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旴江医学发展简史
旴江医学源远流长,从秦迄今上下两千余年,名医代出,学术繁荣,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下面以《江西通史》《江西省志》和江西的市县地方志以及《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旴江医学发展纪年》等文献为依据,对旴江医学发展史作一阐述。
(一)先秦方士修真炼丹而萌芽
先秦之时,旴江流域偏居一隅,安定少战乱,特有幽僻的山水形胜吸引了诸多道教早期的方士们来此隐居修真,追求神仙不老,探寻方术,采药炼丹,施药行善,由此旴江医学开始萌芽。

南昌湾里洪崖丹井
1.伶伦洪崖山修真炼丹
据《江西通史》记载,早在黄帝时(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轩辕黄帝管理家庙主持祭祀的乐官伶伦(又称洪崖先生),隐居旴江流域洪州(今南昌)洪崖山修真,采药炼丹,为民治病消灾。至今南昌湾里梅山尚存洪崖洞、洪崖丹井、洪崖石刻遗迹。
2.萧史西山修真炼丹
东周春秋时期,周朝的史官萧史与秦国国君秦穆公女弄玉,隐居旴江流域洪州(今南昌)西山萧峰顶修真,采药炼丹,祛病延年。
3.姬子乔青云谱修真炼丹
东周末期,周灵王太子姬子乔,隐居旴江流域洪州(今南昌)青云谱修真,采药炼丹3年余。他的隐居处“黍居”二字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仿效留存至今。
方士们在旴江流域的修真,不仅采药炼丹,而且为民治病消灾,留下了千古赞颂,因为纪念洪崖先生伶伦在南昌的修行和为民消灾治病,故南昌又称洪州。如此,来旴江流域修炼者众多,催促了旴江医学的孕育和萌发。
(二)秦代黄老修行施医而起源
秦时,旴江流域已是道教先驱黄老道们的重要修行场所,他们纷聚于此采药炼丹、祛病延年,施医济众,由此旴江医学而起源。
1.华子期麻姑山修行炼丹
秦时,华子期隐居旴江流域南城(建昌)麻姑山华子岗修道,采药炼丹,为民消灾除病,至今该处尚存华子期藏书石室遗迹。
2.秦宫廷武士南昌修行炼丹
秦时,秦宫廷十三武士,辞官往南方寻觅长生术,其中三人驻庐山,十人隐居南昌修行,采药炼丹,为民祛病。
3.麻姑女麻姑山修行炼丹
秦时,著名寿仙麻姑女在家乡旴江流域南城(建昌)麻姑山修行,采药治病,消灾济众,得道成仙。传说她至汉时还活着,后世称其为寿仙。西晋葛洪将麻姑在麻姑山炼丹修行事迹载入《神仙传》,留芳后世;唐朝颜真卿为追忆麻姑,特撰有“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为后世敬仰。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亦记载麻姑隐居麻姑山修行,功德圆满,后世企慕追寻者众。至今麻姑山尚有麻姑栖息修行的“丹霞洞”遗迹存留。
由此,黄老道在旴江流域逐渐兴盛,方兴未艾,促进了旴江医学群体的诞生。

南城麻姑山丹霞洞
(三)汉晋高道创教传医而兴起
汉晋时期,旴江流域已是道教的兴盛之地。道医同源,道家以医弘道,以长生和助人为最大成功,而中医以“道学为体”。道士把行医济世作为传道的一种有效工具,遵循“简、便、廉”的治疗原则,疗疾度人。术士道家纷聚于此,创教传医、采药炼丹、治病救人。由此旴江医学而兴起。
1.高道创教施医,开医药学之先河
西汉昭帝时有浮丘公携其王、郭二弟子以及道士丁令威,东汉有梅福、张陵、张衡、张鲁、张盛、葛玄、董奉等著名道医术士曾隐居旴江流域的洪都西山、建昌麻姑山、樟树閤皂山以及金溪周边的龙虎山修行创教,炼丹制药,传医治病。至今麻姑山尚有浮丘公“浮丘公丹井”、閤皂山尚有丁令威“丁仙峰”及“真人坛”、张陵“天师坛”、葛玄“洗药池”等遗址存留。由于诸多道教先驱们在旴江流域及周边修行兴盛,中国的首个道教组织“天师道”由张陵在江西创建,“天师道”后来称“正一道”,俗称五斗米道,张陵在江西布道传医长达30年。继后葛玄创閤皂宗灵宝派,俗称葛家道,葛玄在江西布道传医长达42年。张陵所撰《神仙得道灵药经》、葛玄所撰《葛氏杂方》及《广陵吴普杂方》等为我国早期方剂专著,促进了我国本草学和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更为可贵的是,葛玄及其侄孙葛洪在南城麻姑山和樟树閤皂山创建葛家道和葛家医,布道传医及传中药炮制法,开旴江流域医药学之先河,受其影响,业医药者纷起,由此旴江医学兴起。

葛洪画像
2.二葛创立葛家道葛家医,奠基旴江医学及药帮
葛玄、葛洪前赴后继,在旴江流域閤皂山创立葛家道和葛家医。葛玄,自汉末迄晋在旴江流域创教传医42年,“筑坛立坛,修炼金丹,摆摊授技,悬壶应诊”,临终嘱弟子郑隐将其一生所学悉传家门弟子,世世箓传。葛玄侄孙葛洪承其衣钵,亦在旴江流域及其周边创教行医10年之久,閤皂山成为葛家道和葛家医的祖山圣地。受之影响,汉后还有丁义、吴猛、许逊、葛巢甫、张道龄、崔隐士、施肩吾、胡超僧、邓思瓘、邓延康、孙智谅、曾昭莹、谢仲初、葛长根、杨介如、杜行正、何真公、刘玉、黄元吉、徐慧、赵宜真、刘渊然、饶洞天、全自明、骆时中、邓有功、廖守真、雷时中、欧阳明性等数十位著名道士曾隐居或云游于旴江流域布道传医,治病救众,仁德仁术传扬四方。张陵、葛玄、葛洪在旴江流域的采药炼丹开旴江中药炮制加工规范之先河,促进了旴江医学及建昌、樟树两大药帮的形成。据《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记载:“南朝梁时的陶弘景……与葛玄、葛洪同乡。因慕二葛之名,前来樟树閤皂山采药、行医、布道,强调药材采集季节……药材真伪鉴别……开创了樟树药材鉴别之先河。”“孙思邈曾到樟树閤皂山采药,对閤皂山的药源进行了调查、分类,后到樟树定居行医,收集民间验方、秘方进行整理。……开创了樟树药源普查和方剂整理的先河。”所以樟树药帮始终尊张陵为第一代药王,葛玄为第二代药王,葛洪为第三代药王,陶弘景为第四代药王,最后一位药王为孙思邈,供奉至今,香火不断。樟树市药王庙始建于宋代,成为樟树医药界缅怀药王并进行药材交易的民间行会,并将孙思邈诞生日4月28日定为四方药商聚会日。
3.葛洪觅药寻方著书传世,广惠后人
葛洪传承葛玄之学,弘扬葛氏道门及医门,整理道教理论及医药方术,写成《神仙传》《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服食方》《太清神仙服食经》《玉函煎方》《金匮要方》等著作。葛洪曾在旴江流域的南城麻姑山、清江閤皂山、南昌西山修行炼丹、寻药觅方、行医救人十年,所以旴江流域曾是他著书立说的资料收集和医疗实践的主要基地之一,其所撰《神仙传》收入了旴江麻姑山麻姑女事迹以及麻姑山和閤皂山存留的“葛洪丹井”“葛洪炼丹室”“葛仙祠”“洗药池”等活动遗迹可以为证。葛洪在旴江流域的布道传医、采药制药、整理医药方术,不仅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发展,亦对我国中医学及制药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葛洪擅长灸疗,《肘后备急方》中所列述的72种病症中,有近一半采用了艾灸治疗,列举的灸方有99条。后世旴江名医陈自明、危亦林、李梴、龚廷贤、龚居中等继承了葛洪的重灸思想,将灸法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眼、喉、口齿等各科,且世代相传流传至今,旴江流域成了“灸疗之乡”。我国药学家屠呦呦深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治疟病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迪,创制出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高效抗疟新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四)唐代高僧传教施医而弘扬
有唐以来,江西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禅宗的中国化在江西得以完成。自古旴江流域佛事鼎盛,正如佛家所说“求官去长安,求佛到洪州(今南昌)”。佛家以医弘教,把“看护病人”视“第一福田”,而中医以“释学为用”,故医佛相济,佛以扬医,由此旴江医学得以弘扬。
1.马祖创丛林,以医弘法
禅宗法门的重要创始人马祖,在天宝年间(742-746)率门徒数十人在旴江流域的抚州西里山、洪州钟陵、新建西山禅悟院等地修习,讲经弘法,施医济众;最后于唐大历八年(768)移居钟陵开元寺(即今南昌佑民寺),直至圆寂前一二年。他广建庵寺,素有“四十八道场”之誉。他以开元寺所在洪州(今南昌)为中心,跋涉赣域全境,弘法传教,课徒诲众达40余年。追随其左右弟子有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梅山法常等139人。马祖率百丈等众弟子广建庵寺,创立“丛林”,以安禅众,在旴江流域先后肇建或修复宜黄义泉寺和石门寺、金溪东岩寺、丰城海会寺等。嗣后,马祖弟子百丈承其衣钵,发扬光大,制定丛林清规。丛林的建立和清规的设立,这是世界佛教史上的创举,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故佛界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赞誉。
2.佛医仁慈,弘扬中医美德
马祖一生,弘法施医,救苦济困,仁心惠众。有记载他曾至靖安县法药寺弘法,“适逢当地疫病流行,于是卓锡凿井,施药井中,饮水者即愈,民皆称颂。”由于马祖的传化,唐以后有慈济、释心斋、方以智、喻嘉言、释觉音、付觉性等20余位高僧佛医,在旴江流域新建、南城、抚州、樟树、金溪、南昌、东乡等地弘法度人,传医治病,闻名遐迩。如唐代新建名医沈应善,好佛心慈,在宅旁建“来安堂”,储放药饵食物以施救疫病流行时危难之人,撰《素问笺释》《医贯集补》。
(五)宋元崇儒尚学重医而发展
宋政府崇儒尚医,仕人以通医为荣,医学被认为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要途径。旴江流域,儒学昌盛,宋元时期有书院近百所,是儒家新学和理学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
旴江流域崇儒尚医之风沛然,人们竞相习医,施医济众,宋元时期曾出现了60余位医术精湛的儒医,学养深厚,著书蔚然,学说纷呈,撰有医籍50余种,济世活人,医名远扬,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儒医群体。故南宋江西饶州著名文学家洪迈在《夷坚甲志》中首先出现“儒医”的赞谓。中医以“儒学为魂”,儒者以医为荣,正所谓“唯有大儒,方有大医”。旴江流域,因儒学昌盛,崇儒尚医,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大发展。
1.儒而通医大家辈出
旴江中游抚州,素有“才子之乡”和“文化之邦”美誉,大哲继起,理学肇兴,曾是宋元时期我国儒学的传播中心之一。临川的王安石和金溪的陆九渊,是“荆公新学”“陆王心学”的创始人。临川王安石的临川学派和荆公新学、金溪陆九渊兄弟的三陆子心学和象山学派、南城李觏的盱江学派、崇仁吴澄的草庐学派等引领着中国学术的潮流,从史家所赞“江南人才之盛甲于天下,而饶(江西)人又甲于江南”可见一斑。仕人以通医为荣,崇尚“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以儒通医、弃儒从医、先儒后医,涌现出众多儒医大家,谱写了一幅璀璨的“儒人达医”的群芳谱,光耀中华。
以儒通医大家,著名者有北宋丞相临川王安石,精研岐黄经典,提倡“儒人达医”推行新法,改革太医局和医学教育,亦促进了家乡医学的发展。南宋理学大师金溪陆九渊,熟读岐黄,善以疗疾之理阐修身治学之道,在他的著作中反映了其浓厚的医药情怀,他也常常协助二哥陆九叙经营自家药肆以维持全家生计。
宋元诸多医学大家,先儒后医学养深厚。如临川陈自明和南丰危亦林,先习举子业,后继承家学从医,所撰《妇人大全良方》《世医得效方》等在明代时已流传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影响深远。著名儒医宫廷太医后裔临川席弘,针效如神,撰《席横家针灸书》,后世有“学者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名最高”之赞誉。脉学大家豫章严三点医儒相通,精于脉诊,撰《脉法撮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赞曰:“江西严三点,善医,撰《脉法撮要》以三点指间知六脉之受病,即能诉受病之源,世以为奇,以此得名。”再如金溪儒医黄彦远,撰《运气要览》;南城儒医傅常,撰《产乳备要》;临川儒医李浩,撰《伤寒钤法》;临川儒医晏传正,撰《明效方》。
医学大家南城黎民寿,初习儒业未能得志科第,慨然叹曰:“既未能得志科第以光世,则医亦济人也,与仕而济人者同。”故弃儒从医,治病多良效,患者争造其门,撰《辑方》《决脉精要》《注广成先生玉函经解》等流传日本。翰林侍制清江杜本,医儒相通,精舌诊,撰《敖氏伤寒金镜录》,对我国舌诊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贡献。名医崇仁李季安,早年习举子业,中年弃儒从医,撰《内经指要》,治病不择贫富,其贫困不能自存者,必拯其危急,世称儒医。医学教授南城严寿逸,先儒后医,著《医说》,治病多奇效。建昌路医学正余明可,先儒后医,精通医理,为一时医中之最。
2.宋代儒医的学术成就
临川陈自明,首撰我国现存最早的妇科和产科兼备的大型专著《妇人大全良方》,成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奠基之作;撰有我国现存最早以“外科”命名的专著《外科精要》,开创了外科疾病辨证论治之先河,提出“大凡疮疽,当调脾胃”的治疗新思路,首创体虚背疽忌攻而改用患部针刺泄毒,使“肿痛顿退,背重顿去”之治疗新途径,后世朱丹溪《外科精要发挥》、熊宗立《外科精要附遗》、薛己校注《外科精要》、汪机《外科理例》等皆私淑其学,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临川李,撰《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以句解注释法,一句一解,注释精当,异于诸家,别具一格。临川周与权,撰《难经辨证释疑》,注释深入浅出,辞达理明,析其精微,探其隐匿,钩其大要,辨疑正误,异于诸家,见解独特。南城黎民寿,撰《黎居士简易方论》,是书内容广博,创新颖独特的方剂功能分类法,设方论,重治法,方简而效著。崇仁吴曾,著《医学方书》500卷,博采宋以前各种古书方药,无不录存,为当时一部大型医学方书。崇仁熊景先,世业医,精脉理,撰《伤寒生意》,所论颇有见地。崇仁李晞范,精岐黄,谙脉理,撰《难经注解》《脉髓》,见识独到。崇仁李季安,撰《内经指要》词旨明爽,阐述精妙。临川席弘,精针术,传承12代,门徒遍及海内,是我国历史上传承最久远的最大家族针灸派系,其《席弘赋》流传广泛,后世徐凤《针灸大全》、杨继洲《针灸大成》、高武《针灸聚英》、朱权《乾坤生意》、李梴《医学入门》、郑梅涧《重楼玉钥》等皆私淑席弘针学,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3.元代儒医的学术成就
南丰危亦林,撰《世医得效方》,是我国最早以“正骨科”“喉科”冠名的医学家,所创“悬吊复位法”为世界之最早,所用“麻药草乌散”做正骨手术是世界麻醉史上已知的最早全身麻醉的医学文献记载。建昌太守萨谦斋,精医术,考订名家方书,搜集旴江流域民间效验方药,编撰成《瑞竹堂经验方》,是书选方精要,切合临床,沿用至今。元代理学大家吴澄赞曰:“噫世之医方甚繁,用之辄效者盖鲜,今之所辑悉己经验,则非其他方书所可同也。”南城姚宜仲,世医出身,精于诊脉,著有《脉诊指要》,所论精当,切合临床。清江杜本,善于传承,勇于创新,增订敖继翁《金镜录》一书,将原十二舌苔图增为三十六图,并详列治法方药,撰成国内现存第一部文图并用的验舌专书《敖氏伤寒金镜录》,对后世舌诊的发展影响深远。吴澄对旴江医家之精妙医术赞叹:“旴江名医黎民寿,著论《辑方》,至今盛行于世,医学教授严寿逸,亦旴江人,用药去疾,随试辄效,何旴江独多工巧医欤?”
可见,宋元时期仕人以通医为荣,医学被认为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要途径,儒医大家辈出,由此极大地推动了旴江医学的大发展。这一时期,旴江医学专科发展迅速,专科名家层出不穷,专科著作显赫,如妇科与外科大家陈自明,骨伤科大家危亦林,针灸大家席弘,喉科大家范叔清等。专科的发展,大大地扩大了旴江医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
(六)明清经济文化发达而繁盛
明清两代,旴江流域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医学繁盛。明代朱元璋定都于南京,我国的政治文化南移,旴江流域经济与文化随之繁荣昌盛。文化高度发达,王府重视医学,中药业迅速兴起,印书业兴旺发达,由此促进了旴江医学的蓬勃发展,翘楚辈出。明清时期有史料可考的医家有700余人,医籍有400余种,发明创新,引领学术,由此旴江医学进入繁盛时期。
1.发明创新引领学术进步
明代旴江流域相继涌现了龚信、龚廷贤、李梴、龚居中、万全、张三锡、易大艮、胡朝凤、聂尚恒、王文谟等一大批学术成就卓著的医学家,他们传承前人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又大胆探索,发明创新,引领中医学术进步。金溪龚廷贤,著有《万病回春》等医书十八种,是从先秦至明代我国著述最多的医学家之一,其《小儿推拿秘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推拿专著,《万病回春》中雄黄败毒散、杨梅疮秘方及十全丹为世界上率先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文献记载。他因屡起沉疴,成为我国医学史上首位被宫廷赐以“医林状元”的医家。金溪龚居中,擅治痨瘵,所撰《红炉点雪》为一部治疗痨瘵病的专著,首次记载了咽喉结核病。南丰李梴,所撰《医学入门》分类明晰,易学易诵,是初学中医者入门的最佳教科书,他首创“异穴补泻”“上补下泻”独特针刺补泻法,丰富和发展了针学理论和针法,对后世针灸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金溪涂绅,撰《百代医宗》由太医院颁行,是书悉涉各科,有论有方,方论兼重,极富实用,在明代即誉为“医学之指南,百代之宗主”。南昌籍名医万全,传承家学,精通妇科儿科,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亏虚,心火有余,肺脏娇嫩”新说,对后世儿科临证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医术精湛被御封“医圣”。南城籍名医张三锡苦心钻研30年,博览群书,著成《医学六要》十九卷,王肯堂曾校订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金溪儒医胡朝凤,用针治愈楚王风痹顽疾,楚王赠“国医神针”匾额。清江陈恩,对疫症颇有研究,上书为朝廷征云南大军献除瘴方药,用之效,诏赐冠服。清江聂尚恒,儿科颇有建树,所撰《活幼心法》刊出后,改变了此前各家痘疹不分和痘详而疹略的状况,从此治疗痘疹才有了“标准途辙可循”;其子聂杏元,著有我国第一部喉科专籍《咽喉说》。南城王文谟,撰《济世碎金方》,于1594年刊行,是书载方千余首,以小方奇术为主,是我国存世罕见而富有特色反映民间走方医的方书,早于清代赵学敏的走方医方书《串雅》166年,为考察古代走方医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清代旴江流域更是名医层出不穷。新建喻嘉言,创立“大气论”“三纲鼎立”“秋燥论”等学说,首开温病营卫辨证之先河,创名方清燥救肺汤沿用至今疗效不衰,为我国“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南城谢星焕,撰《谢映庐医案》,识病议证详密,透悟经旨,医文并茂,是古今极佳中医病案教材。宜黄黄宫绣注重求真,所著《本草求真》,开创中药功效分类法,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功效分类法临床中药学专著;主张临证必先明脉理,治病必先识药性,所撰《本草求真》《脉理求真》《医学求真录》是研究中药和脉理的重要典籍。南丰李铎,撰《医案偶存》12卷,医案丰富,所涉诸科医案300余例,临证必究本清源,所治之病多能中的,擅治奇疾重症,善纠失治误治,颇多独到己见。南昌梅启照,撰《梅氏验方新编》,这是一部博载民间奇验良方为主而兼收医家精论治验的方书,详论验治,见解独到,是书倍受后世医家学者推崇,有“亦精亦博,即简即便,病者可按部稽症,按症投剂,犹如磁石取铁”的赞誉。临川陈当务著《证治要义》,首创“辨证论治”一词,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辨证”思想,促进了后世临床辨证论治理论的系统完善和广泛应用。正如当代学者陈永灿指出:“陈当务……首倡并论述‘辨证论治’要义,正是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巨大贡献。”
2.药业兴旺促进医学发展
明清时期,旴江流域的樟树帮药业和建昌帮药业进入繁盛时期。汉晋时葛玄、葛洪之葛氏医门隐居清江閤皂山和南城麻姑山,采药炼丹,传道行医,孕育了两大药帮,促进了医药兴起,逐渐形成了后世全国著名的樟树药帮和建昌药帮,樟树药帮和建昌药帮合称“江西帮”,在清代已经进入全国三大药帮之列。紧邻閤皂山和麻姑山的清江、丰城和南城、南丰四地即是药帮的形成区域,也是名医层出不穷的地方,医药相济,药业的繁荣促进了四地医学的昌盛,也推动了整个旴江流域医学蓬勃向前发展。
旴江药业四地,有着千百年的种药、采药、识药、制药、用药历史,尤其是旴江药业的鲜明特色为业药者医药兼行、前店后堂,既治病又卖药,既是郎中又是药工,利用医术经验更能把握好识药、制药、销药各个环节,有利于扩大药市的影响。如樟树王振兴,善于加工制作中成药,又擅长外科,为一方名医,开设“王振兴膏药店”兴隆400余年。又如南城名医谢星焕,既在老家南城开店售药行医,并且利用家乡南城道地药材的优势又在金溪开设赞育堂和泰山堂,前店后堂后坊,坐堂看病、售药、制药,业务兴盛延续6代之久。旴江药业的药材齐全,炮制精良,逢每年4月两帮的药王庙会,药墟开市,至期药商云集,南北药材应有尽有,如县志记述“百里环至,肩摩于途”“旴江码头上,船船是药,路上有肩挑车推运送药材的,常常百余人一队,热闹非凡”,药市繁荣,购销两旺,成为南北药材加工和运转的“药都”。
两帮药业全盛时期,有药行300余家,医药名家100余人,药业从业人员近万人,药业遍及大江南北以及东南亚。旴江药业的繁荣,吸引着外域药商纷聚于此,逐渐汇成帮派,在樟树、南城兴建会馆,如在樟树建有山西会馆、陕西会馆、安徽会馆等;医药学家们亦纷纷来此寻药会友交流经验,甚至定居于此。如清代安徽新安喉科名医郑梅涧之父郑于丰,客商旴江南丰,遇喉科名医黄明生,遂拜其为师,回故里后专业喉科,从此郑氏喉科流传至今。安徽著名药商江志华,18岁即随父亲来樟树学习和经营药材,直到73岁,都是每年年末来樟树次年春日返家乡,坐庄樟树销购药材。明末清初安徽桐城哲人方以智定居樟树,入閤皂山为僧,开药圃,栽培药草,养鹿驯虎,开创樟树药材种植和驯养先河。
3.戏曲繁盛推动喉科进步
旴江抚州素有“医学之乡”美誉,医学昌盛,喉科发达,是我国喉科的最早发祥地。我国最早的喉科专卷——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七·口齿兼咽喉科》和专著明代聂杏元《咽喉说》均出现在旴江流域。宋代擅长治疗喉病的席弘、陈自明和我国最早的喉科专科医生元代的范叔清皆诞生在旴江流域。喉科的高度发展与旴江流域是江南地方戏曲兴盛之地有关。
抚州是我国著名的“戏剧之乡”。“戏曲”一词最早由宋代旴江南丰人刘埙提出。南丰“傩舞”为戏曲摇篮,广昌“旴河戏”别具一格,宜黄“宜黄腔”传唱南北,三县都有“戏窝子”之称。临川是“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故乡,名扬四海的“临川四梦”即诞生于此,戏曲极受当地人民的青睐。由于戏曲的传唱很容易损伤咽喉而发生各种咽喉嗓音病症,所以旴江医家在行医过程中逐渐摸索总结出许多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和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诊疗特色的旴江喉科流派和医门。擅长喉科的医门有聂杏元、席肖轩、张慧玲等9门,流传最长的聂氏医门至今已有15代。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学术经验的交流,来此学医习医或外出行医传医者络绎不绝,如清代著名新安郑氏喉科,受业于旴江喉科名医黄明生,由此世代专业喉科,相传12代;湖南张氏喉科,受业于旴江豫章喉科名医周纪秋,因此专业喉科,相传至今已历7代。清末四川喉科名医熊吉之,祖籍旴江南昌,相传至今已历数代。由此旴江喉科流派兴盛发达,流传八方,促进了我国后世喉科的发展。
4.书业发达推进学术传播
旴江医学繁盛至今,与明清时抚州金溪县文风鼎盛、雕版印书业发达亦密切相关。自古江西流传“临川才子金溪书”之谚语,金溪是旴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被誉为“百世大儒”、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的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陆九渊就出生于金溪。金溪县浒湾镇,明清时曾是全国雕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有60余家印书堂号,其中善成堂、旧学山房、大文堂、渔古山房、三让堂、二仪堂等皆以刊刻医籍为主。凡在金溪浒湾刊刻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目称之“江西版”,销往全国,海内称善,并流经海外。据李文藻所撰《琉璃厂书肆记》记载:“数年前,予房师纪晓岚先生买其书,亦费数千金,书肆中……其余不著何许人者,皆江西金溪人也。正阳门东打磨厂,亦有书肆数家,尽金溪人卖新书者也。”可见乾隆中期金溪人在北京书市已形成很大规模。旴江流域雕版印书业发达,印书便利促进了本地医家著书立说,如仅金溪一县,自明清以来有著名医家50余人,刊刻金溪本地医籍50余种,如谢星焕医籍6种、龚居中医籍10种、龚廷贤医籍20余种,由此亦促进了医学授受和医家成才,也极大地扩展了旴江医家学术思想的对外影响,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对外交流。

金溪浒湾镇书铺街门楼
5.王府重视促进学术传承
南昌、南城、抚州历史悠久,一直是道、州、府治所重地,南昌、南城又为王府重地。三府皆是江西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医学的中心,亦是旴江医学人才聚集传衍和学术传承中心。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封藩南昌,他崇尚方术,爱好针灸 ,热衷养生,著述颇丰,从师席弘医门传人刘瑾学习针灸 ,支持刘瑾将其师陈会的《广爱书》重校缩编刊出,并赐其书名为《神应经》,使席氏医术得以远扬。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昌官办江西医学堂,这是江西省最早开办的高等医学校,“培养中西医汇通的医生”,隶属于江西大学堂,校址设在南昌市高桥;著名中医张佩宜、文霞甫曾任医学堂堂长,学堂开设中西医学课程。这些医学传承,皆促进了旴江医学的人才传衍和学术传播。
明代的建昌(今南城)府,有两位王侯封藩于此。王府十分重视医药,如益端王朱祐槟大力开办医校(“医学”)培养合格医生,设立医院(“良医所”)接诊病人,聘任名医(良医正)为民治病,聘任“医学教授”传授医药知识和管理医药,设立“药署”规范药物炮制、精制丸散、管理及征收药材,刊印医药书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医药人才的培养、学术的传承以及学术的交流。
(七)民国战乱崇洋排中而衰落
民国时期,由于西学东渐、政府废止中医,加之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军事封锁及日军侵略战争,国势日趋式微,旴江医学开始走向衰落,发展停滞。
民国初期,随着西方医药的传入与传播,西医诊疗及西药应用日益广泛,西医诊所及西药店日趋增多,甚至南城、樟树、南昌、抚州的中药店有的也兼营西药。1914年,北洋军阀袁世凯提出“废止中医,不用中药”,江西警察厅颁布取缔中医章程32条。1929年,国民政府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推崇西医西药,排斥中医中药。从此旴江流域的中医药事业受到沉重打击,旴江医学也渐入低谷时期。
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封锁苏区,致使南城、樟树两大药帮的药源枯竭,销路受阻,药市更趋萧条。国民政府在旴江各地设局坐镇,以药材、夏布等为主要对象,征收所谓特种药品产销清匪善后捐,规定药材精者按值征百分之十,粗者按值征百分之五,致使省外药商为对抗征捐而避开南城、樟树,转到湖南湘潭、湖北汉口集散药材,南城和樟树的药源因此而更为匮乏,旴江流域本地药材也滞销,许多行号因资金周转不灵而纷纷倒闭,药业的崩溃亦导致了医业的衰退。
1938年1月2日至1939年3月15日,日军共轰炸南昌49次;1939年3月26日,日军开始进攻南昌郊区,3月27日南昌沦陷。1939年4月25日,日军开始轰炸抚州,1942年6月5日抚州沦陷。1939年3月30日,日军开始轰炸樟树,1942年日军侵入清江(今樟树市)境内。1941年3月3日,日军开始轰炸南城,1942年6月南城沦陷。日军的入侵及轰炸,致使旴江流域医药资源摧毁殆尽,诊所和药店炸毁,医药人员背井离乡远走四散,众多经营了数个朝代或数辈的药店、医馆消失了,由此旴江流域的医药业一蹶不振。
民国时期,旴江医学虽遭受多方摧残,但医药界有志之士仍毅然奋起努力,1913年文霞甫组织创立了神州医药会江西分会(先后由文霞甫、刘文江、江镜清、姚国美担任各届会长),1925年南昌名医姚国美发起组织的南昌神州医学会成立(1936年易名为南昌神州国医学会),1929年姚国美带头捐资修建南昌佑民寺,在寺中开设中医诊所。1931年名医吴琢之在南昌创办中央国医馆江西分馆(吴琢之任馆长、曾芷青任副馆长),1933年姚国美以学会名义发起成立江西国医专修院(1936年更名为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学制4年,杨广甫任主席校董、刘文江任校董兼校长、江公铁任校董兼秘书、姚国美任校董兼教务主任、杨度普任校董兼训育主任、曾芷青任校董兼事务主任,张佩宜、姚穉山、谢双湖等为校董)。1948年初许寿仁在南昌成立江西中医学校,1948年12月医药界在南昌豫章公园中山纪念堂举办了规模宏大的江西省中药展览会展示中医药风采,这些皆为江西及旴江流域培养中医人才和传承中医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大势所趋,旴江医学仍然日益衰落,发展停滞。
综上所述,旴江医学因方士修真炼丹而萌芽于先秦,因黄老修行施医而起源于秦代,因高道创教施医而兴起于汉晋,因高僧传教施医而弘扬于唐代,因崇儒尚学重医而发展于宋元,因文化药业兴旺而繁盛于明清,因战乱崇洋排中而衰落于民国。从秦迄今,上下两千余年,旴江流域名医代出,医著宏富,学术繁荣,流传域外,远播寰宇,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医学的发展、创新、走向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谢强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