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掷地有声地提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自邓小平同志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以来,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同时改革开放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开创新的局面。思想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在纵论国际国内大势、谋划改革发展蓝图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底线思维这一改革思维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底线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意义可以从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个方面来把握。其重要性体现在,必须把底线思维贯穿到我们党执政的始终,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在中国执政并将长期执政的政党,肩上承担着两大任务,第一改造客观世界,搞好现代化建设;第二改造主观世界,搞好党的建设。完成这两大任务,必须坚守底线思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坚守和运用底线思维。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在考察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则滋生动荡”。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在“时空压缩”的大背景下推进的,这一现实既是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间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也意味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在短时间内解决更多更尖锐的问题和矛盾。再加上党和国家面临“三期叠加”的挑战,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显著加大,出现了一些“可能引发经济下行和风险增大的边际变化”。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的建设,这本身就是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话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守的底线。只有抓好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改旗、不易帜。抓好党的建设,坚持底线思维是关键。就其积极意义而言,“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其消极意义而言,必须严惩践踏底线的党员干部,才能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掌握底线思维的紧迫性体现在,只有坚持底线思维才能有效化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累积的和新出现的问题。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面对“四大危险”和“四大挑战”,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不能安于现状、盲目乐观,不能囿于眼前、轻视长远,不能掩盖矛盾、回避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们党制定了“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各级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有着怎样的理论内涵和原则要求?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历史时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中有着怎样的体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的关键是什么?本书将为您条分缕析地解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