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不属于中国“小学”范畴的是( )。
A.文字
B.音韵
C.语法
D.训诂
【答案】C
【解析】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词义的模糊性说明词义是具有社会性的。
B.多义词使用不当会产生歧义,如“门没有锁”。
C.“grass”本义是“玻璃”,派生义是“玻璃杯”,这是词义的隐喻扩展。
D.同义词在修辞上具有对比作用,可用来突出对立面。
【答案】B
【解析】B项前半句是正确的,歧义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词语的多义,“锁”既有“上锁”的意思,也有“门锁”的意思。
3.方言形成的语言内部原因是( )。
A.语言变化的不平衡性。
B.形式和意义对应关系的复杂性。
C.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D.语言变化的类推作用
【答案】A
【解析】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逐渐形成的。形成汉语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4.在[p]、[b]、[v]、[h]、[g]、[k]、[d]、[t]、[s]、[f]中,擦音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答案】A
【解析】擦音是根据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不同对普通话声母所作的分类。发音时,发音部位接近,留下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题中的擦音有[h]、[s]、[f]。
5.辅音[x]的发音特征是( )。
A.舌面后不送气清塞音
B.舌尖后清擦音
C.舌面后清擦音
D.舌叶送气清塞擦音
【答案】C
【解析】辅音[x]发音时,舌面后部接近软腭,留出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舌面后部和软腭形成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它是舌面后、清、擦音。
6.“葡萄”中的“葡”是( )。
A.一个词
B.一个语素
C.一个音节
D.一个词组
【答案】C
【解析】“葡萄”是由一个语素组成的单纯词,语素“葡萄”又由“葡”和“萄”两个音节组成。
7.英语中的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来写作swollen,后来写作swelled。原因是( )。
A.正字法
B.类推作用
C.误写
D.过分概括
【答案】B
【解析】语言中有规则和条理,这些在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称为“类推作用”。它可以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如题中swell过去分词的变化。A项正字法,即是确定正规使用的、书写和语法符合相关规范的文字;C项误写是指书写的错误;D项过分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8.汉语中“他”和“她”的不同,所涉及的对立是( )。
A.性的区别
B.数的区别
C.格的区别
D.书写形式的区别
【答案】D
【解析】汉语由于缺少形态变化,所以严格地说,汉语没有语法范畴。A项“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也会在句法上与之相关的其他词上反映出来;B项“数”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C项“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
9.一种方言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时,决定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下面方言中,主要是由于文化原因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的是( )。
A.多斯岗方言
B.汉语北方方言
C.伦敦方言
D.东京方言
【答案】A
【解析】A项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原因;BD两项汉语北方方言和东京方言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政治的原因;C项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的原因。
10.下列普通话词中属于借词的是( )。
A.足球
B.电话
C.罗汉
D.蜜月
【答案】C
【解析】借词也称为外来词,是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ABD三项都属于意译词,即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这不属于借词。C项“罗汉”是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词。
二、名词解释题(要求举例说明。每小题5分,共20分)
1.零形式
答:零形式是指用词的原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的一种语法手段。在语言学中的零形式指的是在深层语义中,理论上存在一个与它紧相邻的结构成分。这个结构成分在表层结构中的形式是零,在实际话语中不能添补。零形式这个概念是从数学引进到语言学领域的。语言学中的零,表示的不是无的概念,而是表示空位的意思。例如英语中,有boy/boys单复数的对立,boys有复数形式的标记-s,那单数就以不加标记的形式为标记从而形成区分功能,这就是零形式。
2.聚合关系
答:聚合关系是指在结构的某一个特殊位置上,可以相互替代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共现的成分和非共现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同一聚合关系语句只受句法关系限制,语义因素不在考虑范围。例如:“我看书”中的“我”,可以联想到“他”,那原句可以替换成“他吃饭”,其中的“书”也可以用“电视、球赛”等替换,那么“我”“他”;“书”“电视”“球赛”这类词之间就属于聚合关系。
3.黑话
答: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其他的社会方言没有排他性,不拒绝其他言语社团的人们了解、运用,因而其中的有些词语也可以被全民语言所吸收而成为日常的交际用语(如“休克”“角色”等),而黑话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对本集团以外的人绝对保密。如《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如果不是熟练地掌握座山雕所属盗匪集团的黑话,就无法打进匪窟,生擒匪首。
4.汉藏语系
答: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分出来的九大语系之一。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一般学者认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语、侗台、苗瑶和藏缅四个语族。汉藏语系的诸语言在结构类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而不像印欧语那样用词的内部形态变化;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即量词)。
三、分析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试把下面的汉语句子译成你所熟悉的外语,并据此说明你所发现的两种语言的不同语法特点。
这是什么?这是书。
这是一本书吗?是的。
不,它不是。它是一个笔记本。
答:(1)翻译
这是什么?这是书。
英译:What is this? This is a book.
这是一本书吗?是的。
英译:Is this a book? Yes.
不,它不是。它是一个笔记本。
英译:No,it′s not.It is a notebook.
(2)两种语言的不同的语法特点
①汉语中短语和句子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致;如“这是一本书吗?”和“这是书”,一个疑问句,一个短语结构一致。而英语却不同。
②汉语缺乏形态,疑问句是在陈述句的句尾加上“吗”表疑问语气,同样的例子英语中语序倒置。
③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英语则一般具有对应性。
④汉语中量词丰富,英语相对量词缺乏,只有a\an。
2.请以“狗”“猫”“龙”“鸡”“青蛙”“老虎”“老鼠”之类的动物名词为例,分析汉语和你所熟悉的一种外语在词义上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
答:(1)词义的民族性
不同民族的社会背景不同,审美观点和角度不同,对事物自然属性引起的联想,形成的比喻义、象征义、文化内涵也有差异,因此,词义具有民族性。
(2)根据动物名称分析词义的民族性
例如,“狗”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是人们讨厌的对象,通常用于贬义语境中,如“痛打落水狗”“猪狗不如的东西”“狗腿子”等;英语中,“dog”往往表示褒义,含有喜爱情绪,比如形容人很走运“you’re a lucky dog”。
再如,“鹤”在中国文化中是寿星的主要标志之一,象征着长寿,如“松鹤延年”“鹤发童颜”及“鹤立鸡群”等比喻长寿,仪表突出等;但在英国它却是被认作是丑陋的鸟。
3.根据下面用国际音标记录的材料,说明英语、德语、瑞典语之间有哪些音存在着有规则的对应关系。
答:根据上述例子归纳出三种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英语中的æ对应于德语和瑞典语中的a。
(2)德语中的s对应英语和瑞典语中的t。
(3)瑞典语中的u:对应于英语和德语中的au。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80分)
1.阿Q认为城里人不叫“长凳”叫“条凳”是错了,很可笑,因为未庄的人都叫“长凳”,不叫“条凳”。试从语言符号的角度,分析阿Q的上述言论。
答:(1)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这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2)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只要为符号的使用者共同认可,一定的语音形式就可以与一定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才是可变的。
(3)“长凳”和“条凳”都是用来指称凳子,城里人叫“条凳”是从凳子的宽窄度而区分形成的名称,而阿Q所在的未庄人称的“长凳”是从凳子长短而区分形成的名称。同一个事物,由于交际中所取的语义的侧重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语言符号,符号本身没有对错之分。然而阿Q却讲“长凳”和“条凳”对应为两个事物,所以才会有上述的言论。
2.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普通话词汇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答:(1)词汇发展的原因
词汇演变是语言演变的重要部分,和语言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社会原因
词汇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词语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变化
社会生活的急剧改变、社会观念的改变都会引发语言出现相当数量的词语的替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了很多反映人们需求的新词汇,如“美容美发”“足疗”等词。
b.政策和社会局势的影响
改革开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自由发展,政局轻松,为词汇的快速和丰富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化环境。
c.词语随着社会现象的消亡而消失
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有朝廷发的“俸禄”,包括“俸米”和“俸银”,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
d.词语随着新的社会现象的产生而产生
例如,改革开放后,科技飞速发展,出现的“卫星”“克隆”“丁克”等一系列反映科学现象的新词。
②不同语言间交流融合给词语带来的影响
词语演变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局面相对开放,各族人民以及外国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词汇的演变进程加快。如汉语词汇中吸收了很多外来词、少数民族词和方言词。
③语言发展的规律的作用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语言其他系统的演变也会一定程度的带动词汇的发展,词汇的发展也是满足语言交际功能的需要。
(2)改革开放后词汇发展的特点
对改革开放后的词汇发展变化作出全局性的观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
①趋时性
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迅速,词汇也在当代的社会中得到最新的发展。词汇和当前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并且正在经历着共时的变化,一般共时性变化比历时变化更具主观性和灵活性。
②快速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作为汉语主体的中国大陆的新词和新词义正以以前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涌现。
③趋同性
这首先表现在两岸三地的相互融合和吸收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岸三地之间的交流剧增,使得三地不同的区域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彼此发生碰撞并逐步相互吸收。作为主体的大陆普通话也从港台吸收了不少有用的部分,其次,普通话也从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有用的特色词汇。
3.从语言变体与社会特征、社会群体相联系的角度,论述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
答: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每个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优先传播,这就造成了语言的分化。根据社会分化的不同程度,语言分化为以下三种语言变体:
(1)社会内部的分化产生社会方言
由于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相互的联系比较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之间的交际则相对稀疏。交际密度的不同,影响到语言创新的传播:社团内部的交际密度高,语言创新就能及时地在社团内部推开;社团之间交际密度低,语言创新就不能及时地传播到另一个社团,从而各个社团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根据社会因素而区分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因此这些社会社团又被称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这种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
(2)社会未完全的地域分化产生地域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会伴随着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的集体迁徙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于是,一个地区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形成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在社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或增加各自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服从自己所从属语言的演变趋势,各地的说话人就会保持归属同一语言的语言认同,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就是地域方言。
(3)社会独立完全的分化产生亲属语言
在地域上未完全分化的社会会由于某些战争或政治事件而完全分化——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国家,并创制各自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在不同地域已经完全分化为不同的社会的条件下,各地说话人的语言认同一般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再认为各地所说的是同一语言。这些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的、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称为“亲属语言”。例如拉丁语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解体,它的各个方言就发展成今天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独立的语言
4.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规范化。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语言规范化面临哪些新的问题?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1)语言规范化
①语言的规范化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相反则将不符合规律的要妥善处理。
②在我国这样一个存在着多种民族语言和存在着方言分歧的社会里,建立全民族甚至全社会通用的共同语和对作为共同语的现代汉语加以规范化,是语言文字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使现代汉语不但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且成为我国的官方语言和国语,就不但要做好推广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的工作,更要持续不断地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工作,及时和科学地解决好社会语文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语言规范化在我国社会背景下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语言规范化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有很多都是在新的社会时期,特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网络传播日益广泛的情况下,出现的新的语言文字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深层次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规范的观念需要更新
应该看到目前学术界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的观念还比较陈旧和保守,缺乏科学发展的眼光,不但不能适应当前丰富多彩的社会语文生活的现实,也跟不上当前语言文字应用的发展和变化速度。因此语言文字规范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也要有创新意识。
②规范的对象需要梳理
应该承认目前现代汉语“规范化”主要应该针对哪些现象还心中无数,缺乏轻重缓急的具体工作目标,因此不但常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面对语言文字的一团乱麻显得手足无措,而且还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对语言文字的各种问题似乎是治标不治本。在当前形势下,抓住“语文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中心,把解决好语文生活中新出现的不规范现象,特别是“不健康的复旧媚洋心态、俗不可耐的言谈举止、标新立异的痞子语言”“不健康、不文明的负面东西”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更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不但直接关系到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也是建设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求状况确定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化最紧迫的任务。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的纲领性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失都将是人类的损失。”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一宣言,代表人类对语言最为关切和重视的宣言。
(1)因为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它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的文化载体。语言具有社会属性,它通常以具体的民族语言形式得以存在,因为具有民族性,我们说讲的“母语”是指生来最早习得的语言。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语言除了交际功能,还有思维功能,人们重视信息资源,不应以牺牲语言思维功能所负载的文化资源作为代价。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语言还是思维的工具,没有了语言,就无法对知识进行认知、获取、运用和加工。
(3)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没有语言,人类社会的宗教、信仰、道德、习俗等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也都会消失。
总之,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而且是不同的文化、自然环境、历史、人性和血统的特有表现。为了保护丰富多彩的人类大家庭的文化和遗产,必要的工作之一是保护濒危语言。语言维持着传统的活力,激励我们了解和尊重历史以及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并使各种不同的社会超越国界和时间建立相互联系。语言和濒危动物物种一样,正在迅速消失,我们只有表现出承诺和关心,才能使濒危语言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