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广州南沙新区调研报告
广州南沙新区是第6个国家级新区和国家自贸区,立足区位优势,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以建设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现代产业新高地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为目标,全力推进“一城市三中心”和广州的“城市副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政策支持,大胆创新机制和体制,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良好,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努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发展,并积极与“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促进对外交流和国际贸易。南沙新区发展成功的经验将为雄安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第一节 南沙新区发展概述
广州南沙新区(以下简称“南沙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兰州新区之后的第6个国家级新区,总的定位是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南沙新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端广州市,依托珠三角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坚实,发展潜力巨大,辐射带动范围广阔,与港澳合作紧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90年6月,南沙确定为重点对外开放区域和经济开发区。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2005年,南沙变身为独立行政区,2012年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沙新区发展规划》。2012年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务院新近批复的《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南沙新区成为全国第6个国家级新区。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了南沙新区片区(广州南沙自贸区)。
一、发展定位、目标与思路
(一)发展定位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南沙新区发展总的战略定位: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二)建设目标
2011年8月2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在北京联合举行“南沙新区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果发布及研讨会,提出南沙新区的总体战略:用40年左右的时间,将广州南沙建设成国际智慧海滨城市、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在经济、社会、环境、国际化等方面达到香港及其他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三)发展思路
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南沙新区开发建设。落实省、市决策部署,以自贸试验区为根本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贯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粤港澳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全面提升国家新区战略功能,建设广州“三中心一体系”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功能区,打造广东对外开放重大平台,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强化制度创新,构建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的制度框架,着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面向全球扩大开放,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广州产业发展。统筹推进港口、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和商务机场建设,加快构建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枢纽。高标准推进绿色生态南沙现代城市建设,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形成国家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自贸试验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机制,以及多重国家战略功能复合发展新局面,努力成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和示范区。
二、区划范围与空间布局
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南沙新区总体概念规划》,南沙新区初定规划范围为沙湾水道以南,总面积803平方千米,包括南沙街、珠江街、龙穴街、黄阁镇、横沥镇、万顷沙镇、东涌镇、榄核镇和大岗,空间布局将以中、北、西、南四大城市组团铺开。
北部组团:约130平方千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50平方千米。由汽车制造基地、高新技术园区三大子功能区组成。
西部组团:约190平方千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30平方千米。由装备制造业区、岭南小镇文化旅游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三大子功能区组成。
南部组团:约260平方千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70平方千米。由南沙国际保税港区、海洋高新技术区、岭南水乡示范区三大子功能区组成。
中部组团:约220平方千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0平方千米。由中心湾区、湾区交通枢纽商务区、城市综合服务区、钻石水乡示范区和合作配套区五大子功能区组成。
第二节 南沙新区发展现状
一、经济保持快速发展
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8.76亿元,同比增长13.8%;固定资产投资813.15亿元,同比增长31%。2017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3.6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连续14个季度保持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260.6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36.4亿元,增长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1亿元,增长5.5%、可比增长12.8%;税收总额262.5亿元,增长32.4%;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39家,增长4.51%,合同利用外资13.71亿美元,增长37.9%,实际利用外资3.66亿美元,增长7.9%;1—7月新设企业11040家(自贸区挂牌以来共32265家),增长37%;新增注册资本1906.9亿元,增长240%,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和1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为161家、24家,引进了13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目前,在建项目363个,涉及投资额2134亿元;在谈重点项目88个,涉及投资额3558.7亿元。
二、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初步构建起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重的产业新框架,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3∶65.9∶29.8。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创新金融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截至2017年6月底,已落户74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103家总部型企业,包括中远海运散货、中交建设、中国中铁、中铁建等龙头企业总部项目。国际化创新型金融蓬勃发展,已落户2266家金融和类金融机构,比挂牌前增长15倍,涵盖专业型保险、金融租赁、商品期货、商业保理等金融新业态。融资租赁蓬勃发展,融资租赁企业从挂牌前30余家增加到298家,累计业务合同规模超1300亿元,成为南沙经济新增长点。通过SPV方式累计引入并交付使用18架飞机,目前达成合作意向23架。率先在全省开展内外资融资租赁统一管理试点。
三、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
南沙围绕门户枢纽定位,全力推进“一城市三中心”建设,成为广州的“城市副中心”,支撑和引领全省新一轮对外开放。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拓展南沙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外贸新业态迅猛发展。建立跨境电商“南沙模式”,集聚跨境电商备案企业1210家,跨境电商进口额同比增长1.1倍(24.65亿元)。全国首创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监管新模式,推动2016年旅游购物出口500亿元,带动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2016年进出口总额近1700亿元,占广州市总量的1/5。2017年1—6月,进出口总值1083.2亿元,同比增长56.7%,对广州外贸增长贡献度位居全市首位。
四、区域交通枢纽建设持续加强
围绕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推进总投资2006亿元的84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初步构建起南沙区内、与广州市区、与周边地区紧密联系的大交通网络。
(1)构建与周边地区交通网络。虎门二桥主塔全部封顶,南沙港铁路南沙段、深中通道已开工建设,广中江高速加快推进,深茂铁路跨江通道、南中高速正加快前期工作。
(2)打造与广州中心城区快捷联系。地铁4号线南延段预计2017年年底建成开通,地铁18号线(横沥站)、“三高三快”高快速通道6个子项目已动工。
(3)推进区内交通优化提升。凤凰一、二、三桥及凤凰大道已全线贯通,蕉门河“双桥”、港区三期道路一标已建成通车,英东大道、龙穴大道等道路完成提升改造。商务机场建设有序推进。
(4)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南沙港区三期已全面建成投产,南沙港区四期、深水航道拓宽工程、邮轮母港等项目加快推进,港口吞吐能力明显提升。
五、现代化滨海新城建设加快推进
对标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一流城市,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以自贸区区块建设带动城市重点功能组团快速发展。
(1)按照更高标准提升规划体系。优化提升南沙规划体系,开展“多规合一”和“一张图”编制,自贸区发展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提升等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2)重点城市组团建设展现新面貌。明珠湾起步区形成171万平方米在建建筑规模,大型跨江基础设施已完工,主干路网初步形成,中交、中化、中铁隧等已落地项目加快建设。蕉门河中心区在建建筑规模达623万平方米,56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金洲总部经济集聚区基本成形,一批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项目已投入使用,“城市客厅”形态基本形成。其他城市组团建设有序推进。
(3)城市品质有力提升。现代城市要素加快培育,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加快形成,全长42.5公里的自贸区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效果初显,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第三节 南沙新区发展特色、亮点与经验
一、南沙新区发展特色
(一)区位条件优越
南沙新区位于广州最南端,是大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几何中心,是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也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重要节点和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南沙新区规划面积为803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570平方千米。南沙新区水路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方圆10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东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等珠三角最发达的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广州港的深水码头主要位于南沙港区,也为南沙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2012年和2014年,先后获批国家战略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形成“双区”叠加蓬勃发展新格局。同时还获批成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成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与国家战略功能相适应的规划体系、人才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也被定位成为广州的“城市副中心”,具备“一城市三中心”的战略枢纽地位。
(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近年来,南沙新区坚持把8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2015年全区民生投入102.11亿元,较“十二五”初期增长189.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83万元、2.28万元,同比增长9.2%、9.6%。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属公办学校十二年免费教育;率先将全体户籍劳动者纳入就业补贴范围;率先统一城乡低保标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四)交通设施便利
南沙最大的区域优势就是便利的海陆空交通,周边75公里半径范围内分布着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五大国际机场,与香港、澳门的水陆交通也非常便利。南沙新区已形成以高铁、快速路为骨架,以铁路、地铁、航运为支撑,贯通区内、连接广州市中心、辐射珠三角的综合交通体系。南沙港快速路、虎门高速、京珠高速、新龙及凫洲特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途经南沙新区并设站点的广深港高铁广东段已通车运营,南沙客运港已开通航班往返港澳,南沙疏港铁路、连接珠江口两岸的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公路)、深中通道即将动工建设。南沙新区作为珠三角的交通枢纽,区域交通枢纽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功能配套日益完善。便利的交通使港澳的人、财、物源源不断地会聚到南沙,广大内陆地区的人、财、物也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南沙扩展到港澳,进而走向世界。
(五)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按照“一核四区”城市功能布局,以明珠湾起步区和蕉门河中心区为重点,加快城市重点组团建设,带动新区功能布局主骨架初步成形。南沙港区三期码头等港口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航运枢纽功能不断强化;高快速路、轨道交通和市政道路建设进展顺利,珠三角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形成。水、电、气等民生及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六)生态环境良好
南沙新区自然禀赋优良,拥有滨海湿地、岭南水乡、森林公园等多种生态资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8平方米,人居环境优美,2011年获得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七)与港澳合作紧密
南沙新区与港澳地缘相近、语言相通、商缘相连,合作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就与港澳企业开展了成片开发合作,合作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和高端示范项目,是广东省实施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在对港澳服务业开放中先行先试,为南沙新区发挥独特优势、与港澳共同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南沙新区建设亮点
(一)国际航运与物流中心建设成绩显著
截至2017年6月底,已开通81条国际班轮航线、31条内贸航线和56条“穿梭巴士”支线,建成31个无水港,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辐射到整个泛珠地区;开通3条国际邮轮航线,国际邮轮旅客出入境人数居全国第三位。2016年实现货物吞吐量3.0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262万标箱,助力广州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六、第七位。2017年1—6月,南沙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64万标箱,同比增长15.09%;运营出入境邮轮68艘次,出入境旅客19.8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33.3%和20.7%,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高端航运要素加速集聚,广州航运交易所成为华南规模最大的船舶交易平台,“珠江航运运价指数”被交通部和国家统计局列为监测我国航运经济的重要数据。成立南沙航运产业基金。建立航运指数、船舶交易、航运结算三个平台。
在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方面,已落户航运物流企业3365家,全球排名前21位的班轮公司均在南沙开辟国际航线,设立“广东南沙”国际船舶登记船籍港。保税港区业务规模和业务种类不断拓展,建成一批现代物流配套设施,汽车整车进口、国际延迟中转、国际配送、冷链物流等业务加快发展。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方面,2016年保税港区进出区货值达800亿美元,工程塑料、粮食、钢铁等大宗商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设立广州商品清算中心、广州数据交易中心等金融要素交易平台,跨境电商迅猛发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顺利实施。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852.4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9.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82.4亿元,增长49.2%。
(二)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016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55.63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提高到55.4%。新增产能22万辆整车的广汽丰田三期主体工程项目加快建设。已形成年产4台(套)百万千瓦级核电核岛主设备生产能力,向欧洲出口了我国首台完全自主设计及制造的核电低压加热器。龙穴造船基地实现工业产值124.29亿元,增长80.2%。全国最大半潜船“新光华”号在南沙新区交付使用。
(三)特色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在构建特色金融服务体系方面,融资租赁、航运投资、航运保险等特色金融快速发展,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等创新试点,初步形成具有南沙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近两年来,金融企业数比自贸区挂牌前增长14倍,2016年持牌金融法人机构累计达9家,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增长近四成,引进国华军民融合发展基金、摩根大通期货等56个重大金融项目。2016年,南沙新增金融和类金融机构910家,同比增长71%。四大国有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已在南沙设立25家自贸试验区分(支)行。新增全国首批中外合资期货公司、全国首家省属企业自保公司等4家法人持牌金融机构。率先在全省开展内外资融资租赁统一管理试点,新落户融资租赁企业146家,通过SPV方式引入并交付使用12架飞机,实现南沙首单跨境船舶租赁,完成广东自贸试验区首单跨境飞机资产包交易。
此外,截至2017年5月,南沙共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36家,已引进国新央企投资运营基金(1500亿元)、恒健珠三角优化产业基金(500亿元)、国华军民融合基金(302亿元)、省铁道基金(100亿元)、广东珠西航天基金(50亿元)、广东珠实股权投资母基金(40亿元)、粤科海通产业引导母基金(30亿元)等项目。国际金融论坛(IFF)宣布永久落户南沙,并携手南沙打造全国首个国际金融岛。广东粤财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在南沙宣布正式开业,成为南沙第二家金融租赁公司。
(四)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以庆盛、慧谷片区为重点完善科技创新总体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国际创新合作,加快形成“双自”联动发展局面。
(1)创新主体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2016年新增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9家,同比增长146%。新型研发机构占全市总量的1/4。中大生物医药与精细化工研究院等重点研发平台建设顺利推进。
(2)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加强。中科院系、高校系、国际科技合作系等研发创新平台已形成规模效应。建成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工艺装备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华南首个开放式数据交易平台等重要平台,落户亚信数据全球总部、人工智能产业高级研究院、微软广州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
(3)创新创业生态日趋完善。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成立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创立规模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8家科技型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获批为全省首个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4)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开展公开招聘国(境)外人员试点,与国内顶尖名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已集聚14名“千人计划”人才和2个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
(五)与港澳合作取得新进展
启动粤港深度合作区起步区建设,创新“粤港跨境货栈”并在全省复制推广,创新CEPA食品检验监管模式,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开启商事服务“香港通”,促进粤港澳要素便捷流动。推进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建成“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加快建设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与港澳在科技创新、专业服务、人才交流、社会事务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不断取得突破。
(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联系更加紧密
南沙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既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优越,同时,随着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国家级南沙新区和南沙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将为南沙新区政策创新、市场拓展、与合作加深、人才聚集等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基本建立,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枢纽,南沙自贸试验区在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南沙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作用,做好“一带一路”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资金落实工作。推动建立沿线城市港口联盟,建立与世界自由区组织、迪拜机场自贸区等机构和地区直接联系,与西咸新区、贵安新区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共同设立南方(南沙)国际产能和技术合作中心,逐步构建起集产业投资、产能合作、跨境投融资服务于一体的“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
(七)制度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南沙新区803平方千米中有60平方千米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自贸区南沙新区片区全面推进落实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截至目前,已累计形成269项改革创新成果,“企业专属网页”被确定为商务部第二批8个“最佳实践案例”。
(1)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内外资统一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挂牌以来新增487家外商投资企业。率先实施“一照一码”、企业设立“一口受理”等商事登记改革,市场准入联办证件数量和速度全国领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动落实60项区级审批事权。
(2)以“智慧口岸”为重点的贸易便利化促进体系在全国形成示范。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上线运行,实现企业报关“一个平台、一次递交、一个标准”,货物申报使用率达99%,国际航行船舶申报使用率达100%。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易通关”、政府购买查验服务、“智检口岸”、全球进出口商品质量溯源体系2.0版、诚信船舶通关零待时、成立首个自贸区海事无人机服务队等一批标志性改革,平均通关效率提高50%以上,形成南沙“智慧口岸”品牌。
(3)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导向的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南沙正推进法定机构试点工作,将设立明珠湾管理局和产业园管理局,专门负责明珠湾区起步区等自贸区块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机制创新等事宜。探索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即审即办”“容缺审批”,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成立自贸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和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全流程“电子税务局”、电子营业执照、企业专属网页、企业帮办服务等创新举措,“微警”获年度中国“互联网+”最佳服务政务机构奖,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4)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自贸区法院成效显著,自贸区检察院获批成立,设立广州海事法院自贸区巡回法庭,组建国际航运、金融、知识产权等专业仲裁机构,成立全国首个自贸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扩大粤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试点,构建多元化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三、新区经验
(一)先试先行,制度创新
南沙新区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核心,贯彻国家战略,在医疗、养老、教育、保险以及行政体制各个方面,南沙都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成为体制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南沙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充分运用粤港澳的智力优势和雄厚资源,充分借鉴港澳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不拘一格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广泛兼容性、符合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南沙发展道路,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南沙区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法律规章,充分利用《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符合国际惯例、与港澳接轨的营商环境”和《广州市南沙新区条例》“鼓励和支持南沙新区进行经济体制、文化体制、行政体制和社会体制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大胆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南沙优势又能落实国家对南沙新区的有关定位,同时在观念、做法、成效等方面引领全国的南沙发展道路,将南沙建成“制度创新区。”
广州市制定的《广州市南沙新区条例》赋予南沙很大的先行先试的自主权限,规定本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不适应南沙新区发展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有关地方性法规的适用范围进行修改;本市制定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适应南沙新区发展的,南沙新区管理机构可以提请市人民政府就其在南沙新区的适用作出决定。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原则和本市地方性法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市人民政府和南沙新区管理机构可以就南沙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制定相关文件在南沙新区先行先试,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南沙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就推进南沙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作出相关决议、决定,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除此之外,还有审批权下放,规定除需要全市统筹的审批事项,本市市级审批权限应当下放给南沙新区。对不利于南沙新区发展的市级审批事项,南沙新区管理机构可以提请市人民政府停止执行。
同时,创新海关监管制度,促进贸易便利化,支持新兴贸易业态发展,促进改革创新支持发挥区域产业优势,促进粤港澳深度合作。探索研究港澳地区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南沙新区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支持资质良好的信托公司到南沙新区开展业务。支持包括港澳在内的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在南沙新区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外资股权投资企业在资本金结汇、投资、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新模式,发行多种币种的产业投资基金。
(二)政策优势,加快发展
自2012年南沙新区建立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央批复建立广东三大自贸区以来,国家进行顶层设计,中央各部委、广东省政府以及广州市政府及各级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南沙自贸区的加快发展,将其打造成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
对标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的要求,全面梳理、整合、创新形成了符合南沙实际的“1+1+10”产业政策体系,既涵盖了总部经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建筑业、航运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业、现代服务业等7个重点发展产业政策,又包括了高端人才、产业用地、项目引荐等3个共性的产业促进政策,将进一步优化南沙产业发展环境,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要素资源。
四、立足特色,错位发展
南沙位于广州最南端,位居珠三角几何中心,相较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更接近佛山、顺德、中山、江门和东莞西部,发展面积最大,有足够可观的土地面积与港澳共同开发,是广东省走向海洋的战略要地,虎门高速、京珠高速等多条高速直通南沙,虎门二桥将于2019年全线通车。在定位方面,据广东省人民政府的表述,深圳前海靠近香港,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科技等产业,珠海横琴紧邻澳门,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商务会展等产业,而作为占地面积最大的南沙则承托广州市及广东省的使命,面向全球,重点发展航运、商贸、高端制造和特色金融等产业,建设现代产业新高地及世界级的综合服务枢纽。
近年来,南沙新区以打造国家新区战略功能为核心,作为广州南拓的核心、打造成广州副中心,围绕《发展规划》明确的重点工作任务,为和其他自贸区错位竞争,实现优势特色发展,加快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国际航运、物流、贸易和金融功能显著提升,已形成四大基地,即汽车基地、造船基地、钢铁基地和石化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形成了汽车、石化、船舶等配套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这也是南沙自贸区较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的比较优势。
另外,从人力资源、房屋租金和房价等方面来看,南沙较深圳前海低。以房价为例,尽管在过去几年,南沙的房价年均上涨幅度保持在20%左右,但和深圳前海房价动辄破十万相比,南沙还属低价洼地,总体在两万出头。
第四节 南沙新区发展问题、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发展问题与挑战
(一)南沙新区面临国际、国内和区域的竞争
从国际上看,南沙新区以至于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国际话语权和资源配置力相对较弱,相关法律、体制、政策和经营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南沙新区作为第6个国家级新区,与其他国家级新区一样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但同时存在着彼此间的竞争和挑战,要努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和法制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业务和一流企业集聚。
同时,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两个自贸区片区充分利用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对于粤港澳的人员、技术和资本以及各个企业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对于南沙自贸片区发展形成一定竞争压力。
(二)理顺管理机制,推动政策落地实施
目前,广州南沙新区与广东南沙自贸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南沙保税港区,管理范围、功能规划各不相同,但又存在重叠和交叉,因此必须理顺多套班子的管理机制实现互补互促,协同发展。
为了促进南沙新区发展,国家和省市颁布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财税、金融、港澳往来便利化、扩大对外开放,土地管理、海洋管理,社会事业与管理服务等方面。但当前政策配套尚在完善,体制创新仍在酝酿,多项政策需要落地实施。
(三)常住人口数量较少,人气不足
根据城市发展的经验,人口的净流入,尤其是年轻人的持续净流入,可以带动资金和各种资源的流入,进而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近10年来,南沙的常住人口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是比起广州城区,以及和深圳各区相比,人口总量及人口密度还有待加速提高。高速的人口流入,才能够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才能带动区内商业需求、生活需求和消费投资的活力,形成良性循环。从具体数字看,2010年年末,广州南沙常住人口为26.01万人,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93人;2016年年末,广州南沙常住人口68.74万人,常住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856人,总体逐步增长,但是距离240万人口的控制目标具有很大差距,人气依然有待加强,这也成为制约南沙发展的短板。
但是,南沙地广人稀,在南沙进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历史包袱较少,原有的体制惯性也小。
二、应对策略
南沙新区加快形成以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信息港为基础,以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和标准为支撑,以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科技创新等重大功能性战略平台为抓手,全面加强与港澳深度合作,加快建立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紧密直接经济联系,着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国际化互联互通网络和国际化创新型产业体系,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对接“一带一路”、促进国际先进产能合作、试验与推出中国主导的国际经贸合作规则、加强国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一线门户的核心枢纽作用,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成为世界一流的湾区门户城市。
(一)着力改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提升南沙新区国际竞争力
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商事服务、市场监管、人才管理、城市管理等体制机制,深化大通关体系改革,建设制度创新高地。拓展全方位开放格局,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提升与港澳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建立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更加紧密的直接经济联系,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支撑。
(二)着力打造“三中心一体系”核心功能区,突出重点产业,实现错位竞争
依托港口核心资源优势,突出载体、项目和体系建设,整合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加快形成世界水平的航运、贸易、金融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强化国际贸易功能集成,加快发展国际化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功能区,为广州建设全球资源配置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三)着力构建创新型经济发展新模式,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规模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面向全球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加快引进创新型龙头项目,集聚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建设价值创新园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力度,构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相适应的高端高质高新产业新体系,加快集聚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全省、全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着力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速集聚人气
强化规划战略引领,对标香港、新加坡等国际一流门户城市,高标准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重点功能区块建设带动城市组团集聚发展,全力推进自贸区各区块建设,大力培育现代城市要素,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国际交往新平台,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彰显生态宜居优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湾区门户城市。南沙区把广州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社会管理经验系统化、标准化,在南沙先行先试,逐步落实具体的人口政策和产业政策以“集聚人气”,包括户籍政策、居住政策、税收优惠等。
第五节 南沙新区发展对雄安新区的启示
一、系统设计、科学规划、融合发展
南沙区毗邻港澳、位于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是广佛经济圈和珠三角西翼城市群通向海洋的必由之路,也是联结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节点。以南沙港区为中心半径60公里以内包括了广州、佛山、深圳、珠海、澳门、东莞、中山等14个大中城市,半径100公里内覆盖了整个珠三角的城市经济圈。南沙新区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从超过地域范围的高度去规划,从整个大区域的资源配置来考虑,把粤港澳地区的产业要素和经济资源都关联进去,系统、科学的规划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与粤港澳共同发展。
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距离北京、天津各100多公里,形成了战略三角。因此,雄安新区发展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把京津冀优质的经济资源和产业要素考虑进去,借势发展、顺势而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实现资源与要素共享的融合发展模式,解决好与北京、周边城市(保定市、沧州市、廊坊市等)以及本土产业和居民的融合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合理定位,特色发展,优化功能
南沙自贸区合理规划,以国际航运、物流、贸易和特色金融为重点产业,实现与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形成了汽车、石化、船舶等配套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获得了比较优势。
雄安新区发展必须规划先行,进行系统设计和定位,功能应实现“适宜、错位、互补”。“适宜”是指区域的功能布局应与区域区位、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等相适应;“错位”是避免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功能重叠,引起不必要的竞争;“互补”是指雄安新区的功能应能与周边区域的功能实现对接,取长补短,促进协调发展。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应是承接北京产业企业和服务行业的集聚区。雄安新区发展,必须立足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的定位,根据自身和区域资源特点,与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的发展实现错位和互补,在重点项目和功能布局上避免重叠。雄安新区产业集聚的过程,也是产业加速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的机遇,必须有效引导和吸引优质产业资源和要素向雄安集聚。
三、体制改革,政策支持,创新驱动
根据《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南沙区被赋予了7大类30条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土地和金融等领域,对于产业资源的集聚和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续,南沙区积极争取了国家和省市的多项优惠政策,以提升南沙区的竞争能力和资源吸引力。南沙新区根据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的定位,进一步需求也是争取更多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粤港澳地区更多产业要素和经济资源的集聚,推动经济更快的发展。
南沙新区利用区位优势加大与港澳地区的合作,联合港澳向中央共同申请优惠政策,在政府体制和职能方面进行创新,争取更大权力去推动新区发展。上海也有类似的经验,例如上海实行了船舶登记试点,并争取到了相关免税政策。
雄安新区被定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开放发展先行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因此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区域约束,充分争取和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从建设初期就要进行顶层设计,吸引更多资源和企业集聚到雄安,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同时,以创新驱动为基点,有效带动制度、科技等多方面创新,打造高端载体,集聚要素资源,开创国家新区和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
四、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
南沙新区在设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完善生态体系、强化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又保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雄安新区被定位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和协调发展示范区,因此经济的发展必须贯穿绿色、宜居、科技理念,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土地使用、实现劳动就业为目标,实现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并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示范城市。良好的城市公共服务和交通体系,有利于提升对于高端人才、产业资源和优质企业的吸引力,从而实现高端产业要素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