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张西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张西曼与南京学生运动

许荏华许荏华(1926— ),女,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副编审,现离休。

张西曼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员,曾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他从少年时就开始为中国民主革命奋斗。他向往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不幸于1949年7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北京逝世,享年54岁。张先生又是著名的教授,创办俄语教学多年,曾在国立中央大学任兼职教授,深受同学欢迎。在解放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中,他旗帜鲜明地支持学生,给同学们以启迪和鼓舞。当学运遭到镇压出现曲折时,他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同学们敬重他,至今怀念他。

1945年初,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盟军胜利已成定局,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中苏关系转暖之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确定在中央大学开办俄文专修科。张西曼先生被聘为兼职教授,是俄专唯一有教授衔的老师。张先生教学有方,因俄文文法极为复杂,初学俄文的人都对此视为畏途。但经过张先生的讲授,全班同学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俄文文法的基本规则,为以后学习俄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先生自编俄文文法讲义,印发给同学学习。讲名词变格,一个词有六个格,他带领同学们逐个地朗读,声音洪亮、高亢,情景感人。当时听张先生讲课的人很多,除了俄专科的四十多位同学以外,还有外系的一些同学及教授,如农学院的邹秉文老教授等,都前来旁听。课后同学还去张先生家中探讨。同学们从接触中了解到张先生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也从《新华日报》上看到张先生众多的对国事感慨系之的大量诗文,对张先生更加亲近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处于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抉择时刻,蒋介石妄想以武力消灭中共,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志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蒋介石被迫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重庆中央大学等各校万名师生举行要求政协谈判成功的“一·二五”大游行。国民党签署了政协决议,但很快就撕毁决议。2月,即煽动“二二二”反苏反共游行,以打击进步力量。中大俄专科的苏联籍教师均停止授课,张西曼先生也不再来校。6月,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使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1947年初,复员回南京的中央大学学生召开纪念“一·二五”运动周年大会,张西曼先生应邀出席讲演。同年5月4日,张先生再次应邀出席中大同学纪念“五四”的大会。他和杨晦、许杰先生先后发表演说,呼吁就继承五四精神:要民主,不要独裁;要和平,反对内战!会后,中大学生发表宣言。各地纪念五四活动,促使当时已在萌动中的爱国学生运动,思想逐渐成熟。

1947年5月10日至20日,从南京开始,逐渐到全国,爆发了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中心内容的学生运动。18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公布《维持社会秩序办法》威吓学生。20日,在南京,京(南京)、沪、苏、杭16所专科以上学校学生5000余人举行请愿大游行,遭到残酷镇压。为抗议血案、响应运动,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的数十万学生罢课、游行,继续遭到镇压。学生在斗争中成立了学联,要求严惩凶手,释放被捕学生。正在僵持不下的紧要关头,28日,张西曼先生亲临中大学生自治会理事会,要他们转知同学:立法院中不少人对政府的高压政策不满,主张进行疏导;他本人对学生的要求和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说,他们正多方促使立法院出面调停,尽力促成政府满足学生的要求。30日立法院要召开临时大会商讨处理学潮的办法,如会议进行顺利,可能邀请学联派代表于31日去立法院进行协商。张先生还说:“30日如派代表来立法院请愿,我首先接待你们。”

次日,中大向五区(京、沪、苏、浙、豫)学联转达了这一情况。30日上午,五区学联代表李明杠等五人到立法院请愿。立法委员张西曼和谭惕吾出来接待,送大家到楼上旁听。并即经孙科院长同意,要五区学联派代表到会上作请愿报告。李明杠(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学生)在会上报告了“五二〇”游行经过及被镇压情形,向政府提出抗议和要求,并回答了部分立委的问题。立法院这次大会除行政院长张群因事未参加外,内政部长张厉生、教育部长朱家骅、新闻局长董显光都到会列席。不少立法委员发言批评了政府对学生的高压政策,张西曼一语中的地揭示了事情的实质,他说:“学潮的政治性不可否认,要求和平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愿望。现在应要求政府对孙中山先生遗教兑现,给人民以民主权利。上海三报代表民众,如此处理,易激起反感,应允许继续存在。”随后张先生送学生代表出会场,直到大门口,并告诉代表:立法院决定邀请你们于次日上午到院进行协商。

次日,立法院产生的九人委员会与学联代表十人协商后,答应进行斡旋。由于全国学生的抗议,社会各界的声援,和支持正义的部分立法委员们的帮助,当局于短期内释放了这次运动中各地被捕的学生,8月,将大学每月公费生副食费提到8万万(远不及高涨的物价)。

蒋政府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随着反人民战争的失败,对人民的压迫更加深重。1948年5月,当南京大中学生再次扩大联合纪念“五四”时,张西曼先生在座谈会上发表了寓意深邃的重要演说,全文刊载在学联专刊《南京的五四周》上。他说:“年年检讨五四,但年年坏,反帝反封建是革命的先决条件,不完成,则建立民主建立科学都等于零。”“我们这个国家为什么弄成这个模样(捶桌声嘶)?革命不是为的少数人升官发财,而是求整个国家民族的解放。国民党在前清时代、北洋军阀时代也是革命的,可是二十年来,没有与广大的群众建立起关系,部分不良分子掌握政权,未实现中山先生国共合作的政策,致弄成今天的局面。”“我不禁要问:三民主义在哪里?看不见。”“在五四运动中,同时有一个社会主义运动,当时组织了一个社会主义研究会,后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现在有一部分所谓自由主义分子要走中间路线,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就已把第三路线攻击得体无完肤。”最后,他勉励学生们:“青年人是暴风雨中的海燕,不怕压迫,为他们的革命理想而呐喊、而战斗,希望大家担负起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接着,在南京大中学生联合纪念“五二〇”周年的万人晚会上,在去年受伤同学致词后,张西曼讲演,他讲时高呼:“在争取光明、争取民主的奋斗中,任何迫害绝不能破坏我们救国的信念。望各位爱国志士继续努力。”晚会在演出《典型犹在》(对袁世凯称帝的讽刺剧)时,遭到特务破坏。但学生早有准备,将特务当场抓获示众。次日学生将国民党青年部包围,将被捕同学营救出来。爱国学生声威大振。南京的五四纪念周和“五二〇”周年纪念活动,掀起了解放战争时期全市学运反迫害、争民主的第二个高潮。

1948年夏、秋,国民党政府即对南京及全国爱国学生进行了大逮捕。但这并不能动摇同学们的斗志。1949年4月1日,南京学生举行了争生存、争真和平的大游行,惨遭镇压。接着,开展了护校迎解放的斗争。南京学生在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坚韧不拔地战斗着。

学生运动不是孤立的。它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阶层人民运动的配合,还有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其中,张西曼先生以他老同盟会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大学教授的身份,以他亲身的体验,向学生讲话,给学生的启发、支持与鼓励,是任何人所不可比拟的。

他支持爱国学生运动绝不是偶然的,是由他毕生的理想、经历、感情所铸定的。张先生是一位传奇式的老一辈的革命家。

张先生于1908年参加同盟会,时年13岁。青年时,即孤身入深山动员草莽英雄刘弹子率队伍参加反清行列。1911年至1914年,他到俄国留学。1917年在哈尔滨支持友人创办进步的东华中学,与周恩来相识。1918年,赴苏俄考察十月革命情况。1919年7月,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编目员,同时在北京俄文专修馆任教,瞿秋白曾受教于他。他同情十月革命,向往社会主义,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团体——“社会主义研究会”(他未回国前,就写信给蔡元培先生作此建议),他向学生演讲中曾提到,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都是该会会员。从那时开始,他就把教授俄文、介绍苏联、翻译俄文著作(包括苏联宪法等)作为毕生事业。他曾向学俄文的学生说:“俄语是列宁的语言,革命的语言,大家愿学习俄语很好,可以了解苏联,并可学习马克思主义。”1922年4月之后,他向在上海的孙中山进言:欲求中国革命成功,必须联俄、联共。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汉后,他任国民政府政治顾问和武昌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1931年,国民政府陆军大学校长杨杰邀请张先生到陆大教授三民主义课程,他讲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讲新三民主义、讲苏联、讲十月革命。1935年,他和一些留苏学生发起组织中苏文化协会,他任协会常务理事,协会出版《中苏文化》杂志,协会总会和分会办了许多俄文专修学校,直到1949年5月。1935年至1936年,他支持南京救国会活动,出面营救被捕的南京救国会领袖孙晓村、曹孟君。在抗日战争八年中,他拥护中共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主张,在《新华日报》发表大量诗文,矛头直指四大家族。1945年创办《民主与科学》杂志。1946年2月,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宪政促进会,推动国民政府实施政协决议,促进民主宪政的真正实施。该会不仅有文化教育界的进步人士,而且包括了中共代表团的同志也参加在内,张先生被推选为理事长。1947年至1948年,支持爱国学生运动。1948年底,张先生携眷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化装冒险渡过长江,从江汉军区进入解放区。由于多年来为和平民主到处奔走,颠沛流离,积劳成疾,终于过早去世。张先生逝世后,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墓碑,安葬在万安公墓,与李大钊等先烈墓为邻。

张西曼先生毕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敢于斗争,对学生运动的支持与帮助是永远不能忘怀的,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

原载《南京史志》1992年第4期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