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些转折性的可喜变化:

一是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特别是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2011-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8%,高于投资贡献率7.8个百分点。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为66.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到5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据半壁江山,比第二产业高10个百分点,超过“十二五”规划设定的目标。尤其是新型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互联网与服务业相互渗透、跨界融合。

三是工业升级趋势明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坚持实行“两手抓”,一手抓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培育壮大,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快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四是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年末,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城镇化率(常住人口)突破50%,2015年进一步提高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高于“十一五”时期水平,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同时,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我国城镇化不仅有量的扩大,更有质的提升。此外,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农产品连续增产增收,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达到1.24万亿斤。近年来,我国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作物产量在种植业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持续提升。

五是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十二五”时期,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又推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效显现。中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的增速超过东部。2011-2015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长54.0%,年均9%;中部地区累计增长61.5%,年均10.1%;西部地区累计增长68.1%,年均10.9%。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了抑制,发展差距趋于缩小。2013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倍差缩小到1:0.57:0.55:0.79。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2013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倍差缩小到1:0.54:0.75:0.24,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开始缩小。产业布局趋于优化。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频现增长极,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逐步提升。

六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单位产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十二五”期间,我国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增长2.6倍、1.4倍、4倍和168倍,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2011-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2%以上,“十二五”目标超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