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中国的崛起是当前世界格局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与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力。经过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20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8.57万亿美元。[1]在对外贸易领域,自2013年开始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额增长至2.35万亿美元,在世界总出口中占比为10%以上;2016年起,中国又开始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进口额达到1.95万亿美元。[2]中国目前还是全世界1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3]在对外投资领域,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世界排名为第11位,吸收外来投资额在世界排名第5位,这两项排名在发展中国家中都位列第一。[4]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不断加强国际竞争力,并迅速开拓海外市场。在《财富》杂志最新发布的2017年“世界500强”名单中,中国企业上榜数量达115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远超排位第三的日本的数量(51家)。[5]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带来中国对外影响力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国际体系层面。经济实力迅速崛起的中国开始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国际经济组织的垄断性权力形成实质性挑战。比如,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金砖国家集团(BRICS)等经济组织或带有经济属性的国际机制中,中国发挥着其他国家无可取代的关键作用。中国甚至开始尝试成为某些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或联合提供者(即与其他国家一起主导成立某个国际机制),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此外,2015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与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并列成为国际储备货币[6],也是中国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垄断国际货币权力局面的重要表现。(2)国家层面。中国成为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之一。上文提及,中国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也是主要的投资对象国,这意味着如果失去中国这一经济伙伴,这些国家当前的GDP增长将出现明显缺口。(3)社会/国内层面。各国民众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各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种联系既是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是市场、社会、民众之间的联系。中国经济实力增长通常伴随着中国商品、中国政府援助乃至中国游客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渗透与分布,而这些又是直接关乎他国民众利益且能为他们所切身感受到的经济活动,使他国民众不得不高度关注中国的经济风向。值得留意的是,关注程度提高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的民众更加欢迎及拥抱中国的崛起,也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排斥及反对心理。
然而,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与国家总的对外影响力出现同步增长,我们发现经济联系与影响力的关系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差异很大。在亚洲和非洲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中国与它们的经济联系带动当地民众对中国的积极认知;但是有些国家如蒙古、日本和韩国,中国与它们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而且增长迅速,但是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在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同样的经济联系也没有带来民众对中国认知的改善。这意味着经济交往与影响力之间远远不是正相关关系这么简单,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又是如何影响的呢?这些就是本书希望解决的问题。如图1-1和1—2所示,我们选取了两国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方面——贸易往来,以及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关于他国民众对中国看法(好感度)的调查结果这两个指标进行比对,可以清楚看到,2002—2016年间,日本与韩国的贸易额呈现曲线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两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却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说明二者并不必然存在正相关关系,经济联系与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可能远比线性相关关系复杂。
图1-1 中日贸易及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变化(2002—2016年)
说明:图表由笔者根据UNCTAD(http://unctadstat.unctad.org/EN/)和皮尤研究中心(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24/group/5/)的数据自制。其中,“好感度”是指受访者中对中国“有好感”(Favorable)的民众比重。图1-2与本图同。
图1-2 中韩贸易及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变化(2002—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