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研究》文选:中国古代史学卷(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孔子和《春秋》

关于孔子的评价,现在还是个问题。有的大学教师讲孔子,还是心有余悸。讲的好点,又怕不行;全盘否定,又怕说是“四人帮”影响。毛主席提出批林批孔,是批他的错误,不等于全盘否定孔子。要批判那些在今天看来不正确的地方。全盘否定是“四人帮”搞的,以批孔为幌子,反对周总理。结果,弄得连孔子也不敢叫,叫孔老二。这似乎是贬低他。其实,他字称仲尼,就有老二的意思,说不上贬不贬。我看,我们还是按照习惯,叫他作孔子吧。

孔子在史学上有很大贡献。他是鲁国鄹邑人。曾祖父是宋国的大贵族,后来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失败,跑到鲁国,一代一代没落。孔子早年曾为公家管过仓库,放过牛羊。从他整个历史和生活看,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以个人名义收学生、讲学。孔子之前,可能也有私人讲学。但是在树立规模、形成风气等方面,私人讲学可说是从孔子开始的。他有三千弟子,数字不一定准确,也不会相差太远。一个教师发挥那么大的作用,在今天也很可观吧。他要求学生要会讲、会驾车、会射箭等,文武全才。相传孔子的学生中有七十几贤人,其中最突出的有十人。从出身看,十人中至少有一半不属于上层家庭。最大的弟子颜回很穷,子路也穷,都不是贵族。私人讲学是与西周制度不合的。送点干肉就可以当学生,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周礼的违犯。孔子讲学和周游列国这两件事,都是周礼所不允许的,反映了社会大变动时期自由人(国人)的要求。自由人既非奴隶又非奴隶主,他们要求过问政治,参加社会活动,是当时社会中一股新生力量,不能低估。当然也有其软弱性。前几年批孔子“学而优则仕”,是把孔子庸俗化了。其实,学习好了可以参加政治活动,像我们今天,努力学习、关心四个“现代化”,有什么不对?当时,孔子的学生子张问他怎样可以做官?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好了,就可以做官。

孔子的思想是矛盾的。他出身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又反映了新兴的自由人(国人)的政治要求。后来,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是从孔子开始的,这点要充分肯定。

孔子对历史有兴趣,晚年整理了好多典籍,如《尚书》《春秋》《易经》《礼》《乐》,都是古代的文化遗产。经过他的手,传给弟子,流传下来。这方面的功劳也应肯定。他在教育史上、文化史上,都有贡献。

孔子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他虽然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局部的变化,他也有局部的适应能力,但看不见根本的变化。只看到量变,看不到质变。只看见局部,看不到全貌。他也往前走,但留恋过去。他认为过去的历史变化不大,从夏到商,从商到周,只有局部的变革。认为将来也是这样。因此,孔子成为思想文化上的保守人物。这也是孔子思想上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反映了西周末年以来社会大变化中,旧的势力还很严重,新的势力还摆不脱旧的影响的情况。要批判孔子就批判他保守的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思想不可能真正解放,随着历史的前进,他就被丢到后面去了。

我们讲史学史,不是全部评价孔子,而是着重讲他的历史观点,评价《春秋》这部著作。《春秋》这部书是否为孔子所作,有争论。我们认为可能是孔子的著作,但不排除后人改动的可能。《春秋》在史学史上是有地位的。有了《春秋》,编年史雏形就具备了。《春秋》记载历史有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但是太简单,看不出当时的议论、事件的因果关系,只保留了题目。所以还是不够完整的编年史。《春秋》是第一部私人写的史著,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从这一点来说,孔子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学家。

从历史观看,在两个问题的处理上,可以反映不同历史家的态度。一是人与神的关系;一是王道与人事的关系。孔子对鬼神观念持保留态度,他说“敬鬼神而远之”,不是相信,也不是不相信,模棱两可。《春秋》记了很多灾异天象,但对这些不正常的天象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不表态。这比当时周、齐、宋、燕等国国史那样详记鬼神和《左传》那样详记灾异要好,甚至比后来汉代专有一派大讲灾异的都好。所以司马迁说《春秋》“纪异而说不书”。《春秋》能够从神秘的空气中游离出来,专门从人事的角度去记载历史,是进步的地方。孔子在对待王道和人事的关系上,是有矛盾的。孔子讲王道,是按周礼讲的。另一方面,他又注重人事,人事中又特别注重人才。如讲管仲和齐桓公,对他们是称赞的、肯定的。

汉代人讲《春秋》有四个字:“属辞比事。”“属辞”,就是讲究文法、修辞,恰当地表达历史事件。如战争,用“伐”字;杀人,用“弑”字,都有讲究。“比事”,就是按年排比。《春秋》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在思想上、编纂上都粗具规模,我们给它肯定的评价。但不能太高,只能说,历史记载在思想上、写法上仅仅有了一个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