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60年(1949-200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北京教育事业与教育文化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工程,是人的文化化的系统工程。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首都教育事业,遵循党中央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适应大规模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首都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到1965年,北京地区的高等院校发展到58所,半工半读的学校125所,普通中学567所,小学5888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奠定了北京作为全国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文化大革命”期间,首都北京的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教育的极端政治化和阶级斗争化的时期成为了社会动荡时期的“重灾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恢复、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北京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重建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北京的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首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198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把北京建成全国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198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德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0年,北京市开始进行学校改革试点工作,市属高校随即全面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对高校进行了整体布局上的结构性调整,优化了教育布局的结构,强化了学科建设,提高了教育质量。北京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重新树立了北京作为全国教育中心的地位。在深化改革中,北京市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指示精神,把北京的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措施。1992年,北京市颁发了《北京市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提出大力宣传“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指导思想,全力办好北京的教育事业。1996年,北京市提出要树立北京大教育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体制改革,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998年,北京市确定“立足北京、服务全国、深化改革、优化结构、重在提高、争创一流”的教育发展总体思路。1999年,北京市确立北京高等教育新目标,提出到2010年,北京市的教育水平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首都教育的同期水平,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经过“八五”和“九五”期间北京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立足北京、服务全国、深化改革、优化结构、重在提高、争创一流”的首都教育思路得到了更深入的落实。新世纪以来,北京市紧密结合北京教育发展的实际和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了“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一系列改革发展措施,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北京的教育优势,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初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首都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体系。2005年,北京市制定的《首都教育2010年发展纲要》指出,首都的教育事业要为首都的经济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和知识、科技贡献。2006年,北京市开始实施《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的原则,全面促进首都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接近发达国家首都同期平均水平,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