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风险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流行情况

准确识别青少年网络成瘾总体发生率和亚群体发生率对确定人群中有多少人网络成瘾以及哪些群体更需要预防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探究网络成瘾人口学亚群体差异有助于识别哪些人口学变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未来研究将这些人口学因素作为协变量进行统计控制,有利于在考察其他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时将这些人口学因素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分析以检验同一模型对不同亚群体的适用性,还有利于深入探讨不同人口学亚群体网络成瘾存在差异背后的原因。遗憾的是,估计网络成瘾发生率的研究往往存在重要的方法学局限,如网络成瘾测评工具千差万别、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随意和不够统一(即使不同研究者使用同一工具时也是如此)、非随机抽样导致样本代表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同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以下将基于截至2016年底的600多篇文献的编码工作,对主要的人口学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分别进行回顾。需要说明的是,虽然Lai和Kwan[21]对部分人口学变量(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和文献回顾,但所回顾的文献范围十分有限。

3.1 国别差异

由于互联网普及率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间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也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而言,亚洲国家和地区(如中国、韩国、土耳其)的网络成瘾发生率相对较高[22]。例如,Pontes等人[23]回顾了12项在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开展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研究,结果发现,网络成瘾发生率在德国最低(1%),在中国台湾高达18.7%。Samli[22]的文献综述表明,中国是目前网络成瘾研究开展最多的国家。张志华和孙业桓[24]对2012—2016年发表的关于中国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在采用不同严苛程度的诊断标准时,中学生网络成瘾率介于6.92%(严苛标准)—10.78%(宽松标准)。

3.2 性别差异

青少年网络成瘾领域存在“性别相似性”和“性别差异性”两大假设之争。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男生比女生更可能沉迷网络。可能的原因是,与女生相比,男生具有更高的探索性、冒险性、逆反性,更低的自控能力和时间管理倾向,更少获得他人的社会支持和情感表达的机会,更少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活动中,更多使用容易导致成瘾的网络功能,且父母对男生的监管程度相对较低。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青少年女生与男生的差异会不断缩小甚至反转。背后的原因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女生上网率日益提高,且不断丰富的网络功能越来越满足了女生的兴趣,这使得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有所减小[25]。在实证研究方面,截至2016年,482项研究比较了男生与女生网络成瘾水平的差异。其中,80%的研究发现男生网络成瘾水平显著高于女生,17%的研究发现二者无显著差异,3%的研究发现女生网络成瘾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张志华和孙业桓[24]的元分析总体上也支持男生网络成瘾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观点,尽管该元分析纳入的文献数量相对有限。因此,就目前来看,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可能沉迷网络。

3.3 学段差异

随着学段增长,青少年网络成瘾如何发展变化?一些观点认为,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可能沉迷网络。可能的原因是,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体验到更多升学压力,更可能通过网络世界寻求放松;高中生拥有更多独立空间,更少受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管理与约束;认知能力的增长使得高中生能更熟练和多样地使用网络并从中获得乐趣。另一些观点则认为,高中生比初中生更不可能沉迷网络。可能的原因是,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面临着更高的升学压力,更多将时间、精力投入学习活动中而无暇上网;高中生具有更高的自控能力,更不容易沉迷网络;经过中考的选拔,部分网络成瘾初中生未能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此外,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网络成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背后的原因是,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特征较为相似;计算机的普及使得网络成瘾低龄化,初中生沉迷网络的人数日益增多,与高中生差异不再显著。在实证研究方面,截至2016年,147项研究比较了不同学段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水平。其中,40%的研究发现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可能沉迷网络,13%的研究发现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可能沉迷网络,47%的研究发现高中生与初中生的网络成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张志华和孙业桓[24]的元分析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网络成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3.4 城乡差异

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一些观点认为,城市青少年比农村青少年更可能沉迷网络。可能的原因是,城市上网条件优于农村,使得个体有更多机会接触网络,从而更易沉迷网络。另一些观点则认为,农村青少年比城市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可能的原因是,农村青少年享有的资源比较匮乏、娱乐活动较为单调,因而更可能通过网络来满足各种心理需要。在实证研究方面,截至2016年,44项研究探讨了居住地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其中,39%的研究发现城市青少年比农村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11%的研究发现农村青少年比城市青少年更可能网络成瘾,50%的研究发现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而言,城乡青少年网络成瘾水平只存在较小差异,城市青少年略高于农村青少年。

3.5 父母受教育水平差异

父母受教育水平是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关?一些观点认为,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可能的原因是,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的电脑和网络普及率也越高,为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些观点则认为,父母受教育水平越低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可能的原因是,父母受教育水平越低,越难以合理有效地引导孩子上网,从而增加了孩子网络成瘾的风险。在实证研究方面,截至2016年,72项研究探讨了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其中,绝大部分研究(63%)发现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并无显著的联系,18%的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19%的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水平越低的青少年更可能沉迷网络。综合而言,父母受教育水平并不是影响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这与Lai和Kwan[21]综述论文所得结论一致,即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较为混乱。

3.6 父母职业差异

父母职业状况是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关?理论上讲,父母职业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在于从事某些职业的父母忙于生计而弱化对孩子的管教和引导、给孩子陪伴和情感交流的机会偏少、因职业声望不高而降低孩子的自豪感和积极情绪体验、因工作性质的原因更多示范网络使用和提供接触网络的机会。在实证研究方面,现有研究总体上数量偏少且结果分歧较大。在这些研究中,半数以上发现父母职业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并无显著联系,少量研究发现父母职业为工人、农民、自由职业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也有少量研究发现父母职业为教师和医生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父母职业并不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因素。当然,对此结论需持谨慎态度,因为现有文献对父母职业的设定和编码缺乏统一标准,降低了不同研究结果的可比性。未来仍需对此做更多探索。

3.7 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一些观点认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青少年更可能网络成瘾。可能的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越好,青少年更可能拥有较多零花钱、拥有更好的上网设备和条件,从而更容易沉迷网络。另一些观点则认为,家庭经济状况越差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可能的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青少年更加自卑或拥有较低的自控能力,父母的经济压力、婚姻冲突、负性情绪和消极教养都更多,更难提供合理有效的上网引导,这些因素都可增加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风险。在实证研究方面,截至2016年,55项研究探讨了家庭经济状况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其中,绝大多数(65%)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并无显著的联系,20%的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15%的研究发现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综合而言,家庭经济状况并不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这也与Lai和Kwan[21]综述论文所得结论一致,即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比较混乱。

3.8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网络成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一些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可能网络成瘾。可能的原因是,独生子女所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拥有更为便利的上网条件,从而更容易沉迷网络。另一些观点则认为,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可能网络成瘾。可能的原因是,非独生子女相对更难获得父母的支持和关爱以及对上网的合理有效引导,从而更容易沉迷网络。在实证研究方面,截至2016年,49项研究比较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网络成瘾水平的差异。其中,绝大多数(65%)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网络成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20%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网络成瘾,14%的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可能网络成瘾。综合而言,是否独生子女并不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

3.9 家庭结构差异

来自完整家庭(孩子与亲生父母共同生活)与非完整家庭(孩子未能与亲生父母共同生活)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水平是否有差异?理论上讲,非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并体验负性情绪,因而增加了网络成瘾的风险。在实证研究方面,截至2016年,61项研究比较了来自完整家庭与非完整家庭青少年网络成瘾水平的差异。其中,56%的研究表明非完整家庭的青少年比完整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44%的研究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水平并无显著的差异。综合而言,非完整家庭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尽管这种效应相对较小。当然,在解释该结果时需要保持谨慎,因为部分研究在测评家庭结构时所用指标和方法以及所选样本可能不利于识别出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显著效应。当然,也可能是非完整家庭成长的青少年获得部分外界援助或借助自身心理调适,逐渐摆脱非完整家庭的阴影。

3.10 是否住校差异

住校生与走读生网络成瘾是否存在差异?一些观点认为,住校生比走读生更容易网络成瘾,因为他们远离父母监管,更可能进出网吧。另一些观点则认为,走读生比住校生更容易网络成瘾,可能是由于家长管理不如学校住宿管理那么严格(如封闭式校园管理),增加了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在实证研究方面,截至2016年,20项研究比较了住校生与走读生网络成瘾水平的差异。其中,25%的研究表明住校生更容易沉迷网络,15%的研究支持走读生更容易沉迷网络,60%的研究表明两者网络成瘾水平并无显著差异。综合而言,是否住校并不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

3.11 是否留守差异

留守青少年是否比非留守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理论观点认为,留守青少年比非留守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因为他们往往面临亲子沟通不足、社会支持偏低、负性情绪较高、父母监控弱化以及零花钱较多等不利因素。实证研究方面,只有少量研究比较了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水平。这些研究基本上表明,留守青少年比非留守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