大禹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在河南中部有座城市称作禹州(再早则称为禹县),在山东西北部有座县级市禹城(隶属于德州市管辖)这都是为纪念大禹这位神话般的英雄而命名的。

总之,尧、舜、禹不仅是中华先祖的佼佼者,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伟人毛泽东在诗句中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正是宏伟愿望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老子和孔子以水论道

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两位圣贤偶遇。孔子就一些疑惑和不解,恭敬虚心地向老子求教、问礼。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坚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天地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子听到,恍然大悟: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认可: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

老子与孔子以水论道,为后世留下经典哲理

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歈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在那个百家争鸣、群雄并起的时代,也许老子已经跋涉过许多河流,见过各种各样的水态。他从平常的水情变化当中,悟出了道,悟出了理。也许,他是站在前人总结和感悟的高地,把常见的自然现象升华为人世的规则和道理。孔子,将这些认识和感悟记入典籍,传授门徒。后来,这些哲理千古流传,至今不怠。

●西施浣纱

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国人。越国古都诸暨城南有个苎萝山,山不高而峻,林不密而秀。山下是若耶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溪水清澈,急中有缓,潺潺有致,淙淙有声,似林鸟呢喃,如情人私语。西施姓施,名夷光,因家住苎萝西村,村人都称她为西施,久而久之,知道她本名的人反而变得很少。天生丽质的西施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就流传开来。

若耶溪畔,西施浣纱,为后人留下无数创意想象

“浣”,就是洗涤。“纱”就是苎麻,本地人称为“苎萝”,为荨麻科麻植物,多年生草本,其茎部柔韧而有光泽,取其茎皮(纤维)用来织布、结网。浣纱也代指西施。《全唐诗》里有“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在越国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成为吴王夫差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发挥了重要作用。传说吴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其实在占代,女性大多是要去河中洗衣的。这既是生活中的规定动作,也是女子勤劳美德的表露。何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谁也说不清楚。也许就是西施白衣飘飘,立在越溪水畔,轻揉曼投,长袖飞扬。那种把生活的真切与想象的浪漫紧紧结合的真实美和自然美,一下子就抓住了范蠡等人的目光。水流和河岸,就像是今天时尚的舞台,供人展露才艺。若有才貌出众的,被观众和星探发现了,也就可以走出小天地,登上大舞台,去尽情施展与挥洒了。范蠡的慧眼,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留下了千古佳话和绝世美人,任凭后人想象!

最近,有首琵琶乐曲名为《沉鱼·西施浣纱》。它于古乐曲中吸收了不少养分,但曲韵流畅不露痕迹。琵琶的演奏平稳沉着、如歌如泣。弦乐的烘托,婉转悠扬又激昂澎湃。它使人感受了古越国的山水人物风情及西施即将卷入吴越政治舞台的万般无奈。

还有厦门的美食家,创制了一道名为“西施浣纱”的菜肴。用鱼翅高汤煨烂入味,捞出装盘中模仿白沙;以菜胆虾胶捏制头像,以黑芝麻为眼睛、红辣椒仿嘴唇,制成上笼屉蒸熟定型取出,摆在鱼翅四周;最后,以适量高汤下锅烧沸,调以精盐、味精、鸡精,用湿淀粉勾芡,淋在鱼翅和美人菜胆上即成。据说色形俱佳,软滑鲜爽,味道醇美,令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