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课后习题详解
练习题一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的共同语?请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说学好普通话的作用。
答:(1)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它是我国汉族各方言地区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用来进行交际的语言。
(2)二十一世纪,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尤其在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具有新视野、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的群体。在学习交流中、工作、业务联系中、结社聚友中、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接触中,都离不开讲普通话和运用规范字。因此,推广普通话,运用规范字,已成为教育教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个中国公民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二、简述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来源及其发展情况。
答:(1)白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书面语的发展情况:我国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它们都是当时统一的书面语。但是在古代社会中掌握书面语的仅仅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书面语代代相传很容易和口语脱节,形成一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言最初也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后却和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到了唐宋时代,在人民大众口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语,这就是“白话”,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宋元以后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出现了。它们尽管都带着各地的地方色彩,但所用的基础方言都是北方方言,它们大量流传到非北方话地区,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很多非北方话地区的人也学会了用白话阅读和写作,这样白话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全民性。
(2)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口语的发展情况:在白话文学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也逐步传播开去,不仅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而且逐渐变成各方言区之间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元末明初的《朴通事》和《老乞大》是两种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用的会话课本,就是用北京口语写的,被公认为当时汉语口语的代表。清朝的时候,在福建、广东等地设立“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并且规定不会官话的人不能当官。这样,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发展情况
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合二为一,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方面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白话文取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并有了统一的规范,形成了言文一致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并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
三、现代汉语有各种地域变体,请结合自己的方言举例说明跟共同语的差异。
答:(1)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也就是现代汉语的方言。汉语的方言首先大体上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又通常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每个大方言区下包括不同的方言片,以下还可以细分出方言小片和方言点。
(2)以武汉话为例,武汉话跟共同语相比较,词汇和语法大部分相同,在语音上有较大差异。武汉话中有19个声母,34个韵母。而普通话能区别意义的音素有元音音素10个,辅音音素22个,构成普通话的音位系统。从声韵调系统来看,武汉话有声母16个:p、p‘、m、f、t、t’、n、ʦ、ʦ‘、s、z、tʂ、tʂ‘、k、k’、ŋ,汉语普通话有21个声母,b、p、m、f、d、t、n、l、g、k、h、j、q、x、zh、ch、sh、r、z、c、s。武汉话中韵母有34个,普通话则有39个。
四、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请寻找一种变体举例予以说明。
答:(1)由于性别、年龄、地位、职业、信仰、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的不同,人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每一群体都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形成语言的各种社会变体,也叫做社会方言。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主要有性别变体、年龄变体、行业变体、阶层变体和社区变体。
(2)以性别变体为例。汉民族文化传统认为男性应该沉着、坚强、勇敢、能吃苦耐劳,女性应该温柔、体贴、端庄。双方应该遵守符合各自身份的语言规范,例如男性讲话可以高声大嗓,偶露粗语也不以为怪,女性讲话应该柔声柔气,文雅而不粗鲁,不能带脏字。此外女性的调值一般比男性高,某些地方的女性有特殊的发音习惯。在词汇方面,女性较多涉及婚恋、子女、日常生活方面的词语,而男性较多涉及政治、体育、经济等方面的词语。女性表示感叹的词语也比男性丰富,有些是女性特有的。
五、现代汉语的功能变体多种多样,请选择你最有兴趣的一种,说说它的特色。
答:(1)现代汉语的功能变体,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大变体。
(2)以口语变体为例,它的特点有:灵活简短,变化多端,用词通俗易懂,多采用俚语俗词和方言词语,多省略句、独词句、非主谓句,多插入、移位、追补、省略、重复、修正等手段,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便于口头交际。口语变体有多种形式:独白、演说、讲解、对话、交谈、辩论等。
六、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理解?
答:(1)语言规范化大致有两层含义:一是形成规范,二是遵守规范。形成规范,就是要形成人们普遍接受的语言“标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规律运用语言,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遵守规范,就是要让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自觉地按已形成的规则运用语言。
(2)语言规范化是出于保证社会中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有效性的需要。语言的规范化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际交流和人机交流的需要对我们的语言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语言的规范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实行语言规范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完全是有可能的。一些国家的语言规范化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实现语言规范化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二是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
思考题一
一、我们提倡学习普通话,有人担心方言最终会消亡,认为应该“保卫方言”,你认为呢?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样方言区推普工作已经是势在必行了。但是我们提倡说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因为语言的统一不可能采取消灭现有方言的方式来实现。在一个地区的人们仍在把方言作为地区内的主要交际工具时,消灭方言就意味着语言使用的中断,其后果必然是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而且方言地区的人们使用该方言,还有一种感情因素,这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因而我们积极提倡推广普通话,但也允许在某些特定场合(例如家庭内部)使用方言,不必也不需要通过消灭方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实现语言的统一。
在方言区内部,方言仍是人们使用的主要语言形式,很多人还只会听而不会说或说不好普通话,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人听不懂普通话。我国政府把推广普通话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的就是要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推动普通话在全社会的普及。共同语的普及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语可以在两个方面对方言产生强烈的影响。一是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二是共同语会逐步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而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所以对我国来说,推广普通话,缩小方言差别,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二、我们提倡语言的规范化,会不会阻碍语言的正常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答:提倡语言的规范化,不会阻碍语言的正常发展。因为语言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表现在确定的规范上;但是语言又是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我们既不能采取笼统排斥一切新变化的保守态度,也不能无原则地欢迎一切新变动,轻率地承认它们是规范的。
对语言规范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既要承认语言稳定的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又要承认语言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对于新的变化,要根据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来权衡取舍,要从汉语发展的整个方向来观察,要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角度来考虑。凡是必然、健康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前进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变化,就应当让它固定下来,使之成为规范的格式。凡属偶然、不健康的语言现象,有碍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都应当予以摈弃排除。对一些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要有耐心等待和观察,不要急于匆匆忙忙地下结论。
三、请举例说明,网络给语言带来的变化。
答:(1)随着电脑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后,网络对语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语言也相应产生了。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也使现代汉语的构成方式和词汇构成越来越丰富。同时,网络语言又使语言交际变得简练而经济。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语言的缺点,如用语的不规范、粗俗泛滥等。
(2)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很多样,如字母的缩略化、文字的谐音与转义、符号化、数字化等,同时也变现出标新立异、经济简练、形象传神、幽默诙谐等特色。既丰富了语言的构成方式,也使语言表现出新的特色。
(3)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其特点,补充了现代汉语的词汇,使词汇更丰富更简易,突显了现代汉语的发展方向,增强了现代汉语的现代性和幽默感。但是同时,由于网络语言的盛行,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和字词的严谨性,使现代汉语在语音上面临很大的窘境。
四、语言的动态观和语言的规范观,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答:(1)一个社会的人群要进行高效的交际,就必须对语言规范;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认识到,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必定会发生变化。语言不可能不变,同时语言的规范又是保证语言正常交际的必要手段,所以,我们应该同时树立语言的规范观和变化观。
(2)语言的规范,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领域,采取宽严不等的标准,不能搞“一刀切”。 其次,语言的规范化不应该限制创新,不应该阻碍发展。因此,现代汉语规范化,既要强调统一性和规定性,也要肯定变通性和宽容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演变,在规范和变化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练习题二
一、你认为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二层面: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三层面: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一个人的层次水平不同,也可以由不同的要求。其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该有比较明显进步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一般学生也应该有所提高,而对比较好的学生则应该有长足的进步。至于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不但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培养,优秀学生尤其应该着力开拓。
二、根据你自己的体会,谈谈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
答: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一个合格的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现代汉语有比较充分而准确地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地说汉语,而应该是熟悉现代汉语内部的规律,掌握现代汉语的分析方法,了解现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现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其次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现代汉语对学习“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可以理解得更加透彻。又如掌握了修辞手法后,就会真正体会到文艺作品的妙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是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别其正误。
三、学习现代汉语的六个环节,你以为哪几个最重要?
答:学习现代汉语有六大环节,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阅读、应用等。其中前四项是主要环节,后面两个是补充环节。通过预习可以使我们发现问题,也可以使我们发现妙处。老师的讲课,往往包含着他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不少东西是教材中没有的,对学生来讲,这些也是相当宝贵的。所以听课时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复习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复习是一个整理、归纳、补充、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通过做大量的作业,可以用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因为现代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效果一定不会太好。所以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
思考题二
一、根据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你能否运用比较法(古今、汉外、普方)做初步的比较?
答:(1)比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并从中归纳出若干有意思的规律来。
(2)现代汉语跟外语,特别是跟英语进行比较。例如疑问句的词序,现代汉语跟英语是不同的。现代汉语里问“你在看什么?”,英语里就要变成“What are you reading?”。再比如表达相同的意思,两种语言所使用介词却不同,例如现代汉语说“向雷锋同志学习”,用的介词是“向”,英语就要说成:“Let’s learn from Comrade Lei Feng.”用的介词是“from”(从)。
(3)现代汉语的普通话跟各个方言,特别是跟学校所在地区的方言或学生会说的方言进行比较。例如:普通话、粤方言和吴方言里都有一种由副词“没有”构成的正反问句,但是,它们却有很明显的区别:普通话——你吃过饭没有?;粤方言——你有冇食咗饭?;吴方言——侬有勿有吃过饭?
(4)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进行比较。比如古代汉语特指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以及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的位置都要出现在主要动词的前边。例如:“吾谁欺?…不吾欺。”而现代汉语里这类词语一般都要放在主要动词的后面。例如:“我欺负谁?…不欺负谁。”
二、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相辅相成的,你能够举例予以说明吗?
答:(1)归纳是学习和研究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归纳的出发点是观察,是收集大量的语言事实,并且把其中相同类型的归纳起来,归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科学概括的过程。演绎法首先是以某种理论为依据,大胆提出某种假设,经过语言事实的验证,对先前的假设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并且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或者新的理论观点。
(2)演绎法跟归纳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十分重要,可以交替进行,也可以互为验证。例如:“对头、念头、盼头、赚头”(X头1)跟“吃头、玩头、看头、听头”(X头2),有人认为这些“X头”都是名词,我们根据构词法和构形法的理论,假设前者是属于构词法,后者是属于构形法,应该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然后进一步观察语言事实,发现(X头1)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语文词典都会收录,X跟“头1”的组合是不自由的,而且表示的意义也各自不同,但是作为一个名词,它的句法功能跟普通名词是一致的;(X头2)却不同,只要是动作动词几乎都可以跟“头2”组合,数量从理论上讲是无限的,所以没有一本词典会收录这类所谓的词,这类格式都表示某种“值不值得”的价值观念,但是在句法结构中所出现的位置则要受到制约。这说明(X头1)是一般的名词,而(X头2)则是X带上助词“头2”的名词性“头”字结构,并不是名词。这样,开头的假设便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三、请举例说明现代汉语的变化(词汇、语法或者语用)。
答:以现代汉语词汇的变化为例。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产生、旧词消亡、词语替换和词义演变等方面。
(1)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例如“导弹”“核弹”“登月”“污染”“集装箱”“气垫船”“纳米”“克隆”“课件”“博客”等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汉语中构成新词的材料,少数从外语借来,多数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按照固有的构词规则构成的。
(2)旧词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例如汉语中“马褂”“顶戴”“朝珠”“黄包车”“杠房”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基本不用了。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
(3)词语的替换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特点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核心词汇相对比较稳定,一般词汇的词语替换则比较频繁,它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例如,我国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唐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用“代”替换“世”。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有朝廷发的“俸禄”,包括“俸米”和“俸银”,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获取工作报酬的方式起了变化,这些词语就弃之不用了,代之而起的是“薪水”一词,而“薪水”后来又被“工资”所替换。
(4)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①词义的扩大,即一个词的词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例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即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例如,汉语的“瓦”原来指一切烧过的土器(旧社会称生女儿为“弄瓦”,还保存着这个意思),现在只指屋顶上盖的那种烧过的片状土器。
③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例如汉语中的“步”原来指“行走”,今天的“徒步”“安步当车”中还保存这个意义,后来指“脚步”(原先是跨出一脚再跨出一脚的距离叫“步”,现在指只跨出一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