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1962年,我成为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研究生,专业是自然辩证法,导师是著名学者于光远教授和龚育之教授。我们同学8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导师认为,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应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因而8位同学,4位来自哲学系的,到北大自然科学系学习;4位来自自然科学系的,到北大哲学系学习,以改变我们的知识结构,适应未来自然辩证法研究工作的需要。
按照这样的计划,我被分配到北大地质地理系读本科,成为一个特殊的本科生。大学文科基本上不习自然科学课程,中学学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大都忘记了。我们的年龄又比本科生大一些,但是有同样的要求,同本科生一样上课、做习题、做实验和野外实习,参加同样的考试。同这些优秀的北大同学比较,我觉得学习十分吃力,搭上星期天才能完成作业、通过考试达到及格的水平。这是我的学习生活中最困难的一段。1966年读完多半个大学本科,无须完成学位论文,以四年制研究生毕业,自动转到哲学所,成为自然辩证法学术研究工作者。4年研究生的学习,准备和积累了地质学的基础知识与自然科学思维训练,为日后从事自然辩证法学术研究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以地学哲学,或地球和地球科学的哲学问题为学术研究方向,步入地学哲学的学术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3篇论文,大体上确定了我的地学哲学研究的思考方向和思维方式。
(1)《地质学中进化思想的发展》。主要论述,地质学是关于地球历史的科学,是地壳辩证发展历史的科学。恩格斯说:“地质学按其性质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们没有经历过而且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也就是说,地质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它的复杂性、事物辩证发展的性质,要求要有辩证的整体性思维。这就是恩格斯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一译赖尔,1797~1875)发表《地质学原理》一书,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地球及其表面的有机界和无机界是发展变化的,确立了地质进化思想。此后,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进一步论证了地球发展进化的思想,奠定地球科学的思想基础。
这是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然辩证法讲座”的讲稿,后收入《自然科学哲学问题论丛》第一辑。
(2)《关于地质学史分期问题》。1982年,“第一届全国地质学史讨论会”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是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张文佑教授等多位学部委员参加的,“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地质学的重要学术会议。我的论文讨论了地质学的社会形成,以及地质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地质知识的萌芽从古人类制造石器开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石头形成在地球史上是“最初的东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从这里开始是自然的。人类从制造石器中积累了关于岩石的性质、构造、分布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这是地球科学上最初的东西。
第二,18世纪工业革命,人类对煤炭、铁和其他金属的需要,促进了矿物学的发展,科学的地质学产生,被称为地质学的“英雄时期”。出版了一系列地学名著,如罗蒙诺索夫《论地层》(1863),莱伊尔《地球理论》(1863),莱伊尔《地质学原理》(1830),徐斯《地球的面貌》(1875)等,标志地质学的科学形成。
第三,20世纪初,大陆漂移事实的发现,1915年魏格纳《海洋和大陆的起源》一书(1915)出版;1926~1940年,维尔纳茨基生物圈学说和人的地质作用学说的确立;“二战”后随着海洋地质研究的发展,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打破了海陆固定论,形成新的地球观,地质学进入全球地质研究的新时代。
(3)《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假定地壳是移动的,“二战”后海洋古地磁研究使大陆漂移说复兴,大洋中脊、地磁异常和转换断层等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在“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被称为“地球科学革命”。它是由地球科学多个科学领域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主要特点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应用整体性思维,对新发现的地壳移动事实进行研究,完成大陆漂移假说的证实。
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1983年,我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的创立工作(“全国首届地学哲学学术讨论会”,福州),著名地质学家张文佑院士任主任,我是副主任之一;1989年“全国第二届地学哲学学术讨论会”(北京)改为“地学哲学委员会”以来,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教授任理事长,我是副理事长之一。20多年来,我用地学整体性思维思考,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方法,思考和研究地球与地球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主要在如下5个方面对地学哲学研究作出努力。
(1)人—地关系是地球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地球科学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协调人—地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2)地球新的地质时代——后来地质学家称为“人类世”时代,关于地球的科学研究,地球科学面向社会,需要从地球自然科学向地球社会科学扩展,开展“地学社会学”研究。
(3)地质学从“找矿型”向“社会型”发展,经济地质和环境地质并重,“地学价值论”是这种转变的理论基础。
(4)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研究为我国政治文明和经济文明建设服务。
(5)建设“人类世”时代的地学文化,地学伦理从社会伦理向生态伦理扩展;地学生态美学问题;地质灾害学问题。
我在任地学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的20多年中,就上述5个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发表论文。这是属于地球和地球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地球科学和地学哲学研究的新领域。现在,新形势新需要又提出新课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生命支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一般说来,它有能力支持人类的永续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对全球资源的过大消耗,以及它的不良后果的积累,现在它的这种能力已经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在这里,现代地球科学发展和人类的地学活动,由于缺乏人文精神的指导和制约,实际上鼓励和帮助人类对地球的掠夺。这是地球科学不完善的表现。现在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地球进化已经进入“人类世”时代。它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研究,而且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地球科学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扩展研究领域——地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这不仅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而且可能导致建立一个新的地球科学模式:地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模式。
本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研究课题——“地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2012),是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综合研究。现在,研究成果以这个领域的第一本专著的形式出版,也作为这一新领域研究的起点,以求教于学界同人和广大读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