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风险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过去20年来,有关个体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以便深化我们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的认识。

2.1 应增强个体因素选择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统性

应努力增强个体因素选择的典型性、代表性、系统性。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多因素研究,但不少研究在个体因素的选择方面仍比较随意,未来研究在选择个体因素时应重视背后的学理依据和实证依据,使个体因素的选取体现出一定的“章法”。有些个体因素非常重要,但现有研究却较少涉及,譬如神经生理方面的因素。

2.2 应重视改进个体因素的测量方式

目前有不少研究采用单一项目来测量孤独和抑郁等个体因素。单题项测量有其优势,有利于同时收集多种个体因素,但信效度可能打折扣。未来研究应采用信效度良好的工具来测量个体因素。另外,现有研究几乎全部采用青少年自我报告,容易导致社会称许性问题和共同方法偏差。未来研究应重视结合其他信息源和数据收集方法来开展研究。譬如,学习成绩的测量可以综合个体自我报告、期中期末成绩或其他标准化成就测验的成绩。

2.3 应拓展和深化研究内容,避免低水平重复

未来研究应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内容,避免低水平重复。有些变量关系已被数十项横断研究证实且非常稳健,在此情况下,未来应当考虑如何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例如,不少研究采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的相关工具考察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这种做法的积极意义在于研究工具相对标准化、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较高、促进了研究证据的不断累积,但弊端在于简单重复性质的研究居多,后续研究的创新性略显不足(换一个地区的样本即发表一篇论文),研究结果能否推广到其他数据采集范式尚不得而知,而且对研究变量的固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其他更有价值的变量的探讨。

2.4 应重视探讨个体因素与网络成瘾的因果关系

现有研究基本上是横断研究,主要揭示了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不利于回答究竟是个体风险因素导致网络成瘾,还是网络成瘾导致个体风险因素的增加。当然,对于某些人格类个体因素而言,虽然它们可能受到网络成瘾的影响,但它们确实是更早形成的且更为本源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它们与网络成瘾之间有“时间上的先后、经验上的相邻以及恒常的关联”,应当具有因果关系[440]。不管怎样,未来应当采用交叉滞后纵向设计,探讨个体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单向和双向关系。这在网络成瘾与学业成就、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等变量的关系的研究中显得尤为迫切。或许更重要的是,未来应采用随机对照干预实验来操纵个体因素,从而探讨其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因果关系。

2.5 应重视探讨个体因素的独特效应

在选好个体因素后,应重视不同因素独特效应的探讨,从而回答“哪些个体因素的相对贡献更大”的关键问题。不同个体因素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在控制一种个体因素后考察其他个体因素的独特作用,否则该个体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联系可能被其他个体因素所混淆。此外,独特效应的信息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除了探讨个体因素间的独特贡献,还可探讨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伴因素相比较时的独特效应。

2.6 应重视探讨个体因素起作用的中介机制

中介机制可以阐明个体因素“怎样”或“为什么”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问题,也有利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开展。例如,若人格因素通过应对方式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则在人格因素较难被干预时,可以从改善应对方式入手来“阻断”人格风险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利影响。现有研究相对较少探究个体因素起作用的中介过程,未来研究应着力探讨其他个体和(或)环境因素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2.7 应重视探讨个体因素起作用的调节机制

并非所有存在个体风险因素的青少年都会网络成瘾。调节机制有利于阐明这种关系背后的异质性,即个体风险因素“何时”“对谁”或“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的关键问题,特别有利于“精准心理卫生”所倡导的有针对性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开展。例如,若特定个体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存在人口学亚群体差异,则在不同人口学亚群体中所采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就应该有所不同。现有研究也相对较少探究个体因素起作用的调节过程,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探讨人口学因素、其他个体因素或环境因素对个体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2.8 应重视探讨不同个体因素的联合作用

目前大多数研究只关注了单一的个体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实际上,探讨多种个体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联系更符合个体的生活实际,更能提高对网络成瘾的变异解释力,也更有利于全面和系统干预措施的提出。这种联合作用可以通过“变量中心的方法”(如累积个体风险因素)或“个人中心的方法”(如对个体因素进行潜在剖面分析)来实现。

2.9 应重视从个体因素入手进行干预研究

近年来,已有不少从个体因素入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例如,认知-行为疗法旨在改善青少年对网络使用的不合理认知,从而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再如,体育锻炼干预旨在改善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习惯,从而减少网络成瘾。这类研究有利于检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利于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未来应更多进行这类干预研究。

2.10 需要额外留意的几个问题

不同研究者由于理论取向不同,选择的做法也有所不同。有些问题是值得认真思考的。第一,是否排除共病因素回答的是不同的研究问题。如果某些心理病理学问题是网络成瘾所带来的结果,那么排除这些共病因素后就导致研究者关注的现象在真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在统计上称为“控制过多”(over-control)。第二,是否排除没有上网经验的被试所回答的是不同的问题。部分研究的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均要求被试有过上网经验才会纳入进来,这种做法容易低估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的差异。可以类比一下,在物质成瘾的研究中,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的选定就很少限定在先前有过吸烟经验的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