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词汇的数量发展
1岁前。儿童在这一时期还不能准确说出所需要的词语,受生理结构的限制,他们只能发出少许的音素,并在词与所指对象之间建立条件反射,所习得的词语具有特指性、单个性、整体性等特点,还不能具体区分出所指的细节特征。因为儿童只会发出少许的音素或者音节,这个时期成人语言的输入和强化是儿童词汇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大约1岁时,在词的声音和物体或动作联系的基础上,儿童逐步过渡到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词开始成为言语信号,即第二信号。
1岁到3岁。1岁之后儿童的思维和认知有了较大的发展,该时期儿童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开始意识到周围的具体事物或者具体行动及物体属性等。儿童说的第一个词通常出现在10—16个月之间,这些词一般描述的是事物的出现、消失或重现,如more、all gone、hi和bye-bye等;或是人、宠物和有趣的物品的名称,如Mama、Dada、kitty和light等;或是情感态度,如hug和no等(Chapman,2000)。儿童的词汇发展过程极为迅速,到2岁时,他们通常可以产出200—500个词,能够理解的词语则要比这多得多(Fernald,Pinto,Swingley,Weinberg & McRoberts,2001)。儿童大约在8或9个月时理解第一个词,13个月时,可以理解大约50个词(Benedict,1979)。有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所有产出的词类中,名词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会出现名词比其他词类发展迅速的不对称现象。到30个月大的时候,英语儿童的词汇由大约54%的普通名词、7%的动词和5%的形容词构成。其他类别包括功能词,如the、a、and和mine等,以及象声词(Caselli,Casadio & Bates,2001)。汉语儿童的词汇发展中是否有名词优势存在争议,Tardif(2006)指出汉语可能是一门“亲动词”语言。Imai 等(2008)直接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国内学者通过考察词汇量指出,汉语儿童的“名词优势”随年龄而变化,这可能是争议产生的原因。2岁是汉语儿童名动优势的分水岭,2岁以前存在“亲动词”现象;2岁以后在词汇爆发期儿童大量习得名词,80% 以上的汉语儿童都表现出了名词优势(陈永香,牛杰,朱莉琪,2016)。这一时期儿童不仅仅局限于依靠成人的语言输入和强化,而且会依靠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开始积极主动地去表达和接受词汇。比较突出的是出现词语句和“电报句”阶段并使用叠音词,这种词语不分词性,如“灯灯”可能指的是“灯”这个物体,也可能是“开灯/关灯”的动作。李宇明(2004)综合多项研究得出3岁前汉语儿童的词汇量的大体趋势:1岁儿童大概掌握10个基本词汇,1—1.5岁词汇量达到50—100个,1.5—2岁达到300个,2—2.5岁达到600个,2.5—3岁的儿童能掌握1100个词汇。由于不同研究者所用方法或者语料的不同,报告出来的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习得的词汇数量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3岁时儿童词汇量得到迅猛发展,进入儿童词汇的“爆炸期”。
3岁之后。3岁之后儿童词汇的扩大、缩小问题逐渐得到纠正,在不断出错—纠正—强化的反复中,儿童词汇得到正确的使用,当然还会存在大量的偏向性问题,同时还会有自造新词的现象,即所谓“造词现象”,如:本书作者的孩子在这一阶段曾根据“男子汉”造出“女子汉”,根据“盒饭”造出“盒菜”。儿童3—4岁时就开始区分词语之间非常细致的意义,这个阶段的许多错误暗示了儿童已经开始在他们的语言中观察和检测有规律的模式,开始习得词语之间意义的联系,说明儿童的认知和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对“语法”这一概念还无从谈及,但是已经能够在潜意识中利用语法范畴等概念将词语归类,如出现组合策略和聚合策略。3岁之后,儿童的理解性词汇数量也迅猛发展,6岁时,他们理解的词汇在20000—24000之间,12岁则大约是50000(Owens,2008)。
儿童对实词主要是借助“此时此地”的环境习得的,多与身边发生的事情相联系。所以,儿童的词汇量部分地依赖于他们接触到的经验和词语(Rescorla & Lee,2001),这也会导致他们之后在词汇构成和数量上的差异。
下表体现了英语儿童从12个月大到一年级时表达性词汇数量的变化。
表2—1 从1岁到一年级表达性词汇的增长
(采自Reed,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