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务发展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对外贸易篇

第11章 江苏外贸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江苏坚持继承、创新、提高、发展,以转变增长方式为主要目标,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外贸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加快实现从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的跨越。

一、江苏外贸发展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挥地理、产业基础、市场规模和人才资源等比较优势,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外贸发展取得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对外贸易的数量规模迅速扩张,外贸大省的地位已经确立。

20世纪90年代,江苏面对乡镇企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出口增速递减的困境时,通过制度模仿和创新,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借助政府力量和公共财力,从交通、环境、政策等多方面优化投资环境,集群式引进外资,使加工贸易迅猛增长,成功地实现了外贸发展模式的转变。1985年全省对外贸易额为19.87亿美元,1994年突破100亿美元(117.59亿美元),1996年突破200亿美元(206.88亿美元),1999年突破300亿美元(312.61亿美元)。尤其是“十五”时期,全省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高达38%,每年都创历史新高:2001年突破500亿美元,2002年突破700亿美元,2003年突破1000亿美元(1136.70亿美元),2005年达2279.5亿美元。[1]

“十一五”时期江苏进出口贸易达18302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9倍,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5.7%,比“十五”时期提高1.8个百分点,紧随广东省之后,列全国第二位。其中,出口10718亿美元,增长2.2倍,占同期全国出口总值的16.8%,比“十五”时期提高2.7个百分点;进口7584亿美元,增长1.6倍,占同期全国进口总值的14.4%,比“十五”时期提高0.7个百分点。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竞争加剧、传统竞争优势减弱、产业转移加速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江苏外贸已从规模快速扩张阶段进入到结构加快调整时期,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迫在眉睫。为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发挥商务工作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大局中的作用,“十二五”期间,江苏重点实施商务发展“六大推进计划”,“外贸调结构推进计划”即为其中之一。2012年,江苏外贸发展规模稳中有升,增速低位趋稳。全省累计进出口5480.9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3285.4亿美元,增长5.1%,进口2195.6亿美元,下降3.3%,进出口规模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第二位。


注释

[1]参见包锦球、刘惟蓝:《江苏外贸发展阶段结构与发展模式选择——摘自第64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见《中国改革论坛》,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188903。

二、江苏外贸发展结构

(一)商品结构层次较高并不断优化

江苏对外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进出口商品种类不断增多,商品结构日趋复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鼓励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出口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形成了以机电轻纺产品出口为主、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体系。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3.26%下降到2012年的1.69%;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96.74%上升到2012年的98.31%。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设备、资源类商品进口大幅度增加,机电产品、国内短缺的资源类商品如原油、原木、天然橡胶等的进口增幅均较高,为促进江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2012年全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175亿美元和1315.6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66.2%和40.0%。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737.7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56.1%,直接带动了出口商品层次的提升,提高了江苏外贸的整体实力。[1]

另外,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技术进出口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扭转了贸易逆差。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吸引外资势头强劲,涉及国际物流、仓储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商贸等领域。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新兴市场、一般贸易、民营企业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

1.出口商品构成

江苏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及制造业水平的提高,轻工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出口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上升较快(见表11—1)。重工业产品,特别是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比重的提高符合世界市场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有利于外贸地位的提高。近年来工业制成品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2年工业制成品占98.3%,而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比逐年下降,2012年仅占1.7%,其中仍以食品及活动物居多。

2.进口商品构成

目前,江苏主要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口稳步增长(见表11—2)。进口的初级产品主要是一些非食用原料,包括:油籽及含油果实,纸浆及废纸,纺织纤维及废料,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等。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主要有:有机化学品,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等。在整体进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占主要地位,2012年占到82.8%。这种进口结构有利于江苏引进先进的成套设备,提高经济发展起点,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总体而言,进口贸易的商品分类基本符合江苏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11—1 江苏出口商品分类 单位:万美元

78-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表11—2 江苏进口商品分类 单位:万美元

78-2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二)外贸市场多样化,向主要国家和地区高度集中

目前,与江苏有外贸进出口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10个,贸易额最大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80%,呈现出与全国基本相似的外贸发展特点。但在具体市场分布结构上,江苏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2012年江苏对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的出口额分别为630.5亿美元、637.6亿美元、308.2亿美元和337.2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2%、2.9%、0.7%和43.2%;对东盟、韩国、中国台湾的出口额分别为307.0亿美元、163.9亿美元和105.7亿美元,分别增长17.6%、-1.6%和28%;对拉丁美洲、非洲、俄罗斯的出口额分别为219.3亿美元、98.9亿美元和54.7亿美元,分别增长13.3%、22.6%和13.6%。江苏对欧洲、北美洲两大市场累计出口1396.61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市场的42.5%,累计实现贸易顺差965.15亿美元。欧洲、北美洲、日本延续上年末的位置,继续为江苏前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分别为968.9亿美元、859.17亿美元、631.66亿美元。从韩国市场的进口额达到384.99亿美元,下跌3.7%,但进口规模仍然超过日本,成为江苏第一大进口市场。江苏自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的进口占全部进口的46.1%。受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的影响,从东盟进口达到271.85亿美元,东盟是江苏第四大进口市场。

外贸市场多元化格局的转型是江苏外贸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在巩固、深耕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巩固提升了“江苏制造”的国际市场份额。统计表明,2013年1—10月江苏对日本、欧盟、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四大市场的出口仍占总出口的近六成。而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占比比上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印度、南非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3.1%、3.3%和11.4%。

江苏主要进出口市场贸易占比见表11—3。

根据表11—3中的数据,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欧洲和北美洲是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近年进出口区域集中度较高,欧美出口市场仍占主导,日韩进口市场保持平稳增长。

表11—3 江苏主要进出口市场贸易占比(%)

79-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三)外商投资企业占出口比重较高

江苏从自身优势资源出发,充分发挥江苏重化工业基础比较好、区位条件优越、与外商合作较早、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相对素质较高等一系列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以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大力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逐步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期以乡镇企业为外贸出口主体的局面。1991年江苏“三资”企业出口额仅占全省出口额的13.12%,2012年已经达到62.3%,为2046.8亿美元。外资企业成为外贸主体的同时,民营企业也成为出口的生力军。2012年,民营企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9%上升到27.1%。2009年,江苏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40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30%,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已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外商在江苏的投资多属于出口导向型投资,即以利用江苏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开发自然资源等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其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这类投资具有贸易创造效应,有利于江苏外贸进出口的增长。与浙江等其他东部沿海省市相比,江苏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都偏低,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一些国有经济发展较活跃的城市,如南京、扬州等市国有出口已分别占到该市出口总额的较高比例,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化的外贸发展新格局。

表11—4中的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份额逐年增长,从2001年的58.18%增加到2012年的85.57%。和进口一样,其中外商独资类型占主要地位,2012年达到77.27%,而中外合作和中外合资的比例越来越低。在进口结构上,外商投资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份额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从2001年的78.71%增加到2012年的86.72%,其中中外合作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进口的份额同样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然而从数量规模看,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影响,外资企业在外贸方面表现欠佳。2012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2046.8亿美元,下降4.9%。私营企业虽然在成本、融资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但其灵活的经营特点相比于外企而言,在进出口中释放出更大的潜力。私营企业出口额890.8亿美元,增长38%,占出口总额的27.1%,增速分别快于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34.9个和44.8个百分点。

表11—4 江苏不同企业类型出口占比(%)

80-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江苏不同企业类型进口占比见表11—5。

表11—5 江苏不同企业类型进口占比(%)

81-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四)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一般贸易增速较快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当前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不同的特点。加工贸易只是在本地进行装配或加工,可以较快推动经济增长,但涉及产业链较短,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效应有限;一般贸易采用本地的资源,关联效应大,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稳定发展,但资本、技术积累周期较长,难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工贸易日益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也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高新技术国际分工的有效捷径。

近年来,江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江苏主要的贸易方式。2012年,江苏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2500亿美元,达到2504亿美元,自金融危机以来呈现出良好的恢复势头,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5.7%。其中出口1602.36亿美元,进口861.83亿美元,实现加工贸易顺差74.05亿美元。江苏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是推动外贸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一般贸易出口额13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加工贸易出口额1602.0亿美元,下降6.9%,一般贸易增速比加工贸易快17.4个百分点。[2]2012年,全省民营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937.1亿美元,增长16.5%。

2012年江苏进出口贸易主要分类情况见表11—6。

表11—6 2012年江苏进出口贸易主要分类情况

82-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3)数据整理而得。

江苏不同贸易方式的出口金额及占比见表11—7。

表11—7 江苏不同贸易方式的出口金额及占比

82-2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商务厅和《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江苏不同贸易方式的进口金额及占比见表11—8。

表11—8 江苏不同贸易方式的进口金额及占比

82-3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商务厅和《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注释

[1]参见《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参见《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江苏外贸发展区域差异

在经济地理上,江苏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其中,苏南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五个地级市;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和南通三个地级市;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五个地级市。苏南地区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经济技术基础较好,并得改革开放之先利,抓住开发浦东和国际资本向长江三角洲加速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取得惊人业绩。苏中、苏北地区引进外资规模小,与苏南的落差较大,一般贸易还没有实现以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的转变。江苏三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

(一)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差距比较

江苏三大区域的GDP基本呈现由北至南逐步上升的态势,苏南地区领跑,苏中和苏北地区在后且两区域差距不大。2012年苏南地区的GDP总值已接近苏中、苏北地区GDP总值的三倍,南北差距明显。如表11—9所示,苏南地区GDP由2009年的21154.19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33381.66亿元,占全省GDP总值的59.87%。人均GDP差距是反映区域经济差距更为准确的一个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间的人均GDP差距越来越大,几乎每4年翻一番。从2009年至2012年,苏南、苏北地区的人均GDP的绝对差距由45443元扩大至60456元,扩大了33.04%。但从人均GDP的相对差距看,江苏区域间的差异正在逐步减小,其中苏南、苏北地区的差距由2009年的2.91倍缩小至2012年的2.48倍。

表11—9 江苏三大区域GDP、人均GDP

83-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0—2013)数据整理而得。

表11—10给出了江苏三大区域和13市GDP增长率及比重。

表11—10 江苏三大区域和13市GDP增长率及比重(%)

83-2
84-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0—2013)数据整理而得。

从GDP增长率及GDP占全省比重来看,近几年江苏三大区域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衰退、4万亿元投资的刺激和平稳恢复几个阶段。其中,苏南地区的增速放缓,从2010年的19.06%减至2012年的12.64%,占全省的比重也下降了1.02%;苏北地区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的GDP增速达到23.95%,为全省最高,且2009年至2012年共四年增速均超过苏南地区;苏中地区发展缓慢,四年间GDP占全省的比重下降了0.11%。

(二)外贸发展规模与速度比较

苏南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凭借优越的地缘、人文、政策因素,对外开放时间早、区域广、程度高,与国际经济、技术、信息的交流速度和质量远远快于和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迅速地拉大了与苏中、苏北的差距。苏北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薄弱,扩展国际市场的能力和经验有限,因而对外贸易规模小、质量低。苏中地区相对来说基础也比较薄弱。

从表11—11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外贸规模几乎占据全省进出口总量的十分之九,具有绝对优势,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外贸规模相形之下只相当于苏南地区的零头,发展十分不均衡。2012年,苏南地区的进出口总量是苏中地区的十倍还多,更是苏北地区的16.22倍,其中仅苏州一市就占到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5.77%,远超其他12市。但从增长率来看,近三年苏北地区异军突起,一直保持着超过24%的高增长率,2010年更是达到40.49%,增长势头迅猛。苏南地区虽然总量占优,但近年来增速不及苏中和苏北地区,2012年增速仅0.59%,以往增长率均不错的南京和无锡两市受金融危机后的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出现了逆增长现象。苏中地区2010年和2011年增长迅速,增速分别为37.71%和24.02%,但2012年出现了逆增长,增速为-0.35%。

表11—11 江苏三大区域和13市进出口情况

85-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1—2013)数据整理而得。

(三)外贸依存度比较

外贸依存度是指用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它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该国进入国际分工、国际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横向看,一国外贸依存度越高,则说明该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大,与外部的联系越多,经济开放度越高。从纵向看,如果一国的外贸依存度提高,则说明其外贸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增大,经济开放度增大。

从表11—12可以看出,江苏三大区域之间的外贸依存度差异巨大。2011年、2010年苏南地区外贸依存度超过了100%,分别达到了102.30%和110.56%,说明苏南地区的开放程度高,地区发展过分依赖对外贸易,特别是大量依赖加工贸易方式,在国际环境不稳定时非常容易受到严重影响,从长期看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尤其是苏州的外贸依存度连续四年超过160%,严重依赖对外贸易。苏中和苏北地区近年来抓住机遇,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其中苏中2011年外贸依存度为33.24%,2012年小幅回落,为29.01%;苏北受自身条件限制,在江苏三大区域中开放程度最低,但近四年苏北地区加快了对外贸易进程,外贸依存度由2009年的11.19%上升到2012年的15.08%,增加了3.89个百分点。

表11—12 江苏三大区域外贸依存度(%)

86-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0—2013)数据整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