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五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大时之义乃六十四卦卦义通例

借助以上对十二卦卦例的分析,可为《周易》六十四卦归纳出一个通例,即关于六十四卦共同属性特征的条例。可以说,每一卦即相当于一“时”,亦皆有其“时义”“时用”,以用于寄托《周易》随时、趋时、适时而变的重时大义。当然,其中要以“时”最为根本。《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坤为首,以既济、未济居末,用以象征世界事物发展无穷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其中每一卦即为此特定链条中的一个“时”。作为此环节的卦时,亦皆具自己的“时义”“时用”,由此可揭示每一卦时的内涵意义所在,综合六十四卦全体即可见全部易卦体系属性特征的系统性意义。其中“时义”是对“时”在每一卦意义的具体阐示;“时用”是对每一卦在发为人事之用的具体行为方式的喻示。故“时”及“义”“用”三者共同构成一卦大义的基本内涵体系,其中尤以“时”可见《周易》的意义本质寄托。易之为义有三,其一为变易,《周易》以九六占变,是变易之义的具体体现,即要借助对《周易》的研究运用,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之理。《春秋说题辞》曰:“易之为言易也,变易其道也。”[14]为何变易其道?因为有“时”的约束。儒家反对执一不变,主张因时而变,故儒家学说中有经有权,经为常道不变,权则为因应时变而设,即在原则性之下辅以灵活性,济穷求通,以成万世常存永续之大道。经学上有所谓“《诗》无达诂,《春秋》无达辞,《易》无达占”,即此随时因应之义在学说体系中的具体贯彻。用现代认识讲,就因为事物随时迁变流转,因时而异,那么,人们为保证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思想观念与时偕进而不可拘执顽泥。“《易》无达占”乃从卜筮角度讲易学义理的适时而变、唯变是俱根本大旨。由于《易》视世界为一流转不居的变易实体,因此反映世事变化的《易》理思想亦应主动应对世变。有人说儒家经学乃古今之常道,不刊之鸿教,认为它是可以顺应万世,取之不竭,应物不穷,常驻常在的至理大道之源,原因就在于它对变易之道的深刻体悟理解。可以说,《周易》大时之义普适渊深,耐人玩味,绎之无穷,思之不竭,何可不谓“大时之义”确乎大哉!故有学者谓易学之道可概括为一“时”字,卓确不易。杭辛斋有谓“孔子立教之要义,曰‘中’,曰‘时’”[15],此两者在《周易》内皆有反映。又有所谓“时中”可概言为君子至德,其义可相与发明。《礼记·中庸》载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朱子以“随时以处中”“无时不中”解“时中”,又曰:“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16]“中”与“时”皆乃至高极美之德,虽常存常在而不变,却又极难把握得宜。这样,“时中”作为至德之难能可贵,由此可见。此“时”既可解为“时时”,即古往今来川流不息的永恒时间流,又可解为时间流中某一特定节点上的具体的“时”;“时时”与“时”之结合,即成《周易》之“时”概念。《彖传》对“时”“时义”“时用”三者之赞叹,表达了《周易》之重时思想,这种思想要求,在古今永恒不息的时间川流中的每一刻,君子都应努力做到使自己言行事业表现出适时的合理性。那么,此重时理念即相当于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的践行贯彻,使此精神流溢宇宙,磅礴世界,常存于天地而永驻。此外,如果承认《周易》是儒家乃至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根基,那么,我们还可据此“大时”之论进窥儒家经学体系作为至理大道的永恒意义。

——原刊于《管子学刊》2014年第6期

作者简介:葛志毅(1947— ),男,大连大学原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


[1] 《释文》引王肃本,(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3页校勘记。

[2] 金景芳:《学易四种》,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4、47页。

[3] 金景芳:《古史论集》,齐鲁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4] 金景芳:《周易讲座》附录,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2—403、406—407页。

[5] 《周易》所谓“时”,内涵丰富,具多元性,如“消息盈虚之谓‘时’,《泰》、《否》、《剥》、《复》之类是也。又有指事言者,《讼》、《师》、《噬嗑》、《颐》之类是也。又有以理言者,《履》、《谦》、《咸》、《恒》之类是也。又有以象言者,《井》、《鼎》之类是也。四者皆谓之时。”见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26页。此以“消息盈虚”“事”“理”“象”四个具体概念解“时”。按此四者仅从不同层面解释了相关易卦的独具属性特征,但“时”作为易卦的共同属性内涵不会因此受影响而改变,只不过因此突出了卦作为“时”的具体多样性特征。此多样性与各卦在六十四卦体系中的卦时地位之统一性是辩证的结合关系。这里视六十四卦象征某一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经历,而每一卦则相当于全过程中的某一具体特定点,此特定点即为“时”,即每一卦所代表的具体时间节点。此应为《周易》时概念最主要的内涵意义,故又可称为卦时。

[6] 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545页。

[7] 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545页。

[8] 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545页。

[9] 按,对十二卦《彖传》所言“时”“时义”及“时用”之疏解,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二豫卦下已备尽其详,可参。只是以之与《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豫卦下所言比较,后者显得更简明、直白、切要,研究者可自行参校对比。

[10] 金景芳:《周易讲座》附录,第402页。

[11] 金景芳:《学易四种》,第40页。

[12]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8、111页。

[13] 金景芳:《学易四种》,第44—46页。

[14]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6页。

[15] 杭辛斋:《学易笔谈》,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9页。

[16] 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页。朱子此处实以“平常”解“庸”,似不甚合宜。中庸之庸,应含恒常之义,如此则可解中庸为平易永恒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