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子宫病变
一、子宫肌瘤
1.组织病理学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根据子宫肌瘤和子宫肌层的关系可分为三类:①肌壁间肌瘤:子宫肌瘤位于子宫肌层中间;②浆膜下肌瘤:子宫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突出于子宫表面,若肌瘤继续向浆膜面生长,仅有一蒂与子宫相连,则为带蒂浆膜下肌瘤;③黏膜下肌瘤:子宫肌瘤向宫腔生长,突出于宫腔,表面仅为黏膜层覆盖,黏膜下肌瘤常可形成带蒂黏膜下肌瘤,可凸出于宫颈口之外。
2.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多无明显症状。症状主要与肌瘤的部位及有无变性相关,与肌瘤的大小、数目关系不大。大的肌壁间肌瘤及黏膜下肌瘤可压迫宫腔造成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等。肌瘤压迫邻近器官可引相应的压迫症状。前壁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尿潴留等。后壁肌瘤压迫直肠可引起下腹坠胀、便秘等。肌瘤较大时可于下腹部触及包块,若为带蒂浆膜下肌瘤则活动度好。
图3-4-1 子宫肌壁间肌瘤
造影可见宫腔中部类圆形充盈缺损,边界清楚光滑(A);加压推注对比剂后,肌瘤边界模糊(B)
图3-4-2 子宫肌壁间肌瘤
图A子宫输卵管造影可见宫底左侧弧形充盈缺损(箭),为宫底肌壁间肌瘤压迫所致。图B造影可见子宫左侧壁圆弧形充盈缺损(箭),为肌壁间肌瘤压迫宫腔所致
3.造影表现
小的肌壁间肌瘤,造影可无异常表现,较大的肌瘤压迫宫腔,可造成宫腔壁的局部突起。当肌瘤在子宫前后壁时候,造影表现为宫腔中央充盈缺损,边缘密度可由深到浅慢慢过渡(图3-4-1)。当肌瘤位于宫底时,可见宫底局部新月形充盈缺损(图3-4-2A)。当肌瘤在子宫侧壁时,造影表现为宫腔扩大,宫壁拉长,肌瘤压迫宫壁形成弧形压迹(图3-4-2B)。位于宫腔下段的肌瘤,可使宫腔下段拉长变大,使宫腔呈上小下大的花瓶状。浆膜下肌瘤,即使较大,也不会对宫腔大小和形态造成改变,所以造影时可无异常。黏膜下肌瘤,在造影时可看到宫腔内充盈缺损,当对比剂较少时,充盈缺损边缘较清晰;随着对比剂增多,部分对比剂与黏膜下肌瘤重叠时,可使肌瘤的边界模糊。较大的黏膜下肌瘤还可使宫腔扩大,特别是子宫底和两侧宫壁可向外膨出(图3-4-3)。
图3-4-3 子宫黏膜下肌瘤
造影(A和B)可见宫腔中部类圆形充盈缺损,肌瘤较大,向宫腔左侧壁圆弧形突出
二、子宫腺肌病
1.组织病理学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至子宫肌层内,伴有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该病发生机制还不清楚,有观点认为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子宫腺肌病病灶内可有陈旧性出血、纤维化及微囊腔。镜下,异位内膜可以呈单灶或多灶小岛状分布于肌层,也可遍布整个肌层,周边平滑肌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性增生。
2.临床表现
子宫腺肌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性交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贫血,伴有子宫体积不同程度增大。痛经常于月经来潮的前一周开始至月经结束。
3.造影表现
造影表现为子宫腔增大,病变侧的宫壁向宫腔突出,与子宫肌壁间肌瘤表现相仿。对比剂可沿子宫内膜生长方向渗入子宫肌层,表现为子宫腔以外子宫肌层内出现局限性的树枝状致密影(图3-4-4)。
三、子宫内膜息肉
1.组织病理学
子宫内膜息肉为子宫内膜局部血管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息肉状赘生物突入宫腔内所致,可单发也可多发,多位于宫体部,形如葡萄,借助细长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
图3-4-4 子宫腺肌病
图A和B为两个不同病例,造影可见宫腔增大,宫壁不平,并见部分对比剂渗入右侧宫角外周的子宫肌层内,对比剂呈索条状分布(箭)
2.临床表现
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临床症状,多发息肉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和经量增多,单发巨大息肉可凸出于宫颈外口,易继发感染,息肉坏死可引起白带异常及血性分泌物。
图3-4-5 子宫内膜息肉
图A为多发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宫底及右侧壁指压状充盈缺损(箭);图B为另一个病例,显示子宫内膜多发小息肉,表现为子宫壁多发小结节突入宫腔,子宫腔壁凹凸不平,呈波浪状
3.造影表现
造影检查时单发较小息肉可无异常表现;较大者可于宫腔底部或者侧壁出现指压状充盈缺损;多发息肉表现为宫底凹凸不平,或呈波浪状(图3-4-5);带蒂息肉与子宫黏膜下肌瘤造影表现类似 [3],子宫输卵管造影不易鉴别。
四、宫腔粘连
1.组织病理学
正常情况下,宫腔前后壁接触合拢,即使在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时亦不会出现粘连。如果一旦因手术或炎症等物理化学机械性因素刺激损伤了子宫内膜,造成内膜基底层的破坏,改变了正常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有规律的生长脱落,则可导致子宫间质中的纤维蛋白原渗出、沉积,造成宫腔前后壁粘连。宫腔粘连常见于人工流产术、自然流产刮宫术后以及产后出血刮宫术后。Palter等 [4]报道各类与妊娠相关刮宫术后引起的宫腔粘连占75%。Schenker等 [5]对宫腔粘连的病因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流产刮宫占67%,产后刮宫占22%。非妊娠相关性宫腔粘连约占9%,如子宫内膜结核、子宫肌瘤挖除等。
2.临床表现
根据粘连部位和程度不一,临床表现也略有不同。宫腔粘连导致宫腔部分或完全封闭,引起月经异常、不育、疼痛及其他妊娠相关问题。宫腔上段局部粘连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减少而月经周期正常。宫腔下段粘连,会影响月经血排出,而发生周期性腹痛。宫腔广泛粘连表现为闭经,用雌激素、孕激素治疗不引起撤退性出血。反复多次流产引起的宫腔粘连可造成继发性不孕。
3.造影表现
宫腔手术后的宫腔粘连可表现为宫腔内单发或多发的充盈缺损区,充盈缺损轮廓清晰、边缘锐利、形态异常、不规则,且加压注射对比剂后充盈缺损大小及边界不变。宫腔局部粘连的充盈缺损区可位于宫底、或者偏于子宫角一侧(图3-4-6)。子宫结核所致的宫腔粘连可致宫腔变形,造影典型表现为三叶草状,重度粘连时,宫腔可不显示,仅呈盲端(图3-4-7)。
图3-4-6 刮宫所致宫腔粘连
图A病例为宫腔右侧粘连,造影见子宫偏盆腔左侧,宫底转向左侧盆壁,宫腔大小正常,宫腔右侧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区,边界锐利(箭);图B病例为宫腔左侧粘连,造影见子宫前曲位,宫底向下,宫腔大小正常,宫腔左侧不规则充盈缺损区,边界锐利(箭)
图3-4-7 结核所致宫腔粘连
图A~D为四个不同病例。图A患者造影见宫腔呈三叶草状;图B患者造影见宫腔呈三叶草状,且宫腔中部粘连致密(箭);图C患者造影见宫腔呈不规则弯曲管状,宫腔下段及左侧宫腔显示,右侧宫腔未显示,系完全粘连所致;图D患者造影显示宫腔呈盲端,宫腔完全粘连
五、宫颈功能不全
1.组织病理学
宫颈功能不全亦称宫颈内口闭锁不全或宫颈内口松弛。宫颈有两个内口,即组织学内口与解剖学内口,两个内口之间为子宫峡部。子宫峡部肌纤维张力受人体内分泌控制,当黄体素含量最高时,子宫峡部肌纤维张力最高。宫颈功能不全患者的宫颈内纤维组织及平滑肌较少,或者由于手术、创伤、反复刮宫、产程过长等造成宫颈内口纤维组织断裂,造成宫颈内口呈病理性扩张 [6]。
2.临床表现
宫颈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0.1% ~2%,在妊娠16~28周习惯性流产中占15%左右 [7]。孕前宫颈功能不全往往缺乏典型症状与体征,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反复流产、早产病史、辅助检查发现宫颈缩短、宫颈内口增宽进行综合判断。宫颈功能不全患者常于怀孕中晚期发生宫颈无痛性扩张,伴有妊娠组织膨出宫颈,随后导致胎膜早破以及早产。若不采取有效治疗,患者常常反复流产。
3.造影表现
宫颈功能检查需要在排卵后进行,为更准确测量宫颈峡部宽度,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需要选用碘化油作为对比剂。宫颈功能正常情况下,注入对比剂后,宫颈管呈细线状,宫腔与宫颈管之间的解剖学内口宽度为3~5mm,呈明显的狭窄区,注入宫腔内的对比剂不易反流,撤出造影导管后宫腔内对比剂不易流出。24小时后弥散相摄片,可见较多对比剂残留于宫腔内(图3-4-8)。宫颈功能不全情况下,宫颈管增宽,宫腔与宫颈管之间无狭窄区,解剖学内口大于8mm;24小时后弥散相摄片,宫腔内无对比剂残留(图3-4-9)。
图3-4-8 宫颈功能正常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注入碘油后即刻摄片(A),宫颈内口可见明显狭窄段,呈漏斗状(箭);撤出造影导管后摄片(B),宫颈管呈细线状(箭),对比剂聚集于宫腔内不易排出
六、子宫憩室
1.组织病理学
子宫憩室分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类。先天性子宫憩室是由副中肾管发育异常所致,十分罕见,国外曾有先天性子宫憩室妊娠报道。后天性子宫憩室可能由损伤、变性及感染或神经分布异常造成,以剖宫产后切口瘢痕处憩室较多见。总体发生率在4%~9% [8]。 Surapaneni等 [9]报道在剖宫产术后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患者中,有 60%(89/148)存在切口部分缺陷,其中54%发生于子宫下段、36%位于子宫峡部、10%位于宫颈内口上方。
2.临床表现
子宫切口憩室可导致不孕、不规则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亦有报道切口妊娠致大出血、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母婴生命。憩室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包括经期延长和经间期出血,部分患者可有慢性下腹痛或经期腹痛。
图3-4-9 宫颈功能不全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注入碘油后即刻摄片(A),宫颈内口宽度约8mm,宫腔与宫颈之间无明显狭窄段(箭);24小时后弥散相摄片(B),宫腔内无对比剂残留
3.造影表现
子宫切口憩室可为圆形、三角形或者不规则形,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上表现为子宫下段宫颈管局部增宽增粗,侧位可见子宫下段前壁局限性突出的憩室影。若剖宫产切口愈合良好,憩室不明显,造影可表现为子宫下端的横行致密影,宫颈管增粗并不明显(图3-4-10)。
图3-4-10 剖宫产切口憩室
子宫输卵管造影对比剂充盈相(A)见子宫下端横行憩室影(箭);侧位片(B)可见憩室位于子宫峡部前壁剖宫产切口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