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病原微生物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6 食物中毒性毒(蘑菇)蕈

蘑菇(或称为蕈),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真菌的俗称,现已知约有3250种。因为多数个体像个小伞故称伞菌。蘑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几乎在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种类的蘑菇,草原和树林中蘑菇生长较为集中。一年四季除早春及冬季外,其他季节都有相应种类的蘑菇出现,以8、9月份最为多见。蘑菇的种类很多,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有毒蘑菇世界范围估计在1000种以上,我国也在500种以上。无毒的蘑菇口味鲜美,是人们桌上佳肴;有毒的蘑菇食用后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有毒的蘑菇或毒性明显的有几百种,其大小、形状、颜色、花纹千变万化,尤其是野生蘑菇,没有经验的人很难分清哪些是有毒的蘑菇,容易误食中毒。有的毒蘑菇外观与无毒蘑菇非常相似,采摘时混杂在一起,食用后也会引起中毒。不同的毒蘑菇含有多种类型的剧毒毒素,即使是微量吸收入血也很危险。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肾脏、心脏和大脑,比其他的食物中毒来势凶猛。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采摘野菇食用的习惯,主要是因为采摘蘑菇的快乐和诱人的美味,现在已成为许多国家普通的健康食品。毒菇与食用蘑菇形态虽相近,但现今唯一公认的鉴别方法是根据形态学特征分类鉴定。

毒蘑菇引起人们中毒的物质是其中含有的毒素或毒性物质,常引起中毒的蘑菇含有以下毒素:①毒肽,主要为肝毒,毒性强,作用缓慢。②毒伞肽,肝肾毒性,作用强。③毒蝇碱,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④光盖伞素,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⑤鹿花毒素,导致红细胞破坏。

在我国每年均有毒蘑菇引起的重大中毒事件,如1997年南方某省一次有200多人中毒,死亡73人,2008~2012年我国食物中毒中毒蘑菇死亡人数最多。

根据图力古尔、包海鹰、李玉2014年5月在菌物学报上发表的综述,将国内已经明确的435种有毒蘑菇罗列见附录。

5.6.1 毒蕈(毒蘑菇)中毒概述

一种毒蕈可含多种毒素,多种毒蕈也可含有一种毒素。毒素的形成和含量常受环境影响。中毒程度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

5.6.1.1 毒蕈中毒类型

中毒肝炎型毒蕈中毒:如褐磷小伞、白毒伞、磷柄白毒伞和毒伞;

胃肠炎型毒蕈中毒:如毒红菇、红网牛肝菌和墨汁鬼伞;

神经型毒蕈中毒:如毒蝇伞、豹斑毒伞、角磷灰伞菌和臭黄菇;

溶血型毒蕈中毒:如鹿花蕈。

毒蕈中毒多因误食引起。全世界已知的毒蕈约千余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约450种,明确的有435种。以南方湿润气候地区居多,如云南、广东、湖南等地区较多,仅广东已知毒种112种。各种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按各种毒蕈中毒的主要表现,大致分为六型:

① 胃肠炎型 由误食毒红菇、红网牛肝菌及墨汁鬼伞等毒蕈所引起。潜伏期0.5~6h。发病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尚未明了,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但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中毒者即可迅速康复,死亡率甚低,病程短,预后良好。

② 神经型 由误食毒蝇伞、豹斑毒伞等毒蕈所引起。其毒素为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类似乙酰胆碱的毒蕈碱(muscarine)类毒性物质。潜伏期1~6h。发病时除肠胃炎的症状外,尚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阿托品对控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有较好的效果,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果甚佳。少数病情严重者有谵言、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严重病例死亡。误食角鳞次伞菌及臭黄菇等除引起肠胃炎症状外,还伴有头晕、精神错乱、昏睡等症状。即使不治疗,1~2d亦可康复。死亡率甚低。

另外由误食牛肝菌引起者,除肠胃炎等症状外,多有幻觉(矮小幻视)、谵妄等症状。部分病例有迫害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经过适当治疗也可康复,死亡率亦低。

③ 溶血型 因误食鹿花蕈等引起。鹿蕈素及马鞍蕈毒等毒素为中毒物质。潜伏期6~12h。发病时除肠胃炎症状外,并有溶血表现,可引起贫血、肝脾肿大等病征。此型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亦常有影响,可有头痛等症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等治疗多可康复,死亡率不高。

④ 中毒性肝炎型(肝病型)这种类型的毒蕈中毒因误食毒伞、白毒伞、鳞柄毒伞等所引起。其所含毒素包括毒伞毒素及鬼笔毒素,两大类共11种,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鬼笔毒素作用快,主要作用于肝脏。毒伞毒素作用较迟缓,但毒性较鬼笔毒素大20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核,有可能抑制RNA聚合酶,并能显著减少肝糖原而导致肝细胞迅速坏死。此型中毒病情凶险,如无积极治疗死亡率甚高。

中毒性肝炎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初多为胃肠炎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后出现以肝、脑、心、肾等器官损害的表现,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

⑤ 呼吸与循环衰竭型 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死亡率较高。

⑥ 光过敏性皮炎型 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

预防措施

a.一定要有经验的人采摘野生蘑菇,其他人不要凭想当然采摘野生蘑菇,以免误食后中毒。

b.食用市售蘑菇(特别是野生菇干品)时,如发现异样者应挑除。

c.对可食但含毒的种类,一定要严格按照这种蘑菇的食用方法烹调和就餐。

5.6.1.2 蕈的基本形态

见图5-6-1~图5-6-10。

图5-6-1 蘑菇的形状

图5-6-2 菌盖的形状

图5-6-3 菌肉组织

图5-6-4 菌盖边缘特征

图5-6-5 子实层(菌褶)形状

图5-6-6 孢子的形状和特征

图5-6-7 囊状体形状和特征

图5-6-8 菌柄形状和特征

图5-6-9 菌托

图5-6-10 菌环的形状

5.6.2 凤梨小牛肝菌

凤梨小牛肝菌(Boletellus ananas)又称为厚鳞小牛肝菌。伞菌目、松塔牛肝菌科、条孢牛肝菌属(图5-6-11)。

图5-6-11 凤梨小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盖宽4~9.5cm,半球形、扁半球形,污黄色或土褐色,密生紫褐色大鳞片,边缘延伸,常有膜质内菌幕碎片悬挂。菌肉淡黄色,伤变处青蓝色。菌管初期黄绿色,伤变处为青蓝色,老熟后为褐色,管口大,多角形,口径1~2mm,菌管层近柄之周围凹陷。菌柄柱形,长6~10cm,粗0.8~1.2cm,纤维质,基部稍膨大,近顶部紫红色、下部带褐色,基部暗褐色,表面有条纹,受伤时亦变青蓝色。孢子褐色或黄褐色,长椭圆形,表面具略扭转的纵条纹,(18~24)μm×(8~12)μm。囊状体近瓶形,顶端钝圆,淡黄色或无色,(22~55)μm×(10~17)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广东、香港、广西、福建、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现在有人将其列在毒性蕈种类中,但蘑菇所含毒素的种类目前还不清楚。

5.6.3 黄白粘盖牛肝菌

黄白粘盖牛肝菌(Suillus placidus)又称为滑肚子。伞菌目、牛肝菌科、乳牛肝菌属(图5-6-12)。

图5-6-12 黄白粘盖牛肝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1.5~9cm,半球形,表面粘,白色、淡白色或带黄褐色,老后呈红褐色,幼时边缘有残留菌幕。菌肉白色,后渐变淡黄色。菌管直生或弯生,白色。管口小,近圆形,每毫米3~4个腺眼。柄长4~6cm,粗0.8~1.5cm,柱形,基部稍膨大,内实,初白色,后与菌盖同色,全柄散布乳白至淡黄色小腺点,后变黑褐色小点,有腺眼。孢子印青褐色,长椭圆形,光滑,(7.5~11)μm×(3.5~4.5)μm,内含大油滴。管缘囊体长棒形至圆柱形,淡黄色至暗褐色,成丛生长,(22.7~70)μm×(5~10)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松林、青杠林及混交林中地上散生、群生。分布于我国辽宁、吉林、云南、香港、陕西、西藏、四川、广东等地。

毒性:食后主要表现为恶心、急性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吐血、脱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等,但经浸泡、煮沸淘洗后可食用。

5.6.4 红网牛肝菌

红网牛肝菌(Boletus luridus)又称为褐黄牛肝菌、见手青、摸青菰(福建)。伞菌目、牛肝菌科、牛肝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比较肥大,菌柄具红色网纹。菌盖扁半球形,后渐平展,宽6~17cm,浅土褐色至茶褐色,被子有一层平状绒毛,老时遇干旱常龟裂成小斑。菌肉淡黄色,受伤时变蓝色。菌管层与柄连接或几乎离生,黄色,受伤处变蓝色,菌肉与菌管层连接处带红色;管口橘红色,圆形到略呈多角形,直径0.5~1mm。菌柄近柱形,长3~11cm,粗1.3~2cm,上部橘红色,下部暗紫红色,有红色网纹,受伤后变为蓝色,实心。孢子淡黄色,长椭圆形,光滑,(10~13.5)μm×(3.5~4.5)μm。管侧囊体近梭形或近柱形,近无色,(35~60)μm×(5~9)μm(图5-6-13)。

图5-6-13 红网牛肝菌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混交林或阔叶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主要分布于河北、黑龙江、江苏、安徽、河南、甘肃、新疆、四川、广东、云南等地。

毒性:人食后主要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及胃肠道病症,神经症状如出现幻觉,胃肠道症状为腹痛、腹泻等。小白鼠试验,以每千克体重用干菌25g的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率为40%左右。此菌与可食的华美牛肝菌很相似,但后者菌盖颜色是浅土黄色至土红色,菌管与管口颜色相同,菌肉接界处不带粉红色。采食时应细心鉴别,以避免误食中毒。

5.6.5 巨孢牛肝菌

巨孢牛肝菌(Boletus megasporus)属于伞菌目、牛肝菌科、牛肝菌属(图5-6-14)。

图5-6-14 巨孢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盖宽3.5~7cm,初半球形,后扁半球形,表面光滑、干、桃红色,后期呈淡鲜红色。菌肉白色,伤后不变色。菌管长0.7~1.2cm,凹生或弯曲凹生,菌管层中央部分呈腹鼓状,近柄处微呈直生状而下延。菌管黄色,伤后呈现蓝色。菌柄圆柱形,长6~11cm,粗1.2~2cm,光滑,有纵长条纹,基部渐近红色或红至紫色。孢子近纺锤形,微黄,光滑,(18~20)μm×(7~8.5)μm。囊状体圆柱形或纺锤形,(25~46)μm×(9~1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较潮湿的林中地上散生,沿海森林中常见。

毒性:味苦。误食后引起胃肠炎症状。

5.6.6 假根牛肝菌

假根牛肝菌(Boletus radicans)又称为红柄牛肝菌。伞菌目、牛肝菌科、牛肝菌属(图5-6-15)。

图5-6-15 假根牛肝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扁半球形,茶色到浅褐色,不黏,稍有绒毛,宽4~7.5(12)cm,边缘薄。菌肉淡黄色,受伤时变为蓝色。菌管直生,菌管层靠近柄部,黄色,伤变蓝色。管口同色,多角形,直径0.5~1mm。菌柄长3~9cm,粗0.5~2.5cm,顶部黄色密被红色小点,伤变蓝色至暗蓝色,中部渐细,具深红色小粒点或呈现红色网纹。孢子印橄榄褐色,近梭形,光滑,(12~15)μm×(4.5~6)μm。管缘和管侧囊体梭形或棒状,(25~60)μm×(5~10)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或混交林地上生长,单生或散生。分布于河北、安徽、江苏等地。

毒性:味很苦。可食用,但仅仅在充分炒熟的情况下食用。

5.6.7 苦粉孢牛肝菌

苦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felleus)又称做苦菌、闹马肝。伞菌目、牛肝菌科、粉孢牛肝菌属(图5-6-16)。

图5-6-16 苦粉孢牛肝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大。菌盖褐色为主,菌盖宽3~18cm,扁半球形,后平展,幼时有细绒毛,后平滑,表面浅土褐色、肉桂色或朽叶色,干,不黏。菌肉白色,味很苦。菌管层在柄之周围凹陷;管口幼时呈白色至浅肉色,后变为浅粉褐色或肉色。菌柄长3~10cm,较粗壮,粗1.5~2.8cm,基部稍膨大,内实,上部常有网纹,浅褐色,下部为深褐色。有明显或不很明显的网纹,内部实心,长3~10cm,粗1.5~2cm。孢子肉粉色,长椭圆形或近纺锤形,光滑,(8.5~11)μm×(4~5)μm。囊状体淡黄色至金黄色,梭形至披针形,(25~75)μm×(3.5~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马尾松或混交林地上单个或成群生长。主要分布于吉林、河北、山西、江苏、湖南、安徽、福建、四川、云南、广东、海南、台湾等地。

毒性:味很苦,不能吃。据文献记载能毒死兔子或豚鼠。

5.6.8 黄粉末牛肝菌

黄粉末牛肝菌(Pulveroboletus ravenelii)又叫做拉氏牛肝菌、黄粉菌。伞菌目、牛肝菌科、牛肝菌属(图5-6-17)。

图5-6-17 黄粉末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盖宽3~7cm,半球形至扁半球形,后渐平展,湿润时稍黏,密被柠檬黄色粉末。菌肉近白色,受伤时变为淡蓝色。菌管层近柄周围凹陷,黄色,老熟后呈棕褐色;管口角形,口径约0.5mm。菌柄长3~9cm,粗1~2.5cm,圆柱形,与菌盖同色或稍浅,表面有柠檬黄色粉末,上部有蛛网环,易消失,内肉充实。孢子印青褐色,孢子平滑,椭圆形,(8~12)μm×(5.5~6)μm。

生态特性:在针叶林、杂木混交林中地上散生。夏季较多,初秋亦有。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毒性:有毒,为神经毒素,不能吃。误食后发病快,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经治疗后可很快恢复。毒鱼试验反应敏感,用一定量的新鲜菌子,破碎后放入养鱼水盆中,半小时后鱼全部死亡。

5.6.9 网孢红牛肝菌

网孢红牛肝菌(Strobilomyces retisporus)又称为蛇麻菌、网孢松塔牛肝菌。伞菌目、松塔牛肝菌科、松塔牛肝菌属(图5-6-18)。

图5-6-18 网孢红牛肝菌图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宽4~12cm,初扁半球形,后稍平展,湿润时黏,土红色,枣红色至紫红色,幼龄有细绒毛,后渐光滑。菌肉淡黄色,菌盖表皮下淡紫红色,伤处微变蓝色。菌管层在柄之周围显著凹陷,离生或近离生;菌管长15~25mm,管孔多角形,直径约1mm,幼近鲜黄色,后变绿黄色。菌柄长5~15cm,粗1~2.5cm,上部黄色中上部分与菌盖同色,向下渐粗,全部具淡黄褐色粗网纹。孢子褐色,椭圆至卵圆形,具网纹,(13~18)μm×(8~10)μm。囊状体瓶状,9~15μm。

生态特性:夏季及秋季在松林,针阔叶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吉林、四川、云南、江苏、广东、安徽等地。

毒性:有毒,不能食。中毒严重者可死亡。

5.6.10 臭黄菇

臭黄菇(Russula foetens)又称做油辣菇、臭辣菇。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图5-6-19)。

图5-6-19 臭黄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宽5~15cm,幼时近球形,后渐扁平至中部稍凹,土黄色或黄褐色,中部色深,呈土褐色,表面有胶质,湿时极黏,边缘有由疣状小点组成的明显条纹。菌肉白色,脆。菌褶白色或稍带朽叶色,与柄弯生至离生,长短基本一致,密,褶间有横脉。菌柄圆形,污白色至浅土黄褐色,长3~9cm,粗1~2.5cm,有时有黄褐色小腺点,初实心,后变空心,基部往往稍细。孢子无色,近球形,直径8~11μm,有刺棱。囊状体纺锤形,(50~70)μm×(7~11)μm。

生态特性:4~9月份在松林和壳斗科植物混交林中地上散生、群生。分布于河北、山西、黑龙江、河南、吉林、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甘肃、西藏、陕西等地。

毒性:鲜时味极麻辣,恶臭。食后半小时即可发病,主要为胃肠炎症状,如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还会精神错乱,头晕眼花,乱说乱唱,严重者则有面部抽搐,牙关紧闭,视力减弱,错觉等。一般病程较短,如经及时治疗,可很快痊愈。但晒干,经浸泡,煮洗后也可食,味道较差。

5.6.11 羊蜡伞

羊蜡伞(Hygrocybe ovina)为伞菌目、蜡伞科、蜡伞属(图5-6-20)。

图5-6-20 羊蜡伞

形态特征:菌盖钝圆锥状,顶部平,宽1.5~5.5cm,初带灰褐色,后灰色,有放射状条纹。菌肉白色,受伤时变红褐色,有臭味。菌褶灰色,受伤时也变为红褐色,弯生近离生,不等长。菌柄长5~8cm,粗0.7~1.8cm,灰白色,中空。孢子近无色,椭圆形,光滑,(8~11)μm×(5~6.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群生。西藏、广东等地分布。

毒性:有刺激性臭味,不能食。

5.6.12 橙黄蜡伞

橙黄蜡伞(Hygrophorus conicus)又称为变黑蜡伞、锥形蜡伞、锥形赤山菌。伞形目、蜡伞科、蜡伞属(图5-6-21)。

图5-6-21 橙黄蜡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宽2~6cm,钝圆形,渐平展而中央凸起,蜡质,光滑,橙黄色至橙红色,老熟后变黑色,边缘常呈波状瓣裂。菌肉淡黄色渐变黑色,薄,脆。菌褶淡橙黄色,稍密至稍稀,长短不一,与柄弯生至近离生,边缘波状。菌柄近圆柱形,长4~10cm,粗0.4~1.2cm,有细条纹,常扭曲并纵向开裂,中空,黄色。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10~14.5)μm×(6~7.5)μm。担子细长,往往是孢子长度的5倍。

生态特性:秋季在针叶林草丛中、河边、草地上单生或群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台湾、福建、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西藏及新疆等地。

毒性:有毒。潜伏期较长,发病时剧烈吐泻,类似霍乱,短期内可引起脱水、休克,甚至死亡。

5.6.13 环纹苦乳菇

环纹苦乳菇(Lactarius insulsus)又称为同心奶浆菌、劣味乳菇。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图5-6-22)。

图5-6-22 环纹苦乳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中等至较大。菌盖宽3~15cm,初扁圆形,边缘内卷,后伸展中央下凹,近漏斗形,表面光滑,稍黏,淡桔红褐色,有明显同心环纹。乳汁白色,不变色。菌肉白色。菌褶初白色,后变黄褐色,较密,长短不一,在基部往往分叉,与柄稍延生。菌柄圆柱形,长1~4.5cm,粗0.6~1.9cm,肉色,内部松软,后变中空。孢子印淡黄色或近无色,有小刺,近球形,8~9μm。无囊状体。

生态特性:6~9月在壳斗林及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地。

毒性:味辛辣、很苦,不能食用,但可作为药用。

5.6.14 红褐乳菇

红褐乳菇(Lactarius rufus)又叫做红乳菇。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图5-6-23)。

图5-6-23 红褐乳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至中等大。菌盖宽3~8cm,初扁半球形,后期平展,中央稍凹处常具乳头状突起,暗红色,或淡红褐色,边缘初内卷,后期平展或略呈波状。菌肉淡红色,薄、乳汁白色,不变色,味辣。菌褶延生,密,长短不一,有时分叉,淡肉桂色或带红色。菌柄圆柱形,长3~8cm,粗0.5~1cm,空心,基部有细绒毛,与菌盖同色。孢子印白色或无色,球形至近球形,有疣,有网纹联结,(6~9)μm×(6.5~8.5)μm。囊状体纺锤形,顶端尖,30μm×6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针叶林、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

毒性:味极苦且辣,有毒。漂洗后食用,仍引起中毒,出现呕吐、头晕等症状。不宜采食。

5.6.15 窝柄黄乳菇

窝柄黄乳菇(Lactarius scrobiculatus)又称为黄乳菇。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图5-6-24)。

图5-6-24 窝柄黄乳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宽5~12cm,初凸形,后渐凹成浅漏斗形,边缘内卷,表面湿润时黏,橙黄色或暗橙色,有软毛密生,中部最为显著,软毛可脱落。菌肉白色,伤变浅黄色,乳汁多,白色,变硫黄色,味苦辣。菌褶直生或稍延生,密,不等长,近柄处往往分叉,污白色至米黄色。菌柄柱形,长3~7cm,粗1.2~3cm,与菌盖同色或稍浅,表面有凹窝,基部有短绒毛,空心。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广椭圆形或近球形,(7.8~9)μm×(6~7.5)μm,有细刺。囊状体近棒形,(38~55)μm×(5~10)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混交林地上和针叶林中地上散生。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江苏、云南、山西、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地。

毒性:有毒,味苦辣,故不宜采食。黑龙江曾有人发生食物中毒,四川和西藏人们均认为是毒菌。

5.6.16 绒白乳菇

绒白乳菇(Lactarius vallereus)又称为石灰菌、绒盖乳菇。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图5-6-25)。

图5-6-25 绒白乳菇

形态学特征: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宽6~17cm,白色,有微毛,不黏,老后米黄色,中央脐形,后下凹至浅漏斗形,无环纹,边缘内卷宗。菌肉白色,较坚硬,乳汁白色,不变色。菌褶暗白色,后带各阶层黄色,稀疏,长短不一,有分叉,狭窄,厚,与柄贴生至短延生。菌柄圆柱形,长3~5cm,粗1~2cm,表面有细绒毛,白色或污白色,上下同大或基部稍小,内肉松软,常常稍偏生。孢子印白色或无色,近于平滑,球形至广椭圆形,(7.5~9)μm×(6.5~7.5)μm。囊状体披针形,(70~95)μm×(5~7)μm。

生态特性:在壳斗马尾松及杂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江苏、云南、山西、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地。

毒性:鲜时味极辛辣,苦,有毒。经浸泡,煮沸后有人食用,但味不好。一般无人采食。

5.6.17 毒红菇

毒红菇(Russula emetica)又称为毒胭脂菌、小红脸菌(四川)、呕吐红菇、棺材盖子(黑龙江)。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宽5~9.5cm,初扁球形,后渐平展,老熟时中部稍下凹,表面光滑,黏,浅粉色至珊瑚红色,边缘色较浅、成熟时有明显条纹。菌肉薄,白色,近表皮处粉红色。菌褶长短基本一致,白色,稍稀,与柄弯生,褶间有横脉。菌柄圆柱形,长4~8cm,粗1~2.3cm,表面光滑,白色或带粉红色,内部松软。孢子印白色或无色,近球形,(7~10)μm×(7~9)μm,有小刺。囊状体披针形,(65~110)μm×(8~14)μm(图5-6-26)。

图5-6-26 毒红菇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群生。分布于河北、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毒性:有强烈辛辣味,含毒。食后潜伏期短,发病快,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严重者还出现面部肌肉抽搐,脉搏加快,体温上升或下降,有的可因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死亡。一般经及时治疗,即能很快痊愈。

小白鼠试验,以每公斤体重用干菌20g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率80%左右。

此菌与可食的红菇相似。区别在于毒红菇菌盖边缘有条纹,而红菇边缘平滑,味不很辣。

5.6.18 疣孢扇菇

疣孢扇菇(Panellus tuberculosporus)又叫做笑菌、斑褶菇、花褶伞、牛屎菌。伞菌目、鬼伞科、花褶伞属(图5-6-27)。

图5-6-27 疣孢扇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小,半球形至钟形,菌盖直径3cm左右,烟灰色至褐色,顶部蛋壳色或稍深。有皱纹或裂纹,干时有光泽,边缘附有菌幕残片,后期残片往往消失。菌肉污白色。菌褶稍密,直生,不等长,灰色,常因孢子不均匀成熟或脱落,出现黑灰相间的花斑。菌柄长可达16cm,粗达0.2~0.6cm,上部有白色粉末,下部浅紫,往往扭曲,内部空心。孢子光滑,黑色,柠檬形,(11~17)μm×(7~12)μm。褶缘囊体近圆柱形或棍棒状。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海拔1950m左右的栎树干的腐朽处及枯桩上单生,或覆瓦状群生。产于河北、江苏、浙江、四川、青海、海南岛等地。

毒性:疣孢扇菇含有一种光盖伞辛(psilocin)的神经毒素,食此菌后,2~6h发病,开始笑而失控,并出现激烈呕吐,数小时不止,大寒大热,目赤眩晕,口中吐沫,狂笑不止,直至悲泣,一天后出现气短、呼吸困难、抽搐昏睡、不省人事,严重者吐血可致死亡。

5.6.19 白霜杯伞

白霜杯伞(Clitocybe dealbata)也称为象牙白陡头。伞菌目、白蘑科、杯伞属(图5-6-28)。

图5-6-28 白霜杯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宽1~3.5cm,初期半球形,后中部稍下凹,有时呈漏斗状。边缘内卷或呈波浪状。表面不黏,白色,风帆黄色或浅灰褐色。菌肉白色或灰白色,薄、稍脆具强烈的淀粉味。菌褶近白色或淡黄白色,长短不一,稍密,与柄近延生。菌柄长2~4cm,粗0.2~0.7cm,白色或近白色,圆柱形,纤维质,内部松软。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光滑,近椭圆形,(3~6)μm×(3.5~4)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山坡草地,林缘草地上群生或丛生。目前仅发现于青海。

毒性:菌体中含大量毒蝇碱,另外含有胃肠道刺激物,中毒后引起恶心、呕吐等症。

5.6.20 赤褶菌

赤褶菌(Rhodophyllus rhodopolius)也称为褐盖粉褶菌。伞菌目、粉褶菌科、粉褶菌属(图5-6-29)。

图5-6-29 赤褶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宽4~9cm,初扁半球形,后平展而中部稍凸,灰褐色、茶褐色,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脆。菌褶弯生,宽,长短不一,初白色,后变粉红色。柄圆柱形,长6~14cm,粗1~1.8cm,直或稍弯曲,纤维质,白色至污白色,表面光滑,内实,基部有时稍粗。孢子淡粉红色,5~6角形,有小尖,(8~10)μm×(7~8)μm。

生态特性:春末至秋末在松林及阔叶林地上散生、群生。分布于吉林、福建、湖南、四川、甘肃、广东、云南、西藏等。

毒性:据文献记载,被注射该菌毒液的豚鼠渐渐死亡,但不能使家兔死亡。可食,但也有记载,中毒出现胃肠炎症状,食后约半小时出现头痛、头昏、耳鸣、嘴唇发麻、四肢无力、心跳加快等。

5.6.21 毛柄白毒伞

毛柄白毒伞(Amanita berkeleyi)也称为毛脚白龙伞。伞菌目、伞菌科、伞菌属(图5-6-30)。

图5-6-30 毛柄白毒伞

形态特征:菌盖宽6~13cm,幼时蛋形至钟形,后渐扁半球形,表面湿润时黏,白色,上有大块污白色外菌幕碎片残留,边缘无条纹。菌肉白色。菌褶宽,白色,与柄离生,密。菌柄圆柱形,长8~14cm,粗1.2~2.2cm,表面有粉状鳞片,与菌盖同色基部稍膨大。菌褶生柄之上部,白色,膜质,易脱落。菌托白色,苞状。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卵圆形,光滑,(8~10.5)μm×(6~8.5)μm。

生态特性:春末、夏季在针叶林中地上单生、散生。分布于云南等地。

毒性:极毒。含有毒肽或毒伞肽。中毒症状同白毒伞,属于肝损害型,中毒者死亡率高。

5.6.22 橙红毒伞

橙红毒伞(Amanita bingensis)也称为橙红鹅膏。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31)。

图5-6-31 橙红毒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橙红或橘红色。菌盖宽1~4cm,初凸形,后渐平展,橘红色,表面具橙黄色粉末或小疣,中央厚,边缘稍呈灰白色,且较薄,并有清楚的条纹。菌肉橘红色。菌褶白色,褶片宽,稍密,与柄离生。菌柄长2~8cm,粗0.5~0.8cm,向上稍细,基部膨大,顶端白色,中下部分浅柠檬黄色、表面有棉絮状小鳞片,中空。菌环与菌柄同色,易脱落。菌托橙黄色,边缘开裂,表面被粉末。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卵圆形,(6~8)μm×(5~6)μm。

生态特性:夏季生于栲树下地上。目前仅知道分布在云南、广东等。

毒性:含甲酚类化合物,食后引起胃肠道反应,中毒严重时可致死。

5.6.23 块鳞青毒伞

块鳞青毒伞(Amanita excelsa)也称为黑芝麻菌、青鹅膏。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32)。

图5-6-32 块鳞青毒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宽5~13cm,初扁半球形,后平展;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褐色,湿润时黏,有易脱落的棕灰色块状小鳞片,边缘无条纹。菌肉白色,较薄。菌褶与柄离生,白色,稍密,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8~14cm,粗0.8~2cm,近白色,环以下有灰色毛状鳞片,形成花纹,基部膨大呈球形。菌环生柄之上部,膜质,下垂,上面白色,下面灰色。菌托早消失,仅在柄基部留存1~2圈隐约可见的灰白色环带。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光滑、宽椭圆形,(8~9.6)μm×(6~7.5)μm。

生态特性:春末至初夏在松、杂木混交林及阔叶林中地上单生。

毒性:极毒,毒素不明。毒性与豹斑鹅膏菌毒相似。形态特征与块鳞鹅膏菌、角鳞灰鹅膏菌相似,应注意这几种毒菌。食后除有胃肠炎症状外,主要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5.6.24 毒蝇伞

毒蝇伞(Amanita muscaria)也叫做毒蝇菌、蛤蟆菌。伞菌目、鹅膏科、鹅膏属(图5-6-33)。

图5-6-33 毒蝇伞

形态特征:菌盖宽6~20cm,幼时半球形,后渐平展,表面黏,鲜红色至橙红色,上有白色,淡白色鳞片或疣,边缘有短条纹。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至淡黄白色,密,不等长,边缘整齐或稍带絮状物,向下渐粗,基部膨大呈球形,有数轮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组成的菌托。菌环大而厚,白色或微带黄色,生菌柄的上部,平滑或带絮状物。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宽卵圆形,光滑,内含油滴,(9~11.5)μm×(7~8.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群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四川、西藏、云南等地。

毒性:有毒。几个世纪以来,毒蝇碱一直被用作麻醉药和致幻剂而不作为食物。食用毒蝇蕈后能产生异常和长时间的欣快感,并产生视听的幻觉。除毒蝇蕈外,裸伞属和光盖伞属也可产生嗜神经毒素。食用毒蝇蕈的个体的神经病学症状是变化的,症状通常是在摄入一小时左右时出现,产生与酒醉相似的症状,出现意识模糊、狂言谵语、手舞足蹈、视物体色泽变异、幻觉屡现、呼吸困难或牙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轻者数小时可恢复,重者可导致死亡。毒蝇蕈的麻醉/致幻效果的相关物质是羟色胺类化合物,含毒蝇碱(muscarine)(2-甲基-3-羟基-5-三甲基铵四呋喃氮盐)、异鹅膏胺(muscimol)、异鹅膏氨酸(mucazone)、豹斑毒伞素(pantherin)、毒蝇母(muxcimol)和鹅膏氨酸(Ibotenicacid)。毒蝇伞的其他一些毒性成分如毒蝇母,它很小的剂量(0.01mg/kg)即可降低血压。这类物质和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有比较近似的结构,因此具有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某些活性。5-羟胺是主要的神经递质,当脑内的5-羟色胺过多时可出现幻觉。毒蝇碱像乙酰胆碱一样作用于平滑肌和腺体细胞上的毒蝇碱受体。

毒蝇碱致麻痹效果通常很低,其中症状在摄入30min后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外,还出现神经错乱、出汗、发冷、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等症状。中毒后及时用阿托品疗效很好。毒蝇蕈碱中毒的反应因为个体的敏感性而不所不同,环境和遗传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

5.6.25 毒伞

毒伞(Amanita phalloides)也称为瓢蕈、毒鹅膏、绿帽菌、蒜叶菌。伞菌目、鹅膏科、鹅膏属(图5-6-34)。

图5-6-34 毒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宽5~15cm,表面光滑,边缘无条纹,幼时呈鸡蛋形至钟形,成熟时平展,颜色多变,有烟灰褐色、棕褐色、浅灰色等不等,湿时或雨后稍黏,表面有光泽,有不明显的放射状隐条纹。菌肉白色,稍厚。菌褶与柄离生,白色,密。菌柄圆柱形,长8~18cm,粗1~2.5cm,向下稍粗,表面光滑或有纤毛,白色脆,内部松软,中空。菌环大,白色,膜质,下垂,环上有纵条纹。菌托白色至污白色,苞状,大。菌环白色,生于菌柄的上部。孢子印白色或无色,近球形或卵圆形,(8~11)μm×(6.5~7.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及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毒性:主要毒性物质是几个环肽化合物,即毒伞素(Phalloidins)和α-鹅膏蕈碱(α-Amanitin),毒伞含有α-毒伞肽(α-amatoxins)、β-毒伞肽(β-amatoxins)等多种毒肽类(phallotoxins)毒素。有人证明这些环状肽是更复杂的多糖成分的一些片段。这个多糖物质的分子量约为60000u,用温和的溶剂可将其从毒伞中提取出来,对提取物用强酸和碱处理可解离出毒伞素和α-鹅膏蕈碱。鹅膏蕈碱对人和小鼠的致死量为0.1mg/kg,经口或经静脉给毒均可中毒。毒伞素在经静脉给予时具有剧毒,与鹅膏碱毒性相当,而口服毒性甚低,仅为鹅膏蕈碱的1/20。α-鹅膏蕈碱引起中毒的原因是它专一抑制肝细胞mRNA合成的关键酶——RNA聚合酶的活性,终止了核糖体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可导致严重的肝损伤。同时α-鹅膏蕈碱也破坏了肾的卷曲小管,使肾不能有效地滤过血中的有毒物质。

食用毒伞数小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发病初期以胃肠道病症为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此后一两天似乎病愈,实际上毒素进一步损害肝、肾、心脏、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这时患者以为病愈,也可以活动。但接着病情很快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谵语、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痉挛。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肝、肾细胞损害,黄胆,急性肝炎,肝肿大及肝萎缩,最后昏迷。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甚至100%。毒伞的毒伞素与初期的胃肠中毒过程相关。如果一个成年人食用了两个以上的毒伞而没有采取措施解毒,很容易引起中毒死亡。即使在这一段时间能够存活,也很可能死于后继的毒性效应。食用毒伞死亡的原因是严重的肝、肾损伤。有人用毒伞的浸煮液作农药,可毒杀蜘蛛。

毒伞中毒的有效解毒剂是细胞色素C。动物实验表明,细胞色素C可有效缓解毒伞中毒的症状,尽管这一过程的机理仍然不清楚,但在临床上发现用细胞色素C可有效提高毒伞中毒者的存活率(超过了50%)。

5.6.26 豹斑毒伞

豹斑毒伞(Amanita pantherina)也称为白芝麻菌、满天星、麻母鸡。伞菌目、鹅膏科、鹅膏属(图5-6-35)。

图5-6-35 豹斑毒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宽3.5~14cm,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稍隆起至中央稍凹;表面湿时稍黏,黄褐色,浅酱褐色至棕褐色,边缘色浅,有明显条纹,盖上附着白色块状或角状鳞片。菌肉薄,白色。菌褶白色,稍密,与柄离生。菌柄白色,圆柱形,长5~17cm,粗0.5~2.5cm,向下稍粗,基部膨大成荸荠状,空心。菌环白色,膜质,生柄之中部或中下部,下垂,易脱落。菌托白色,粉质,易脱落,仅在基部留存圈状环带。菌环一般生长在中下部。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光滑、广椭圆形,(9~12)μm×(8~9)μm。

生态特性:5~8月在青杠林、马尾松林、杂木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散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等地。

毒性:含有毒蝇碱和毒肽(phallotoxins),极毒。食后半小时至6h发病,出现呕吐、腹泻、流泪、流涎、瞳孔缩小、脉搏减慢而不规则、呼吸障碍、四肢发冷等症状,中毒严重时出现幻视、谵语、抽搐,昏迷,甚至还有肝损害和出血现象。

5.6.27 朱红盖伞

朱红盖伞(Amanita rubrovolvata)别名:红苞假鹅膏、红托鹅膏菌。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36)。

图5-6-36 朱红盖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宽2~3.5cm,初半球形,后扁半球形至平展,朱红色,边缘略呈橘黄色。表面有朱红色粉末状疣。菌肉浅黄色,菌褶白色,褶片宽2~3mm,长短不一,稍密,与柄弯生或近离生。菌柄圆柱形,长4.5~11cm,粗0.4~0.6cm,表面被黄色或黄红色粉状鳞片,基部膨大呈圆头状。菌环生于柄之中上部,膜质。菌托易脱落,仅在柄基部残留红色环状物数点。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平滑,球形或近球形,(7~8.5)μm×(6~7.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松林、杂木混交林中地上散生。分布于湖北、云南、四川等地。

毒性:毒性不明。云南和日本均认为有毒。

5.6.28 土红粉盖伞

土红粉盖伞(Amanita rufoferruginea)又名土红鹅膏菌。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37)。

图5-6-37 土红粉盖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至中等。菌盖宽3~9cm,初半球形,后平展,表面被红色粉末,幼时土红、橘红或锈褐色,老熟后颜色变化不均,边缘部分呈淡褐色至污白色,有粉状鳞片,边缘具条纹。菌肉白色,有清香气味。菌褶与柄弯生或近离生,白色,长短不一,稍密,褶片宽约4~5mm。菌柄长3~17cm,粗0.8~1.5cm,向下渐粗,基部膨大近球形,与菌盖同色或稍淡,上部有橘红色或雄黄色粉末状小鳞片,中空。菌环薄,膜质,易脱落,肉色或土黄色,有条纹。菌托易消失,或碎断成几圈粉质残片。孢子印白色或无色或略带黄色,内有小颗粒和一大油滴,近球形或宽椭圆形,(7.5~10)μm×(6.5~9)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针叶林中草地上单生或散生。此种发现于日本,我国见于湖南、福建、广西等。

毒性:有毒,能毒死苍蝇。在菌子产地无人采食。

5.6.29 角鳞灰伞

角鳞灰伞(Amanita spissacea)也称为黑芝麻菌,油麻菌(广西)、麻子菌(四川)、角鳞灰鹅膏菌。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生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全体灰色至灰褐色。菌盖宽3~9cm,初半球形,后扁半球形渐平展,灰色或灰褐色,稍有丝光,表面有很多黑色角锥状或颗粒状鳞片,干燥时鳞片往往密集在一起似块状;湿时稍黏,边缘平滑或有不明显条纹。菌肉白色,薄。菌褶白色,稍密,与柄离生。菌柄长4~10cm,粗1~2cm,菌环以上白色或灰白色,并有纤毛状鳞片,有时有花纹,基部膨大。菌环生于柄的上部,下垂,折色,膜质,有条纹。菌托由数嵯黑色颗粒组成。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平滑,宽椭圆形,(7~9)μm×(5~7)μm(图5-6-38)。

图5-6-38 角鳞灰伞

生态特性:春末至夏末在马尾松及杂木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河南、四川、云南等地。

毒性:有毒,为神经毒素。食后发病快,出现恶心、头晕、神志不清、谵言、幻视、昏睡等症状。病程较短,1~2d后可恢复清醒,但有腿脚疼痛、行动不便等现象。经小白鼠试验有毒,按每千克体重干菌33g的提取液腹腔内注射,死亡率60%左右。

5.6.30 纹缘毒伞

纹缘毒伞(Amanita spreta)也称为鞘苞鹅膏、散展鹅膏、条缘毒伞、纹缘鹅膏。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白色。菌盖7~12cm,初期卵形条纹,后渐呈凸形至平展,表面稍黏,光滑,边缘有条纹,灰褐色。菌肉白色,松软。菌褶白色,长短不一,稍稀,与柄弯生。菌柄近圆柱形,长7~16cm,粗1~1.8cm,向上稍细,表面白色或近白色,菌环以下常有灰色、易脱落的鳞片;内部松软,后中空。菌环生于柄之上部,膜质,薄,白色。菌托白色,稍厚,杯状,不易脱落。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光滑,椭圆形,(9~12)μm×(6~8)μm(图5-6-39)。

图5-6-39 纹缘毒伞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散生。分布于四川、江苏、安徽、湖南、湖北、陕西、广东等。

毒性:含有毒肽(phallotoxins)和少量红细胞溶解素。1986年曾在四川有的地区发生严重中毒事例,误食后重者可死亡。外形与极毒的白毒鹅膏菌相似,此种边缘有条纹,又与白托鹅膏菌近似,但这后种无菌环,无毒可食。野外采食蘑菇时需加注意,以防误采误食而中毒。

5.6.31 白毒伞

白毒伞(Amanita verna)也称为白罗伞、白蜡克、白龙伞、白洛克、春生鹅膏、白鹅膏。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菌盖宽6~12cm,幼时呈鸡蛋形至钟形,后平展稍凸或扁平,纯白色,表面光滑,湿润时稍黏,边缘无条纹。菌褶肉色,稍厚。菌褶与柄离生,白色,密,长短不一,褶片较宽。菌柄圆柱形,长9~12cm,粗1~2.5cm,白色,向下渐粗,基部呈球形膨大。菌环大,位柄之上部,膜质,白色,下垂,上有不明显条纹。菌托白色,肥厚成苞状。孢子印白无色,光滑,近球形,(8~12)μm×(8~10)μm(图5-6-40)。

图5-6-40 白毒伞

生态特性:夏季初秋在杂木林中地上单生、散生或群生。白毒伞分布较广,河北、吉林、江苏、福建、安徽、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山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毒性:极毒。此菌含环肽结构式毒物。分毒肽类(phallotoxins)和毒伞肽类(amatoxins)两类。前者至少有7种已被鉴定,其作用速度快,给大鼠或小鼠大剂量时,1~2h内可致死;后者已被鉴定的有8种物质,其中5种是已知的致死率最高的毒物之一,对人的致死量小于0.1mg/kg体重。中毒后的病人其肝、肾组织细胞均有囊胞形成损害。毒物抑制细胞核RNA多聚酶B的活性、干扰转录过程,虽然核的DNA含量不变,但RNA含量迅速降低,接着造成细胞坏死、阻止细胞再生。出现肝的类似于“急性黄色肝萎缩”的坏死、肾坏死等。死亡率高达60%~95%。

这种毒菌很容易和可食的橙盖伞(Amanita caesarea var.alba)白色变种或与可食白托柄菇(Amanita nivalis)相混。但后两种菌盖边缘有条纹,而白毒伞菌盖边缘无条纹。采食时要特别注意鉴别。

另外这种毒菌在幼时也很容易与可食的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相混。后者没有菌托,应注意鉴别。

5.6.32 角鳞毒伞

角鳞毒伞(Amanita vittadinii)也称为白鳞粗柄伞、白鳞粗柄鹅膏菌。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41)。

图5-6-41 角鳞毒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白色。菌盖宽5~15cm,初半球形,后平展,褐白色,灰褐色,中部色较深,上有显著的角锥形或颗粒状鳞片,边缘无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离生,白色或乳黄色,密,长短不一,褶片较宽。菌柄柱状,长7~18cm,粗1~2.5cm,向下渐粗,基部膨大呈倒卵球形,菌环以上灰白色,环以下满被有纤毛状细鳞片。菌环生于柄上部,下垂,易脱落。菌托易脱落,仅在柄基部留存1~3圈灰色粒状物。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平滑,广椭圆形或近球形,(8~10.5)μm×(7.5~9)μm。

生态特性:春末至夏末在松林、杂木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散生。分布于四川、湖南、台湾、广东、海南等。

毒性:有毒。食后12~24h发病,初为胃肠炎症状,继而出现心悸、气紧、肝大、黄疸、血尿、少尿等心、肝、肾内脏受损害的临床表现,死亡率较高。曾在四川等地发生数人中毒。

5.6.33 橘黄裸伞

橘黄裸伞(Gymnopilus spectabiles)也叫做红环锈伞、橘黄裸伞、大笑菌。伞菌目、丝膜菌科、裸伞属(图5-6-42)。

图5-6-42 橘黄裸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宽3~8.5cm,扁半球形,后平展,不黏,褐黄色。橙黄色至橘红色,中部有枣红色鳞片,边缘平滑。菌肉黄色,味苦。菌褶直生、蜜黄色,后变锈色。菌柄长3~10cm,粗0.4~1cm,柱形或基部稍膨大,实心,朽叶色。菌环生在菌柄的上部或顶部,黄色,膜质,易脱落。孢子印锈褐色;孢子锈色,椭圆形或宽椭圆形,表面粗糙,(6~8)μm×(4~5)μm。褶缘囊体呈瓶状,(20~35)μm×(5.5~8)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节在树皮或腐木上群生至丛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福建、湖南、广西、云南、海南、西藏等地。

毒性:味苦、有毒。误食后会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手舞足蹈、狂笑、行动不稳、形似酒醉、意识障碍等。中毒严重者会引起死亡。

5.6.34 红鳞花边伞

红鳞花边伞(Hypholoma cinabarinum)也叫做牛屎菌。伞菌目、鬼伞科、花边伞属(图5-6-43)。

图5-6-43 红磷花边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至中等。菌盖宽2.5~10cm,幼时钟形,渐扁半球形,最后扁平,中央稍凸,表面密被橙黄色绒毛状反卷的鳞片,后退为黄色或土黄色,菌盖边缘有垂膜。菌肉白色,老熟时变为浅褐色。菌褶深弯生,近离生,密,灰褐色至近黑色,边缘稍带白色。菌柄圆柱形,长3.5~10cm,粗0.5~1.1cm,与菌盖同色,表面覆有绒毛状反卷鳞片,内部松软,后变中空,基部稍膨大孢子灰褐色,卵圆形,光滑,(5~7)μm×(3.5~4.5)μm。无囊状体。

生态特性:5~9月在林中地上单生、散生。

毒性:有毒。食后引起“胃肠炎型”中毒。

5.6.35 大毒粘滑菇

大毒粘滑菇(Hebeloma crustuliniforme)也称为大毒滑锈伞。伞菌目、丝膜菌科、滑锈伞属(图5-6-44)。

图5-6-44 大毒粘滑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光滑,黏。菌盖肉质,扁平球形,后平展或顶部稍凸起,宽5~10cm,淡土黄色,中部色较深,黏滑。菌肉白色,或污白色。菌褶密,窄,直生或弯生,初期污白色,后变为土黄色至褐色。菌柄近白色,圆柱形,基部稍膨大,长5~10cm,粗1~2cm。内部松软后变中空,上部有白颗粒状鳞片。孢子锈色或孢子淡锈色,不等边椭圆形,有微细麻点或近光滑,内含一个大油滴,(10~13)μm×(5.5~7.5)μm。褶缘囊体无色,圆柱形,(35~50)μm×8μm。

生态特性:秋季在混交林中地上散生、群生。分布于河北、吉林、新疆、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地。

毒性:含有毒蝇碱及胃肠道刺激物等毒素。中毒后主要产生胃肠炎等症状。食后约半小时发病,沉睡,随后因腹痛,腹泻而苏醒,一两天内恢复正常。

5.6.36 簇生沿丝伞

簇生沿丝伞(Naematoloma fasciculare)也称为簇生黄韧伞、毒韧黑伞、黄香杏(河南)、包谷菌(四川)。伞菌目、球盖菇科、韧伞属。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黄色。菌盖宽2~5cm,初半球形,后扁半球形至平展,柠檬色至硫黄色,中央带橙褐色,表面光滑,不黏。菌肉黄色,味苦。菌褶黄色,青黄色,老后暗青褐色,密,不等长,直生至弯生。菌柄长3~9cm,粗0.2~0.7cm,弯曲,黄色,纤维质,中空。孢子印紫褐色,光滑,椭圆形至卵圆形,(6~8)μm×(3.5~4.5)μm,囊状体为金黄囊体,近棒形,顶端有细尖,(26~42)μm×(7~11)μm;褶缘囊体,(25~35)μm×(7~9)μm(图5-6-45)。

图5-6-45 簇生沿丝伞

生态特性:针叶树的倒木、腐木桩上丛生或簇生,春~秋季。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山西、台湾、香港、广东、广西、湖南、河南、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等地。

毒性:据资料报道小白鼠急性毒性实验证明有毒。此菌味虽苦,但也有人采食,食用前用水浸泡或煮后浸水多次。也曾发生中毒,主要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病症,严重者会引起死亡。在日本视为猛毒类毒菌。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抑制率为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90%。

5.6.37 亚黄色锈伞

亚黄色锈伞(Inocybe cookei)也称为柯克氏毛锈伞、亚黄丝盖伞。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图5-6-46)。

图5-6-46 亚黄色锈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宽2~4cm,初钟形,后扁半球形,平展或中凸,表面不黏,草黄色,中央黄褐色,有丝状纤毛,表皮常呈辐射状条裂。菌肉薄,近白色。菌褶与柄弯生,稍密,褶片中部稍宽,灰锈色。菌柄圆柱形,长3~7cm,粗0.3~0.6cm,表面有纤毛及纵纹,与菌盖同色,内实。孢子印土褐淡锈色,光滑,椭圆形,(8.5~10.5)μm×(6~7)μm。褶缘囊体近宽棒状,(21~38)μm×(10~15)μm。

生态特性:6~9月在阔叶林中地上散生。分布于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毒性:有毒。食后12~24h发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继而出现肝区疼痛、肝肿大、抽搐,昏迷而导致死亡。

5.6.38 钟形斑褶伞

钟形斑褶伞(Panaeolus campanulatus)也称为花褶菌、粪菌、笑菌、舞菌。伞菌目、鬼伞科、花褶伞属(图5-6-47)。

图5-6-47 钟形斑褶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小,菌盖宽1.5~3.5cm,初圆锥形至钟形,后扁半球形,中央稍凸,光滑,湿时稍黏,稍有光泽,表面蛋壳色、淡赤褐色,边缘色较淡,干时有不规则龟裂,边缘常有菌幕残片。菌肉薄,与菌盖同色。菌褶稍密、直生、有灰黑色花斑,褶缘白色。菌柄柱形,长6~10cm,粗0.2~0.4cm,上部有纵纹,与菌盖同色,空心。孢子印黑色,光滑,柠檬形,(14~16)μm×(9~11)μm。褶缘囊体圆柱形,常弯曲,(35~40)μm×(7~8)μm。

生态特性:春季至秋季在粪上或草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河北、山西、吉林、四川、甘肃、广东、云南、西藏等地。

毒性:有毒,含光盖伞辛,也有记载含毒蝇碱,5-羟色胺(serotonin)等生物碱。食后发病快,潜伏期为1~6h,会出现精神异常,瞳孔放大,唱歌跳舞,大声狂笑症状或产生幻觉,有的则说话困难或昏睡不醒,大笑及幻觉反应。

5.6.39 紧缩斑褶伞

紧缩斑褶伞(Panaeolus sphinctrinus)为伞菌目、鬼伞科、花褶伞属(图5-6-48)。

图5-6-48 紧缩斑褶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直径2~4cm,初期锥形近卵圆形,后近钟形,顶部稍凸,浅灰褐色,暗灰色,潮湿时色更深,中部暗褐色,表面光滑,干时有裂片,边缘往往附有白色或污白色菌幕残片。菌肉薄,淡灰色。菌褶直生,初期灰色后变黑色,褶沿白色絮状。菌柄细长柱形,顶部灰白色,有条纹,下部带红褐色,长6~12cm,粗0.2~0.3cm,内部空心。孢子印黑近似柠檬形或黑色,光滑,(13~19)μm×(9~12)μm。有褶缘囊体。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生于牧场或林中牛马粪上,单个或群生一起。分布于香港、台湾、新疆、四川、甘肃、陕西、云南、福建等地。

毒性:有毒不可食用,含有羟色胺(serotonin)等毒素。

5.6.40 深红鬼笔

深红鬼笔(Phallus rubicundus)也称为红鬼笔。鬼笔目、鬼笔科、鬼笔属(图5-6-49)。

图5-6-49 深红鬼笔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或较大,子实体高8~18cm;基部有白色菌托,有时略带粉红色,鞘状,基底有白色根状菌丝。菌盖钟形,高1.5~3cm,宽1~1.7cm,淡红色至橘红色,有皱纹,上有胶质及灰色或灰黑色并发恶臭的孢体;顶端平,红色,有穿孔。柄中空,疏松,脆弱,具海绵状小孔,上部橘红色至深红色,向下色渐变浅为淡红至白色,柄长6.5~15cm,基部粗1.1~1.6cm,向上渐细。孢子近无色,椭圆形,(3.5~4.5)μm×(2~2.2)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菜园、屋旁、路边、竹林等地上成群生长,多生长在腐殖质多的地方。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湖南、河南、湖北、香港、西藏、陕西、新疆、甘肃、河北、辽宁、黑龙江等地。

毒性:有毒。

5.6.41 鹿花菌

鹿花菌(Gyromitra esculenta)也称为胶脑菌、河豚菌(黑龙江)、鹿花蕈。盘菌目,马鞍菌科,鹿花菌属(图5-6-50)。

图5-6-50 鹿花菌

形态特征:子囊果中等大。菌盖呈不规则形,宽3~10cm,高3.5~10.5cm,初红褐色,后逐渐变成咖啡色到黑褐色,里面污白色,表面有细绒毛,扭曲成脑沟状,下缘大略分为3~5部分边接菌柄上。菌肉薄,蜡质,很脆。菌柄长4~7cm,粗1.2~2cm,灰白色至浅黄色,有细绒毛,具折襞,肿瘤状凸起和凹槽,初髓质,后变中空。子囊长形,孢子单行排列,无色,椭圆形,(18~22)μm×(8~10)μm。侧丝二叉分枝,有横隔,顶端膨大并有色。

生态特性:春秋季在林中地上、道旁单生或群生。分布于黑龙江、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毒性:该菌含马鞍菌酸(hevellic acid),孢子中含胶脑素(gyromitrin),可使红细胞大量破坏,很快出现急性贫血、黄疸、血蛋白尿及肝脏、脾脏肿大等溶血型中毒症状。一般发病较慢,潜伏期为6~12h,初期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病症。据文献记载有人采食后觉得味美,无中毒现象,但也有人吃了中毒致死。最好不采食。

5.6.42 胶陀螺

胶陀螺(Bulgaria inguinans)又名猪咀蘑、木海参、木海螺。蜡钉菌目、胶陀螺科、胶陀螺属(图5-6-51)。

图5-6-51 胶陀螺

形态特征:子囊盘较小,黑褐色,形状似陀螺又像猪咀。木生,菌体直径1~4cm,高2~3cm,质地柔软而具弹性。除上表面光滑外其他部分密被簇生短绒毛。子囊近棒状,(35~40)μm×(3~3.5)μm,内有孢子4~8个。孢子卵圆形、近棱形或肾脏形,[10~12(15)]μm×(5.4~7.6)μm。侧丝细长,线形,顶端稍弯曲,浅褐色。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桦树、柞木等阔叶树的树皮缝隙处成群或成丛生长。分布于吉林、河北、河南、辽宁、四川、甘肃、云南等。

毒型:有人采食,但有人食后中毒,发病率达35%。属日光过敏性皮炎型症状。潜伏期较长,食后3h发病,一般在1~2d内发病。开始多感到面部肌肉抽搐,火烧样发热,手指和脚趾疼痛,严重者皮肤出现颗粒状斑点,针刺般疼痛,皮肤发痒难忍。在日光下越重。经4~5d后渐好转,病程长者可达15d。发病过程中伴有轻度恶心,呕吐,其毒素属光过敏物质卟啉(porphyrins),故经光照后产生过敏反应。一般用抗组胺药物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脱敏药物效果良好。

5.6.43 软盘菌

软盘菌(Mollisiasp.)为伞菌目,软盘菌科,软盘菌属(图5-6-52)。

图5-6-52 软盘菌

形态特征:菌体小,黑色,浅盘状或浅杯状,数个聚集在一起,具有很短的菌柄。菌盖直径2~3.5cm,个体大者边缘近波状,上表面光滑,下表面粗糙并有棱纹,湿润时具弹性,干燥后质硬。味略苦涩。子囊细长,(43~48)μm×(3~4)μm,内有8个近(3~48)μm×(3~4)μm。侧丝细长,顶部弯曲,无色。

生态特性:在桦栎树腐木上成丛或成簇生长。

毒性:中毒属于日光过敏性皮炎症。一般食后约3h发病,出现手、脚趾发痒、脸面红肿,灼烧般疼痛。有的形成水肿和水泡,嘴唇肿胀并外翻。凡漏光部位及直接日光照射时病症严重,发病率高可达80%。

5.6.44 鳞柄白毒伞

鳞柄白毒伞(Amanita virosa)又名毒鹅膏、帽菌、鬼笔鹅膏、蒜叶菌、高把菌、毒伞。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特征:菌体白色,菌盖中央略为凸起,菌柄有鳞片。

形态: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宽6~15cm,圆锥形至钟形,后平展,中央凸起,湿时表面有黏性,干时有光泽。白色,有时中央略带黄色,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密。菌柄长8~14cm、粗1~1.2cm,白色,有显著鳞片、近柱形。基部膨大呈球状。菌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下垂,不易脱落。菌托白色,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或无色,平滑,7~10μm(图5-6-53)。

图5-6-53 鳞柄白毒伞

夏秋季在板栗树下或杂木林中地上,单生至散生。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毒性:此菌极毒,幼小菌体毒性更大。该菌含有毒肽(phallotoxing)和毒伞肽(anatoxins)两大类毒素。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h左右。发病初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此后1~2d症状减轻,似乎病愈,患者也可以活动,但实际上毒素进一步损害肝、肾、心脏、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着病情很快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谵语、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痉挛。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肝、肾细胞损害,黄胆,急性肝炎,肝肿大及肝萎缩,最后昏迷。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甚至100%。

5.6.45 赭鹿花菌

赭鹿花菌(Gyromitra infula)又名赭马鞍菌。盘菌目,马鞍菌科,鹿花菌属(图5-6-54)。

图5-6-54 赭鹿花菌

形态特征:菌体较大,菌盖呈马鞍形,表面往往多皱。粗糙,褐色或红褐色。菌盖直径5~8cm,粗1~2cm。子囊圆柱形,(165~220)μm×(12~15)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或上部双行,椭圆形,近无色,[16~20(27)]μm×(8~10)μm。侧丝浅褐色,顶端膨大,具分隔及少数分枝,粗9~10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云杉、冷杉或松林地上或腐木上单个生长,或成群生长。分布于吉林、山西、甘肃、新疆、四川、黑龙江、青海、西藏等地。

毒性:此种毒素与鹿花菌相同,中毒表现为溶血性症状。

5.6.46 肋状皱盘菌

肋状皱盘菌(Disciotis venosa)为盘菌目、盘菌科、皱盘菌属(图5-6-55)。

图5-6-55 肋状皱盘菌

形态特征:子囊盘中等或较大,呈盘状,褐色,有肋状皱纹。子囊盘直径8~[15(20)]cm,浅盘状,开始边缘向内卷,然后展开或波状,暗褐色,肋脉隆起,子囊盘下面苍白有绒毛。菌柄很短且有沟槽。菌肉质地易碎,子囊320~20μm。孢子宽椭圆形,(19~25)μm×(12~15)μm,光滑,近无色。

生态特性:春季和夏季在草地或森林地上生长。分布四川、西藏等地。

毒性:此种虽可食,味也较好,但在生吃或加工不充分熟的情况下,会引起中毒。

5.6.47 粉红丛枝菌

粉红丛枝菌(Ramaria formosa)又名珊瑚菌、扫帚菌、刷把菌(四川)、则梭梭(西藏)。多孔菌目、珊瑚菌科、珊瑚菌属(图5-6-56)。

图5-6-56 粉红丛枝菌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浅粉红色或肉粉色,整个菌体是由基部分出许多分枝组成,形状似海洋里的珊瑚,不过容易破碎。菌体高达10~15cm,宽5~10cm,当干燥后呈浅粉灰色。每个分枝多次分枝分叉,小枝顶端叉状或齿状。菌肉白色。孢子椭圆形,无色,表面粗糙很少光滑,(8~15)μm×(4~6)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地上成群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

毒性:可将此菌煮沸、浸泡冲洗后食用。但往往发生中毒,产生比较严重的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故不宜采用。

5.6.48 月夜菌

月夜菌(Lampteromyces japonicus)别名:月光菌、毒策尔(东北)、日本发光侧耳。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图5-6-57)。

图5-6-57 月夜菌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至较大,菌盖扁平,菌褶在晚上发荧光。菌盖直径3~10cm,大者达27cm,幼时盖表面肉桂色或黄色,后呈暗紫色或紫褐色。菌肉污白色。菌褶污白色,不等长。菌柄很短,具菌环,剖开菌柄后靠近基部的菌肉中有一块暗紫色斑。孢子印白色并稍带紫色,近圆球形,光滑,10~16μm。

生态特性:秋季多在槭树等阔叶树倒木上生长,往往数个菌体重叠生长在一起。

毒性:极毒,在日本中毒较多,食后1h后发病,除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病症外,还有眩晕、沉闷、呼吸缓慢、心音及脉弱,嗜睡,严重者引起死亡。原发现于日本,近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发现。1985年在福建省泰宁县发生有21人误食月夜菌出现中毒事件。

5.6.49 褐鳞环柄菇

褐鳞环柄菇(Lepiota helveola)又名褐鳞小伞菌。伞菌目、蘑菇科、环柄菇属(图5-6-58)。

图5-6-58 褐鳞环柄菇

形态特征:菌体小,菌盖表面密集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菌盖肉质,宽1~5cm,赭黄色带粉红肉色,初凸圆形,后扁平,中央稍突起,表面裂成红褐色或褐色平伏小鳞片,边缘内卷有棉絮状纤毛。菌肉白色,薄。菌褶离生,初白色,后稍带黄色,密,中宽,褶缘稍粗糙。菌柄白带粉红色,长1cm,粗0.3~0.7cm,中空,基部稍膨大。菌环白,易脱落。孢子印白色,椭圆形,平滑,(5~9)μm×(3.5~5)μm。有淡蘑菇香味。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多在林中、林缘草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北京、河北、江苏、云南、青海、西藏等地。

毒性:子实体虽小,此菌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曾在上海、天津、河北等地区发生中毒事例。食后一般发病慢,潜伏期15~20h,最长的约30h。有时发病快,食后不到半小时即发生强烈的胃肠道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以后似乎病愈,约一天以内无明显症状,即为假愈期。实际上正是侵害内脏器官期,出现肝肿大或萎缩(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黄疸、心肌炎、皮下出血、肝昏迷等。再后为精神症状期。严重者烦躁不安,昏迷不醒,最后抽搐,休克而死。因此这种毒蘑菇中毒属于“肝损害型”,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5.6.50 发光脐菇

发光脐菇(Omphalotus olearius)又名橄榄杯伞、毒徒头、奥尔类脐菇。伞菌目、白蘑科、类脐菇属(图5-6-59)。

图5-6-59 发光脐菇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橙黄或橙褐色。菌盖直径6~14cm,漏斗状。菌褶窄而密,金黄色或橙色,晚上会发光,明显延生。菌柄一般细长,靠近基部渐变细,颜色同菌盖,长5~18cm,粗0.5~2.2cm。孢子印白色带黄,球形至卵圆形,表面光滑,(5~7)μm×(5~6)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橄榄树、橡树的基部成簇生长。分布于山西、云南等地。

毒性:含有胃肠刺激物,也有报道其含麦斯松等毒素。不宜食用。

5.6.51 栎金钱菌

栎金钱菌(Collybia dryophila)又名干褶金钱菌、喜栎金钱菇、嗜栎金钱菌。伞菌目、白蘑科、小皮伞属(图5-6-60)。

图5-6-60 栎金钱菌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菌盖黄褐或带红褐色,一般呈乳黄色,直径2.5~6cm,表面光滑。菌褶窄而密,不等长。菌柄细长,长3~8cm,粗0.3~0.5cm,上部白色或浅黄色,靠近基部黄褐色至带红褐色。孢子印白色,孢子椭圆形,光滑,(5~7)μm×(3~3.5)μm。

生态特性:在阔叶林或针叶林地上成丛或成群生长。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吉林、陕西、甘肃、安徽、广东、 云南、西藏等地区均有分布。

毒性:一般认为可食,食用品质较差,但有记载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反应。

5.6.52 白杯伞

白杯伞(Clitocybe phyllophila)又名白杯蕈、落叶杯伞。伞菌目、白蘑科、杯伞属(图5-6-61)。

图5-6-61 白杯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或中等,近乎白色。菌盖直径5~10cm。初期扁球形,后期中部下凹呈浅杯状。菌褶白色,在菌柄上延生。菌柄较细,常弯曲,长5~7cm,粗0.5~1cm,基部有绒毛。孢子光滑,椭圆形,无色,(5~7.5)μm×(3~4)μm。

生态特性: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长,有时近丛生。分布于吉林、四川、云南等地区。

毒性:剧毒,所含毒素为毒蝇碱(muscarine)。此种有时生于林缘草地或草原上,误食后中毒严重。往往因生长量大而诱人采食。

5.6.53 毒杯伞

毒杯伞(Clitocybe cerussata)又名毒银盘。伞菌目、白蘑科、杯伞属(图5-6-62)。

图5-6-62 毒杯伞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白色,菌盖杯状,直径可达7cm,白色,有时可变土黄色。菌褶密而薄,延生。菌肉白色。菌柄柱形,长4~6cm,粗0.5~1cm,基部有绒毛。孢子光滑,无色,形状卵圆或仅球形,(5~6)μm×(4~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往往在林中地上成丛生长。分布于吉林、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区。

毒性:有毒,毒素为毒蝇碱(muscarine)。有剧毒,误食可致死。

5.6.54 环带杯伞

环带杯伞(Clitocybe rivulosa)又名粗缘陡头。伞菌目、白蘑科、杯伞属(图5-6-63)。

图5-6-63 环带杯伞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浅肉粉色,颜色应与白霜杯伞区别,环带杯伞为褐色,白霜杯伞则几近纯白色。菌盖有数圈环带,直径2.5~5cm,中部下凹,呈漏斗状,常带有暗色斑点形成同心环,在龟裂及干燥后颜色会更淡。菌褶白色,紧密,直生至延生,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2~5cm,粗0.3~0.6cm,基部有软毛,米色至淺褐色。菌肉:白色至淺黃褐色。孢子无色,椭圆形,(5~6)μm×(2.8~3)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于草地上,成群生长。在台湾北部和青海分布。

毒性:含毒蝇碱,中毒后发病较快,大约食后半小时便大量出汗、流涎、眼花、流泪,甚至感到呼吸困难,也有人认为会致死。

5.6.55 水银杯伞

水银杯伞(Clitocybe opaca)又名水银帽。伞菌目、白蘑科、杯伞属(图5-6-64)。

图5-6-64 水银杯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纯白色。菌盖中部稍凸起,具棉絮状绒毛,后期变光滑,直径3~7cm。菌褶密,稍宽,白色,延生,不等长。菌柄常弯曲,长7~8cm,粗0.5~1.5cm,纤维质,表面光滑。孢子印白色,光滑,椭圆形,(5~6)μm×(3~4)μm。

生态特性:在林中、林缘或牧场草地上散在或成群生长。分布于黑龙江、吉林、青海等地区。

毒性:此种具弱毒。有的地方认为可食,但采食时要注意同有毒的白杯伞及毒杯伞相区别,其明显差异为后两种菌盖中部下凹或浅杯状。不过也有记载此菌有毒,最好不要采食。

5.6.56 豹斑口蘑

豹斑口蘑(Tricholoma pardinum)又名毒白蘑。伞菌目、白蘑科、口蘑属(图5-6-65)。

图5-6-65 豹斑口蘑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至中等。菌盖外观干燥,并有灰褐色鳞片,鳞片较大,形成明显的花纹,直径3.5~5cm,半球形至球形。菌肉白色,稍厚。菌褶白色至污白色,干燥,光滑无毛。孢子印,白宽椭圆形,光滑,(7.5~10)μm×(5.5~6.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针叶或阔叶林地上成群或分散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

毒性:含胃肠道刺激物,潜伏期10min~6h。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吐血、脱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等。

目前毒素不明。有认为含类树脂物质(gresn-like)、石碳酸(phenol)或类甲酚(creol-like)、呱啶(quanidine)等。患者在发病后6h至两天恢复正常。

5.6.57 白棕口蘑

白棕口蘑(Tricholoma albobrunneum)又名白褐口蘑。伞菌目、白蘑科、口蘑属(图5-6-66)。

图5-6-66 白棕口蘑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表面黏,赤褐色至栗褐色,边缘色浅,直径3.5~8cm,初期圆锥形至钟形,后近平展中部凸起。菌肉白色,靠近表皮处带褐色。菌褶白色,老后带红色,不等长,弯生。菌柄圆柱形,长4~8cm,粗1~2cm,表面干燥,上部白粉状,下部有红色条纹,内部实心。孢子印白色,近球形至卵圆形,光滑,(4~6)μm×(3~6)μm。

生态特性:秋季在针叶林中地上成群或单个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区。

毒性:误食后引起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病症。

5.6.58 虎斑口蘑

虎斑口蘑(Tricholoma tigrinum)又名虎皮蘑。伞菌目、白蘑科、口蘑属(图5-6-67)。

图5-6-67 虎斑口蘑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菌盖中部明显突出呈乳头状,灰色至灰褐色,直径4~6cm,中部色较深,具放射状条纹,边缘向内卷。菌肉白色或部分带肉色。菌褶白色至灰白色,初期边缘常有黑点,弯生,不等长。菌柄较长,基部膨大,最长可达15cm,粗0.5~1.2cm,表面近白色或较菌盖色浅,具纵条纹。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宽椭圆形至近球形,(6~7.5)μm×(5.5~6)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分散或成群生长,形成菌根。在云南分布。

毒性:一般均认为有毒,其味苦麻,气腥臭,不能食用。误食后产生剧烈的胃肠道症状。

5.6.59 赭红拟口蘑

赭红拟口蘑(Tricholomopsis rulilans)又名赭红口蘑。伞菌目、白蘑科、拟口蘑属(图5-6-68)。

图5-6-68 赭红拟口蘑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至较大。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直径4~15cm,扁球形至近平展,浅红色、紫红色,甚至褐紫色,中部往往色深。菌肉白色带黄,中部厚。菌柄细长或者粗壮,长6~11cm,粗0.7~3cm,部黄色,下部稍暗,具红褐色成紫红褐色小鳞片,内部松软,后变空心,基部稍膨大。孢子印白色,孢子带黄色,光滑,近球形或近卵圆形,(5.1~6)μm×(3.5~4)μm。菌褶带黄色,褶缘囊体棍棒状至近纺锤状(25~114)μm×(10~2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针叶树腐木上或树桩上,往往成群或成丛生长。分布于我国台湾、甘肃、陕西、广西、四川、吉林、西藏、新疆等地区。

毒性:误食此菌后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不过也有人食后无反应。

5.6.60 黄毒蝇伞

黄毒蝇伞(Amanita flavoconis)又名淡黄伞、黄毒蝇鹅膏菌。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69)。

图5-6-69 黄毒蝇伞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盖黄色,橙黄色,湿时黏,盖缘条纹不很明显,直径5~10cm,幼时扁半球形,后渐平展,中部稍凸起,具黄色至白黄色鳞片。菌肉白色至浅黄,较薄。菌褶离生,乳白至带黄色,较密,稍宽,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5~10cm,粗0.8~1cm,基部膨大近球形至棍棒状,内部松软至空心,白色至黄色,菌环腊质生于柄的上部。菌托由黄色粉粒或棉絮状物构成并对着干柄基部。孢子无色,光滑,卵圆形,(8~10.7)μm×(5~7.6)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针阔叶混交林地上成群生长,并形成菌根。分布于西藏波密等地。

毒性:据记载有毒。所含毒素可能近似蝇伞的毒素,对苍蝇等昆虫有毒杀作用。人误食后潜伏期30min~2h,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异常,烦躁不安、痉挛、视力模糊或幻视。4~24h后恢复正常。

5.6.61 小毒蝇伞

小毒蝇伞(Amanita melleiceps)又名小毒蝇菇、小毒蝇鹅膏菌。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70)。

图5-6-70 小毒蝇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浅黄。菌盖上有白色颗粒状鳞片,菌盖直径1.5~4.5cm,初期半球形,后渐平展,中部稍下凹,湿润时黏,边缘有明显条棱,浅黄、米黄至浅土黄色,中部色较深。菌肉白色,离生,不等长,比较密,褶缘有细颗粒。菌柄较短,2~6cm,粗0.5~0.8cm,内部实心至松软,质脆易断,上部有粉粒,基部膨大并有环带状菌托。孢子印白色或无色,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光滑,内含一大油滴,[(8.3)10~12.5(16)]μm×[(6.3)~8.8(12.5)]μm。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在马尾松林地上成群或分散生长。分布于吉林、广西、福建、湖南等。

毒性:在广西地区曾有中毒发生,其症状似豹斑毒伞引起的反应,恶心、呕吐等胃肠炎病症比较明显。另外,毒素对苍蝇敏感,毒杀力强。

5.6.62 灰托柄菇

灰托柄菇(Amanita vaginata)又名松柏菌、高把菌、灰托鹅膏、大水菌(广西)、伞把菇(贵州)。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71)。

图5-6-71 灰托柄菇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或较大。瓦灰色或灰褐色至鼠灰色。菌盖直径3~14cm,初期近卵圆形,开伞后近平展,逐步凸起,边缘有明显的长条棱,湿润时黏,表面有时附有菌托残片,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至污白色,离生,稍密,长短不一。菌柄细长,圆柱形,向下渐粗,长7~1.7cm,粗0.5~2.4cm,污白或带灰色,或有花纹,质地脆,内部空心。无菌环,菌托白色,苞状。孢子印白或无色,球形至近球形,光滑,(8.8~12.5)μm×(7.3~10)μm。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在针叶、阔叶林或混交林地上单个或分散生长,形成菌根。黑龙江、吉林、河北、江苏、浙江、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海南、辽宁、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甘肃、山西、青海、陕西等地区均有分布。

毒性:一般认为可食用,但在广西地区曾出现中毒。发病快,头晕、胸闷,偶有中毒严重致死亡的。其毒素不详,采食时需加注意。

5.6.63 褐云斑伞

褐云斑伞(Amanita porphyria)又名褐云斑鹅膏。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72)。

图5-6-72 褐云斑伞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直径3~8cm,初期半球形,开伞后稍平展,灰褐色、鼠褐色至褐色,具紫灰褐色鳞片,湿时黏,边缘无条棱。菌肉白色,离生,不等长,较密。菌柄细长,圆柱形,长5~10cm,粗0.5~0.7cm,具小鳞片,膨大的基部具浅杯状菌托,菌托与菌柄基部紧密相连,呈褐色。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球形,光滑,(7.6~8.1)μm×(6.7~8)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个或分散生长,形成菌根。吉林、湖南、广西、海南岛等地分布。

毒性:此种毒菌含蟾蜍素(bufotenine)及有关物质。还含有毒蝇母、蜡子树酸、麦斯卡松等毒素,另外产生5-羟色胺(Serotonin)过敏性物质。中毒后主要产生彩色幻视症。潜伏期30min~2h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异常、烦躁不安、痉挛、视力模糊或幻视。4~24h后恢复正常。

5.6.64 角鳞白伞

角鳞白伞(Amanita solitaria)又名高脚排(福建)、角鳞白鹅膏。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73)。

图5-6-73 角鳞白伞

形态特征:菌体较大,白色。菌盖上布满角锥状鳞片。菌盖初期近半球形至球形,开伞后近平展,直径可达25cm。菌肉白色。菌褶离生,较密,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较粗壮,长8~20cm,粗1~3cm,基部膨大可达2.5~5.3cm,有时向下延伸似假根,内部实心。菌环生于菌柄的近顶部。菌托成片状至近似角状鳞片组成。孢子无色、光滑、宽椭圆形,(9.5~12.7)μm×(6~8.4)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常于阔叶林地上单个生长,形成菌根。安徽、江苏、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均有分布。

毒性:在四川曾发生中毒情况,不宜食用。含有毒蝇母和豹斑毒伞素等毒素。中毒时产生恶心、呕吐、出汗、发烧,或有肝大,少尿,甚至数天内无尿,以及脸部、下肢浮肿等症。

5.6.65 黄盖伞

黄盖伞(Amanita gemmata)又名白柄黄盖鹅膏、黄盖鹅膏。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74)。

图5-6-74 黄盖伞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直径3~10cm,初期近球形或半球形,后期平展,黄色或污黄色,光滑或附有污白色不规则的小鳞片,湿润时黏,盖边缘有条纹。菌肉白黄色。菌褶离生,稍密,不等长,白色或带黄色,生于柄的上部,易脱落。菌托成小鳞片或脱离附于盖表面或在柄基部形成领口状。孢子印白色,宽椭圆形,(8.7~11)μm×(5.5~8.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针阔叶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成群生长,并与树木形成菌根关系。分布于云南、西藏、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海南等地区。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也有认为此种含有致死毒素,故不能随意采食。

5.6.66 黄环柄菇

黄环柄菇(Lepiota luteus)又名纯黄白鬼伞。伞菌目、蘑菇科、白鬼伞属(图5-6-75)。

图5-6-75 黄环柄菇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柠檬黄色。菌盖直径2~5cm,初期钟状或斗笠形,后期稍平展,表面有柠檬黄色粉末,边缘有细长条棱。菌肉白黄色,薄。菌褶淡黄色至白色,离生,不等长,稍密,边缘粗糙。菌柄细长,向下渐粗,长4~8cm,粗0.2~0.5cm,表面有黄色粉末,内部空心,质脆。菌环膜质,薄,生于柄的中上部,易脱落。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近卵圆形,无色,(9~13)μm×(5~8.5)μm。褶缘囊体薄壁,纺锤形,(30~50)μm×(10.5~13)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林地,道旁,田野等地上散生或成群生长。分布于福建、广东、云南、台湾、海南、香港等地。

毒性:有毒,不能采食。此种一般有明显的柠檬黄色,表面有粉,便于识别。

5.6.67 肉褐鳞小伞

肉褐鳞小伞(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又名肉褐鳞环柄菇。伞菌目、蘑菇科、环柄菇属(图5-6-76)。

图5-6-76 肉褐鳞小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带浅肉粉红色。菌盖具褐红色或暗紫褐色鳞片。菌盖直径2~5cm,幼时半球形,开伞后平展,中部鳞片色深而密集,边缘有不明显的条棱。菌肉粉白色,近表皮处带肉粉色。菌褶白色带粉色,离生,不等长,受伤处变暗褐红色。菌柄长3~6cm,粗0.3~0.8cm,同盖色。菌环以下具环带状排列的小鳞片,内部松软至空心。菌环只残留痕迹,生柄的中上部。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光滑,卵圆至宽椭圆形,(7.8~8.8)μm×(4~5)μm。菌褶囊体棒状,栅栏状排列,(20~26)μm×(7.5~10)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下、路边、房屋周围、公园等处的草地上均可生长。一般成群生长,有时单个生长。分布于河北、山西、北京、宁夏、江苏、黑龙江、安徽、上海、四川等地。

毒性:极毒,含有毒肽和毒伞肽。1976年以来,曾在河北、江苏、上海、黑龙江发生大批中毒。发病初期为胃肠炎症状,然后肝、肾受害、烦躁、抽搐、昏迷,死亡率高。采食野生蘑菇时需注意。

5.6.68 黄斑黑伞

黄斑黑伞(Agaricus xanthodermus)又名黄斑伞、黄斑蘑菇。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图5-6-77)。

图5-6-77 黄斑黑伞

形态特征:菌体较大,白色,受伤处速变黄色,由此得名。菌盖扁半球形,开伞后平展,直径7~13cm,白色,光滑,伤处变金黄色,盖边缘无条棱。菌肉白色,较厚,靠近表皮处及菌柄基部受伤变黄色最明显。菌褶离生,初期污白,最终变黑色,较密,不等长。菌柄较长,基部稍膨大。菌环膜质,较大,生于柄的上部。孢子印紫褐黑色,光滑,椭圆形或近球形,(5~8)μm×(3.5~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或草原上单个或成群生长。分布于青海、河北、新疆、山西、西藏等地区。

毒性:一般认为有毒,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头痛,腹泻等病症。

5.6.69 双环林地菇

双环林地菇(Agaricus placomyces)又名双环菇。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图5-6-78)。

图5-6-78 双环林地菇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污白色,具有细小的褐色鳞片中部色深而绸缪,幼时盖呈扁半球形,顶部钝似方头,直径3~8cm,开伞后近平展,中部突起。菌肉白色。菌褶稍密,离生,不等长,初期呈白色至粉红色,最后呈黑褐色。菌柄细长,圆柱形,白色,长4~8cm,粗可达1cm,基部稍膨大,内部松软至空心。菌环大,膜质,双层,生于柄的上部。无菌托。孢子印黑褐紫色,椭圆形至卵圆形,光滑,(5~6)μm×(3.5~4)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针、阔叶林中、树及路边,成群或分散生长。有时近丛生。分布于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安徽、湖南、台湾、香港、青海、 云南、西藏等地区。

毒性:一般可食用,但也发生中毒,中毒时出现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含有石炭酸或甲酚类等化合物,有刺激胃肠的作用。要少量食用以防中毒。此菌已在国内发生过中毒。

5.6.70 包脚黑褶伞

包脚黑褶伞(Clarkinda pequinii)又名包脚黑伞。伞菌目、蘑菇科(图5-6-79)。

图5-6-79 包脚黑褶伞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至较大,白色至污白色。菌褶黑褐色,无菌环而有菌托。菌盖较肥厚,扁半球形,后渐平展,直径5~16cm,表面白色或带淡黄色,比较光滑。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稠密,离生,初期粉红,最后呈黑褐色,不等长。菌柄圆柱形,有时粗壮,长3~13cm,粗4~6cm,基部膨大其直径可达4~6cm。菌托肥大,边缘呈锯齿状。无菌环。孢子印紫褐色。孢子光滑,褐色,近球形至宽椭圆形,(5~6.5)μm×(4.5~5.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缘地上、草地上、公园中单个或分散生长。

毒性:北京地区曾发生过中毒,后来在河北等地也发现过。中毒后一般发病慢,潜伏期在6h以上,最长达42h。主要表现发烧、瞳孔散大等。严重者类似毒伞、白毒伞及黑褐鳞小伞的中毒,出现急性肝炎、黄疸等,甚至引起死亡。

5.6.71 墨汁鬼伞

墨汁鬼伞(Coprinus atramentarius)又名柳树钻、墨鬼伞。伞菌目、鬼伞科、鬼伞属(图5-6-80)。

图5-6-80 墨汁鬼伞

形态特征:多成簇生长在一起,北方有人称狗尿苔。生长后期菌褶液化成墨汁状,故得其名。菌盖初期卵形至钟形,灰白至灰褐色,具鳞片,边缘有沟条,似花瓣状。往往尚未开伞边缘连同菌褶就已液化,直径4~8cm,菌肉初期白色,后变成灰白色。菌褶很密而宽,离生,不等长,粉白至灰粉,最后化为墨汁状。菌柄污白,长5~15cm,粗1~2.2cm,基部向下变尖细,靠上有菌环,内空虚。孢子印黑色或黑褐色,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光滑,(7~10)μm×(5~6)μm。囊状体圆柱形。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在林中、田野、路边、村庄、公园等处地下有腐木或树桩旁成丛成簇生长。分布于青海、河北、新疆、西藏等地区。

毒性:墨汁鬼伞可食用,但也有人中毒,尤其与酒或啤酒同食容易引起中毒。表现为精神不安,心跳加快,耳鸣、发冷、四肢发麻,脸色苍白。开始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其毒素被认为是胍啶(quanidine),也有认为起作用的是四乙基硫代脲咪(disulfiram)样物质。目前认为毒素是鬼伞素。

5.6.72 大孢花褶伞

大孢花褶伞(Panaeolus papilionaceus)又名蝶形斑褶菇。伞菌目、鬼伞科、花褶伞属(图5-6-81)。

图5-6-81 大孢花褶伞

形态特征:菌盖小,直径2~4cm,半球形至近钟形,表面平滑,稍有光泽,湿时带灰白色,干时带赭黄色或枯草黄色,顶部红褐色,并有龟裂,初期边缘附有白色菌幕残片。菌肉污白色。菌褶稍密,直生,不等长,褶缘白色。菌柄圆柱形,长7~16cm,粗0.2~0.6cm,近白色或同盖色,下部褐色,空心。孢子印黑色,柠檬形,(11~22)μm×(8~12)μm。有褶缘囊体。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在牲畜粪或肥土上单个或成群生长。分布于山西、甘肃、陕西、新疆、香港、西藏等地。

毒性:中毒情况同花褶伞、钟形花褶伞等。主要表现精神异常及多形象的彩色幻视等反应。开始出现精神异常,严重者肚痛、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从开始出现反应到结束达6h之久。但无后遗症。

5.6.73 暗蓝花褶伞

暗蓝花褶伞(Panaeolus cynescens)又名牛屎菇、暗蓝光盖伞。伞菌目、球盖菇科、光盖伞属(图5-6-82)。

图5-6-82 暗蓝花褶伞

形态特征:菌盖小,直径1~4.5cm,半球形至钟形,淡褐色,淡灰白色,以后变为深褐色至栗色,中部有时黑褐色,光滑,湿时黏。菌肉、菌盖及菌柄受伤时具条纹或稀皱,初期边缘内卷,灰白色,呈齿状。菌褶边缘白色,直生,不等长。菌柄长,有时3~11.5cm,粗0.2~0.6cm,内部空心,灰白或肉粉色,上部有条纹,下部稍带黄色或淡褐色,表面粉末状。孢子印黑色,卵圆形或近柠檬形,光滑,(8.5~13.2)μm×(6~9)μm。囊状体梭形,稀疏,金黄色或黄褐色,顶部厚,有时具结晶,(44~69.2)μm×(12.5~21.5)μm。

生态特性:春夏季在海边及牧场牛粪上生长。见于福建等地。

毒性:此种有毒,中毒后出现头痛、头晕、嗜睡、无力及喉头麻木,有时可发生脚麻木等症状。含有光盖伞素或光盖伞辛毒素。

5.6.74 粪生花褶伞

粪生花褶伞(Panaeolus fimicola)又名粪生斑褶菇、马粪菌。伞菌目、鬼伞科、花褶伞属(图5-6-83)。

图5-6-83 粪生花褶伞

形态特征:菌盖小,灰褐色至灰白,中部黄褐至茶褐,直径1~4.5cm,半球形至钟形,表面光滑,早期边缘有菌幕残片。菌肉污白,很薄。菌褶直生,灰褐至黑色,呈现灰、黑花斑。褶缘白色絮状,不等长。菌柄柱形,细长,长5~15cm,粗0.1~0.4cm,污白至茶褐色,顶部似有粉末,空心。孢子印黑色,光滑,(10~14)μm×(7~8)μm。囊状体瓶状,顶部钝圆。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在牲畜粪上、厩肥上单个或成群生长。分布于山西、江苏、广东、内蒙古等地。

毒性:有毒,其毒素可能属于光盖伞素(psilocybin)。

5.6.75 粘盖花褶伞

粘盖花褶伞(Panaeolus phalenarum)又名粘边斑褶菇。伞菌目、鬼伞科、花褶伞属(图5-6-84)。

图5-6-84 粘盖花褶伞

形态特征:菌盖小,2~3.5cm,浅肉色,光滑,黏,钟形至扁半球形,干后有光泽,边缘色浅并附有菌幕残片。菌肉薄,白色。菌褶稍密,凹生,不等长,呈现花斑,褶缘色浅。菌柄柱形,细长,白色带红色,长7~10cm,粗0.5cm。孢子光滑,黑色,椭圆形,(17~20)μm×(8.5~1)μm。

生态特性:生于牛、马粪上。分布于香港、广东、甘肃、云南、西藏等地。

毒性:有毒,毒性与花褶伞、大孢花褶伞、钟形花褶伞等。生于粪上,易识别。

5.6.76 大花褶伞

大花褶伞(Panaeolus separatus)又名半卵形斑褶菇、牛屎菌。伞菌目、鬼伞科、花褶伞属(图5-6-85)。

图5-6-85 大花褶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中等大小。菌盖污白色,光滑而黏,顶部有的略带土黄色,有时龟裂。直径一般为4cm左右,有时可达8cm,近椭圆形、钟形至半球形。菌褶直生,稍密,呈现灰、黑相间的花斑,长短不一。菌柄细长,圆柱形,长10~20cm,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顶部有纵条纹,菌环以下渐增粗,内部松软,后变空虚。菌环膜质,生于柄支柱、上部。孢子印黑色,光滑,椭圆形或卵圆形,(17~22.5)μm×(10~12.5)μm。囊状体淡黄色至黑褐色,瓶状或棒状,(30.6~51)μm×(11~15)μm。

生态特性:春、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马粪上单个或成群生长。分布于台湾、甘肃、陕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区,多见于高山牧场。

毒性:中毒时可引起幻觉反应。

5.6.77 古巴光盖伞

古巴光盖伞(Psilocybe cubensis)又名裸头蕈。伞菌目、球盖菇科、光盖伞属(图5-6-86)。

图5-6-86 古巴光盖伞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菌盖表面开始黄色,后呈赭色或奶油色,老时带白色,直径1.5~2.5(7)cm,初期锥形或半球形,至近平展而中部稍突起,光滑,有白色鳞片,靠近边缘有白色残幕,无条棱,水浸状。菌褶直生或凹生,暗灰色到暗紫褐色,最后黑紫色,褶缘白色似絮状。菌柄长4~12cm,粗0.4~1.3cm,圆柱形,基部膨大,内部松软或空心,表面白色至奶油色或黄褐色,菌环以下光滑或稍有鳞片,顶部有条纹。菌环膜质生于柄上部,白色,往往落有呈现暗紫褐色孢子。孢子近卵圆形,无色,(11~15.4)μm×(7~8.9)μm。囊状体纺锤形(17~32)μm×(6~10)μm。

生态特性:夏季生于牛粪等粪肥上,往往群生或单生。此毒菌原发现于墨西哥及古巴等地。西藏、香港也有分布。

毒性:此种有毒,含有光盖伞素和光盖伞辛,诱发精神病及致幻觉反应,这类物质也含于墨西哥光盖伞(P.mexicama)和光盖伞(P.semilanceata)等。墨西哥印第安人传统食用这种毒菌,称之“神之肉”。由于毒素的作用,一般食后不久变很快产生精神极度愉快,狂欢乱舞。同时出现稀奇古怪、形形色色的幻觉。不过有的情绪焦虑,有的如醉者或哭或笑,有的行动滑稽有趣,最后全身软弱无力,疲乏思睡等状态。经4~6h毒性过后恢复正常且无后遗症。

5.6.78 毒光盖伞

毒光盖伞(Psilocybe venenata)伞菌目、球盖菇科、光盖伞属(图5-6-87)。

图5-6-87 毒光盖伞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菌盖黏,褐色或红褐色,受伤部位变蓝绿色。直径1~4(6)cm,初期近锥形,开伞后稍平展中部稍突起,幼时稍有鳞片,后光滑,或变浅灰绿色。菌褶直生到凹生,浅灰紫褐色,褶缘有白色絮状物。菌柄柱形,长4~7(9)cm,粗0.4~0.6(0.9)cm,下部有纤毛,内部松软或空心。孢子椭圆形至宽椭圆形,(8~12)μm×(5.5~7)μm。囊状体纺锤形,(17~36)μm×(4.4~7.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路旁等处牲畜粪肥上成群生长;有时则成丛生长。此菌原发现于日本,我国见于新疆、山西等。

毒性:中毒后产生精神异常兴奋,烦躁不安及幻觉等反应。

5.6.79 柔锥盖伞

柔锥盖伞(Conocybe tenera)又名细胄伞。伞菌目、粪绣伞科、锥盖伞属(图5-6-88)。

形态特征:菌体细小,脆弱。黄褐呈浅红褐色。菌盖直径1~2cm,钟形至斗笠形,顶部钝,表面湿润,光滑无毛。中部色深。边缘有细长条核。菌肉很薄。菌褶直生,较密。黄褐色至锈色,不等长。菌柄细长,同盖色,长7~10cm,粗0.1~0.3cm,基部稍膨大,空心。孢子椭圆至卵圆形,光滑,浅黄褐色,(10~12)μm×(5~7)μm。缘囊体瓶状,顶部有一小圆头。

图5-6-88 柔锥盖伞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间草地、路旁草丛中单个或成群生长。分布广泛。

毒性:据报道有毒,但毒素不详。此菌个体小,一般无人采食但往往会混入食菌中,引起中毒。采集生于地上的食用菌时需注意。

5.6.80 毒丝膜菌

毒丝膜菌(Cortinarius orellanus)又名奥来丝膜菌。伞菌目、丝膜菌科、丝膜菌属(图5-6-89)。

图5-6-89 毒丝膜菌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茶褐色或浅红褐色,密,被小鳞片,半球形至近扁平,中部稍突起,表面干燥,直径3~8cm。菌肉浅黄色。菌褶浅红色或锈褐色,稀,厚,宽,弯生又延生。菌柄长4~9cm,粗1~2cm,圆柱形,具有带红色或同盖色的纤毛,基部往往变细,柄上部有黄色蛛网状丝膜。孢子锈褐色,椭圆形,具疣,(8.5~12)μm×(5.5~6.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于阔叶林中,有时生于松林地上。分布于吉林、辽宁等地。

毒性:这是一种极毒菌。含有耐热、耐干燥的奥来毒素(orellanine),主要危害肾脏。其作用慢,潜伏期最短3~5d,严重口渴、接着有呕吐、顽固腹泻,寒颤,发热和剧烈头痛。严重者肾功能衰竭。后期有神经症状,神志丧失和癫痫样反应等。肾脏受害者可转为慢性肾炎,死亡率10%~20%。吉林和辽宁等地有分布,在我国陕西秦岭地区曾发生严重的误食事件。

采集生于林地上的食菌时注意鉴别。此菌在东北地区群众视为毒菌,而不食用。

5.6.81 细鳞丝膜菌

细鳞丝膜菌(Cortinarius speciosissimus)伞菌目、丝膜菌科、丝膜菌属(图5-6-90)。

图5-6-90 细鳞丝膜菌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菌盖直径2.5~8cm,半球形至近锥形,开伞后中部凸起,黄褐色至褐红色或棕褐色,边缘色浅,具细小而紧贴盖表面的纤毛状鳞片,靠近中央光滑。菌肉浅黄色,靠近表皮下和柄基部都呈浅黄褐色。菌褶初期浅赭石色,变黄褐色至深锈色。菌柄长5~10cm。粗0.5~1.5cm。具丝光纤毛。同盖色或稍浅,靠下部具有黄色菌膜残物且似环带,基部稍粗或膨大。孢子浅锈褐色,宽椭圆形至近球形,粗糙似疣,(9~12.7)μm×(6.5~10)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针叶林地上。分布于西藏等地。

毒性:此种极毒,含有奥来毒素。中毒症状与毒丝膜菌类同。在采食野生食菌时,需特别注意,以防误食中毒。

5.6.82 簇生黄韧伞

簇生黄韧伞(Naematoloma fasciculare)又名黄香杏(河南)、包谷菌(四川)。伞菌目、球盖菇科、韧伞属(图5-6-91)。

图5-6-91 簇生黄韧伞

形态特征:体一般较小,全体黄色、菌盖顶部锈褐至红褐色。直径3~5cm,初期半球形,开伞后近平展,光滑,硫磺色或玉米黄色。菌褶密,不等长,直生至弯生,青褐色。菌柄黄色而下部褐黄色,纤维质,长3~12cm,粗0.4~1cm,表面有纤毛,实心至松软。菌环常呈蛛网状,生柄的上部。孢子淡紫褐色,光滑,椭圆形至卵圆形,(6~9)μm×(4~5)μm。褶侧和褶缘囊体金黄色,近梭形,顶端较细,往往有金黄色内含物,(25~49)μm×(7~12)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成丛或成簇生长在腐木桩基部或倒木上。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山西、台湾、香港、广东、广西、湖南、河南、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等地。

毒性:此菌味很苦,有些地区有人煮后浸泡、多次淘洗后食用。不过也曾发生中毒,故不宜食用。中毒后主要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病症,严重者会致死。在日本视为剧毒类的毒菌。

5.6.83 淡紫丝盖伞

淡紫丝盖伞(Inocybe lilacina)又名紫丝盖伞。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图5-6-92)。

图5-6-92 淡紫丝盖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淡紫至淡褐色。菌盖初期锥形或钟形,开伞后近平展,中部突起,直径1.5~3.5cm,表面光滑或有丝状纤毛,淡紫色变紫褐色,顶部浅土黄色,边缘有不明条棱,有时开裂。菌肉淡紫。菌褶弯生,不等长。菌柄较细长,基部稍膨大,长4~6cm,粗0.2~0.5cm,略扭转,质脆,表面污白至淡紫色,老后空心。孢子印锈色,光滑,椭圆形或卵圆形近肾形,(8.5~11)μm×(5.5~7.5)μm。褶缘囊体棍棒状至袋状,丛生一起,(20~50)μm×(7~12)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冷杉等林地上成群、成丛生长。目前仅见于四川,吉林、黑龙江等地。

毒性:些菌含毒蝇碱,食后产生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

5.6.84 星孢毛锈伞

星孢毛锈伞(Inocybe asterospora)又名星孢丝盖伞。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图5-6-93)。

图5-6-93 星孢毛锈伞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菌盖淡锈褐色至土黄色,表面具辐射状纤毛,有的中部具翘起的鳞片,边缘往往开裂。直径2~4cm,菌盖初期锥形或钟形,开伞后平展而中部稍突起。菌肉污白至土黄色。菌褶密弯生,淡褐至黄褐色,后期有深褐色斑点,不等长。菌柄污白至土黄色,柱形,长3~5cm,粗0.3~0.8cm,表面有纤毛,实心,基部稍膨大。孢子印锈色呈星状,淡锈色,(10~12)μm×(7.5~10)μm。褶侧囊体长颈瓶状或近棱形,顶端有结晶物,淡黄色,(63~75)μm×(15~22)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成群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河北、吉林、江苏、山西、浙江、云南、贵州、四川、湖南、香港、福建等地。

毒性:此菌中毒出现神经精神异常。有的还出现黄疸、肝功能减退、心肌损害等症。

5.6.85 裂丝盖伞

裂丝盖伞(Inocybe rimosa)又名裂丝盖菌、裂盖毛锈伞。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图5-6-94)。

图5-6-94 裂丝盖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菌盖直径2~4.5cm,淡乳黄色至黄褐色,表面密被料毛状或丝状条纹,边缘多开裂,初期近圆形或斗笠形,中部颜色较深,干燥时龟裂,边缘多是放射状开裂。菌肉白色。菌褶凹生近离生,淡乳白色或褐黄色,长短不一,较密。菌柄圆柱形,长2.5~6cm,粗0.5~1.5cm,上部白色有小颗粒,下部污白色至浅褐色并有纤毛状鳞片,常常扭曲和纵裂,实心,基部稍膨大。孢子锈色,光滑,椭圆形或近肾形,(10~12.6)μm×(5~75)μm。囊状体瓶状,顶端有结晶,(76~10)μm×(20~28)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成群式单独生长在林中或道旁树下地上,形成菌根。分布于吉林、河北、江苏、青海、云南、西藏、新疆、香港等地。

毒性:此种毒菌曾在北京、山西等地区发生中毒事例。中毒后,潜伏期为0.5~1h,主要产生神经症状。出现大汗、流涎、瞳孔缩小,视力减弱,脉搏减弱,发冷发热,牙关紧咬或小便后尿道疼痛,四肢痉挛,有的精神错乱,甚至有的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而死亡。早期催吐或用阿托品疗效果较好。

5.6.86 黄丝盖伞

黄丝盖伞(Inocybe fastigiata)又名黄毛锈伞。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图5-6-95)。

图5-6-95 黄丝盖伞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呈黄褐色。菌盖表面具辐射状条纹及丝光。后期边缘常开裂,直径3~6cm,一般呈钟形,开伞后中部突起,谷黄色,黄褐色至深黄褐色,弯生至近离生,长短不一,稍密。菌柄较长呈圆柱形,初期污白色,后带褐色,长3~10cm,粗0.4~1cm,内部松软,基部稍膨大。孢子淡锈色,椭圆形或肾形,光滑,(16~13.7)μm×(6~8.1)μm。褶缘囊体棒状成丛生长,(30~38)μm×(10~12)μm,无褶侧囊状体。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或林缘地上单独或成群生长,并形成菌根。分布于河北、山西、吉林、福建、贵州、江苏、四川、青海、香港、云南、内蒙古、甘肃、新疆、黑龙江等地。

毒性:有毒,其毒性与裂丝盖伞相同。

5.6.87 肝褐丝盖伞

肝褐丝盖伞(Inocybe radiata)又名放射丝盖伞、肝褐毛锈伞。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图5-6-96)。

图5-6-96 肝褐丝盖伞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呈肝褐色。菌盖具辐射状裂纹和平伏的纤维毛,边缘色浅,直径1.5~3cm,呈钟形。菌肉白色,菌褶稍密,锈褐色,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3~6cm,粗0.2~0.5cm,浅褐色,内部松软。孢子呈规则小多角形,淡锈色,(7~11)μm×(6~7.5)μm。囊状体梭形,(43~50)μm×(12~7)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云南、青海、新疆、吉林等地。

毒性:误食中毒时,主要产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曾在四川等地发生过中毒事例。

5.6.88 毛脚丝盖伞

毛脚丝盖伞(Inocybe repanda)又名波状丝盖伞。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图5-6-97)。

图5-6-97 毛脚丝盖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型。菌盖中部凸起呈深肉桂色,其他部分有时具鳞片状裂片,边缘开裂,直径2.5~3.5cm,近平展而中部凸起,被浅土黄色纤毛。菌肉白色。菌褶离生,稍密,浅土黄色,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3~6cm,粗0.3~0.6cm,上部白色,下部近似盖色。孢子浅锈色,多角形,(7~10)μm×(5.5~6.5)μm。囊状体中部膨大,(45~60)μm×(13~19)μm。

生态特性:在阔叶林地上成群生长。分布于江苏、浙江、四川、吉林等地。

毒性:误食中毒后引起胃肠炎等病症,在四川曾发生过中毒,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5.6.89 褐丝盖伞

褐丝盖伞(Inocybe brunnea)为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图5-6-98)。

图5-6-98 褐丝盖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菌盖褐色,中部脐状突起,具绢丝状纤毛,边缘开裂,直径3~5.5cm,初期钟形,后平展。菌肉致密无色。菌褶初期乳黄,后变土褐色,密凹生,有时近离生,长短不一,褶缘锯齿状。菌柄圆柱形,长3~6cm,粗0.3~0.5cm,有纤维状条纹,上被白粉末。孢子褐色,椭圆形,光滑,(9~12)μm×(5.5~7.8)μm。囊状体纺锤形,(36~52)μm×(13~18)μm。

生态特性:夏季生于林中地上。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毒性:有毒,不能采食。

5.6.90 茶褐丝盖伞

茶褐丝盖伞(Inocybe umbrinella)又名茶色毛锈伞。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图5-6-99)。

图5-6-99 茶褐丝盖伞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菌盖顶部茶褐色,边缘色浅,直径3~5cm,初期钟形或斗笠形,后伸展,中部突起,表面有纤毛和放射状线条,后期边缘开裂。菌肉污白色。菌褶朽叶色,边缘污白色,密,弯生、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4.5~5.5cm,粗0.4~0.5cm,幼时污白色,后成浅褐色,上部色浅,纤维质,表面有丝光。孢子淡黄褐色,椭圆形至卵圆形,外壁较厚,(7~12.7)μm×(5.8~7)μm。褶缘囊体短棒状,(50~73)μm×(10~1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个或分散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河北、山西、吉林、四川、新疆、香港、云南、内蒙古、西藏等地。

毒性:中毒症状同裂丝盖伞,属于神经型中毒。

5.6.91 空柄丝盖伞

空柄丝盖伞(Inocybe decipintoides)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图5-6-100)。

图5-6-100 空柄丝盖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菌盖锈褐色。干燥,直径可达4cm,初期钟形至扁半球形,开伞后中部突起,表面具丝状毛,后呈鳞片。菌肉白色。菌褶直生,浅土黄色,后变土黄色,稍密,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3.5~5cm,粗0.2~0.4cm,表面白色,后期变淡褐色,近光滑,内部松软至空心。孢子近长方椭圆形,具小瘤,(9~13)μm×(5~8)μm。囊状体梭形,(45~55)μm×(12~25)μm。

生态特性:在混交林地上分散或成群生长。分布于浙江、四川、福建、云南、江苏、贵州、西藏等地。

毒性:有毒。

5.6.92 芥味滑锈伞

芥味滑锈伞(Hebeloma sinapizans)又名大粘滑菇。伞菌目、丝膜菌科、滑锈伞属(图5-6-101)。

图5-6-101 芥味滑锈伞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表面光滑,深蛋壳色至深肉桂色,黏。菌盖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中部稍突起,直径5~12cm,边缘平滑。菌肉白色,厚,质地紧密,味很辣,有强烈芥菜味或萝卜气味。菌褶淡锈色或咖啡色,稍密,弯生或离生,不等长,孢子椭圆形,淡锈色,具细微麻点,(11~15)μm×(5.5~7.5)μm。有褶缘囊体。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混交林地上成群或单个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吉林、四川、云南、陕西、山西等地。

毒性:误食后产生胃肠炎中毒症状。

5.6.93 毒滑锈伞

毒滑锈伞(Hebeloma fastibile)又名毒粘滑菇。伞菌目、丝膜菌科、滑锈伞属(图5-6-102)。

图5-6-102 毒滑锈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至中型。菌盖浅黄色,光滑而黏,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直径4~7cm,边缘内卷。菌肉白色。菌褶初期污白色,后变土黄色,稍密,凹生,不等长。菌柄白色具毛状鳞片。圆柱形,长4~6cm,粗0.5~1cm,实心,基部稍膨大,孢子淡锈色,光滑,椭圆形,内含油滴,(8~10)μm×(4~5.5)μm。有褶缘囊体,近柱形,无色。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云杉林地上单个或成群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青海、河北、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毒性:此菌含毒蝇碱等毒素,误食产生胃肠炎症状。

5.6.94 绿褐裸伞

绿褐裸伞(Gymnopilus aeruginosus)又名铜绿菌。伞菌目、丝膜菌科、裸伞属(图5-6-103)。

图5-6-103 绿褐裸伞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以褶色为主,往往不均匀的呈现紫褐、墨绿色,并有褐色鳞片,扁半球形至近平展,直径可达11cm,边缘常附有菌幕残片,后期脱落。菌肉较厚,淡黄色,味苦。菌褶初期淡黄绿色,后期锈色,常有深色斑点。凹生,不等长。菌柄长1~6cm,粗0.3~2.3cm,有纵条纹,实心,有菌环。菌环以下褐色至紫褐色。孢子印锈色或浅锈褐色,卵圆形至椭圆形(6.5~7.8)μm×(4.4~5.2)μm,具麻点。褶囊体近瓶状,顶部钝圆,(25~30)μm×(5~6.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多在针叶树腐木上成群或单个生长。分布于吉林、甘肃、河南、海南、湖南、广西、云南、福建、西藏、香港等地。

毒性:有毒,食后会引起头晕、恶心、神志不清等反应。

5.6.95 秋盔孢伞

秋盔孢伞(Galerina autumnalis)又名秋生盔孢伞、秋生鳞耳。伞菌目、丝膜菌科、盔孢伞属(图5-6-104)。

图5-6-104 秋盔孢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菌盖黄褐色边缘具不明显条棱。直径1.3~4.5cm,半球形、钟形至扁平,中部突起,初期污黄色,后期黄褐色,中部色深,湿润时黏。菌肉淡褐色。菌褶较密,直生,初期黄色,后变黄褐色,不等长。菌柄上部黄色,下部黑褐色,长5.4~8.3cm,粗0.3~0.7cm,空心,菌环膜质,生于菌柄上部。孢子淡褐色,近椭圆形,具盔状外膜和疣状小突起,(8.5~10)μm×(4~5)μm。褶侧囊体淡黄色,瓶状,(60~72)μm×(10~12)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针叶树腐木及倒木上成群或成丛生长。分布于四川、山西、新疆、甘肃、贵州、西藏等地。

毒性:此种极毒。毒性近似毒鹅膏伞、白毒鹅膏菌。含毒伞肽毒素(α-amanitin,β-amanitin)。中毒后出现头晕、头痛、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泻、发冷、舌头及手脚发麻或脱水、便血、鼻腔出血、黄胆、肝大、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瞳孔放大、严重者吐血、烦躁不安、谵语,病者多死于肝昏迷或休克。中毒死亡率比较高。

5.6.96 细条盖盔孢伞

细条盖盔孢伞(Galerina subpectinata)为伞菌目、丝膜菌科、盔孢伞属(图5-6-105)。

图5-6-105 细条盖盔孢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褐色。菌盖光滑,水浸状,开始土黄色,后为深褐色,边缘有明显的细条棱。直径2~4(7)cm,初期扁平,后平展中部稍下凹。菌褶初期浅黄色,后为黄褐色,窄,较密,直生至稍延生,不等长。菌褶3~9cm,粗0.2~0.5cm,光滑,纤维质,上部浅黄色,下部深褐至褐红色。无菌环。孢子褐色,粗糙具麻点,顶部近光滑,有蓝状外膜,[7.1~8(10)]μm×(4.5~5.6)μm。囊状体瓶状(50~81)μm×(51~13)μm。

生态特性:秋季在针叶树腐木上成群生长。目前仅在四川发现此菌。

毒性:极毒,误食后引起肝损害型中毒,潜伏期长8~24h。初期为急性胃肠炎,很快转入急性肝萎缩、肝昏迷,消化道出血,脑水肿等,死亡率为50%。

此菌外形与条盖盔孢伞相似,均属极毒。采食木生食菌时需特别注意。

5.6.97 条盖盔孢伞

条盖盔孢伞(Galerina sulciceps)为伞菌目、丝膜菌科、盔孢伞属(图5-6-106)。

图5-6-106 条盖盔孢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菌盖边缘波状,具有近达顶部的明显长沟条,盖中部下凹并具一小突起,表面黏,褐黄色,浅茶褐色,直径1.5~4cm,光滑,膜质,韧,半球形至平展,干后暗红褐色。菌褶稀,直生至稍延生,带褐色,不等长,老后褶间有横脉。菌柄圆柱形或略扁,近似盖色,长3.5~7.5cm,粗0.1~0.4cm,表面有粉末,实心或内部松软。无菌环。孢子椭圆至杏仁形,褐黄色,具小疣和盔状膜,[6.7~10.7(12)]μm×[4.8~5.3(6.4)]μm。褶侧囊体和褶缘囊体长颈瓶状,顶部钝圆,稍带黄褐色,(63~10.2)μm×(7.6~8.9)μm。

生态特性:秋季在腐木上近丛生或单个生出。我国首次发现于江西。

毒性:此种毒性强。可能含毒肽类毒素。中毒后发病慢、潜伏期长达6h以上,患者有针刺样疼痛和恶心、呕吐和腹泻,严重者在7~50h死亡。另外有腹部痉挛、眩晕、心悸、气短、局部麻木、神志丧失等症状。1934~1939年在爪哇曾发生大批中毒。国内曾在江西发生过中毒,死亡率较高。据国外报道可达60%~80%。

5.6.98 纹缘盔孢伞

纹缘盔孢伞(Galerina marginata)又名具缘盔孢伞。伞菌目、丝膜菌科、盔孢伞属(图5-6-107)。

图5-6-107 纹缘盔孢伞

形态特征:菌体小。菌盖黄褐色,边缘有细条棱,直径1.5~4cm,初期圆锥形,后期近平展,中部乳头状突起。菌肉薄。菌褶直生至近离生,初期淡黄色,后期黄褐色。菌柄细长,上部污黄色,下部暗褐色,长2~5cm,粗0.1~0.3cm,柄上部有膜质菌环。孢子椭圆形,粗糙。(8.5~9.5)μm×(5~6)μm。褶侧囊体及褶缘囊体近纺锤形,(31~64)μm×(6.5~12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针叶树腐木上成群生长。分布于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毒性:极毒,此种含毒伞肽毒素(α-amanitin,β-amanitin)。中毒死亡率高。

5.6.99 赭红粉褶菌

赭红粉褶菌(Rhodophyllus salmoneus)又名朱顶红褶伞、赭红赤褶菇。伞菌目、粉褶菌科、粉褶菌属(图5-6-108)。

图5-6-108 赭红粉褶菌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土红色或朱红色。菌盖近圆锥形或钟形,顶部尖突,直径1~4cm,具放射状条纹或条沟。菌肉薄。菌褶暗粉红色,不等长。菌柄长5~12cm,粗0.2~0.4cm,圆柱形,具纵条纹,空心。孢子印粉红色,四角近方形,10~13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福建、香港、云南、西藏等地。

毒性:有毒,不能食用。

5.6.100 方孢粉褶菌

方孢粉褶菌(Rhodophyllus marraii)为伞菌目、粉褶菌科、粉褶菌属(图5-6-109)。

图5-6-109 方孢粉褶菌

形态特征:菌体弱小。菌盖直径2~4cm,斗笠形或锥形,顶部具凸尖,黄色到橙黄色,表面丝光发亮,湿润时边缘可见细条纹。菌肉薄,近无色。菌褶近粉红色,稍稀,不等长,弯至近离生,边缘波状。菌柄细长柱形,黄白色,光滑或有丝状细条纹,长4~8cm,粗0.2~0.4cm,内部空心,基部膨大。孢子四角近方形,粉黄褐色,光滑,(0.9~12.8)μm×(8~10)μm。褶缘囊体袋状,无色,(51~11.4)μm×(10~12.7)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混交林地上单独或群生长。分布于四川、湖南等地。

毒性:菌个体小,很像蜡伞,有毒。外形与赭红粉褶菌相似,且颜色差异。

5.6.101 暗蓝粉褶菌

暗蓝粉褶菌(Rhodophyllus lazulinus)又名小蓝伞、蓝艳鳞伞。伞菌目、粉褶菌科、粉褶菌属(图5-6-110)。

图5-6-110 暗蓝粉褶菌

形态特征:菌体弱小。菌盖直径1~3.5cm,初期近锥形、钟形,后期近半球形,暗蓝灰色、紫黑色至黑蓝色,中部色更深,表面具纤毛状鳞片,边缘有条纹。菌肉薄,暗蓝色,具强烈地蘑菇气味。菌褶稍密,直生初期蓝色或带粉红色,后期变粉红色。菌柄细长,圆柱形,暗蓝至蓝黑色或蓝紫色,长3~4cm,粗0.1~0.3cm,基部有白毛。孢子印粉红色,长方多角形,(8~12)μm×(6.5~8)μm。

生态特性:秋季草地或灌丛林中地上。分布于香港、广西等地。

毒性:有毒。

5.6.102 毒粉褶菌

毒粉褶菌(Rhodophyllus sinuatus)又名土生红精菌。伞菌目、粉褶菌科、粉褶菌属(图5-6-111)。

图5-6-111 毒粉褶菌

形态特征:菌体较大。菌盖表面光滑,直径4~20cm,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突起,边缘波状,常开裂,表面光滑似有丝光,污白至黄白色或带黄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后期粉红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弯生,稍稀,边沿近波状,不等长。菌柄白色至污白色,较粗壮,长9~11cm,粗1.5~3.8cm,顶部有白色粉末,表面有纵条纹。基部有的膨大。孢子印粉红色,呈5至6角形,(8~11)μm×(6.5~8)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多在混交林地上成群或成丛长。有时单个生长,形成菌根。吉林、四川、江苏、安徽、台湾、河南、河北、甘肃、广东、黑龙江等。

毒性:中毒会产生严重腹泻,潜伏期最短约半个小时,长的可达6h。发病后出现强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等。中毒症状往往近似含毒伞肽的毒菌中毒。

5.6.103 粘盖包脚菇

粘盖包脚菇(Volvariella speciosa)又名臭草菇(湖南)、粘盖草菇。伞菌目、光柄菇科、草菇属(图5-6-112)。

图5-6-112 粘盖包脚菇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有菌托而无菌环。菌盖表面滑而黏,初期钟形,开伞后,中部凸起,边缘具长条棱,直径6~10cm,表面粉灰褐色至藕粉色,中部棕灰色。菌肉白色至污白色。菌褶离生,稍密,白色或粉肉色至粉红色,长短不一。菌柄细长,圆柱形,白色或较盖色浅,长7~17cm,粗0.8~1.2cm,内部实心至松软,基部膨大。菌托白色,杯状。孢子粉红色,光滑,椭圆形,(10~15)μm×(7~8)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草地或阔叶林中地上单独或成群生长。分布于四川、新疆、吉林、湖南、陕西、西藏等地。

毒性:粘盖包脚菇有毒,可使人中毒致死。其毒素不明。

5.6.104 卷边网褶菌

卷边网褶菌(Paxillus involutus)又名卷边桩菇。伞菌目、网褶菌科、网褶菌属(图5-6-113)。

图5-6-113 卷边网褶菌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至较大,浅土黄色至青褐色。菌盖边缘内卷,表面初期有细绒毛,受伤处变褐色。直径5~15cm,最大可达20cm,开始扁半球形,后期平展而中部下凹成浅漏斗状,湿润时稍黏,老后绒毛减少至近光滑。菌肉浅黄色,较厚。菌褶浅黄绿色,青褐色,受伤处变暗褐色,较密,延生,不等长,菌褶间有脉连接尤其靠近菌柄处成网状。菌柄同菌盖色,往往偏生,长4~8cm,粗1~27cm,实心,基部膨大。孢子锈褐色,椭圆形,光滑,(6~10)μm×(5~7)μm。褶侧囊体较多,披针形,(50~70)μm×(6~12)μm。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多在杨树等阔叶林地上成群生长,有时近似丛生或分散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河北、北京、吉林、黑龙江、福建、山西、宁夏、安徽、湖南、广东、四川、云南、云南、贵州、西藏等地。

毒性:分布较广泛,在不少阔叶林区大量生长,尤其东北地区有人采食。有毒,生吃有毒,会产生肠道病症。采食时注意。

5.6.105 褐圆孔牛肝菌

褐圆孔牛肝菌(Gyroporus castaneus)又名马鼻子菌。伞菌目、牛肝菌科、圆孔牛肝菌属(图5-6-114)。

图5-6-114 褐圆孔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体小至中等大小。菌盖具微细绒毛,直径2~5cm,扁半球形,后期平展,而中部稍下凹,表面干燥,琥珀褐至深咖啡色。菌柄近圆柱形,平滑无网纹,上部色浅,下部同盖色或有细绒毛,长2~5cm,粗0.5~1.4cm。菌管离生或近离生,近白色,后变淡黄色,管口小,直径约0.5mm。孢子光滑,椭圆至宽卵圆形,浅青黄色,(9~10)μm×(5~6)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混交林中地上分散生长,形成菌根。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江苏和四川等省。

毒性:一般认为可食,但在云南地区认为有毒。主要含有麦角甾醇、麦角甾醇衍生物等,有剧毒。采食时注意。

5.6.106 褐绒盖牛肝菌

褐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badius)又名松毛菌(四川)、黑见手。伞菌目、牛肝菌科、绒盖牛肝菌属(图5-6-115)。

图5-6-115 褐绒盖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至较大。菌盖褐色,具细绒毛,受伤处变蓝色。直径6~18cm,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褐色,中部酱色或茶褐色,湿时黏,被细绒毛。菌肉白色至黄白色。菌管凹生,管口多角形,每毫米1~2个管孔,黄色,后变绿黄色。孢子青褐色,长椭圆形,光滑,含一油滴,(11~15)μm×(4~5)μm。有管侧囊体,稀少。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针叶林、阔叶林地上成群生长。有时近丛生或单个生长,并形成菌根。分布于吉林、内蒙古、江苏、安徽、云南、四川、湖南、黑龙江、西藏等地。

毒性:一般多认为无毒可食。但在有的产区发生中毒,引起腹泻等症。

5.6.107 酒红绒盖牛肝菌

酒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subpaludosus)又名酒红牛肝菌。伞菌目、牛肝菌科、绒盖牛肝菌属(图5-6-116)。

图5-6-116 酒红绒盖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体较小。菌盖直径3.5~4cm,扁半球形,表面光滑,浓葡萄酒褐色。菌肉黄色,在受伤处暴露空气后变蓝色。菌管黄色,长4~5mm,伤处变蓝色,凹生,靠近菌柄上延生,孔口与菌管同色,宽0.8~1mm,角形或略呈迷路状。菌柄长4~8cm,粗0.4m~0.6cm,上下近等粗或在近基都略渐细,浅葡萄酒肉桂色至肉桂色,光滑,通常有条纹,略弯曲。孢子暗橄榄色,椭圆形或卵圆形,(8~12)μm×(4~5)μm,多为11μm×4.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针阔混交林地上。分布于云南。

毒性:此菌可食用,但有中毒现象。采食时需加注意。

5.6.108 细网牛肝菌

细网牛肝菌(Boletus satanas)又名魔王牛肝菌、红毒牛肝菌、牛犊菌、仔牛犊。伞菌目、牛肝菌目、牛肝菌属(图5-6-117)。

图5-6-117 细网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体比较肥大。菌盖污白色至浅褐色,受伤处变蓝色,盖直径6~9.5cm,近球形至半球形,初期有细绒毛,后期变光滑,边线内卷。菌肉厚,近白色或略带黄色。菌柄较短粗,上部黄色,中部玫瑰红色,并有细网纹,基部膨大,淡黄至浅褐色,长3~5cm,粗1.5~2.5cm或更粗,伤口变蓝色。菌管层在柄处离生,管口小,管面幼时黄色而后呈红色,伤口变蓝色。孢子橄榄褐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光滑,(8.5~12.8)μm×(5~6.3)μm。囊状体瓶状或近纺锤形,(25~32)μm×(7.5~10)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地上单个或成群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

毒性:食后口舌、喉部麻辣,胃部难受。据报道中毒可出现头晕、胃痉挛,甚至吐血等。生食更有明显的胃肠道病症。

5.6.109 小美牛肝菌

小美牛肝菌(Boletus speciosus)又名见手青、粉盖牛肝菌、风手青、华美牛肝菌。伞菌目、牛肝菌科、牛肝菌属(图5-6-118)。

图5-6-118 小美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体肥大。菌盖浅粉桂色至浅土黄色,直径8~16cm,扁半球形至扁平,具绒毛。菌肉受伤处变蓝,菌柄具网纹,上部黄色,基部近似盖色。菌柄长4.5~11cm,粗1.8~4cm。菌管绿黄色,凹生,受伤处变蓝色。管口圆形,每毫米2~3个。孢子浅黄色,近棱形,光滑,(10~12)μm×(3.5~4)μm。管侧囊体梭形至长纺锤形,(50~65)μm×(9~1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混交林地上分散或成群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江苏、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广东、广西等地。

毒性:一般记载可食,我国西南地区食用较普遍,且味道较好。但在云南地区有因食用过多或烹调不当而引起中毒的,多为精神症状及幻觉反应。潜伏期长达6~24h,短则1~2h,最短者仅十几分钟,往往在吃饭过程中就迅速发病。严重者多表现精神分裂症,痴呆和木僵。一般随着毒性的消失而症状减轻,直至恢复正常,很少有后遗症。

5.6.110 丽柄牛肝菌

丽柄牛肝菌(Boletus calopus)为伞菌目、牛肝菌科、牛肝菌属(图5-6-119)。

图5-6-119 丽柄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土褐色,具龟裂状鳞片,受伤处变蓝色,直径4~8.5cm,扁半球形近平展。菌肉浅黄色,味苦。菌管淡黄色,靠近柄处凹陷,管口小,每毫米3~4个小孔。菌柄玫瑰红色,具明显网纹。较粗壮,长4.5~10cm,粗1.2~2.6cm,实心。孢子椭圆形,浅褐色,光滑,(12.7~16.4)μm×(5.5~5.8)μm。管缘囊体,近梭形。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长在林中地上,形成菌根。分布于云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毒性:味苦。一般认为有毒,不宜食用,生食有毒。

5.6.111 紫红牛肝菌

紫红牛肝菌(Boletus purpureus)为伞菌目、牛肝菌科、牛肝菌属(图5-6-120)。

图5-6-120 紫红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体较大至大型,紫红色,受伤处变蓝色。菌盖有绒毛,直径6~20cm;扁半球形,紫红色或小豆包,有时退为浅褐色。不黏,有平伏绒毛,往往龟裂成小斑。菌肉浅黄色,伤处变蓝色。菌柄长5~10cm,粗1.6~5cm,黄色或部分紫色,有紫红色网纹,基部膨大。菌管黄色,凹生至近离生,伤口变蓝色。管口红色渐变黄或绿黄色。孢子近棱形,浅黄色,光滑(10~12)μm×(4~5)μm。管侧囊体梭形,(35~60)μm×(10~12)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于阔叶林中地上,形成菌根。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

5.6.112 华丽牛肝菌

华丽牛肝菌(Boletus magificus)又名红见手青(西南)、美丽牛肝菌。伞菌目、牛肝菌科、牛肝菌属(图5-6-121)。

图5-6-121 华丽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伤处变蓝色。菌盖直径5~11cm,扁半球形,鲜红色、牛血红色或褐红色,有时带珊瑚红色,具小茸毛,有时光滑,边缘初期内卷,有时波状,表面不黏。菌管檬黄色,老后棕褐色,受伤处变蓝色,离生。管口小,红色。菌柄长5~15cm,粗2~6cm,具红色小点或顶端有网纹,上部杏黄色,下部近似盖色,上下等粗或基部稍膨大。孢子淡棕色。孢子淡棕褐色,椭圆至梭状圆形,(9~13)μm×(4~6)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形成菌根。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毒性:一般可食,但在云南地区有因食用过多或烹调不当而引起中毒的,多为精神症状及幻觉反应。潜伏期长达6~24h,短则1~2h,最短者仅十几分钟,往往在吃饭过程中就迅速发病。严重者多表现精神分裂症,痴呆和木僵。一般随着毒性的消失而症状减轻,直至恢复正常,很少有后遗症。

5.6.113 松林小牛肝菌

松林小牛肝菌(Boletinus pinetorum)又名松林假牛肝菌。伞菌目、牛肝菌科、小牛肝菌属(图5-6-122)。

图5-6-122 松林小牛肝菌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菌盖直径4~10cm,扁半球形,逐渐平展,表面光滑,很黏,边缘浅肉色且呈波浪状。菌肉白色,稍厚,近表皮下粉红色。菌管稍延生,辐射状排列,管孔复式(大孔中有小孔),蜜黄色,呈角形,直径1.5mm,蜜黄色,有褐色小腺点。菌柄近圆柱形,长3~6.5cm,粗0.5~1cm。近似盖色,上部浅黄色,有褐色小腺点,稀有网纹,向下渐变细,内部实心。孢子椭圆形,光滑,黄色,(7.5~11)μm×(3~4)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马尾松等针叶林地上分散生长或成群生长,并与树木形成菌根关系。分布于吉林、福建、湖南、贵州、云南、安徽、四川、西藏等地。

毒性:此种可食用,但有记载可中毒。有的地区食用前剥去菌盖表皮或煮漂洗后可食安全。

5.6.114 黑褐乳菇

黑褐乳菇(Lactarius lignyotus)又名黑乳菇、尖顶暗黑褐乳菇。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图5-6-123)。

图5-6-123 黑褐乳菇

形态特征:菌体一般较小,伤处流白色汁液,稍变暗。菌盖暗褐至黑褐色,表面干燥,具深色皱纹,中部脐状突起或稍下凹,无环带。直径4~10cm,初期扁半球形,似有短绒毛,后渐平展。菌肉白色,受伤处略变红色或暗肉粉色。菌褶白色,宽而稀,不等长,延生。菌柄长2~10cm,粗0.5~1.5cm,近柱形,同盖色,顶部菌褶延伸形成黑褐色条棱,基部色浅或有绒毛,表面似绒状,内部松软。孢子印浅黄白色或几乎无色,球形至近球形,具刺网棱,(9~12.8)μm×(8.6~10.4)μm。褶侧囊状体梭形,(51~79)μm×(6.3~7.6)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分散生长,形成菌根。吉林、江苏、安徽、福建、云南、贵州、黑龙江、广东、西藏、湖南等。

毒性:认为有毒,不宜食用,采食时需注意。此种菌盖,菌柄皆为黑褐色,菌褶白色,便于识别。

5.6.115 绒边乳菇

绒边乳菇(Lactarius pubescens)为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图5-6-124)。

图5-6-124 绒边乳菇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污白至粉白色。菌盖边缘内卷并有长绒毛,直径5~10cm,扁平球形,中凹。菌肉近白色,较厚。菌褶较密,长短不一直生至近延生,污白带粉红色。菌柄一般短粗,长2.5~5cm,粗1.2~1.5cm与菌盖同色,表面光滑内部松软。孢子宽椭圆形,无色且有小刺,(8~10)μm×(6~8)μm,褶侧囊状体稀少,被针形,(50~60)μm×(8~10)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杨树及其他阔叶林地上大量成群生长,有时单个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甘肃、四川、陕西、新疆、吉林、黑龙江、辽宁、青海、云南、西藏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

5.6.116 灰褐乳菇

灰褐乳菇(Lactarius pyrogalus)为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图5-6-125)。

图5-6-125 灰褐乳菇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灰色至灰褐色,边缘具同心环带,直径3.5~10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后期近平展,表面平滑,湿时稍黏。菌肉白色近表皮下灰绿色,乳汁白色,味辛辣,菌褶直生,较稀,近白色,后期变蜡黄色。菌柄白色至淡灰色,长3~6.5cm,粗0.7~2.5cm,内部松软至空心。孢子球形或宽椭圆形,有刺棱,淡黄色,(7~8.6)μm×(6~7)μm。褶侧囊体纺锤形,(28~44)μm×(10~13)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并与树木形成菌根。分布于吉林、四川、内蒙古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

5.6.117 毛头乳菇

毛头乳菇(Lactarius torminosus)又名疝疼乳菇。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图5-6-126)。

图5-6-126 毛头乳菇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深蛋壳色至暗土黄色,具同心环纹,边缘有白色长绒毛,直径4~11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边缘内卷。菌肉白色,伤处不变色,味苦。菌褶直生至延生,较密,白色,后期浅粉红色。孢子无色,有小刺,宽椭圆形,(8~10)μm×(6~8)μm。褶侧囊体披针形,(50~60)μm×(8~10)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个或分散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

毒性:菌体含有毒蝇碱等毒素,食后引起胃肠炎或产生四肢末端疼痛等病症。

5.6.118 潮湿乳菇

潮湿乳菇(Lactarius uvidus)又名紫褐乳菇、变紫乳菇。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图5-6-127)。

图5-6-127 潮湿乳菇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菌盖浅灰带紫或带褐色,直径4~10cm,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中部稍下凹,潮湿时黏。菌肉白色,受伤处及乳汁变紫色,味辣。菌褶白色,受伤处变紫色,密,直生至近延生,不等长,褶间具横脉,靠近柄基部分叉。菌柄近柱形,长3~8cm,粗0.8~1.5cm,空心,有的基部稍膨大。孢子印白色或淡乳黄色。孢子近球形至宽椭圆形,具小刺或网棱,(7.5~11)μm×(8~9.1)μm,褶侧囊体梭形,无色,(50~75)μm×(8.7~12.6)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混交林地上成群或单个生长,形成菌根。分布四川、吉林、湖北、黑龙江等地。

毒性:可食用,但据报道有毒,含胃肠造刺激物,食后会产生消化系统不适等反应。

5.6.119 黄毛乳菇

黄毛乳菇(Lactarius representaneus)又名复生乳菇。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图5-6-128)。

图5-6-128 黄毛乳菇

形态特征:菌体大,黄色至橙黄色。菌盖直径6~15(20)cm,初期扁半球形或扁平,后期中部明显下凹。表面被黄色至橙黄色毛,边线具长毛,中央近光滑且土黄色,黏。菌肉质硬,白色受伤处变紫色,乳汁白色,味辛辣。菌褶延生,密,浅黄色,伤处呈紫斑。菌柄长4~8(12)cm,粗2~3(4.5)cm,干燥,浅橘黄色,具斑痕,基部稍膨大,内部松软或中空。孢子印白色带黄色,宽椭圆形,具疣和棱,(9~12)μm×(6.5~9)μm。褶侧囊体梭形,顶端细长,(70~80)μm×(5~10)μm。

生态特性:生云杉等针叶林地上并与树木形成菌根。分布于吉林、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毒性:有毒,不能采食。

5.6.120 稀褶黑菇

稀褶黑菇(Russula nigricans)又名老雅菌(江西)、大叶火炭菇(广西)、格绕(西藏)、火炭菇(福建)、菌子王(江西)、猪仔菌(四川)、火烧菌(湖南)、大黑菇、黑蘑菇、蘑菇。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图5-6-129)。

图5-6-129 稀褶黑菇

形态特征:菌体一般较大,初期污白色,后变黑褐色。菌盖直径6~15cm,最大可达20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表面平滑,老后边缘有不明显的条纹。菌肉较厚,污白色,受伤处先变红色后变黑色。菌褶宽,稀而厚,长短不一,污白色,直生又凹生,褶间有横卧连接。菌柄粗壮,长3~8cm,粗1~2.5cm,初期污白色,后变黑褐色,实心,质脆。孢子近球形,具疣及网纹,(7.5~8.7)μm×(63~7.5)μm。褶侧囊体近棒状,(37~56)μm×(5~9)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或混交林地成群或分散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湖南、江西、四川、福建等地。

毒性:一般认为可食,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称作“菌子王”,认为可解毒菌中毒。但在广西、江西地区曾发生中毒,食后恶心、呕吐、腹部剧痛,流唾液,筋骨疼痛或全身发麻、神志不清等。中毒严重者有肝肿大、黄疸等,往往引起死亡。中毒者排泄和呕吐物还能毒死家畜、家禽或塘鱼。甚至婴儿吃了中毒母亲的奶也会中毒致死。不宜采食。

5.6.121 亚稀褶黑菇

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别名:毒黑菇,火炭菇(福建)、亚黑红菇。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图5-6-130)。

图5-6-130 亚稀褶黑菇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浅灰色至煤灰黑色,直径6~11.8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表面干燥,有纤细绒毛,边缘色浅而又内卷,无条棱。菌肉污白,受伤处变红色而不变黑色。菌褶较稀,直生或稍延生,浅黄白色,伤变红色,稀疏,不等长,较厚,质脆,不分叉,往往有横脉。菌柄圆柱形,长3~6cm,粗1~2.5cm,较菌盖色浅,实心或松软。孢子近球形,有疣和网纹,无色,(7~9)μm×(6~7)μm。菌侧囊体和褶缘囊体披针形或近梭形,(53~88)μm×(9.5~12)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及马尾松林或混交林地上分散生长或成群生长。分布于湖南、江西、四川、福建等地。

毒性:此种及中毒原发现于日本。近些年来在湖南、福建等地发现中毒情况,属呼吸、循环受损害型。死亡率达70%,其毒素不详。误食后约在半小时发病,出现胃区不适、恶心呕吐。2~3d后出现急性溶血,发热,畏寒,腰痛、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或中毒性心肌炎等。死亡多见于发病后第3d,死因是中枢性呼吸麻痹并中毒性心肌炎所致的循环衰竭,一般不出现黄疸和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另外早期有头晕、疲乏或全身肌肉麻木胀痛等反应。

5.6.122 密褶黑菇

密褶黑菇(Russula densifolia)又名火炭菇(福建)、小叶火炭菇(广西)。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图5-6-131)。

图5-6-131 密褶黑菇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菌盖初期污白色,后呈灰褐色至暗褐色。受伤处先变红而后变黑色。直径5~10(12)cm,扁半球形,中部脐状,后期呈漏斗状,边缘无条棱。菌褶窄而密,从污白变至暗褐色,不等长,直生至近延生。菌柄较短粗,同菌盖色,长2~5cm,粗1~2cm,实心,往往基部渐细。孢子印白色,近球形,具小疣及网棱纹,(7~10)μm×(6~9)μm。褶侧囊状体近棱形,(45~60)μm×(7~8)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地上成群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吉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云南、山东、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

毒性:在某些地区有人采食,但往往发生中毒,甚至引起死亡。中毒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也能毒死家禽、家畜。中毒母亲的母乳能将婴儿毒死。有时因人而异,故有的同食者安然无事,有的则不幸丧生。

5.6.123 小毒红菇

小毒红菇(Russula fragilis)又名小红盖子(辽宁)、脆红菇、小棺材盖子(黑龙江)、小胭脂菌(云南)。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图5-6-132)。

图5-6-132 小毒红菇

形态特征:菌体小。菌盖深粉红色,老后退色,黏,表皮易剥离,边缘薄且具粗条棱,直径0.7~5.6cm,扁半球形,后平展中部下凹。菌肉白而薄。菌褶白至淡黄色,不等长,少数分叉,稍密,弯生。菌柄圆柱形,长2~5cm,粗0.6~1.5cm,白色,内部松软。孢子印白色,球形至球形,(9.7~11)μm×(6.3~9)μm。褶侧囊体近梭形,(45~89)μm×(5.1~13)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林中地上分散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西藏、台湾、云南等地。

毒性: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中毒反应。

5.6.124 点柄臭黄菇

点柄臭黄菇(Russula senecis)又名鱼鳃菇(江西)。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图5-6-133)。

图5-6-133 点柄臭黄菇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极像臭黄菇。菌盖污黄至黄褐色,黏,表面有龟裂表皮,边缘有似小疣组成的明显粉条棱。菌盖直径3~9.5cm,扁半球形,后平展,中部稍下凹。菌肉污白色。味辣、腥臭。菌褶污白色至淡黄褐色,直生至稍延生,等长或不等长,褶沿往往暗色粗糙。菌柄圆柱形,有时细长而基部渐细,污黄色,具黑褐色小点,长5~8(12)cm,粗0.6~1.5cm,内部松软至空心,质脆。孢子印白色或淡黄,近球形,具明显刺棱,(9~11)μm×(8.7~10)μm。囊状体近梭形,带黄色,(45~55)μm×(8.7~10)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混交林地上单个或成群生长。分布于河南、河北、江西、湖北、广西、广东、西藏、香港、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毒性:食后往往引起中毒,其症状似臭黄菇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5.6.125 褐紫红菇

褐紫红菇(Russula queletii)又名凯莱红菇。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图5-6-134)。

图5-6-134 褐紫红菇

形态特征:菌体小至中等。菌盖紫红褐色或紫葡萄酒色,直径6~8cm,扁半球形至近平展。湿时黏,边缘具棱纹。菌肉白色,厚,味很苦。菌褶密,直生白色至近白色带乳黄色。菌柄长4~8cm,粗0.8~1cm。表面微红,质脆,基部少数色斑。孢子印白色或乳黄色,宽椭圆形,(9~11)μm×(86~90)μm,有刺或连接成网纹。囊状体(90~110)μm×(8.6~9)μm,顶端有结晶。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个生长,形成菌根。分布于福建、新疆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采食。

5.6.126 黄裙竹荪

黄裙竹荪(Dictyophora multicolor)又名黄冈竹荪、仙人打伞。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图5-6-135)。

图5-6-135 黄裙竹荪

形态特征:菌体高16~17cm。菌盖高2.2~4cm,宽2~2.2cm。钟形,具网格及凹窝,附着青褐色至暗青铜色黏液(孢体),盖顶端平。具一小孔口。菌幕似裙子并有网格,柠檬黄色至橘黄色。菌柄白或浅黄色,海绵状,长15~16cm,粗1.6~3cm,空心。基部菌托白色,苞状,高4~5cm,直径2.5~5cm。孢子透明,椭圆形,(3~4)μm×1.5μm。

生态特性:夏季在竹林或阔叶林地上分散生长。江苏、湖南、安徽、云南、广东、台湾、香港、海南、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毒性:一般多认为有毒,不宜食用,但可供药用。

5.6.127 红笼头菌

红笼头菌(Clathrus ruber)又名笼头菌。鬼笔菌目、笼头菌科、笼头菌属(图5-6-136)。

图5-6-136 红笼头菌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至大型,近球形,红色,由许多海绵状网棱组成五角形网格。直径5~10(25)cm,网棱内侧有青褐色带腥臭气味的黏液(孢体),往往招引苍蝇,幼时白色的菌幕包裹在外面,随着菌体生长发育将其遗留在基部成菌托。在菌体的基部有一白色菌托包裹,其白色菌托是原来包被菌体的外菌幕。孢子无色光滑,近圆柱形,(4~6)μm×(1.5~2)μm。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生于林间空地或山坡草地上。海南、香港、四川、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有分布。

毒性:据记载生吃有毒。因其为球形,红色,而在野外容易识别。

5.6.128 块鳞灰毒鹅膏菌

块鳞灰毒鹅膏菌(Amanita spissa)又名麻母鸡(贵州)、块鳞灰鹅膏。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图5-6-137)。

图5-6-137 块鳞灰毒鹅膏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速腐性,散生或群生。菌盖初期近球形,后平展,直径6~14cm。盖面灰色至灰褐色,中央色深呈红褐色,附有灰褐色鳞片,较黏,盖缘有时呈波状。菌肉白色、脆,疏松。菌柄圆柱形,长8~15cm,粗1~2cm,白色,灰白色或灰褐色;菌环上部有粉状鳞片,下部有纤维状线条,中部实,基部膨大。菌环上细,甚宽,下垂,膜质,白色或灰色,上部有细线条。菌托浅灰色;孢子无色,椭圆形,(8~10)μm×(6~7)μm。褶缘囊体泡囊状,无色。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于林地。分布于河北、安徽、湖南、江苏、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西藏等地。

毒性:有剧毒,但毒素不明。

5.6.129 粘盖美丽小包脚菇

粘盖美丽小包脚菇(Volvariella speciosa)又名粘盖包脚菇、臭草菇、粘盖草菇。伞菌目、光柄菇科、草菇属(图5-6-138)。

图5-6-138 粘盖美丽小包脚菇

形态特征:菌盖初期钟形,后平展,中央稍凸呈丘状,直径8~16cm。盖面灰褐色,中央部色深,四周渐浅,边缘有短条纹,表面有胶状样黏液。菌褶白色,成熟后变红褐色,离生,由菌柄至边缘渐宽,褶缘有时整齐,菌肉厚,疏松,白色,近表皮处色深。菌柄白色,后变为褐色,长10~14cm,粗0.8~1.5cm,中部实,基部膨大,上部光滑,下部有绒毛。孢子椭圆形,粉色,(10~13)μm×(8~9)μm。囊体梭形至近棒状,(65~86)μm×(19~30)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于林地上或林地边缘上。四川、新疆、吉林、湖南、陕西、西藏等地有分布。

毒性:此菌有剧毒。可使人中毒致死,但毒素不清,有强烈的难闻气味,野外采集时需注意识别。

5.6.130 鳞皮扇菇

鳞皮扇菇(Panellus stypticus)又名止血扇菇、鳞片扇菇、山葵菌。伞菌目、侧耳科、扇菇属(图5-6-139)。

图5-6-139 鳞皮扇菇

形态特征:菌盖韧,革质或半革质。干燥时盖缘内卷,湿润时又可恢复原状,扇形至肾形,宽1~3cm;盖面黄色,表皮裂成麸状鳞片,手触之有鞣皮之感,往往在基部和中央有凹陷的同心环纹。菌柄侧生,短而粗,长2~10mm,粗2~5mm,稍弯曲,很强韧,内部充实,表面密被短毛,与菌盖同色。菌肉白色有辣味。菌褶薄,稠密,狭窄,黄色至肉桂色,菌褶间有横脉。孢子光滑,无色,长方形,(4~6)μm×(2~2.5)μm。有囊状体,长披针形,(30~50)μm×(2.5~3.5)μm。

生态特征:夏秋季群生或叠生于阔叶树的枯立木、倒木、木材和伐桩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湖南、贵州、云南、青海、西藏、陕西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采食。

5.6.131 波状粘滑菇

波状粘滑菇(Hebeioma sinuosum)又名荷叶滑锈伞、波状滑锈伞。伞菌目、丝膜菌科、滑锈伞属(图5-6-140)。

图5-6-140 波状粘滑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肉质。菌盖扁,半球形,后平展或稍下凹,宽7~14cm。盖面黏,光滑,淡褐色;盖缘淡色,波浪状,内卷。菌肉厚,白色。菌柄圆柱形,基部稍膨大,白色至淡褐色,中空。纤维质,上部覆有松软的鳞片,长5~12cm,粗1~2cm。菌褶弯生,稍密,初期白色,后变为锈褐色。孢子印褐色或淡锈色,卵形,有小麻点,(10~15)μm×(6~8)μm。褶缘囊体近棒状,顶部膨大,无色,(40~50)μm×(2~3)μm。

生态特性:单生或散生于林地。分布于吉林、山西、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采食。

5.6.132 耳状桩菇

耳状桩菇(Paxillus panuoides)又名耳状网褶菌。伞菌目、网褶菌科、网褶菌属(图5-6-141)。

图5-6-141 耳状桩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群生或叠生,初期平伏,迅速长成贝壳形、半圆形、耳形或扇形,宽3~8cm。盖面淡黄色至黄褐色,覆有绒毛或小鳞片,后渐光滑;盖缘薄而锐,波状,常有裂瓣。菌肉白色至乳白色,柔软,薄。菌褶密,延生,狭窄,浅黄色至橙黄色,多弯曲,褶间有横脉,基部交织成网状。无柄,或基部有狭细的小柄。孢子淡黄褐色,光滑,近球形(4~5)μm×(3~4)μm。

生态特性:生于针叶林树腐木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广东、香港、广西、云南等地。

毒性:有毒。

5.6.133 细环柄菇

细环柄菇(Lepiota clypeolaria)又名盾形环柄菇。伞菌目、蘑菇科、环柄菌属(图5-6-142)。

图5-6-142 细环柄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3~7cm,初期半球形、后呈扁平且中部凸起,污白色,中央有褐色鳞片,向边缘有短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菌柄柱形,向下渐长,长4~8cm,粗0.3~0.6cm,白色,菌环以下有絮状或毛状鳞片,质脆。菌环生柄之上部,易脱落。孢子无色,光滑,近球形,(10~18)μm×(4.5~6)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苏、云南、广东、香港、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

毒性:可食用,但有人认为有毒,不宜随意采食。

5.6.134 大青褶伞

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又称摩根小伞。伞菌目、蘑菇科、青褶伞属(图5-6-143)。

图5-6-143 大青褶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大,白色。菌盖直径5~25(30)cm,半球形,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菌盖部菌肉白色或带浅粉红色,松软。菌褶离生,宽,不等长,初期污白色,后期呈浅绿至青褐色,褶缘有粉粒。菌柄圆柱形,长10~28cm,粗1~2.5cm,纤维质,表面光滑,污白色至浅灰褐色,菌环以上光滑,环以下有白色纤毛,基部稍膨大,内部空心,菌柄菌肉伤处变褐色,干时有香气。菌环膜质,生柄上部。

生态特性:夏秋季林中或林缘草地上群生或散生。分布于我国香港、台湾、海南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其外形特征与高大环柄菇相似,明显区别是后者菌褶白色,可食用。

5.6.135 细褐鳞蘑菇

细褐鳞蘑菇(Agaricus praeclaresquamosus)为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图5-6-144)。

图5-6-144 细褐鳞蘑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0cm,初期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平或稍凸,表面污白色,具有带褐色、黑褐色纤毛状小鳞片,中部鳞片灰褐色,边缘有少量菌幕残物。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灰白至粉红色,最后变黑褐色,较密,不等长,离生。菌柄圆柱形,长6~12cm,粗0.81cm,污白色,表面平滑或有白色的短细小纤毛,基部膨大,伤处变黄色,内部松软。菌环薄膜质,双层,生柄的上部,白色,上面有褶纹,下面有白色短纤毛。孢子印黑色,孢子椭圆形至卵圆形,(5×3.5)~4.5μm。褶缘囊体泡囊体。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分布于河北、香港等地。

毒性:该菌有毒,有很强的石碳酸气味,食用后引起呕吐或腹泻等中毒症状。此菌外形特征接近于双环林地蘑菇,但此种幼时菌盖顶部不呈四方形,菌盖鳞片细小。

5.6.136 毛头鬼伞

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又称鸡腿蘑(河北、山西)、毛鬼伞。伞菌目、鬼伞科、鬼伞属(图5-6-145)。

图5-6-145 毛头鬼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大。菌盖呈圆柱形,开伞后很快边缘菌褶溶化成墨汁状液体。菌盖直径3~5cm,高9~11cm,表面褐色至浅褐色,随着菌盖长大而断裂成较大型鳞片。菌肉白色。菌柄白色,圆柱形,较细长,且向下渐粗,长7~25cm,粗1~2cm,光滑。具囊体,无色,棒状顶部钝圆(24~60)μm×(10~12.3)μm。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在田野、林缘、道旁、公园内生长,雨季甚至在毛屋顶上生长。此菌有时生长在栽培草菇的堆积物上,与草菇争养分,甚至抑制其菌丝的生长。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

毒性:该蘑菇一般可食用。但含有石碳酸等胃肠道刺激物,还含有腺嘌呤、胆碱、精胺、酪胺和色胺等多种生物碱以及甾醇脂等。食后可能引起中毒,与酒类如啤酒同吃容易引起中毒。

5.6.137 半卵形斑褶菇

半卵形斑褶菇(Anellaria semiovata)又名大花褶伞、牛屎菌。伞菌目、鬼伞科、斑褶菇属(图5-6-146)。

图5-6-146 半卵形斑褶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中等大小。菌盖直径一般4cm,有时可达8cm,近圆锥形、钟形至半球形,顶部有的略带土黄色,光滑而黏,有时龟裂。菌肉污白色。菌褶初期灰白,后期呈现灰黑相间的花斑,直生,稍密,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10~25cm,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顶部有纵条纹,菌环以下渐增粗,内部松软变空心。菌环膜质生柄之中、上部。孢子印黑色或褐色,光滑、椭圆形或卵圆形,(17~22.5)μm×(10~12.5)μm。褶侧囊体淡黄色至黄褐色,瓶状或棒状,(30.6~51)μm×(11.4~15)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马粪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台湾、甘肃、陕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区,多见于高山牧场。此种在青藏高原的松潘地区草地多见,而在内蒙古草原却未发现。

毒性:此菌有毒,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5.6.138 鳞柄口蘑

鳞柄口蘑(Tricholoma psammopus)为伞菌目、口蘑科、口蘑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直径4~14cm,扁半球形至平展,表面锈褐色至栗褐色,中部较深色,黏滑。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或带土褐色,有锈色小斑点,弯生,密,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35~10cm,有时可达15cm,粗0.8~2.7cm,上部具颗粒状小点,中部以下有锈褐色纤毛状鳞片,实心至空心,基部稍膨大。孢子无色,光滑,宽椭圆形至近球形,(5.5~6.5)μm×(4.5~5.5)μm(图5-6-147)。

图5-6-147 鳞柄口蘑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针叶或阔叶林中地上成群生长,有时丛生。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西藏、陕西等地。

毒性:此种口蘑味略苦,须经水煮浸泡后食用。文献记载有毒,不宜采食。曾在四川发生过中毒事件。

5.6.139 毒粉褶菌

毒粉褶菌(Rhodophyllus sinuatus)又名土生红褶菌。伞菌目、粉褶菌科、粉褶菌属(图5-6-148)。

图5-6-148 毒粉褶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大。菌盖直径5~20cm,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污白色至黄白色,有时带黄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老后粉红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弯生,稍稀,边缘近波状,不等长。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较粗壮,长9~11cm,粗1.5~3.8cm,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纵条纹,基部有的膨大。孢子浅粉红色,多角,(8~11)μm×(6.5~8)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丛生长,有时单个生长。分布于吉林、四川、江苏、安徽、台湾、河南、河北、甘肃、广东、黑龙江等地。

毒性:此种蕈中毒后,潜伏期短的约半小时,长的达6h。发病后出现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中毒症状往往严重。

5.6.140 铜绿球盖菇

铜绿球盖菇(Stropharia aeruginosa)为伞菌目、球盖菇科、球盖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至中等。菌盖直径3~7cm,半球形至扁半球形,光滑,淡绿色至灰黄绿色,后呈黄带绿色,湿润时黏,往往近边缘有白色附属物。菌肉白色,中部稍厚。菌褶污白色至青褐色或带紫褐,中等密,不等长,直生至弯生。菌柄白色,下部带淡绿黄色,直或稍弯曲,长5~7cm,粗0.3~0.7cm,幼时菌环以下常有白色毛状鳞片,内部松软。菌环在中部或近上部,其上面有条纹,膜质。孢子光滑,近卵圆形或近椭圆形,(6.5~10)μm×(4~7)μm。褶缘囊体近纺锤状或近棒状,(25~50)μm×(4.5~10)μm(图5-6-149)。

图5-6-149 铜绿球盖菇

生态特性:林中腐枝落叶层或肥沃处单生或群生。分布于台湾、陕西、甘肃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

5.6.141 止血扇菇

止血扇菇(Panellus stypticus)也称为鳞片扇菇、鳞皮扇菇、山葵菌。伞菌目、侧耳科、扇菇属(也有将其列为口蘑科或锈伞科)。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伞形,浅土黄色,直径1~3mm,表面有麦皮状小鳞片。菌肉薄,味辛辣。菌褶窄而密,菌柄很短,生菌盖的一侧。孢子白色或无色,光滑,短圆柱状,(4~6)μm×(2~2.5)μm。褶缘囊体披针形,(20~50)μm×(2.5~5)μm(图5-6-150)。

图5-6-150 止血扇菇

生态特性:生长在阔叶树腐木上或树桩上,晚上可发光。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陕西、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湖南、贵州、云南、青海、西藏、陕西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但可药用。

5.6.142 条纹口蘑

条纹口蘑(Tricholoma virgatum)为伞菌目,白蘑科、口蘑属,也叫做突顶口蘑。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中央凸起呈乳头状,菌盖直径4~6cm,表面灰色至灰褐色,中部色较深,具放射状条纹,边缘向内卷。菌肉白色至灰白色,初期边缘常有黑点,弯生,不等长。菌柄较长,基部膨大,最长可达15cm,粗达1.2cm,表面白色或比盖色深具纵条纹。孢子白色或无色,宽椭圆形或近球形,(6~7.5)μm×(5.5~6)μm(图5-6-151)。

图5-6-151 条纹口蘑

生态特性:夏秋季节林中地生,分散或成群生长。分布于吉林、四川、陕西等地。

毒性:有毒,不能食用。

5.6.143 五棱鬼笔

五棱鬼笔(Lysurus mokusin)也叫做棱柱散尾菌,五棱散尾鬼笔。鬼笔目、笼头菌科、散尾鬼笔属(图5-6-152)。

图5-6-152 五棱鬼笔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细长,呈棱柱形,一般4~5棱,高5~12cm,中空。顶部高1.5~3cm,具4~5个爪状裂片,红色,初期裂片相互连接一起,后期从顶部彼此分离,靠内侧面产生暗褐色孢体黏液,具臭气味。菌柄浅粉至浅肉色,具4~5条纵行凹槽,松软呈海绵状。菌托白色,苞状,初期卵球形,高2~4cm,基部往往有白色根状菌索。孢子在黏孢体中,椭圆形,半透明,(3.5~5)μm×(1.5~2)μm。

生态特性:夏至秋季,常常成群生成一堆。分布于河北、河南、江苏、四川、浙江、云南、福建、湖南、湖北、安徽、贵州、西藏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

5.6.144 拟臭黄菇

拟臭黄菇(Russula laurocerasi)为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3~15cm,初期扁半球形,后渐平展中央下凹浅漏斗状,浅黄色,土黄色或污黄褐至草黄色,表面黏至黏滑,边缘有明显的由颗粒或疣组成的条棱。菌肉污白色。菌褶直生至近离生,稍密或稍稀,污白色,往往有污褐色或浅赭色斑点。菌柄长3~14cm,粗1~1.5(2.5)cm,近圆柱形,中空,表面污白至浅黄色或浅土黄色。孢子近球形,具刺棱,近无色,(8.5~13.5)μm×(7.5~10)μm。褶侧囊体圆锥状,(44~89)μm×(7.5~10.5)μm(图5-6-153)。

图5-6-153 拟臭黄菇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地上群生或单生。分布于河南、辽宁、贵州、江西、西藏、四川、湖北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

5.6.145 波纹桩菇

波纹桩菇(Paxillus curtisii)又名波纹网褶菌,波纹卷伞菌。伞菌目、网褶菌科、网褶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无菌柄,菌盖扁平,半圆形或扁形,平展,黄色,老后茶褐灰色,表面具细绒毛或光滑,边缘内卷,菌盖直径可达3~15cm。菌肉黄色,具强烈的腥臭气味。菌褶较密,波状,长短不一,分叉交织成网状,初期橘黄色,老后青色至深烟色。孢子光滑,很小,椭圆形,浅青黄色,(3~4)μm×(2~2.5)μm(图5-6-154)。

图5-6-154 波纹桩菇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等树木桩上覆瓦状生长。分布于河南、山西、广西、福建、云南、香港、广东、四川、西藏等地。

毒性:强烈的腥臭气味,有毒。

5.6.146 多毛丝盖伞

多毛丝盖伞(Inocybe bongaridii)为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2~6cm,带红褐色,初期钟形,后扁半球形至近平展,中部凸起,被平伏纤毛鳞片。菌肉白色,变红色。菌褶初期淡灰褐色,后呈褐色,褶边沿白色,直生,不等长,密。菌柄圆柱形,长5~10cm,粗0.6~1cm,呈肉红色,表皮有小纤毛状鳞片,基部稍膨大,内部实心至松软。孢子光滑,椭圆形,浅褐色,(9.5~13)μm×(6.5~7)μm。褶缘囊体梭形至近棒状(图5-6-155)。

图5-6-155 多毛丝盖伞

生态特性:秋季生于阔叶或针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

5.6.147 粗鳞丝盖伞

粗鳞丝盖伞(Inocybe calamistrata)又名翘鳞毛锈伞。伞菌目、丝膜菌科、丝盖伞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1.5~4cm,钟形至扁半球形,中部凸起,不黏,表面暗褐或酱色,顶部栗褐色密集翘起的鳞片,边缘不开裂。菌褶直生,稍密,不等长,褐色至锈褐色,边沿带白色。菌柄长6~11cm,粗0.3~0.5cm,实心,暗褐色,具毛状鳞片。孢子椭圆形或近肾脏形,光滑,浅锈色,(9~12)μm×(4.5~6.5)μm。褶缘囊体近棒状,(28~50)μm×(8~12)μm(图5-6-156)。

图5-6-156 粗鳞丝盖伞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树或针叶树下单个或成群生长。湖南有分布。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

5.6.148 掷丝膜菌

掷丝膜菌(Cortinarius bolaris)为伞菌目、丝膜菌科、丝膜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半球形,直径3~5cm,表面苍白、浅黄或浅红色,具有紧贴的、带粉红至砖红色的鳞片。菌褶奶油黄色至肉桂色,不等长,直生。菌柄长2.5~4cm,粗1.2~2cm,顶部白色,下部有小的纤维状鳞片同盖色,受伤处带红色或红褐色。菌柄上部菌肉白色,而中下部菌肉赭色带黄色,基部菌肉硫磺色最后呈深红或红褐色。孢子宽卵圆形至近球形,印锈红色,粗糙具小点,(6~7.5)μm×(4.5~5.5)μm(图5-6-157)。

图5-6-157 掷丝膜菌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山毛等阔叶林地上生长。分布于湖南。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

5.6.149 粪生光盖伞

粪生光盖伞(Psilocybe coprophila)又名粪生裸盖伞。伞菌目、球盖菇科、光盖伞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褐色。菌盖直径1~3cm,半球形至扁半球形,初期边缘有白色小鳞片,后变光滑,暗红褐色至灰褐色。菌褶直生,稍稀,宽,污白、褐色到紫褐色。菌柄柱形,稍弯曲,长2~4cm,粗0.5~1.5cm,污白至暗褐色、菌幕易脱落。孢子椭圆形,光滑,印带紫褐色,(11~14)μm×(7~8.5)μm。褶侧与褶缘囊体近似,(23~39)μm×(7.8~2.8)μm(图5-6-158)。

图5-6-158 粪生光盖伞

生态特性:在马粪或牛粪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湖南和西藏等地。

毒性:有毒,含致幻觉物质。因个体小,生粪上,一般不会有人采食。

5.6.150 紧缩花褶伞

紧缩花褶伞(Panaeolus sphinctrinus)又名紧缩斑褶伞。伞菌目、鬼伞科、花褶伞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直径2~4cm,初期锥形近卵圆形,后近钟形,顶部稍凸,浅灰褐色,暗灰色,潮湿时色更深,中部暗褐色,表面光滑,干时有裂片,边缘往往附有白色或污白色菌幕残片。菌肉薄,淡灰色。菌褶直生,初期灰色后变黑色,褶沿白色絮状。菌柄细长柱形,顶部灰白色,有条纹,下部带红褐色,长6~12cm,粗0.2~0.3cm,内部空心。孢子近似柠檬形,黑色,光滑,(13~19)μm×(9~12)μm。有褶缘囊体(图5-6-159)。

图5-6-159 紧缩花褶伞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生于牧场或林中牛马粪上,单个或群生一起。分布于香港、台湾、新疆、四川、甘肃、陕西、云南、福建等地。

毒性:有毒不可食用,含有羟色胺等毒素。

5.6.151 粉褶白环菇

粉褶白环菇(Leucoagricus naucinus)又名粉褶环柄菇。伞菌目、蘑菇科、白环菇属。

形态特征:菌体中等大小,白色。菌盖直径5~10cm,扁半球形至平展,表面光滑有时出现龟裂。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稍密,较宽,长短不一,初期白色后呈淡粉红色。菌柄细长,内部松软至空心,长6~15cm,粗0.5~1.5cm,基部膨大。菌环膜质,生于柄的上部,不易脱落,后期与柄分离而能移动。孢子印淡粉红色或孢子无色,光滑,椭圆至卵圆形,(7.5~10)μm×(5.5~7)μm。褶缘囊体棒状,丛生,(26.7~36)μm×(6~8)μm(图5-6-160)。

图5-6-160 粉褶白环菇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于林缘、田野草地上,单独或分散生长。分布于吉林、河北、北京、河南、江苏、云南、青海等地。

毒性:有毒。

5.6.152 冠状环柄菇

冠状环柄菇(Lepiota cristata)又名小环柄菇。伞菌目、蘑菇科、环柄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而细弱。菌盖直径2~4cm,白色,中部至边缘有红褐色鳞片,边沿近齿状。菌肉白色,薄。菌褶白色,密,离生,不等长。菌柄细长,柱形,长3~6cm,粗0.2~0.6cm,空心,表面光滑,基部稍膨大。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光滑,卵圆、椭圆、长椭圆形,或近似角形,(5.5~8)μm×(3~4.5)μm。有褶缘囊体(图5-6-161)。

图5-6-161 冠状环柄菇

生态特性:夏季至秋季在林中腐叶层、草丛或苔藓间群生或单生。分布于香港、河北、山西、江苏、湖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毒性:菌体较小,但有毒。

5.6.153 残托斑鹅膏菌

残托斑鹅膏菌(Amanita kwangsinsis)又名残柄斑毒伞。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可达3~9.5cm,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菌盖表面浅褐色至棕褐色,中央色更深,散布有白色至污白色角锥状鳞片,边缘稍有内卷并具有较明显的条纹,甚至开裂。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较密,不等长。菌柄白色,表面光滑,长3~11cm,粗1~1.7cm,圆柱形,内部实心,基部膨大,菌托只残留痕迹或小数角形颗粒。菌环膜质,生于柄的中下部。孢子印白色,光滑,近球形,含一油滴,(7.5~8.8)μm×(6.2~7.5)μm,非糊性反应(图5-6-162)。

图5-6-162 残托斑鹅膏菌

生态特性:夏季在马尾松林地上成群生长。此菌首次发现于广西平乐地区,后来在贵州、云南、福建等地区也有发现。

毒性:产区发生中毒,且有死亡现象,但毒素不明。另外苍蝇对此菌敏感,毒死很快。

5.6.154 锈伞

锈伞(Bolbitius vitellinus)又名粪锈伞,狗尿苔。伞菌目、粪锈伞科、粪锈伞属(图5-6-163)。

图5-6-163 锈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可达2~4.5cm,近钟形,半膜质,表面光滑,有皱纹,向边缘逐渐变为米黄色,边缘有细条长棱,可接近顶部。菌肉很薄,菌褶近弯生,窄,深肉桂色,褶沿色淡。菌柄细长,柱形,长5~10cm,粗0.2~0.3cm,质脆,有透明感,光滑或上部有白色细粉粒,污黄白色,空心,基部稍许膨大。孢子印锈色或锈黄色,光滑,椭圆形,一头平截,有芽孔,(11~12)μm×(6~8.5)μm。

生态特性:春至秋季在牲畜粪或肥沃地上单生或群生。一般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云南、福建、江苏、湖南、青海、甘肃、陕西、西藏、广东、新疆等地区。

毒性:怀疑有毒,不可食。

5.6.155 美丽粘草菇

美丽粘草菇(Volvariella speciosa)又名白草菇。伞菌目、光柄菇科、草菇属(图5-6-164)。

图5-6-164 美丽粘草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中等大,有菌托而无菌环。菌盖表面光滑而粘,白色至污白色,边缘具长条棱。菌盖初期钟形至中部凸起,直径3~10cm。菌肉白色至污白色。菌褶离生,稍密,白色或粉肉色至粉红色,不等长。菌柄圆柱形,细长,白色,长6~13cm,粗0.8~1.2cm,内部实心至松软,基部膨大。菌托白色,近苞状至杯状。孢子浅粉红色,光滑,椭圆形,(9.5~15.5)μm×(7~8.5)μm,含一大油滴。褶侧和褶缘囊体梭形或棒状,(74~84)μm×(20~28)μm。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草地或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中国湖北、湖南、四川、吉林、新疆、香港、广东等地。

毒性:有毒,不可食。

5.6.156 尖顶丝膜菌

尖顶丝膜菌(Cortinarius gentilis)为伞菌目、丝膜菌科、丝膜菌属(图5-6-165)。

图5-6-165 尖顶丝膜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1~3(5.5)cm,顶部有明显突出呈一小尖,褐色或红褐色至黄褐色,具小鳞片或表面粗糙,边缘内卷。菌肉黄色或黄褐色,至浅红褐色,中部厚,无明显气味。菌柄细长近圆柱形,稍弯曲,基部往往变细,浅黄色至黄褐色,后期呈红褐色,下部呈棕褐色,长3~10cm,粗0.3~0.8cm, 内部松软至空心,表面毛状或有纤毛状鳞片。菌褶红褐色,棕褐至锈褐色,稍密,不等长,直生至弯生。孢子印锈褐色,近椭圆形,(7.6~9)μm×(5.5~6.5)μm。

生态特性:夏末至秋季生长于针叶林地上,群生或散生。另外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分布于湖北、青海、甘肃等。

毒性:有毒,不宜食用。口尝有辣味。此种剧毒,记载中毒可致死,其毒性可能属于奥来毒素(orellanine),潜伏期2~3d,主要表现为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

5.6.157 栗色环柄菇

栗色环柄菇(Lepiota castanea)为伞菌目、蘑菇科、环柄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直径2~4cm,幼时近钟形至扁平,后平展而中部下凹,中央凸起,表面土褐色至浅栗褐色,中部色暗,表皮裂后形成粒状小鳞片。菌肉污白色,薄。菌褶离生,白色带黄,不等长,较密。菌柄细,柱形,长2~4cm,粗0.2~0.4cm,菌环以上近光滑而污白色,环以下同盖色,有细小鳞片且往往呈环状排列,内部松软至变空心。菌环不很明显。孢子印白色或无色,近梭形,光滑,(9~12.5)μm×(4~5.5)μm。褶缘囊体近棒状,(20~30)μm×(7~14)μm(图5-6-166)。

图5-6-166 栗色环柄菇

生态特性:夏秋季生于林中或林缘地上,群生或散生。主要分布于青海、宁夏等地。

毒性:记载有毒。此种与褐鳞小伞环柄菇 、肉褐鳞环柄菇外形特征比较近似,且均属极毒菌。

5.6.158 叶状耳盘菌

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a)也称为暗皮皿菌、毒木耳。蜡钉菌目、胶陀螺科、耳盘菌属。

形态特征:子囊盘小,黑色,呈浅盘状或浅杯状,由数枚或很多枚集聚生一起,具短柄或几乎无柄,直径2~3.5cm,个体大者盖边缘呈波状,上表面光滑,下表面粗糙和有棱纹,湿润时有弹性,呈木耳状或叶状,干燥后质硬,味略苦涩。子囊细长呈棒状,(43~48)μm×(3~5)μm,内有8个近双行排列的孢子。孢子无色,短柱状,稍弯曲,(5~7.6)μm×(1~1.4)μm。侧丝细长,顶部弯曲,近无色,有分隔和分枝,顶端粗约3μm(图5-6-167)。

图5-6-167 叶状耳盘菌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桦木等阔叶树腐木上成丛或成簇生长一起。湖南、广西、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等。

毒性:此种极似木耳,木耳产区多发生误食中毒。属日光过敏性皮炎,可能会有卟啉这种物质。一般食后约3h发病,出现手指、脚趾发痒,脸面红肿,灼烧般疼痛,往往形成水肿和水泡,嘴唇肿胀外翻 。凡露光部位反应更严重。发病率高达80%。

5.6.159 拟灰花纹毒鹅膏

拟灰花纹毒鹅膏(Amanita fuligineaAmanita fuligineoides)为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3~6cm,幼时近卵圆形,展开后中部下凹而中央往往有一小凸起,暗灰色,中央近黑色,表面有比较明显的纤维状花纹。菌肉白色,稍薄。菌褶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菌柄细长,近圆柱形,长5~8cm,粗0.4~0.8cm,灰白色或灰褐色纤维状小鳞成花纹,基部色浅呈污白色。菌环膜质,灰白色,生柄之上部或顶部。菌托白色近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球形,光滑,7.5~9.5cm,糊性反应(图5-6-168)。

图5-6-168 拟灰花纹毒鹅膏

生态特性:群生或散生,夏秋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地上。分布区域: 湖南、江西等。

毒性:主要是肽类毒素,会损害人的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和肾脏。只要误食这种蘑菇50g,就可使一个成年人死亡。每年4~6月是“灰花纹鹅膏”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民众切勿随意采食野生蘑菇。在湖南一些产地曾发生多人误食中毒事例。

5.6.160 裂皮毒鹅膏

裂皮毒鹅膏(Amanita rimosa)也称为劈死帽(Splitting death cap)。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约48mm,略凸至扁平,中间浅色,边缘有杂色或杂白色呈辐射状。盖的边缘为非纹状皮层和非横节状。菌肉白色,稍薄。菌褶离生,白色,较密,最大5 mm宽,短菌褶不太小但很密,2~3列。菌柄长70mm,7mm粗,白色,带有细纤维性鳞片,几乎圆柱状,稍微向上逐渐变细,顶点稍微扩大。菌柄基部膨大呈球状16mm粗,菌托是异色边,膜状,厚实,自由支8mm高,白色。菌环几乎在菌柄的顶部,薄呈裙状,膜样。孢子(7.0~8.5)μm×(6.5~8.0)μm,球形。孢子台非砖堆形(图5-6-169)。

图5-6-169 裂皮毒鹅膏

生态特性:喜欢生长在松树林和栗树林。湖南分布较多。

毒性:毒性与拟灰花纹毒鹅膏类似,误食死亡率极高,占毒菌中毒死亡病例的90%以上。食后两小时内就表现出症状,但毒鹅膏出现症状较迟,发病较慢,往往容易误诊。

5.6.161 淡红毒鹅膏

淡红毒鹅膏(Amanita pallidorosea)也称为玫瑰红鹅膏。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肉厚,基本白色,但仔细观察菌盖中部略有些粉红色(雨后可淡一些或观察不到)。菌盖50~80mm直径,幼龄圆凹,逐渐凸起,成熟后扁平和凸形。无色,中心浅玫瑰色,向边缘逐渐无色或白色。菌盖有呈放射状纤丝,浅粉红色。菌褶离生,白色,较密,最大5 mm宽,短菌褶不太小但很密,2~3列。菌柄(80~150)×(6~12)mm,近圆柱状,稍微向上逐渐变细,白色至浅黄色,硬实, 带有细纤维性鳞片。 菌柄白色,基部膨大呈球状12~22mm粗,菌托异色边、膜状、裙样、白色。孢子[(6.0~8.0)μm或(6.5~10.0)μm]×(6.0~7.55)μm(图5-6-170、图5-6-171)。

图5-6-170 淡红毒鹅膏(一)

图5-6-171 淡红毒鹅膏(二)

生态特性:吉林、湖南和重庆有采集记录,山东省也有发现。大量生长榛子树下(菌根菌)。

毒性:毒性属于极毒。山东泰山有引起人死亡报道。

5.6.162 鳞柄白毒鹅膏

鳞柄白毒鹅膏(Amanita bisporigera)也称为死亡天使、致命天使、鳞柄白毒伞。鹅膏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菌盖边缘无条纹,中部凸起略带黄色,直径6~15cm。菌肉白色,遇KOH变金黄色。菌褶白色,离生,较密,不等长。菌柄有显著的纤毛状鳞片,细长圆柱形,长8~14cm,粗1~1.2cm,基部膨大呈球形。菌托较厚呈苞状。菌环生柄之上部或顶部。孢子印白色或无色,光滑,近球形,7~10μm,糊性反应。整体乳白或褐色,菌盖宽大且厚,菇柄似鱼鳞状,较细长(图5-6-172)。

图5-6-172 鳞柄白毒鹅膏菌

生态特性:夏秋季在阔叶林地上单生或散生。多分布在湿润的山林之中,如在板栗树下或杂木林中,吉林、广东、北京、四川等有分布。

毒性:死亡天使含有鹅膏毒素,可阻止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杀死细胞),通常始于肝和肾;几天内可致死。

5.6.163 鳞柄白鹅膏

鳞柄白鹅膏(Amanita virosa)也称为死亡天使。鹅膏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中型至大型、纯白色。菌柄上有鳞片,有膜质菌环、根部有菌托。在菌盖上滴3%的氢氧化钾溶液会变黄色。孢子接近球形。与剧毒的白毒鹅膏菌(Amanita verna)很相似,但可以在其上滴氢氧化钾溶液并不会变色、菌柄上也没有鳞片且属小型来做区别(图5-6-173)。

图5-6-173 鳞柄白鹅膏

生态特性:初夏到秋季时可在阔叶林或针叶林地上发现散生或群生的子实体,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毒性:毒性极强,食用一小株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食用后6~24h会有腹痛、呕吐、下痢等肠胃毒性的症状,大约一天就完全消失,但24~72h的“假痊愈”后,会出现更严重的肝脏或肾脏等内脏机能障碍以至衰竭的症状,如黄疸、肝脏肥大、消化器官出血等,如未及时做消化道洗净、血液透析则有可能死亡。

5.6.164 铅绿褶菇

铅绿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为担子菌纲、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担子果大,白色。菌盖直径5~25cm,半球形、扁半球形,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后期近平展。菌肉白色或带浅粉红色,松软。菌褶初期污白色,后期呈浅绿至青褐色,离生,宽,不等长,褶缘有粉粒。菌柄长10~28cm,粗1~2.5cm,圆柱形,污白色至浅灰褐色,纤维质,表面光滑,菌环以上光滑,环以下有白色纤毛,基部稍膨大,内部空心,菌柄菌肉伤处变褐色,干时气香。菌环膜质,生菌柄之上部。孢子印带青黄褐色,后呈浅土黄色。孢子光滑,具明显的发芽孔,宽卵圆形至宽椭圆形(图5-6-174)。

图5-6-174 铅绿褶菇

生态特性:夏秋季群生或散生,喜于雨后在草坪、蕉林地上生长。分布于广东。

有剧毒,该菇所含有的毒素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有些具有类似白毒伞的毒性,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进食量大时也会致命,是近些年广东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种类之一。

除上述资料比较全的毒蘑菇外,还有一些偶然也会引起人们的中毒事件,如图5-6-175~图5-6-180。在实际生活中采摘野蘑菇是需注意区别或不要采摘。

图5-6-175 粗柄白鬼伞

图5-6-176 大理石死亡帽

图5-6-177 头套鹿花菌

图5-6-178 大脑蘑菇

图5-6-179 古巴裸盖菇

图5-6-180 网孢牛肝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