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竹(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江总

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梁时历任丹阳佐史、尚书殿中郎、太子中书舍人等职。侯景之乱,流寓岭南。入陈后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日与陈后主游宴后庭,制作艳诗,与陈暄、孔范等十余人号为狎客。入隋拜上开府。善五、七言诗,著有《江令君集》。

何言蒿里别,非复竹林期

在陈旦解酲共哭顾舍人诗

南北朝·江总

 

独酌一樽酒,高咏七哀诗。

何言蒿里别,非复竹林期。

阶荒郑公草,户阒董生帷。

人随暮槿落,客共晚莺悲。

年发两如此,伤心讵几时。

注释

解酲(chéng):消除酒病。酲,酒醒后困乏如病。

顾舍人: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与江总是同僚。

蒿里:山名,传说人死后魂魄归于其里,故古代挽歌有名《蒿里》者。

郑公草:又称“书带草”,传说郑玄在康成书院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的野地采集一些草叶用于编竹简。这种草后来成为文人青睐之雅物,并将其称为“康成书带”。

阒(qù):寂静,形容空无所有。

董生帷:又作“下帷”,喻指闭门攻读或治学谨严。《史记·儒林传》记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下帷讲诵”,即讲诵时放下帷幕,以避免外界影响。

暮槿:傍晚的木槿花,木槿花朝开夕凋,故以“暮槿”比喻衰亡的事物。

讵(jù)几时:谓无多时。讵,岂。

简析

本诗为一首哀悼诗,诗人通过“郑公草”“董生帷”等历史典故,结合所见的萧索景物对逝者生前进行评价,最后写醒酒之后的诗人与宾客们悲痛欲绝的情状。

“独酌一樽酒,高咏七哀诗。”饮下一杯冥酒之后,仍无法节制自己的悲痛哀愁,所以高声吟作一首哀悼诗,希望逝者泉下有灵,感知亲友们对他的沉痛哀悼。“何言蒿里别,非复竹林期。”回想当初,好友相约一同观竹作对,好似竹林七贤一般。但是还没有等到这一天,就不声不响地离尘而去了。当至亲宾客们听闻讣告,前来奔丧的时候,万念俱灰,哀语连连,久久无法接受人已死去的这个事实。“阶荒郑公草,户阒董生帷。”回想逝者生前温文尔雅,常修礼艺,再看如今,那学堂的书带草已经荒芜残败,窗下死寂沉沉,再也传不出朗朗的读书声了。“人随暮槿落,客共晚莺悲。”诗人因悲而饮,既饮而醉,酒醒时分但见木槿凋零晚莺悲啼,凄凉萧索的景象可想而知。“年发两如此,伤心讵几时。”诗人由悼念亡友,又联想到自己也是暮年的老人了,即使今天为好友伤怀,恐怕也没有多少时日表达哀思了。全诗至此,悼人与自悼融为一体,含义更深一层。

背景

江总创作此诗时已六十二岁,经过时代的动乱,内心早已谙尽愁苦滋味。加之同僚好友的去世更加深了这份冷惨凄寂,最终引起诗人人生苦短的感叹。

名家点评

〔唐〕姚思廉:(江总)好学,能属文,于五言、七言尤善。然伤于浮艳,故为后主所爱幸。(《陈书·江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