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活用经方

那几年,我常常为治好某一疾病的出奇制胜而在梦中笑醒。我在西京医院中医科上门诊的时候才三十岁出头,有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教师头晕,经常找我看病,始终不得要领,效果不明显,有一次我看到她舌体胖,这个主症让我想起张仲景的“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为了验证是不是这样我就直接用了泽泻汤,泽泻30克,白术12克。泽泻汤用了3副以后,效果特别明显,这是经方带来的惊喜。自从我认识了泽泻汤之后,便把它用于好多病,尤其是脑瘤,我一般是用温胆汤合泽泻汤,升清阳、降浊阴、化痰湿,效果可靠。

还有,我对寒热错杂认识问题这一经方思路的不断应用,为我打开临床局面、建立初步患者群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在1993年8月13日接诊了一个大学毕业生,25岁,已经工作两年了,他在门诊向我描述了他多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是这样说的“头、面、胸、胃发烧,头重,脐臀寒凉,腹痛5年,从学校到工作后多年,服用滋阴潜阳、引火归元之类中药百余剂,丝毫无效,而且有一个老医师用附子、干姜竟各达30克,结果热增寒加,痛苦异常”。他在这种情况下找到我,查体示其舌质偏红,苔中间黄,脉弦,我想这20多岁的小伙子何以肾虚到如此程度,而且用热药反而加重,分明属于上热下寒、寒热格拒。故用张仲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通行督脉之药,这个方子是:干姜10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党参12克,鹿角霜12克,甘草10克。4副药,水煎服,药后寒热均减,头目清爽。继用上方5副获愈。张仲景在《伤寒论》第358条讲:“伤寒本自寒下,医反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这个病例不完全和张仲景的条文相同,但热格于上、寒凝于下是成立的,所以能取效较速。

1988年至1994年,我用半夏泻心汤基本不加减治疗胃炎,我们老家的患者常带胃镜录像找我开药,一看往往是几个人同时看,我还是予半夏泻心汤。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还是有所加味的。首先是大枣要不要用,如果按大枣甘不利于中满(痞),应该去,但是大枣汁液浓厚,正是保护胃黏膜的药,正是抵制干姜等辛味药刺激的药,所以不能去。炙甘草要不要去,也不能去,虽然甘容易中满,但是调和中气也很重要,就是量不要大,这就是一个配伍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用党参还是人参,我主张内科杂病用党参,一般是6克、15克、18克,很少用到30克。在这个基础上,我一般治疗胃炎用半夏泻心汤,多半加连翘、蒲公英,因为这两味药都能疏肝和胃,都治疮痈,这多少有胃炎从痈论治的思路。同时,如果咽喉不利,我非常注意咽喉炎和胃炎的密切关系,往往加木蝴蝶12克,因为木蝴蝶利咽疏肝和胃,一药三用,非常合适。以胀为主的话,加枳实、厚朴;以痛为主,加元胡12克、川楝子12克。当疼痛范围扩大,向脐发展,我一般加高良姜和乌药。如舌上干燥,脉弦,我一般用百合、香附为对药。还有两药值得注意,当归在治疗胃病上非常值得重视,很多人认为当归养血和血,不不不,当归就是和胃的,当归建中汤的作用比较多;桂枝和胃气降逆,散寒疏肝效果都非常好。

1990年前后,我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门诊碰到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病例。这个女青年姚某,18岁,西安火柴厂的工人,现在火柴厂早都没有了,但是这个事却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姚某是1992年12月10日就诊的,主诉是入口即吐3年,3年前因为不明原因出现饮食入胃即吐,反复在各地大医院就诊,均以神经性呕吐诊治,先后住院4次,中西药均不能达到止吐的目的,当时的记载是“形瘦骨立,面容枯槁,肌肤甲错,神情淡漠,行走需人搀扶,饮食入胃即吐,口唇干,饥饿难忍,大便干结,5~6日一行,舌稍红而干,苔薄,脉弱”。因为这个女孩有文化,看病时间长了,对病况说得很清楚,我问:“你胃里觉得热,那用过什么药?”她说:“开始用大黄甘草汤有效,再用就不行了。”我说:“既然是胃火,用大黄甘草汤不行,说明热只是一个方面,应该还有寒。”考虑到以吐为主,我用的是乌梅丸。“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就是这个“吐蛔”限定了我们的眼目,其实乌梅丸不仅仅是治久利的,也是治呕吐的。我在众多寒热并用的方子中选用它就有这个意思,当时的方子是这样:乌梅12克,细辛6克,肉桂4克,干姜10克,附子8克,川椒10克,黄连12克,黄柏12克,当归12克,党参12克。3剂,每天1剂,吃药后自诉呕吐稍减,胃中饥饿,能吃一点东西了,大喜过望,效不更方,继续用前方3剂。以后每日可食饼干三两而不吐,但是胃中饥饿不止,仍不能进食其他食物,舌红略减,脉弱。再用上方6副,已经能进食少许蔬菜,饼干半斤仍不能止饥,又出现了烦躁,我认为这是亏空太多,尽管我当时也嘱进食稀粥、菜糜滋养肠胃,不可过量,同时我觉得寒邪有所缓解,在上方加了栀子12克、淡豆豉12克、麦冬12克,吃了药以后她就能逐步吃其他东西了。现在看来,这个女孩之所以以后没有再找我,说明我当时年轻,经验不足,辨证是辨对了,但辨病上有问题。因为辨病就有病程的问题,辨病就有主要病机、疾病演化规律的问题,我们只是一个方子有效,但是并没有解决她身体亏虚及以后如何一步一步康复的问题,在当时我的水平还达不到,尽管在当时一个乌梅丸把她几年的呕吐治好了,我已经很高兴了,但是现在想来,我忘了《伤寒论》第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还缺少步步为营的战略眼光,病案就到这里,而我们的思考却不能停止。我们中医说辨证论治是长处,沾沾自喜,我认为,辨证论治是长处,但我们是以丢掉辨病论治为代价的,这个教训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