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讲 物质观
今天我们讲物质观,主要包含3方面的内容:以元气论为代表的世界物质本源说;以精气神学说为代表的生命物质层次观;以五行学说为代表的物质属性和运动态势统一论。
我们先来谈谈以元气论为代表的世界物质本源说。元气论,也就是气一元论,这个形成是很早了,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道”指的是物质的本源和万物运动的总规律。道生“一”,这个“一”,是指万物的物质来源,也就是气。气要运动,运动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态势,动和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这是“一生二”,二是阴和阳。“二生三”,指的是阴阳相互作用,产生阴阳的平衡,阴阳平衡的状态就是“三”。“三生万物”,是指天地万物都是在阴阳平衡下产生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指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因素构成。“冲气”,是协调平衡之气,使它保持正常状况。“和”这个词在这里是协调、平衡之意,不是连词,而是哲学概念。在方剂学讲“八法”的时候,也要提到“和”,和是大法,是协调、平衡的治法。我们可以看到,老子《道德经》里就反映出气一元论。很多道家书籍里有大量的世界万物是由气构成的论述。《庄子》里也说:“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这个“机”,就是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物质的产生都产生于气,最后又复归到气。所以气是形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气是生命产生的最终物质基础。这是在老子、庄子的书里的一些论述。实际上,关于气一元论,《黄帝内经》里边论述也很多。
第一部分的气一元论比较好理解,主要是论述它的主要含义。我们现在看看精气神学说为代表的生命物质层次观。精气神学说,是我们前面讲到先秦学说的时候,黄老学派、稷下学派的主要学说。《管子》书中《内业》、《白心》、《心术上》、《心术下》、《枢言》等篇章里有不少关于精气神学说的论述,后来《淮南子》和《吕氏春秋》里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管子》实际上也是受老子《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除了谈到气一元论,也谈到神和精,但是没有后来的黄老学派和稷下学派的精气神学说讲得那么系统。到《黄帝内经》里,精气神学说成为中医的学理内容后,它的系统性就更强了。气是万物的本源,是生命、人体的最重要、最原始的物质基础。那什么是精呢?《管子》谈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认为气发展到最精华的部分就是精。《辞源》谈到:“精,碎米也。”意思是如果气是一个米,精就是碎米,碎米也就是米粉,营养价值比米就更好了。《黄帝内经》谈到:“生之来,谓之精。”也就是说,气是万物的本源,精,是生命的本源。生命的形成,来自于精。《黄帝内经》又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也就是说有精神意识和思维能力的个人,产生的个体是来源于精,由精发育而成的,精比个体的形成还早。《吕氏春秋·精通》讲得更详细:“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鸟羽,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良……集于圣人,与为琼明。”大致意思是,精气聚集的地方,必定有所体现和反映。鸟的生机活力,体现在它的翅膀能够飞翔,所以鸟的精气的聚结,体现在它能飞;走兽的特点是能跑,走兽之所以能快速地跑,它的生机活力,也就是精的反映;珠玉能发光,古人认为是因为有精气;圣人是含精气很充沛的人,他的精反映在聪明上,这是《吕氏春秋》对精气的论述。从这里可以看出,精气是反映万物的生机与活力的,有生命体就有精。
至于神气,《管子》提到:“至精为神。”神气,在先秦著作当中,又称为灵气。古人发生战争、灾难的时候,人类死亡很多,有个成语“生灵涂炭”,是指含灵气最多的人类遭到了广泛损伤。灵气就是神气,神气是“精”的精华,是生物的生机活力,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说,神气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具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特征的物质存在和运动形式。古人把物质的存在分为3个层次,古代的气功理论就是建立在精气神理论上的。气功,不管是软功还是硬功,都是建立在内养功基础上的。内养功都需要意念入静,意守丹田,排除杂念,然后可以形成小周天、大周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在钱学森的组织下,花了很大工夫去研究气功和特异功能,认为思维意识可以产生能量,例如耳朵认字,牙齿认字。报纸上登出来,四川一个叫唐雨的小孩子能用耳朵认字。当时各界对此辩论很厉害,香港《文汇报》有篇报道,标题是《耳朵认字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于光远先生也站出来,写了很多批判人体特异功能的文章。最后,辩论的平息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次人体特异功能的公开实验。我们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侯占元教授也参加了。钱学森还邀请中央领导参加,但因为这个话题很敏感,涉及哲学领域,赵紫阳没有亲自去,派了两位秘书当公证人。钱学森请于光远参加,于光远也没有来,也是派了个秘书来。在会上,一个小孩子,牙齿可以认字。就叫大家现场写字,写在纸条上再揉成一团,给小孩嚼。当时就请于光远的秘书,这位秘书写了一个宝贝的“寶”,是繁体字,那小孩子根本没学过繁体字,他嚼了半天,说不认得这个字,只能按着形状画出来,结果他画出来就基本上是这个字,后来于光远也就不再批判这个特异功能研究了。实际上,对于精气神的这种研究,国外包括美国都一直在开展,美国探测石油,请气功师来协助探测。我们古人对人体的特异功能也有记载,像《吕氏春秋·精通》写到:“身在乎秦,亲爱者在齐,死而其气相感,其志相哀,精通也。”身在秦,在今天的陕西,亲爱者,也就是关心的人,在齐,在山东,当其中一位去世了,另一个人心里会有悲伤的感觉。我们俗话说“说曹操,曹操就到”,还有双胞胎之间的“精通”,神气的相感,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多的。此外,《淮南子·说林训》还提到:“慈母吟于巷,其子怀于荆”,慈母在北国燕地叹息,亲生儿子则在南方楚地怀念母亲,母子之间会有感应。所以,总结刚才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础物质,精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基础物质,神为具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特征的基础物质。精、气、神是3个不同的层次。
五行学说是这一讲的第三个内容。作为中医物质观的第三个问题,我们历来把中医五行学说看做唯物原理的一部分,也就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也把它分到中医的物质观,但要说明,我这里所讨论的五行学说,除了反映物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之外,还包括了古代道家思想,一直到唐宋期间五行学说的变迁。这个变迁反映出世界上事物运动的5种基本态势,这5种基本态势的观念在过去教材里面没怎么提到,所以作为一个试探性问题,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五行学说从形成到发展有一个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分成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春秋以及春秋以前,五行学说基本上以“五材说”作为基础,主要是事物属性的归类。第二个阶段侧重在事物属性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渐产生了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概念,我们现在都把这个时间归纳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很笼统。为了研究五行,我曾经带领一些同学,把先秦诸子的书,一篇一篇都翻过,发现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真正完全形成是在西汉,所以我把战国到汉初这一段,看做五行学说形成的第二个时期,研究事物属性及其联系,具体反映在我们现在都知道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这些联系关系方面。而五行学说的第三个阶段,从汉代一直到唐宋,最后成熟是在宋代,应该说这涉及太极图成熟的一个时代。像太极图这一类,过去把它说得很早,实际上真正出现是在宋代。当然这种考证过程,一些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家看法也不同,但很大一批人认为是在宋代。阴阳、五行、太极本身在发展过程当中是相互补充的,完全形成一体是到了宋代,这个也符合历史的认识过程。不能把这一类东西看做很早,说是在春秋时期甚至春秋时期以前,甚至于是乌龟从河里驮起来的,这很多都是传说。从历史的角度考证,从汉到唐宋这个时期,五行学说不但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归类,而且反映了它们的联系,把它抽象成任何事物运动共同具有的5种基本的运动态势。今天侧重讨论五行学说的第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五材说”大家都知道了,木火土金水加上谷,就是六府,府是装东西的,所以当时还是从必需的生产资料当中归纳出来的物质属性,从具体物质抽象出属性。到了五行学说的第二个阶段,从春秋战国发展到西汉前期,生克乘侮的规律就逐渐地形成了(图2-1)。
图2-1 五行的生克乘侮
大家都知道这个图,教材上生克乘侮这两个图合在一起,这个图形本身的出现是宋代,五行的生克乘侮大家都了解,我就不讲了。我主要讨论颜师古注《汉书》中的《五行志》篇,现在出版的成套《汉书》,有3册《五行志》,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在汉代不管是政治社会组织,还是自然科学、医学,统统都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统率。《汉书》当时对五行的定义是:“五行:五,木火土金水;行,顺天行气也。”五是木火土金水,行是顺天行气。“顺天行气”4个字的含义:“天”是指的自然,也就是指自然界的物质。“行”是运动,是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所有运动,不管是生命运动或者气候运动,笼统的自然运动,到各方面运动,它都有基本的运动态势。五行从它定义来看,它是强调运动的一些共性。这层含义大家过去涉及接触得少。一年当中气候的春夏长夏秋冬,生长化收藏,生命的生长壮老已,这一些它都是以5个基本运动态势来表示。
这5种基本运动态势,我这里用不同颜色反映(图2-2)。这个图里头,木,它主要反映升发,或者说运动的启动,所以肾藏的精、肝藏的血,在中医理论当中,都要通过肝的升发才能够从下达上,上荣头面。从这个木来讲,它主要利用这个升发的概念,引申为一种启动,运动的启动。而火根据它的阳热、热力、炎上这个特点,反映出运动的一种加速。从动的角度来说,加速是非常重要的。土呢?古人说土生万物,土爰稼穑,根据这点,对天地万物而言,它灌溉四旁,它涉及整个平衡,所以强调协调、平衡的概念。不管处于运动态势的哪个阶段,它都具有一种在这个态势条件下的协调平衡。启动、加速、减速、静止,都需要有协调平衡,同时运动自身也有一个协调平衡阶段。土既是五行的一行,主一个时,或者一个运动阶段,同时它又贯穿于各个运动阶段当中,体现这种协调平衡。那金呢?金曰从革,从它的肃杀,引申出它的下降,运动的下降。水根据润下,滋生万物,作为万物物质基础,因为这一点,从《淮南子》、《管子》里都谈到生命起源于水中这个概念,所以它就引申出运动的终止,也是新的运动的开始。回过头来说,世界上任何运动推导一下,它都有这5种基本运动态势,如果从最基本运动态势来讲,也不会多出来。我们就拿力学运动来说明,一个汽车往前开,首先是启动,启动之后就加速,加速不是无休止的加速,总会达到一定的平衡,然后会减速,最后静止。静止是不是运动终止了呢?它又有新的运动形式的开始。包括生命运动、一年气候的变化、五运六气60年的变化,这些都有一个从开始、加速、平衡、减速、静止、新的运动开始的过程。我们把一组运动转化以后联合在一起看,太极图实际上就是两个五行运动的过程(图2-3,图2-4)。所以五行学说不应该仅仅看做木火土金水5种性质,和它们之间简单的一种循环,它们还有这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图2-2 运动的转化
图2-3 太极图的形成
图2-4 太极图
在这里谈到唯物原理物质观的时候,我觉得中医学讨论物质的特点是讨论物质离不开运动,不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就是性质,研究它的量就是量。性质和量都结合了具体的运动,运动的状态、运动中物质的量,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综合在一起,这是综合时代思维的特点。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的一部分,和气一元论、精气神学说这3个部分,构成了古代从道家学说开始的唯物论的基础,中医学真正吸取的是这些方面。要说到这个方面的运用,太极、阴阳五行的关系的运用,在古代来说,很多学科都用这个理论。因为研究中医的哲学文化和思维原理,我也曾经接触一些考古的老先生,经常和他们讨论。他们之中参加过西方考古的,有参加过东方考古的河北的袁宏寿教授,他告诉我从考古当中发现古代气功的起源,那跟当时的气一元论的产生有关系。在这个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当中,也有考古这方面的发现,这个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我这几天挺高兴的,因为偶然看到一个关于三星堆的资料。三星堆大家很多人都去过,我到现在还没去过,想找时间去看看。我们四川省体委现在正在组织学习三星太极拳,我挺认真的从电视上看到解说。体委在解释这个三星太极拳,它的特点就是阴阳五行结合太极拳,人有5个手指头,按三星太极拳解释,它就是五行,3个点只能构成一个面,4个点可以构成一个立体,但是这个立体不是运动的,必须外加一个力才能运动,所以运动的基本要素是5个点。4个点一个立体,它是静置的,还要一个力点它才能运动。而这个三星太极拳里讲解得恰恰好。上星期六晚上,电视台讲解一个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这文物就是一个阴阳内部,还有五行,类似太极图这种,虽然没有像现在太极图这么好看,这么整齐,那也就跟太极图不谋而合。我觉得就作为中医学哲学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还可以深入的发掘认识,而对于阴阳学说,我后面在辩证原理还要讨论。
对于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和气一元论,我就粗浅地把一些观点讲一下。如果大家有空读一读我前面引述过的这些古代书籍,里面对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都是散在的论述,对于5种运动态势,都有详述,尤其是《汉书》集中地反映了这些问题。在当时,基本上都是以天上5颗星的运动来反映五行。在战国时代,那5颗星分别叫做辰星、镇星、岁星、太白、荧惑,到汉代改了名字,玄武、黄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到后来又改成真武。《伤寒论》中有青龙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经方。从这里看,《伤寒论》没有黄龙汤、朱雀汤。实际上《伤寒杂病论》经过王叔和搜集整理,然后到了宋代分成两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已经是残缺不全的,从汉代的特点来说,《伤寒论》也分整体的阴阳,有三阴三阳,也有五行,应该是这种架构。从五行的角度我们可以推测,应该有5个方,当然我们不能贸然地讲五缺其二(黄龙、朱雀),还有一些重要的治法,和一些阴阳五行的思维,是目前《伤寒论》所遗失的,目前的结构不完整。我想提这些问题引起大家思考,希望老师和研究生们,这些高层次的中医人才,都用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平时不去钻这个、不去思考,我们谈发展中医,实际上是不行的。什么叫做发展?自己东西越来越少了,最后都没有了,你发展什么?这是很现实的,危机很强的。总的来讲,我的危机感可能比大家强。过去我常讲要继承中医,现在说是留中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