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十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1978年,我从四川泸定县中医院调到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觉得中医的思维模式落后,动辄阴阳、五行,仿似“算命先生”;不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浓厚,但不得其法,学习进步较慢;还有一些学中医的学员,觉得中药很好用,但是道理说不清,总觉得在西医面前,矮人一截……。我开始思考,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当时,有一批学生自发跟师,跟着我学习中医,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在课室、公园、茶馆讨论,以小讲座的形式来学习中医。当时我还在学校附院给西医学中医班讲《中医基础理论》课,西学中的学员尤其喜欢问关于中医和西医在思考角度和方药运用异同方面的问题,可以说,他们的问题,对形成《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这门课程来说,是很重要的激发点。几乎每次下课后,我都带着不少他们提问的小纸条离开,回来再和我那帮学生一起带着问题寻求答案。在广泛搜集资料之后,加上我之前在临床上的一些体会,我们开始形成了一些文字稿,譬如《先秦文化对中医的影响》、《中医学学习的方法》、《双向调节思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等,还总结出4个中医学的基本思维原理——物质观、动态观(恒动观)、辩证观和整体观。在整理文字稿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原来中医学它的内涵如此丰富,思辨模式如此灵活,对待疾病是非常灵动的,它在思维和临床运用方面,和西医既有很大的不同,又能很好地互补。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原理,相当于把握了一把学习的钥匙,对于深层次地理解中医学,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加快青年中医的成才,有着很好的作用。
《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最早是作为小讲座系列,针对我那批跟师的学生而讲的,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过来听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门课程成为了学校的正式课程。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又对课程的内容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后来,这门课又成为研究生的学位课之一。转眼间,这门课程讲了将近30年,除了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学位课外,由于学术交流的需要,我在南京、北京、甘肃、福建、南宁、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美国、德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也都讲过这个课程的部分内容,慢慢地,在各地也有一定影响。出版社多次约稿出版课程的讲稿,但由于教学、临床任务繁忙,又肩负方剂学学科发展的重任,我一直没有精力去整理讲稿。本书的问世,主要得益于叶俏波老师、张晓丹老师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深表谢意。此外,还要感谢20世纪80年代和我一起整理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的学生叶品良、陈建萍、张浩生、田怡芳和校对整理讲稿的由凤鸣老师、陈西平老师。
中医的思维原理,源于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承载这些文化的书本更是浩如烟海,这门课程的内容不可能全部涵盖,所以只敢称“基本”思维原理。本讲稿为本人一家之言,肯定存在不足及谬误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指正。
邓中甲
2014年4月于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