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墨
墨之起源,说法众多,作者无从详考。但从考古发现来看,至迟到战国时期,墨已被广泛应用于竹简和帛书的书写。宋代是中国制墨业发展的高峰,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等地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其中又以安徽一带最盛。宋宣和年间,徽宗下旨改“歙州”为“徽州”,后来大名鼎鼎的“徽墨”就是由此得名的。时至明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规模较大的制墨作坊开始涌现。今天,许多著名的墨业品牌,如曹素功、胡开文、一得阁等,就是从那时流传而来的。
墨是中国特有的画材,也是中国书画艺术神韵之所在。对于习画者来说,掌握墨的性质和特点就成了基础中的基础。
一、松烟墨与油烟墨
烟是中国传统制墨的主要原料。所谓“烟”,就是物质不完全燃烧而生成的黑色烟炱。根据烧烟原料的不同,中国的墨又可分为松烟墨与油烟墨两种。
宋代以前,中国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松烟取材于松树,且以树龄长者为佳。松烟墨的制造一般要经过采松、造窑、发火、取烟、和制、入灰、出灰、磨试等多道工序。其墨色淡雅,黑而无光,加水后的淡墨会呈现出微微的蓝色。
到了宋代,松烟墨逐渐被油烟墨取代。之所以产生如此转变,松木资源的匮乏是主要原因。宋·晁贯之在《墨经》中记载:“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岁之松。”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写道:“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由于松木被大量采伐,适宜制墨的原料越来越少,匠人不得不寻求新的替代品,油烟墨由此产生。油烟墨的成色原料采自植物油或动物油燃烧生成的烟炱,其中以桐油最为常见。因其具有易于发墨,色泽光亮,浓墨不燥,淡墨不散,层次丰富,墨色持久等优点,本来只是替代品的油烟墨遂成为书画家的首选。

图2-5 五百斤油墨
潘天寿先生曾说:“绘画用墨,以油烟为主。松烟色黑,无反光,宜于用浓,有精神。用以写字,殊佳。用以作画,淡墨每发青灰色,少光彩,不相宜也。”松烟墨与油烟墨的特点由此一目了然,书画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用者。
二、墨锭与墨汁
根据性状之不同,墨可分为墨锭与墨汁两种。
墨锭为块状固体,主要原料除松烟、油烟以外,还包括骨胶和各种辅料。中国传统制墨工艺十分讲究,一般需经过烧烟、收烟、加胶、加药、和料、蒸剂、杵捣、捶炼、制样、入灰、出灰、去湿等多道工序方能完成。制成的墨锭纹饰精美,描金画银,不仅是文房实用品,更可说是材美工巧的工艺品。
研墨是过去每个文人必修的功课,虽然看似简单,其中也有不少讲究。其一,在研墨时要正确控制水量。如果开始水倒得过多,墨汁不但容易溢出墨池,而且长时间的浸泡也会使墨锭受潮发胀,不易保存;如果水太少,则干涸的砚石和墨相互摩擦、碰撞,又会损伤砚台。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先在砚池里放适量的清水,再根据墨汁的浓度,随磨随加水。其二,研墨时要控制好力度,正所谓“提笔如壮士,研墨如病夫”,只有掌握了重按慢磨的窍门,研磨出的墨汁才不易起泡和掉渣。其三,研墨时要让墨锭与砚台始终保持垂直,否则墨锭底部容易变成斜面。其四,墨锭应该在砚中充分转动,而不是只画小圈。只有这样,墨和水才能充分融合相发,研出的墨汁才会均匀细腻。
研墨要浓,所谓“浓”是指水与墨相发合宜,浓而不滞。磨到一定程度,可用笔蘸少许墨汁,点于宣纸或元书纸上,如果墨色如漆,略有洇出,就证明已经磨好了。用完的墨锭要用纸吸去多余水分,收纳妥当。高二适先生有云:“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的确,磨墨磨的又何止是墨啊,它其实磨的乃是人的心性。
墨以胶发彩,胶的含量对墨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胶量适宜的墨黑而有光,不漆不滞;胶量过重,则运笔滞涩;胶量太轻,则胶不固墨,黑而少光。一般来说,新墨往往胶量较重,为的是确保墨锭经久不裂。如果书画家能将其存放十几年再用,效果一定更佳。但是明清的古墨胶性全脱,光彩全无,因此只适合玩赏、收藏,却已经不合使用了。

图2-6 胡开文五彩墨
与历史悠久的墨锭相比,墨汁实属“小字辈”。墨汁的制作始于清末,创始人叫谢崧岱。据说,谢崧岱幼年时曾选送太学,读书时候由于深感研墨的烦琐,于是便开始钻研墨汁制作之法。经过“屡试屡误,屡误屡悟”,终于让他掌握了制作的诀窍。清同治四年(1865年),谢崧岱在文人云集的琉璃厂开设了京城第一家墨汁店,取“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之意,命名“一得阁”。

图2-7 一得阁墨汁
墨汁与墨锭的制作工艺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在选料方面,墨汁同样以松烟或油烟为色素原料,同时加入骨胶、麝香、梅片、冰片等辅料。与墨锭相比,墨汁更容易变质,为此其中还要加入芦盐等防腐剂(现代工艺则改用苯酚为防腐剂)。在经过配比、成膏、研磨、成汁、趁墨、沉淀等一系列工序后,一瓶好的墨汁才能最终完成。
由于工作关系,作者曾对墨汁制作技艺做过深入研究。今天的墨汁,与初创时相比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一,是原材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传统的松烟和油烟基本已被工业炭黑所取代。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传统烧烟极不环保,采木烧烟更被国家明令禁止。二是传统烧烟产能太小,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因此可以说从松烟到油烟,从油烟到炭黑,制墨原材料的变化完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其二,墨汁的质量有了根本性的飞跃。中国画家用墨讲究“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黑(或称焦、浓、重、淡、清)。对于墨汁来说,最难的就是出焦墨。一百多年来,经过配料改良和技术革新,如今的墨汁不但能出焦墨,而且色泽浓艳光亮,墨含紫玉之光,已经完全具备了传统墨锭的所有优点。
从墨锭到墨汁,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却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有从业者做过这样的实验,用墨锭研制100ml墨汁,结果耗时整整一周,所得墨汁依然稀薄灰暗,不堪使用。当今书画家的作品尺幅越来越大,试想如果还用传统方式研墨,必定是费时费力的。正是因为有了取用方便,品质上乘的墨汁,艺术家才得以摆脱束缚,能够忘情地挥洒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