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贸易篇
第6章 江苏内贸发展概况
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江苏的产业实力、技术水平、市场发育、对外开放等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外贸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江苏积极推进商务体制改革,健全流通网络,提升服务水平,内贸取得了长足发展。全省社会消费零售额增长迅速,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多层次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商品市场统筹发展。同时,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创新不断推进,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内贸传统的物资、商业、粮食、供销等系统的投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重组并购等道路上已初显成效,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中国流通业带来了繁荣和活力。在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根据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本报告研究的内贸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流通和专门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三大行业。
一、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
江苏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幅度较大。2012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8331.3亿元,占全国的8.72%,居第三位,是2008年的1.85倍,比2011年增长了14.7%;2010—2012年这“十二五”期间的前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率为16.9%。2012年,全省商品销售额为19734.21亿元,是2007年9060.81亿元的2.18倍,比2011年增长了13.11%,从2010年到2012年,全省商品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16.88%;江苏商品流通市场发展规模及增长率都显著高于前五年。全省批发零售销售额从2008年的8890.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448.83亿元,为2008年的1.85倍。2012年,全省批发零售销售额比2011年增长了14.86%,从2010年到2012年,年均增长率为16.88%。江苏批发零售销售额持续保持很高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其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9%以上,2012年,这一比重达到89.73%。2008年,江苏住宿餐饮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9.3%左右,2012年,这一比重达到9.6%(见表6—1)。
表6—1 2008—2012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行业分类及商品零售额 单位:亿元

二、商贸流通业规模迅速扩大
(一)商贸流通业规模增速快
江苏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拉动生产、刺激消费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商贸流通产值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逐年上升。2012年,江苏流通业产值为9102.11亿元,是2008年流通业产值的1.8倍。2008—2012年,流通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8%,但2012年的流通业产值增长率仅为8.5%;这一时期,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5.82%,江苏流通产业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增速明显高于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流通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2008年,江苏流通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3%;2008—2012年,这一比值比较稳定;2012年,这一比值为16.8%。2008年,江苏流通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为42.4%;2008—2012年,这一比值呈稳步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为2.25%;2012年,江苏流通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为38.7%(见表6—2),江苏传统流通业正积极向现代流通业转变。
表6—2 2008—2012年江苏流通业产值及增长情况

(二)流通业管理人才需求大
流通业具有进入和退出门槛低、技术难度相对较小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商贸流通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考察流通业对就业贡献的大小,可以用流通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从总体上说,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发生的规律性转移,首先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江苏第三产业就业比重2012年比2008年增长5.2%,这表明江苏第三产业平均每单位产值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大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江苏流通业的就业比重保持在9.1%以上,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在25%~28%,2012年,流通业就业占总的就业比重为9.1%(见表6—3)。
表6—3 2008—2012年江苏三次产业就业构成

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调整,对传统商业的进一步改造,以及先进技术在流通业中的应用,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流通业就业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商贸流通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对于流通理论研究人员、信息建设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需求量大,而目前在流通人才的培养方面,流通专业教育与快速发展的流通产业要求还不适应。2012年,江苏县及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机构,流通业中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有1家研究机构,占总研究机构的0.74%,其从业人员185人,占总研究人员的1.1%,与前几年相比变化不大。企业规模扩张,如果要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外资企业竞争,就急需大量商业管理人才。
三、多层次市场体系逐渐完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流通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商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确定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推动了市场体系的发展。江苏商品流通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多种业态的流通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流通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
江苏通过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业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造传统的国有流通企业和合作社为公司制企业,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所有制充分竞争、共同发展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中,内资企业数10912个,从业人员达290315人,港澳台投资企业158个,从业人员为21873人,外资企业151个,从业人员为34913人。零售企业中,内资企业活动单位数11736个,从业人员达389854人,港澳台投资企业239个,从业人员为63948人,外资企业1077个,从业人员为61591人,从而形成了以多种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共同参与流通领域竞争的局面。全省限额以上住宿企业中,内资企业活动单位数981个,从业人员达127202人,港澳台投资企业32个,从业人员为8247人,外资企业59个,从业人员为8824人。餐饮企业中,内资企业活动单位数2125个,从业人员达156413人,港澳台投资企业150个,从业人员为13078人,外资企业832个,从业人员为53640人(见表6—4)。
表6—4 2012年江苏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企业构成情况

目前,江苏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的非国有化率分别达到95.66%、97.93%、12.78%和97.59%,表明江苏流通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住宿业市场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深化。江苏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外资比例分别为2.75%、10.08%、8.49%和31.61%,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外流通企业进入江苏流通领域,加剧了流通市场的竞争。
(二)流通交易市场规模扩大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促进了以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为主体的商品市场的发展,市场数量不断增加,市场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江苏超百亿元市场达到37家,形成5个国家级大宗工业品指数编制发布中心。江苏已基本形成了包括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在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相结合、以批发市场为主导、以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如表6—5所示,2012年,江苏商品成交额超亿元以上的市场达到562个,成交额达到1.57万亿元;批发市场商品成交额比重达到87.24%。成交额超亿元以上的综合市场171个,摊位数达127331个,商品成交额达2224.91亿元,从业人数达300600人。其中农产品综合市场123个,摊位达65792个,商品成交额达978.71亿元;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24个,摊位达34868个,商品成交额达639.08亿元;生产资料综合市场8个,摊位达10556个,商品成交额达153.16亿元;亿元以上商品市场中,综合市场商品成交额占比为14.21%,其中,农产品市场在综合市场中占比最大,达到44%。各类专业市场达391个,摊位数达262823个,从业人数达823400人,商品成交额为13434.33亿元,所占比重为85.79%,占据重要位置。按行业分,金属材料市场在生产资料市场中占比最大,为77.1%;水产品市场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比最大,为21.8%;食品饮料市场在食品市场中占比最大,为13.4%;布料市场在纺织品市场中占比最大,为60.8%;小商品市场在日用品市场中占比最大,为66%;计算机市场在电器市场中占比最大,为73.4%,装饰材料市场在家具市场中占比最大,为29.7%;汽车市场在汽配市场中占比最大,为85.3%。专业市场中商品成交额比重前三名分别是生产资料市场48.3%、纺织品市场25.7%、农产品市场8.6%。从商品市场经营环境来看,封闭式的市场个数所占比重为73.13%,比上年有所提高,商品市场的经营管理更规范。
表6—5 2012年江苏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情况

全省形成了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多业态、多层次、专业化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了以粮食、水产、汽车、金属材料、计算机产品等大类商品市场为基础的,辐射范围广的市场网络体系,形成了一大批设施水平先进、功能配套完善、在区域内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市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城乡商品市场统筹发展
(一)城市流通市场趋于成熟,农村现代流通市场发展成效显著
江苏作为经济强省,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方针,以城带乡,提高农村商业的现代化水平,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新格局。2012年,江苏县及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7235.8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9.5%;江苏农村商品交易市场为1714个,与城市商品交易市场之比为44.4:55.6,城乡商品市场趋于协调发展。江苏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市场环境。城市大型流通企业充分运用现代流通方式,不仅为城市“社区商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担当着“万村千乡”、“家电下乡”等拉动内需工程的重要角色,逐步把网络触角延伸到农村市场,拓宽了农民的消费空间,改善了消费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平,为农村生活日用必需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提供了必要的流通渠道。江苏供销合作社会同省经贸委提出了在全省实施“百县万社连锁放心工程”,为此,江苏选择了18个县、25个骨干企业率先试点,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经营门店和乡村为农村综合服务社,以苏果、苏农等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对系统内的经营设施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2012年,苏果已有70%以上销售额在农村实现,有连锁网点近1200家。一方面,江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建乡村农家店,加快配送中心的建设步伐,建立“以店代配”的中心店;另一方面,新型业态被引入县及以下乡镇,对加快实现农村流通现代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全省已建成1万家“农家店”和一批配送中心,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以乡镇店为骨干、以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实现所有的中心村都建有一个连锁放心店,保证以稳定的质量和优惠的价格向农村市场供应各类商品。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连锁农家店实现乡镇全覆盖,村级覆盖率达95%以上。建立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企业四级屠宰监管体系,以及覆盖省辖市的肉菜质量追溯体系和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50万头以上规模屠宰企业的生猪屠宰量占屠宰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全社会冷鲜肉市场份额达到35%。
(二)农产品流通市场活跃,城乡流通市场协调发展
在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中,“双百市场工程”支持建设和改造100家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家流通企业,引导市场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联系,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完善交易设施,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农贸市场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减少农产品损耗,拓宽流通渠道。“农超对接工程”是我国流通方式的又一次创新,是推进统筹城乡市场发展的具体实践,有效地创建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村合作组织和商家对接的渠道。连锁企业利用流通网络优势,采用“超市+生产基地+农户”等模式,延展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目前,江苏已有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跻身28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被农业部认定为定点市场,如南京白云亭农产品批发市场、扬州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淮安清江蔬菜批发市场、兴化市粮食交易市场、吴江市华东苗禽市场等。供销社改革成效显著,全省供销合作社发挥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力度,重点发展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大的农产品市场。无锡朝阳股份有限公司锡澄果品市场在扩建市场的同时,立足水果批发主业,寻求经营的多元化,努力发展粮油类农产品经营。徐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在引入经纪人制度上做了有效的尝试。2010年,该市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已达3800个,吸纳农户社员超过76万人,经济组织交易量占总交易量40%左右。连云港市自2009年启动“家电下乡工程”以来,其销售网点达695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7.8万台,销售额近8.42亿元,形成了家电销售、配送服务、安装调试、维修、退换相配套的服务体系。
五、流通方式探索创新
连锁经营具有强大的规模效益和降低成本的优势,有利于商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目前,连锁经营已成为世界商业组织发展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一般指基于互联网所实现的各种商业交易活动,主要交易类型有企业与个人的交易和企业之间的交易两种,电子商务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信息和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将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与此同时,现代物流能有力地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益,从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一)连锁经营发展空间大
“十一五”期间,江苏连锁经营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9.2%,“十二五”期间,江苏连锁经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江苏连锁经营额为5065.9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7.63%。江苏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有连锁总店200家,连锁门店数19641个,连锁门店营业面积1918.69万平方米,从业人员45.14万人,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943.78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4851.5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92.26亿元(见表6—6)。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比例达53.2%,其连锁经营率为22.35%;住宿和餐饮业比例达25.4%,其连锁经营率为31%。苏宁云商成为2012年中国连锁百强之首,前20强江苏占4席,它们的销售额占前20强的比重为19.55%。在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江苏占9家,均名列前70位,销售额均超50亿元,其中家电、超市、百货业各占三分之一。[1]在特许经营方面,江苏流通企业做了有意义的探索,近几年来成效显著。南京桂花鸭、苏州迪欧餐饮品牌因为连续三年荣获年度中国优秀特许品牌而荣获2009—2010年中国特许奖,分别位列第一名和第三名。自1998年正式启动特许加盟以来,苏果超市的特许加盟店与直营店这两种连锁经营模式一直双向发展,并已成功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经营管理技术和加盟工作流程,其加盟店呈多业态、跨区域发展,通过“苏果学校”平台,给加盟商提供开店指导和管理服务,以减少加盟商的经营风险,提升盈利空间。
表6—6 2012年江苏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连锁经营情况

(二)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中国电子商务突飞猛进,主流电商企业注定有一场鏖战,而其中B2C电子商务市场必然最为激烈。目前,电商购物网站的主要盈利模式有第三方交易平台型、生产者网络营销型、零售商直销型、综合型、垂直型等。2012年,我国B2C购物网站的销售额排名前四的依次为:天猫2000亿元、京东601.4亿元、苏宁易购183.4亿元、亚马逊中国104.5亿元。2013年,继苏宁更名为“苏宁云商”之后,京东获得新融资,两巨头都重新调整了组织架构,国美电器深度整合旗下电商,腾讯电商突围也是必然,2014年将是众多电商大刀阔斧地进行自我革命的一年。江苏网络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网络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7.7%。[2]
(三)物流配送整合应用
一方面,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一批新型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另一方面,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5年的17.5%下降到2010年的15.3%,物流费用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201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116226.3亿元,约占全国的9.3%。物流业贡献份额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由1361.2亿元扩大到2659.5亿元,占GDP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提高。[3]江苏物流业有着较为统一的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逐渐壮大的市场主体,可以不断创新流通模式,提高商贸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依托港口、机场、货场等交通枢纽,建设、改造一批仓储、分拣、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齐备的商贸物流园区,建设一批以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和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的物流基地。鼓励大型连锁企业高标准建设自有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促进全省商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注释
[1]参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2中国连锁百强》,http://www.ccfa.org.cn/pages/upload/up_fj/O0Jelm5WdL0g1366178830324.pdf,2013-04-01。
[2]参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2年部分B2C购物网站销售规模排名》,http://www.ccfa.org.cn/pages/upload/up_fj/zGGRoWoGVYT41366167759209.pdf,2013-04-17。
[3]参见江苏统计局:《“十一五”江苏物流业发展分析》,http://www.jssb.gov.cn/jstj/fxxx/tjfx/201110/t20111019_116049.htm,2011-10-19。
六、流通业态多元化发展
江苏流通业经过近20年的跨越式发展,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的时间所走过的道路。连锁超市、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迅速发展。流通业态发展趋势一方面呈现出规模两极分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业态进一步细分。如表6—7所示,2012年,江苏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为4851.52亿元,门店总数为18300个,从业人员38.82万人,同比分别有所增长。流通业态中专业店、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店以销售额占市场份额的38.19%、18.98%及4.39%分别位列前三位。
表6—7 2012年江苏零售业态连锁店经营情况

目前,江苏大型批发专业市场超过100家,涉及全省13个地级市,商品类别涉及范围广。流通企业1家进入世界500强,3家年销售额超千亿元,10家年销售额超500亿元。流通上市公司超过30家,赴海外经营、收购、上市的企业超过10家。很多企业已在江苏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不少企业已经跃居全国流通领域的前列,苏宁云商、苏果超市、江苏五星电器、宏图三胞等企业名列2012年中国连锁百强前20位,销售额都超过百亿元,苏宁云商销售额为1240亿元,成为超千亿元的零售企业。江苏零售百货的佼佼者文峰大世界、金鹰国际销售额超百亿元,跻身中国连锁30强。[1]
近几年,江苏商贸流通业中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1)百货商店的商品结构和业态定位经历了多次变化,实现了从传统百货业向现代百货业的转变。百货商店的业态细分更加明显,出现了时尚百货商店、精品百货商店、百货折扣店、社区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型百货商店等不同定位,目标越来越清晰,由此带来的利润增长创出新高,使得差异化水平进一步扩大。2012年,百货商店销售额为212.74亿元,门店数为1242个(见表6—7)。
(2)超市受行业竞争和消费需求变化的双重影响,迫切需要改变同质化竞争局面,实现差异化经营,努力探索适合自身业态发展的策略,追求区域优势,贴近社区、服务社区,实行精细化管理等。近年来,出现了生鲜超市、社区超市、标准超市、大型超市、仓储超市和高端超市等具有明显特征的细分业态,超市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深化,一些新的技术也得到推广和应用。大型超市是发展速度较快的流通业态之一。目前,大型超市已在一、二线城市站稳脚跟,正向三、四线城市延伸。在大部分县级及乡镇以下地区,中等规模超市的直营门店或加盟店早已深入万村千乡,有条件的地区已自建或联合组建地方连锁超市。2012年,超市销售额为921.03亿元,门店数为4409个(见表6—7)。
(3)专业店作为某一品类专门店,加上冠以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品牌,就成为同行业中的“品类杀手”。随着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的发展,流通业态不断地分化和细化,百货商店中原有一些部门的市场功能逐渐地弱化,它们以较为独立的姿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近几年,家电专业店、家居专业店、儿童用品玩具专业店、药品专业店等逐步发展成熟,有的则以专业市场的形式出现。2012年,专业店销售额为1852.89亿元,门店数为5359个。专卖店销售额为32.94亿元,门店数为1164个。家具建材店销售额为3.10亿元,门店数为3个(见表6—7)。
(4)便利店大多设在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附近,为社区居民和上下班员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超市卖场相比,消费者对其商品价格不够敏感,通常步行5~10分钟即可到达。不仅如此,大部分便利店在经营时间上也趋向全天候服务,在服务上更注重对人民生活的补充性服务,越来越让消费者觉得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2年,便利店销售额为9.59亿元,门店数为395个(见表6—7)。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便利店这种服务于3000人聚集点的业态店在未来的几年内仍将呈高速发展的趋势。
(5)购物中心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业态店,具有多业态、多功能的集合能力。随着购物中心与品牌商业地产的强强联合,购物中心促进了城市新商圈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具有强大的集客能力的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商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南京为例,南京原有新街口、湖南路、中央门、夫子庙四大传统商圈,它们一直占有较大的商业比重,而其他区域商业配套较为欠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消费能力的增强,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对区域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提档升级的作用。目前,购物中心年投资额在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中的比重超过50%。[2]
注释
[1]参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2中国连锁百强》,http://www.ccfa.org.cn/pages/upload/up_fj/O0Jelm5WdL0g1366178830324.pdf,2013-04-01。
[2]参见宗颖:《江苏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见《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研究报告》,157~160页,2011。
七、流通国际化成效显著
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逐步扩大,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流通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根据中国政府在入世谈判中所作出的承诺,2004年年底,中国完全取消了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方面的限制。外资商业企业的投资规模明显呈上升趋势,外资大型流通企业的开店速度加快,区域布局合理,经营管理理念先进,消费者得到更多的消费选择,优势更加明显。江苏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进出口总量不断增加,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2年,江苏进出口贸易额为5480.93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倍,占GDP的比重为10.14%,表明江苏流通业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
2008—2012年江苏限额以上外商投资流通企业经营情况见表6—8。
表6—8 2008—2012年江苏限额以上外商投资流通企业经营情况(%)

2012年,江苏外商投资批发零售连锁总店为21个,门店数为2844个,占批零企业数的15.54%;销售额为1042.45亿元,占批零企业销售额的21.49%;其从业人数为124500人,占批零企业从业人数的32.07%。江苏外商投资住宿和餐饮连锁总店为9个,门店数为912个,占住餐企业数的68%;销售额为77.49亿元,占住餐企业销售额的84%;其从业人数为52400人,占住餐企业从业人数的82.9%。由此可见,外资及港澳台投资连锁企业在餐饮业经营中占主导地位,江苏住宿和餐饮业进入加速发展期。2012年,江苏内贸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比例为37.39%,合同外资金额比重为26.89%,实际外资金额比重为31.25%。
2010年,外资零售企业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分别在江苏设立门店14个、18个和10个,江苏的沃尔玛、家乐福门店数排名均在广东之后,列第二,江苏的麦德龙门店数排第一位。外资零售企业凭借其先进的差异化战略、业态移植战略、定位清晰化战略、业态技术领先战略及本土化经营战略,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的位置。[1]
注释
[1]参见宗颖:《江苏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见《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研究报告》,162~164页,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