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汉语的词类划分
3.1 复习笔记
一、词类问题研究综述
1基本概念
(1)词类是指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划分出来的类别。
(2)划分词类是指根据词的语法特点把语言中所有的词划分为有限的类别。
(3)词的归类是指确定某种语言的词类后,根据具体的词的语法特点把它们归入一定的类别的过程。
(4)词的性质或词性是指一个词归属于什么词类。
2划分词类的标准
(1)早期语法著作主要根据词的概念意义划分词类
根据词的概念意义划分出来的词类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与印欧语言中同类词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并不一致。《马氏文通》(1898)采用了“假借”之说,即让某个词类与某个或某些句子成分对应,如果该类词用作了其他句子成分就看作假借为其他类词。
(2)单纯依据功能标准确定词性
①《新著国语文法》“句本位”理论
先根据意义划分出九类词,让某个词类与某个或某些句子成分对应。判断具体句子中的词的词性时,根据它所作的句子成分,如果该类词作了其他句子成分,就变成了其他类词。
②单纯使用功能标准确定词性的缺点
a.由于汉语的词类跟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整齐的对应关系,大多数实词都可以作多种句子成分,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会形成事实上的词无定类。
b.一个词属于什么词类要看它在句子中的功能,功能不同,词性也不同,则对一个没进入句子的词,不能肯定它属于什么词类,否定了对静态的词指定词性的可能性。
③傅东华“一线制”
既然词只有进入句子以后才能根据句子成分确定词性,不如把词类和句子成分合为一体,用一套术语来称呼。这种观点受到批评,因为它不能说明句子结构。
(3)依据形态划分词类
①方光焘
“广义的形态”,词性不必一定要在句中才能辨别得出来,从词与词的互相关系上,词与词的结合上也可以认清词的性质。
②康拉德
50年代初,前苏联语法学家康拉德著文认为汉语有词头词尾等形态,也有曲折变化,因此可以根据形态划分词类。
③高名凯
汉语没有词类的分别,理由是:
a.划分词类应该依据词的形态,汉语没有形态,所以汉语不能划分词类;
b.汉语的实词(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在不同的组合里可以具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不可能把汉语的实词固定为某一个词类。
④文炼、胡附
文炼、胡附重新提出了广义形态的使用问题。
a.狭义形态和广义形态
狭义的形态是指单词的形态变化,广义的形态除了单词的形态变化以外,还包括词和词的相互关系,词和词的结合,语词的先后顺序等等。
b.名词的形态特点
可以受数量词组的修饰,可以和“这”、“那”结合。
c.动词的形态特点
第一,前面可以和“不”、“会”、“能”、“敢”、“该”等结合;
第二,后面可以和“了”、“着”、“过”、“起来”、“下来”、“过来”等相结合;
第三,可以重叠。
d.形容词的形态特点
第一,前面可以和“真”、“十分”、“非常”、“很”结合;
第二,后面可以和“极了”、“得很”结合;
第三,有的可以重叠。
(4)依据词的组合能力划分词类
①“广义形态”考察的词和词的结合、语词的先后顺序、词和词的相互关系等,又称“词的组合能力”或“词的分布”。
②考察词的组合能力与单纯根据词所作的句子成分来判断词性有本质的不同。
a.用句子成分判断词性其对象是进入句子的词,考虑的是该词已经实现的一种功能;考察词的组合能力时不一定是句子中的词,考虑的是一个词可能有的各种功能。
b.根据句子成分判断词性的前提是把词类与某种句子成分对应,如果词的职务变更就只好说是转类,而使用组合能力标准不把句子成分与词类完全对应。
③现在基本形成以词的语法特点为划分词类和给词归类的标准的共识。词的组合能力、词的狭义形态(词缀、重叠形式等)、经常充当什么句子成分等通称为词的语法特点。
④在实际辨别词性时,除了语法特点外,人们并不完全排斥词的意义。因为根据语法特点分出的类,在意义上也往往有一定的共同点,意义在划分词类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⑤划分词类时,单凭某一个特点不能正确判断词所属的类别,而应全面观察词的各种特点。同时还必须分清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二、汉语的词类
汉语的词类首先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等类别,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类别。
1划分词类的特点
(1)必要特点
即某类词必须具备的特点,但不排除其他词类也可能有这些特点。如作主语宾语是名词的必要特点,但不排除动词形容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作主语宾语。
(2)区别性特点
即只有某类词(全部或大部)有,其他词类中没有或即使有也能说出使用条件。如受程度副词修饰是形容词的区别性特点,但一部分动词也可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过限于心理动词。
2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1)必要特点
①能作主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如“老师批改作业”、“向前走”。
②不受副词修饰。如不能说“不书”、“已经笔”。
③不能重叠。如不能说“灯灯”、“雨雨”。
(2)区别性特点
①能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辆车”、“两件事”。
②可以构成“有……没有”的格式提问。如“有狗没有”、“有知觉没有”。
③表人的普通名词后可加“们”。如“青年们”。
(3)名词的类别
①表示人或事物名称,如“雷锋、儿童、水、风、世界、风气、感情”等。
②表示时间,如“明天、晚上、星期五、现在、刚才、过去、从前”等。
③表示处所,如“北京、山脚、到处、门口、里屋”等。
④表示方位,单音的如“上、下、前、后”等,双音的如“以上、以内、以前、以后”。
3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1)必要特点
①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如“产量提高”。
②可以受副词的修饰。如“不去”、“马上调查”。
③可以用肯定否定的方式提问。如“看不看”、“死没死”。
④可以带“了、过、着”或趋向补语。如“吃了”、“说下去”。
(2)区别性特点
①大多可带宾语。如“承认错误”。
②大多可与“所”组合作定语。如“所考察的学校”、“所担心的事”。
③大多可重叠,重叠形式是“AA”或“ABAB”。如“掂一掂”、“指点指点”。
(3)动词的类别
①根据意义兼顾语法特点,分为七类
a.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如“走、看、讨论”等。
b.表示存在变化的动词。如“有、存在、增加、缩小”等。
c.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担心、想、思念”等。
d.表示命令的动词。如“使、命令、劝”等。
e.表示可能、意愿的动词。如“可以、能、敢”等。
f.表示趋向的动词。如“出来、上去”等。
g.表示判断的动词。只有一个:是。
②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a.“跑了一个犯人”的两种处理办法
第一,坚持“跑”不及物,不能带宾语,“一个犯人”不是宾语,而是移后的主语。
第二,重视语序,把动词后的名词性词语看作宾语,承认不及物动词也能带宾语。
b.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两种态度
第一,汉语里及物和不及物界限不清,或者简直是一种逻辑意义的分类,而不是语法的分类,所以避而不谈这个问题。
第二,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但改变了区分标准:能带受事宾语的才是及物动词,如“看、买、借、感谢”等,“是、好像、像、有”等所带宾语无所谓施受的也是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或不能带受事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任何宾语的,如“休息、睡觉、散步”,能带非受事宾语(施事、处所、方式、目的等)的,如“走(钢丝)、跳(华尔兹)”等。
c.特殊情形
第一,汉语的及物动词并不总是带宾语,当动词的受事在句中作了其他成分或用介词提前时,句中就可能没有宾语,如:“那本书我已经还了。”
第二,有些动词单独看不及物,但带上补语后具有了及物性,如“摔断了腿”。
第三,有些词兼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如“大家都笑他”和“他高兴地笑了”的“笑”。
③体宾动词、谓宾动词、体谓宾动词
能带宾语的动词,根据所带宾语的性质分为三类:
a.体宾动词是能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如“听、带、拿、修改、参加”等。
b.谓宾动词是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如“打算、估计、提倡、建议、禁止、觉得”。
c.体谓宾动词是既能带名词性也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如“研究、讨论、学习”等。
④单宾动词和双宾动词
能带宾语的动词,可根据其能带几个宾语分为单宾动词和双宾动词。
a.单宾动词只能带一个宾语,如“买”(买书)。
b.双宾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如“给”(给你书)。
⑤单向动词、双向动词和三向动词。
根据动词所联系的强制性名词性成分的数目可以把动词分为不同的类别。
a.单向动词,联系一个强制性名词性成分。如“死、病、休息”等。
b.双向动词,联系两个强制性名词性成分。如“知道、看、打”等。
c.三向动词,联系三个强制性名词性成分。如“借、给、送、告诉”等。
4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的词。
(1)必要特点
①可以作定语、谓语。如“一本好书”、“这本书好”。
②不能带宾语。
③可以受“不”修饰,可以用肯定否定的方式提问。如“好不好”、“勇敢不勇敢”。
④一般后边不能有“着”。
(2)区别性特点
①大多数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很勇敢”、“最谦虚”。
②一部分可以重叠,重叠形式是“AA(的)”或“AABB”。如“厚厚的”、“漂漂亮亮”。
③大多可以受介宾短语“比N”的修饰。如:“比哥哥聪明”。
(3)形容词类别
①性质形容词,如“大、厚、快、重要、年轻、冷静、兴奋、坚决”等。
②状态形容词,如“雪白、笔直、红彤彤、冷冰冰”等。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程度意义,所以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以“AABB”的形式重叠,也不能用在“比N”的后面。
③非谓形容词,如“男、女、金、银、新式、大型”等等。可作定语、可用在“是……的”中间,不具备形容词的其他必要条件和区别性条件。
5数词
(1)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如“一、二、十、二十、一百”等。
(2)数词的区别性特点是:
①可以加前缀“第”。如“第一、第二”。
②可以与量词组成数量短语。如“三斤、五本”。
6量词
量词是表示计量单位的词。
(1)区别性特点
①能直接用在数词后组成数量短语。
②部分单音量词可以重叠表示遍指。如“个个、天天、回回”。
(2)量词的分类
①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计量单位,如“架、斤、对、堆、公里”等。由物量词和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主要作定语,有时作主语或宾语。如“买了两个广柑,他只吃了一个。”
②动量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如“回、趟、遍、次、下”等。动量词和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主要作补语,有时也作状语。如“我去了两次,他一次都没去。”
③时量词是表示时间长短的计量单位,如“阵、会儿、天、秒”等。时量词和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可作补语、定语,有时能作主语或宾语。如“干一阵、一年的任务”。
④复合量词由两个量词复合而成,如“人次、架次、吨公里”等。由复合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常作宾语,如:“这次参观展览的一共有3000人次。”
7代词
(1)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2)代词是根据意义划分出来的一个特殊的词类。代词在句中可以代替各类实词。
①代替名词的,如“我、你们、谁、什么、哪里、这、那”等。
②代替动词形容词的,如“怎样、怎么、这样、那样”等。
③代替数词的,如“几、多少”等。
④代替副词的,如“多、多么、这么、那么”等。
8副词
(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肯定、否定、频率、语气、情貌等。如“很、最、都、只、已经、马上、必须、不、常常、难道、竟然、大肆、悄悄”。
(2)副词的区别性特点是:除个别外,一般只能作状语,不作其他成分。
9介词
(1)介词主要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组成介宾短语,表示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如“从、向、朝、在、对于、为了、用、比”等。
(2)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其他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使用。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补语和定语。
10连词
(1)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某种意义关系的词。如“和、并且、而、或者”。
(2)连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只在词语或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11助词
助词是附加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边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分成三小类:
(1)结构助词
①在词语中起粘接作用,并表明结构关系;
②附在其他词的前边或后边组成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如“所”字短语、比况短语等。
(2)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附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表示动态,包括“了、着、过”。能够表示过去时态的“的”,如“我前年去的”、“他昨天进的城”,也可以归入动态助词。
(3)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附加在句子末尾表示语气,如“吗、吧、么、啦、啊、的、了”等。
12叹词
(1)叹词是表示某种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嘿、哈、哼、唉”等。
(2)叹词只能独立成句,不与其他词连用。
13拟声词
(1)拟声词是摹拟事物声音的词。如“砰、轰隆、扑通”等。
(2)拟声词可作定语、状语等成分。
三、词的转类和兼类
1词的转类及转类的判断
(1)词的转类的含义
词的转类是指由一种词类的词转变成了另一种词类的词的现象。如“翻译”本来表示动作(翻译一本书),现在也用来表示专门从事这种工作的人(他是个翻译)。
(2)词的转类的两种情况
①兼类词,甲词性转为乙词性,现在甲乙两种词性都常用,如前边举到的“翻译”。
②活用,甲词性临时转为乙词性,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乙词性就消失。如“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运气”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
(3)词的转类的判断
①活用与兼类词的区别在于兼类词的两种词性都很常见,它们可以自由出现在不同的场合,而活用的乙词性极为少见,甚至是仅此一例。
②吕叔湘提出辨别词类转变的原则:“凡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同类的词都可以这样用的,不算词类转变;凡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同类的词不是都能这样用,而决定于习惯的,是词类转变。语义变化可以作为参考,不作为判断的标准。”
③如果甲类词转成乙类词,乙类词应该具有甲类词的基本语法特点,不能只看它们所作的成分。如“翻译”是动词兼名词,因为它也具有名词的区别性特点:能受数量短语修饰,能加“们”。
2兼类词的含义
兼类词是指经常具有几类词的语法特点的词。
(1)同形词、同音词、异读词、多义词
①同形词不一定是同一个词。如“头发长”和“长高”中的“长”的两种读音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是不同的词。
②同音词不一定是同一个词。如“副班长”和“一副手套”中的“副”,两个意思毫无联系,是不同的词。
③异读词的词形、意义都相同,只有读音不同,是一个词。
④多义词的词形、语音都相同,各个意义有密切联系,是同一个词。
(2)同形同音词和多义词
①“我买一桶漆漆家具。”中名词的“漆”和动词的“漆”意义有密切联系,从词汇的角度看是一个多义词,所以“漆”是兼类词。
②“他买一束花花了五块钱。”中名词的“花”和动词的“花”意义毫无联系,从词汇的角度看它们是同音词,是两个词,所以“花”不是兼类词。
(3)兼类词的词类
我们说某个词是兼类词,是从词的静态着眼,就独立的词而言,指它有可能作为几类词使用,当它进入具体的句子之后,一般只能属于某一个词类,而不能同时兼几类词。
3常见的兼类词
(1)兼动词和名词
①举例
领导、组织、编辑、翻译、裁判、代表、报告、申请、检讨、试验、建议、习惯、刺激、建筑、命令、要求、影响、决定、通知、发明、收入、笑话、主张、表扬、行动、进步、计划、打算、设计、处分、研究、考试、运动、锁、保证等。
②条件
a.动词的特点
第一,能带宾语,如“领导一个班”;
第二,能进入“V不(没)V”结构,如“领导不领导”;
第三,能重叠,如“领导领导”;
第四,能进入“所V的…”结构,如“所领导的小组”。
b.名词的特点
第一,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个领导”;
第二,能进入“有…没有”格式,如“有领导没有”;
第三,可以加“们”,如“领导们”。
(2)兼形容词和名词
①举例
痛苦、危险、困难、自由、标准、威风、典型、矛盾、科学、机械、耐心、精神、经济、规矩、秘密等。
②条件
a.形容词的特点
第一,受“很”修饰,如“很危险”;
第二,能进入“A不A”格式,如“危险不危险”;
第三,受“比…”修饰,如“比山上危险”。
b.名词的特点
第一,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两个危险”
第二,能进入“有…没有”格式,如“有危险没有”
(3)兼形容词和动词
①分类
兼形容词和动词的词语既能受“很”修饰,又能直接带宾语,分为两小类:
a.包括:坦白、疏远、负责、团结、流行、冤枉、节约、浪费等,宾语是动作的受事,如“坦白他的罪行”;
b.包括:巩固、麻烦、严格、端正、整齐、繁荣、集中、活跃等,宾语是使动对象,如“巩固国防”是“使国防巩固”。
②心理动词不是兼类词
心理动词如“赞成、欢迎、尊敬”等既能受“很”修饰,也能带宾语,但心理动词不是兼类词。因为兼类词是指在不同的环境中显示出不同的词性,而心理动词可在同一句话中既受“很”修饰,也带宾语,如“他很想念母亲”。
③单音形容词带宾语
a.单音形容词带宾语与一般动词带宾语是不同的,往往有一定的条件:
第一,很少能直接带宾语,或者是带上“着、了、过”后再带宾语,或者是以重叠形式带宾语,或者是宾语的前边或后边有补语。
第二,宾语有的是描述对象,如“红着脸”;有的是使动对象,如“脏了我的手”;有的表示数量,如“矮了一寸”,都不是受事。
第三,单音形容词有的和宾语搭配不自由,如可以说“红着脸”,不能说“红着耳朵”。
b.可以以能不能不借助其他条件直接带宾语作为区分动词形容词的标准
第一,动词可以直接带宾语,如“听(录音)”、“睡(大床)”。
第二,形容词不能直接带宾语,如“红着脸”说成“红脸”就是偏正结构了。
第三,“浪费、巩固”等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也能直接带宾语(“浪费水电”、“巩固国防”),可以看作兼类词。
(4)名词、动词兼量词
①名词兼量词
直接用在数词后时是量词,如“一床被子”,受数量短语修饰时是名词,如“一张床”。
②动词兼量词
直接用在数词后时是量词,如“一挑土”,受副词修饰或带宾语时是动词,如“挑菜”。 ③临时量词
有些名词可以直接用在数词后,临时借用为量词,不是兼类词。如“一桶水”、“砍一刀”的“桶”、“刀”仍然是名词。
(5)兼动词、副词
①没有
a.作为动词可以带宾语,如“没有家”,可以受副词修饰,如“已经没有了”;
b.作为副词,只能作状语,如“没有去”。
②是
a.动词“是”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之间起联系作用,“是+宾语”或者表示判断,或者说明主语具有什么属性,处于什么状况等。如“鲸鱼是哺乳动物”、“原来电话是总理打来的”。
b.“是”作为副词表示肯定、强调、认可的意思,如“今天是比昨天冷”。
c.动词“是”和副词“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
第一,动词“是”一般不可去掉,如“这是鲁莽”不能说“这鲁莽”;副词“是”可以去掉,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如“今天是比昨天冷→今天比昨天冷”。
第二,动词“是”可以受副词“的确”修饰,但不能换成“的确”或者换后意思改变,如“这是哭→这的确是哭”,却不能说“这的确哭”;副词“是”可以换成“的确”,意思不变,如“是出太阳了→的确出太阳了”。
第三,动词“是”只有在申辩时读重音,一般情况下读非重音;副词“是”一般读重音。
第四,动词“是”的否定形式是“不是”,如“这是鲁莽→这不是鲁莽”;副词“是”用副词“不”或“没有”代替“是”,如“今天是比昨天冷→今天不比昨天冷”。
(6)兼动词、介词
①举例
朝、向、对、给、归、叫、拿、用、让、替、随、依、由、为、靠、在、经过、通过等。
②原因
介词绝大多数由实词虚化而来,由于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虚化程度不完全一致,有的已经完全虚化,有的还没有完全虚化,既有虚词用法,又保留着实词的一些特点,形成兼类词。
③动词特点
a.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如“这间屋归他”、“信不信由你”。
b.有时可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如“这间屋归了他了”、“这事不能由着你”。
c.有的可以重叠,如“钢笔我用用”。
④介词特点
a.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与其他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成分,例如“班长由小梅担任”。
b.介词后不能加“着、了、过”。
c.介词不能重叠。
(7)其他
一个词兼几种虚词的情况,见表3-1。
表3-1 兼多种虚词的兼语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