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及其对教学行为和决策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然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效果仍不够理想。有研究者提出,改革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实际实施的课程与计划课程之间存在错位或不匹配,而导致这种不匹配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有不同的期望、认识、理解和态度等,即Nunan(1989)的隐性课程假说。教师隐性课程的存在有时会使计划课程中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走样或打折扣。而且,教师隐性课程会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和决策,进而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可见,从教师隐性课程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关于外语教育中隐性课程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而有关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隐性课程的影响研究更为少见。

本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背景,以教师实施课程与计划课程的不匹配现象为切入点,考察了产生这些不匹配现象的教师隐性课程因素,分析了这些教师隐性课程因素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决策的影响,目的是希望从教师隐性课程的角度为解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费时低效”问题、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出路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同时也为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具体的研究问题是:1)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存在教师实施课程与计划课程不匹配的现象?如果是,表现在哪些方面?2)产生这些不匹配现象的教师隐性课程因素主要有哪些?3)这些教师隐性课程因素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决策?

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运用课堂观察、访谈和书面资料等数据收集工具,对教师实施课程与计划课程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教师隐性课程因素及其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决策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在研究的第一阶段,采用便利抽样和目的性抽样的策略,选取上海市三所高校的三位教师,对他们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开放式观察,之后对其进行非结构性访谈,考察他们在教学中是否存在实施课程与计划课程不匹配的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分析产生这些不匹配现象的教师隐性课程影响因素,从而回答前两个研究问题。在研究的第二阶段,同样采用便利抽样和目的性抽样的策略,在浙江省同一所高校中选取担任同一级别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三位教师进行了课前访谈、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着重调查教师隐性课程因素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决策,从而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通过对前后两个阶段研究结果的厚实描述(thick description),形成对教师实施课程与计划课程的不匹配现象、教师隐性课程因素及其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决策的影响的阐释性理解。

第一阶段个案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确实存在教师实施课程与计划课程的不匹配现象,表现在教师们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互动与师生角色、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方面或增加或删减或突出某些内容和经验,还有一些内容和经验是与计划课程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的,从而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增加型、减少型、突出型以及部分符合型这四种隐性课程类型,这些内容与经验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隐性课程。研究结果验证了Nunan(1989)的隐性课程假说和史光孝(2011)等的研究发现。进一步分析发现,产生这些不匹配现象的原因有学生因素、课程因素以及学校教学改革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等环境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观念态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角色观、资源观和职业发展观)和个体特征中的隐性课程因素(如专业背景、教学经历、教学风格、兴趣爱好等)。

第二阶段个案研究发现,教师观念态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尤其是职业发展观和课程与教学目标观)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决策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教师个体特征因素中,教师的性格和教师期望等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的出国留学经历虽然对教学内容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但对他们的教学行为和决策没有明显影响。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发现外,两个阶段研究都发现,高校大学英语显性课程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这些发现,笔者对临时性概念框架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理论框架,并对高校显性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的结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局限性,展望了教师隐性课程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