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中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产业工人阶级。本书借鉴劳工社会学的概念工具、理论框架,运用社会学干预方法,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对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表现出哪些显著特点?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如何限制或促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人阶级相比,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面临着何种困境,其未来的可能趋势是什么?如何从无产阶级化历程的视角,来考察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背后的动力机制?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对研究者和国家治理者来说,提出了什么挑战?如何选择与建构符合历史趋势的阶级整合策略与劳工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本书发现:(1)社会主义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遗产,对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再形成”和农民工阶级形成的路径及其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深受国家与市场的形塑;同时,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反过来也推动着市场、社会与国家的转型。(2)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因素、以国家为中心的因素和以社会为中心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没有阶级组织的阶级形成”等。(3)整体而言,农民工的阶级意识尚处于“工会意识的萌芽期,”借助社会学干预,能够将农民工个体化的阶级经历和阶级体验升华为集体性的阶级意识。(4)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将是一个长期的、多元的、开放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结构与主体、历史与意志、现实性与可能性都将得到生动的展现。

本书的基本结构是:

第一章对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旨在为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研究思路的启发。

第二章从研究架构和具体研究方法角度,对现有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范式进行了反思,结合农民工阶级形成的中国经验与实际情况,对卡茨尼尔森等人关于阶级形成的综合分析框架进行了修正;选择《全泰壹评传》以及电影《美丽青年全泰壹》作为干预媒介,设计了社会学干预的研究方案,尝试对农民工的阶级意识进行研究。

第三章尝试对社会主义国家阶级构成问题中的各种理论争议与解释,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前的阶级阶层结构变动及其决定因素,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再形成”与“消解”等问题,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目的是为分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提供相关历史背景与理论支撑。

第四章和第五章参照卡茨尼尔森等关于工人阶级形成的研究框架,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四个维度,对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经济维度主要结合“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其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崛起,分析了两条不同的农民工阶级形成路径背后的动力机制,揭示了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工业化模式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深远影响。社会维度主要借鉴布洛维关于“工厂政体”理论框架,分析了二元劳动力市场以及“公民权的差序格局”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特点的形塑作用。文化维度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阶级话语的消逝及其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及其悖论;(3)打工文化的兴起与农民工阶级形成中的“发声”。政治维度主要是分析了农民工草根组织及其向阶级组织发育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不同类型农民工抗争行动对于阶级形成的意义。

第六章介绍查理斯·梯利关于无产阶级化的定义与分析框架,对相关理论争议予以简要回顾;结合既有的农民工调查资料尤其是统计数据,尝试对三十多年来农民工的无产阶级化历程及其模式进行初步描述,检视了其人口学特征、社会特点及其无产阶级化的程度。

第七章借鉴图海纳的社会学干预方法,对农民工的阶级意识进行干预。研究发现,社会学干预有助于帮助农民工结合自身的经历,深入思考自身与所在阶级的命运,将朴素的个体性阶级体验提升为集体性阶级意识。

第八章对影响农民工阶级形成的经济、社会与国家因素予以检视和讨论,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深入的反思,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关键词:农民工 阶级形成 阶级意识 历史社会学 社会学干预 劳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