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主要进展
1.政策环境逐步完善
2014年,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为北京市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建设全球大数据创新中心奠定了基础。随后,中关村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路线图和企业分布图,为北京市提升创新能力、聚集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创新政策体系提供了关键指引。2016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北京市成为全国大数据和云计算创新中心、应用中心和产业高地。2017年,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加快推动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此外,《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北京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北京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也将发展和应用大数据作为重点任务。同时,北京市持续推进大数据相关重点项目落地实施,2018年大数据等领域共10个项目获市级财政资金支持,共计8358万元。随着各项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和创新性政策的不断制定以及资金的不断投入,北京市大数据发展环境将日益完善。
2.组织建设持续推进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大数据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大数据相关工作日益增多,加快推动大数据发展的紧迫性也与日俱增。为适应当前形势,北京市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下设大数据建设处(智慧城市建设处)、大数据应用与产业处、大数据标准与安全处(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处)3个处室。3个大数据处室从不同维度推进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保障数据安全。其中,大数据建设处主要负责统筹北京市数据资源管理和建设工作;大数据应用与产业处主要负责统筹推进北京市大数据政用、民用和商用,指导电子政务大数据应用,促进行业、企业大数据应用,指导大数据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数据增值方服务应用;大数据标准与安全处主要负责拟定北京市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以及大数据相关标准规范。随着三大处室职能作用的持续发挥,北京市大数据组织机制将逐步完善。
3.数据资源体系加速构建
北京市高度重视数据资源体系建设。2012年10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上线运行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http://www.bjdata.gov.cn,致力于提供北京市政务部门可开放的各类数据的下载与服务,为企业和个人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推动信息增值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数据分析与研究工作的开展。截至2019年9月,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接入部门数达到56个,开放数据集1321类,数据量达到7916万条。其中,全面开放1257类数据集,数据记录超过445万条;定向开放64类数据集,数据记录超过7471万条。网站数据资源内容涵盖经济建设、信用服务、财税金融、交通服务、医疗健康、教育科研、企业服务、政府机构与社会团体等20个主题。
4.信息产业基础雄厚
北京市信息产业实力雄厚并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态势。2018年,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服务和数据服务企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量质齐增、创新活跃、潜力强劲”的发展特点。全行业实现增加值3859.0亿元,同比增长19.0%,增速居各行业之首;占全市GDP比重达12.7%,创历史新高;增速高于全市第三产业,平均增速11.7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0913.3亿元,同比增长16%,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北京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实现营收3007.9亿元。此外,北京市还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等产业的发展,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高端发展。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设立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及北京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北京智慧社会创新中心、北京人工智能专利创新中心三个产业创新中心。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编制完成“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举行了园区揭牌仪式,园区正式进入建设阶段。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和首批面向行业应用的二级节点启动建设。培育典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双跨平台和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5G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
5.融合应用持续深化
北京市贯彻落实“边汇聚、边共享、边应用”的“多边”策略,着力推动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各方面加快融合。北京市积极推进相关大数据试点应用,启动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项目300多个。其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统计,实体经济大数据应用占比较大,大数据产业地图服务平台、空间楼宇和产业经济大数据研判体系、农业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王府井全渠道中心-智能营销系统等应用项目占比超过50%。此外,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领域均有典型应用,且应用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如城市空间三维仿真系统、交通管理“云瞳”“云指”系统、AI+政务大数据平台、海淀区块链+不动产交易、通州城市大脑-生态环境治理平台等项目。此外,大数据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了O2O、共享经济等数据驱动的新兴业态,如美团、滴滴、摩拜、ofo等。
6.企业数量质量齐升
北京市大数据产业生态逐步完善,企业数量和质量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北京市大数据企业如图6-1所示。从数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大数据企业单位数量超过1435家,形成一批拥有大数据自主核心技术产品的企业。从产业链分布来看,产业链各环节均有企业布局。其中,数据源环节包括数据堂、九次方等,数据采集环节有神策数据,数据存储环节有金山云,数据挖掘环节有明略数据,数据可视化环节有数字冰雹等。此外,在政府、通信、交通、金融、医疗、工业等行业应用领域也有许多优秀企业,如东方国信、滴滴、昆仑数据等。

图6-1 北京市大数据企业
7.集聚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北京市稳步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为京津冀大数据产业未来发展勾画出路线图。中关村以大数据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为核心,成立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定位于促进京津冀大数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源共享、监测评价和试点示范等,支持各区域大数据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京津冀。此外,2018年,北京市在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例如,组织召开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启动京津冀大数据数字生态产业园建设方案论证,组织软件企业参加京承、京张大数据产业对接洽谈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