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二
在南粤大地上,一位来自江门五邑侨乡的集邮者声名鹊起,他就是台山集邮协会副会长、2012年第二届东亚集邮展览镀金奖获得者李柏达。
我与李柏达相识十数年,目睹他集邮的成长过程。他从中学时开始酷爱集邮,从2003年首次组集参加江门市集邮展览,2005年首次参加广东省集邮展览,到2012年参加“第二届东亚集邮展览”并获得镀金奖,体现了侨乡集邮者的成长过程。集邮三十多年,当中酸甜苦辣,他概括为“一本邮册一箩书,封片简戳邮史痴,鸿雁为媒网结伴,天涯咫尺方寸情”。
台山是中国第一侨乡,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戚朋友在海外,李柏达家也如此。他的曾祖父在清朝末年去了古巴,后来叔祖在十几岁时也去了古巴,家中保存了祖辈寄回家乡的很多书信。他最早期收藏的邮票就是从家中搜罗的。2003年,他在四川绵阳参观亚洲集邮展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红条信封,一看竟然是来自家乡台山的,他想起家里也有这样的信封。从那时起,他便开始痴迷于这些红条信封——银信。
集邮与现实相结合,才会生机勃勃。来自中国第一侨乡的李柏达,以侨乡为根基,以侨史为素材,以侨批为主题,打造出侨乡集邮文化的新品牌。他花了多年时间,编组《广东五邑侨批(1900—1949》邮集。2010年,他编组的五框邮集参加“2010广东省集邮展览”,获得大镀金奖;2012年在“呼和浩特2012第15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中展出,并且一举获得镀金奖,成为江门地区集邮史上获奖级别最高的邮集。
李柏达对于银信的研究,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整理邮集,他还考虑到这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保护。根据他的调查,1948年台城注册的私营银信机构就有137家,公办银信机构近20家,还有无数家未经注册的私营银信机构;此外,目前台山已发现80多个侨墟,按每个侨墟最少有两家银信机构计算的话,台山当年的金融业是非常繁荣的。“银信真实地反映清末民初海内外台山人的生活状况,而银信机构见证了银信的产生和发展,不但富有文化和历史内涵,而且很多银信机构的建筑很漂亮,是中西结合的侨乡建筑文化缩影。”他觉得,如果将银信的推广和保护与侨墟、银信机构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全面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将更有价值。于是,在过去的几年里,每逢天气好的假日,他就背着相机出门,走遍台城的大街小巷以及各墟镇,将目前已发现的字号清晰、建筑完好的几十处银信机构一一详细地做好记录。随着银信业务的消失,这些机构逐渐萧条甚至荒废,李柏达期待他的这些工作能够引起人们对银信以及银信机构的重视和保护。在2012年举办的“五邑银信研讨会”上,他提出了“将银信保护与开发和侨墟、银信机构结合在一起,将台山西宁市街区活化为银信街,作为五邑银信的地标建筑,为五邑银信的研究保护提供平台”的建议。
李柏达为人诚恳,钟爱集邮,笔耕不辍。除了编组邮集外,自从2005年《台山集邮》报复刊后,他一直担任主编。为了办好这份刊物,他也参与写稿、改稿、校对等工作。近年来他致力于侨乡邮史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千岛日报》(印尼)、《中国档案报》《火车邮戳研究会会刊》《侨批故事》《南粤集邮》《侨乡春秋》《国邮史记》《南方都市报》和美国纽约《台山文化之友》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章多篇。今天,李柏达将这些文章整理出版,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本书包括《广东五邑银信(1896—1949)》邮集、台山银信机构与银信、银信邮史研究、银信邮史故事四部分,既有邮集原件影印,又有银信机构原址图片和研究银信的文章。作者笔下情感流淌,思绪荡漾,结合实际,深入浅出,论述都为自己集邮实践的真实感受,也是自己集邮研究经验的总结,从而使得本书的内涵更为丰富,可读性更强,可谓是一部独具侨乡特色、丰富多彩的银信文化集邮文献。作者立足于怡然自得的集邮境界,揭示了广东五邑银信在特定时期的历史、学术、实证等方面的意义,以及集邮方面的重要价值,填补了江门五邑该类集邮文献的空白,可谓李柏达集邮三十多年的结晶。
2013年6月19日,广东、福建华侨华人留下的珍贵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正式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然而,侨批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相信《世界记忆遗产——台山银信档案及研究》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提升五邑银信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为推动侨乡集邮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广东省集邮协会副会长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常务理事
国际集邮联合会(FIP)评审员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