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读懂经济学(最新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经济学概论

第1节 经济和经济学

经济,在绝大部分人看来,是一个极度刻板无趣的字眼。它甚至比政治还要无聊,比数学还要枯燥。人们至少可以在前者中找到拟人化的国际关系,后者也可以演化出一些稍具趣味的智力游戏。而经济,在大多数人眼中,就是一座座生产中的工厂和不知所云的商业数据的机械组合。

奇妙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枯燥无味的事物,却能够让很多人在他们人生中的某个阶段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以至于深深地陷入其中,对经济运行产生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理和方式孜孜以求。

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促使这些人如此热情地关注经济,似乎它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般无聊?

img

图1-1 经济学大家族

说来奇怪,尽管经济本身并不为感性的世人所待见,但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专门科学——经济学却是极为生动而有趣的。这点在人们更多地关注过西方经济学之后可以体会得更为明显。事实上,生活中几乎所有表面上看起来无趣的事物,一旦从其内部规律着眼,探究者们都会收获一番趣味盎然的旅程。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是奇妙的物质世界赐予众生的宝贵财富。这些无价之宝,在人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智慧之光的照映之下,对人性散发出强烈的本能的吸引。

更重要的是,经济学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经济运行规律的好奇心。掌握并运用其中的各种知识,可以确定无疑地帮助人们在经济体系中获得更好的结果。因此,对经济学的了解,对经济社会中的所有人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本书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物,能够抽暇浏览本书的读者,几乎毫无疑问地必然身处经济的海洋之中,从本书中也必有所获。下面我们就开始从经济学的本源讲起,为读者一步步地揭开这门有着神秘力量的学问的面纱。

■为经济正名

虽然本书重点关注的是经济的运行规律——经济学,但是很显然,经济学也是建立在“经济”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经济。

有人将经济定义为:一定范围(国家、区域)内,组织一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活动与关系的系统之总称。这种定义是否合理呢?

我们不妨从词源入手来定义经济一词。经济一词的英文为economy。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希腊文中的oikonomos,即“管家”。而oikonomos又是从oikos(房子)和nemein(管理)两个词演化而来的。从经济词源入手,我们能够得到它的原始定义:特定范围内的事务管理。当这个特定范围被限定在一个家庭之内的时候,它就变成“家庭管理”;随着这个领域的不断扩大,我们将得到“企业管理”“国家管理”乃至于“国际事务管理”这些不同级别的定义外延。

img

目前人们所普遍认为的经济的内涵——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可以认为是经济原始的管理属性的延伸,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来者可以替代这个概念的原始定位。

■经济学和经济学分类

既然经济是对特定区域内的事务进行管理的行为,那么经济学自然就是一门对这种管理行为的认识、判断和指导的科学了。其中对管理行为的认识本身,是对经济规律的探究,属实证经济学范畴;而判断管理行为的正误和对管理行为的指导方面,则被称为规范经济学。

img

就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关系来讲,前者可以被视为是后者的基础。因为没有实证经济学对经济规律的探究,规范经济学也就无法对经济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指导。

上述分类方式只是经济学的分类方式之一。事实上宏观、微观分类法更为大众所熟悉。人们把个人和人群层面的事务管理称为微观经济学;把国家层面的事务管理称为宏观经济学。当然,国家事务管理在本质上仍然是关于某个大型人群的事务管理。只是鉴于政府、政治在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国家不同于普通经济体,因此才被专门提出成立为一个单独的分类。

img

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有了“宏观”经济的概念以后,此前一直受到更多关注的传统研究方向——定价理论、供需理论等自然被冠以了与之相对的“微观”之名。

亚当·斯密于其著作《国富论》中讨论了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原因与条件。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之后,凯恩斯(1883—1946年)在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为《通论》),而这也代表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开始。

●经济学分类的英文对照●

狭义——narrow sense;广义——broad sense;

微观——microcosmic;宏观——macrocos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