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例第一择乳母附① 五条 方二首
① 择乳母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诗》有厥初生民 ②;《传》云声子生隐公 ③。此之一义,即是从微至著,自少及长,人情共见,不待经史。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 ④者,则是崇本之义也。然小儿气势微弱,医士欲留心救疗,立功瘥难,今之学者,多不存意,良由婴儿在于襁褓 ①之内,乳气腥臊,医者操行英雄,讵 ②肯瞻视,静而言之,可为太息 ③者矣。《小品方》云:凡人年六岁以上为小,十六以上 ④为少, 巢源、《 外台》 作十八以上为少。三十以上为壮, 巢源、《 外台》 作二十以上为壮。五十以上为老。其六岁以下,经所不载,所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者,皆为无所承据 ⑤也。中古有巫妨 ⑥ 巢源作巫方者,立《小儿颅囟经》 ⑦,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相传授,始有小儿方焉。逮于晋宋 ⑧,江左 ⑨推诸苏家,传习有验,流于人间。齐有徐王 ⑩者,亦有《小儿方》三卷,故今之学者,颇得传授。然徐氏位望隆重,何暇留心于少小,详其方意,不甚深细,少有可采,未为至秘,今博撰诸家及自经用有效者,以为此篇。凡百居家,皆宜达兹养小之术,则无横夭之祸也。
② 厥初生民 按《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言周始祖后稷之母为姜嫄。此谓生养少小亦属圣人之道。
③ 声子生隐公 按《左传•隐公元年》,鲁隐公之母为鲁惠公继室声子。此谓生养少小皆为人情之常。
④ 耆(qí 奇)老 泛指老人。《国语•吴语》韦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① 襁褓 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② 讵(jù 具) 难道。《说文解字•言部》:“讵,犹岂也。”
③ 太息 “太”原作“大”,今改。按“大”通“太”。《骈雅训纂•释名称》:“大与太通。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素、大室、大学。后人加点,以别小大之大,遂分而为二矣。”“太息”,即叹息。
④ 十六以上 孙本“十六”作“二十”。
⑤ 承据 谓承受师传,有所依据。
⑥ 巫妨 人名。一作“巫方”。相传为尧臣,精于医道,能判病者生死。撰有《小儿颅卤经》,早佚。今传《颅囟经》为宋人伪托之作。
⑦ 《小儿颅囟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全书二卷,相传为巫妨所撰。唐宋之际曾有人修订,明以后原书已佚。今存者,为清《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录者。
⑧ 逮于晋宋 及至晋宋时期。按“逮”,及至。《尔雅•释言》:“逮,及也。”“宋”,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
⑨ 江左 古地区名。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江左中兴,立左氏传杜氏服氏博士。”
⑩ 徐王 即徐之才,封西阳王,故称。详见卷二•妊娠恶阻“徐之才”条注释。
又曰:小儿病与大人不殊,惟用药有多少为异,其惊痫 ①客忤 ①解颅 ②不行 ③等八九篇,合为此卷,下痢等余方并散在诸篇,可披而得之。
① 惊痫 病证名。因小儿心肝热盛,复被惊邪所触,神气溃乱而致,症见发时吐舌急叫,面色乍红乍白,怵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惊痫候可资参阅。
① 客忤 病证名。因小儿神气未定,忽为异声、异物或生人冲逆而致,症见惊哭不休,甚或面色变异,吐泻腹痛,瘛疭状似惊痫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中客忤候。按“忤”,违逆。《广韵•暮韵》:“忤,逆也。”
② 解颅 病证名,又名囟解、囟开不合。因父母精血不足,小儿先天肾气亏虚,脑髓失养而致,症见囟门应合而不合,骨缝开解。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解颅候。
③ 不行 即行迟。因先天禀赋薄弱,肾虚骨软而致小儿行走迟缓。
凡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 ④应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覆; 一作百五十日百八十日尻骨 ⑤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此其定法,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处。
④ 咳(hái 孩)笑 谓婴儿笑。(说文解字•口部》:“咳,小儿笑也。”
⑤ 尻骨 《千金翼方》卷十一•养小儿“尻”作“髋”。按“尻骨”,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又名尾骶骨。
凡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复大蒸。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小儿所以变蒸 ⑥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其变蒸之候,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冷,上唇头白泡起如鱼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 ①,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又云目白者重,赤黑者微。变蒸毕,自睛明矣,此其证也。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之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耳。儿生三十二日一变,二十九日先期而热,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毕耳。恐不解了,故重说之。且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旁多人。儿变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又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 ②不歇,审计变蒸之日,当其时有热微惊,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视之;若良久热不可已,少与紫丸微下,热歇便止;若于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其诊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耳,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汗出,温粉粉之,热当歇,便就瘥;若犹不都除,乃与紫丸下之;儿变蒸时,若有寒加之,即寒热交争,腹腰夭纠 ③,啼不止者,熨之则愈也。 熨法出下篇,炙粉絮熨者是。变蒸与温壮 ④伤寒相似,若非变蒸,身热耳热尻亦热,此乃为他病,可作余治,审是变蒸,不得为余治也。
⑥ 变蒸 谓婴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按一定时间规律出现的生理变化。变蒸之时有身热,脉乱,汗出等症。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一般不属病态,无需治疗,重者可酌予治疗。此说始于西晋王叔和,隋唐医家日相传演,其说益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变蒸候可与本篇互参。
① 吐 (xiàn 现) 吐乳。《广韵•铣韵》:“ ,小儿呕乳也。”
② 违日数 谓超越正常日数。按“违”,背离,此谓超越。《玉篇•辵部》:“违,背也。”
③ 夭纠 “纠”原作 ”,今改。按 ”,同“纠”。《字汇•糸部》:“ ,同纠。”“夭纠”,屈曲拘急貌。按“夭”,弯曲。《说文解字•夭部》:“夭,屈也。”“纠”,弯曲,拘急。《玉篇•丩部》:“纠,戾也,急也。”
④ 温壮 病证名。因胃失和调,气机壅塞,蕴积体热而致,症见大便黄而恶臭,或白而酸臭,发热嗜睡,饮食减少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温壮候。
又一法,凡儿生三十二日始变,变者身热也。至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其状卧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变,定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变,以成机关 ⑤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五机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以能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以知欲学语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以亭亭然也。凡小儿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四蒸也,当其变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则加其疾。变且蒸者,是儿送迎月也。蒸者甚热而脉乱,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远者八九日歇也。当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⑤ 机关 谓心机灵性。黄庭坚《山谷别集诗注•牧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紫丸
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癖 ①,哺乳不进,乳则吐后,食痫 ②,先寒后热者方。
① 痰癖 病证名。因乳食内积,郁而生痰而致,症见胁下或腹内积块。按“癖”,潜匿在两胁间的积块。《玉篇•疒部》:“癖,食不消。”《广韵•昔韵》:“癖,腹病。”
② 食痫 病证名,因乳食不节,脾胃受病,乳食结滞而化痰生热,上扰神明而致,症见嗳吐酸馊,发则四肢抽搐,目睛上视,移时方醒。详参《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治小儿食痫方。
代赭 赤石脂 各一两 巴豆 三十枚 杏仁 五十枚
上四味末之,巴豆杏仁别研为膏,相和,更捣二千杵,当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捣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旦更与一丸。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夏月多热,喜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紫丸无所不疗,虽下不虚人。
黑散
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方。
麻黄 半两 大黄 六铢 杏仁 半两
上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乃细细纳散,又捣令调和,纳密器中。一月儿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
择乳母法
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是血气所生也,其乳儿者,皆宜慎于喜怒。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其多,不可求备,但取不胡臭 ①瘿瘘气嗽瘑 ②疥痴癃 ③白秃 ④疬疡 ⑤渖唇耳聋齆鼻 ⑥癫痫 ⑦,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也。师见其故灸瘢,便知其先疾之源也。
① 胡臭 即狐臭。
② 瘑 病证名,即瘑疮。因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致,症见手足上茱萸子状突起,对称发作,瘙痒疼痛,搔破流水,浸淫成疮,时瘥时剧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瘑疮候。
③ 痴癃 孙本作“癣瘙”。
④ 白秃 病名。又名秃头疮、癞头疮。头皮癣疾之一,由接触传染而发,症见头皮初起白痂,搔痒难忍,蔓延成片,久则发枯脱落,形成秃斑,愈后毛发常可再生。
⑤ 疬疡 病证名,又称疬疡风。因风邪湿热郁于皮肤而致,症见颈胸背腋下等处斑剥之点群集相连,色白而圆,无痛无痒等。详参《华佗神医秘传》卷四、《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疬疡候。
⑥ 齆(wèng 瓮)鼻 病证名。因肺虚卫弱,风寒内搏津液而致,症见鼻道不利,发音不清,不闻香臭等。按“齆”,鼻道阻塞。《龙龛手鉴•鼻部》:“齆,鼻塞病也。”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鼻齆候及卷四十八•齆鼻候。
⑦ 癫痫 孙本作“癫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