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性的整体
这种辩证法的概念使人们怀疑它的可能性。不管怎样变化,矛盾中都有自始至终的运动。这种期望似乎在宣扬一种精神总体——即我们刚才认为不可操作的同一性命题。我们听说,无休止地反思事物本身矛盾的精神,如果不得不以矛盾的形式组织起来的话,它就必须是事物本身;那种在唯心主义辩证法中打算超越被视为虚假片面的每一特殊的真理,是整体的真理。如果不这样预先设想的话,辩证法的步骤就没有动机和方向。我们不得不回答说,精神经验的对象是一个自在的、非常现实的对抗性体系——不能和它在其中重新发现自身的认识主体相调停。唯心主义向主体和精神领域投射的实在性强制状态,必须从这个领域中再译成原文。唯心主义还剩下的东西是:精神的客观决定因素即社会,既是主体的一个缩影,又是主体的否定。在社会中,主体是不可知的和残缺不全的,因此它是极其客观的概念,以致被唯心主义误当作某种实证的东西。
体系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系,而是一些人的最受制约的精神的体系。这些人拥有它,却又不知道它在多大程度上属于他们。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根本不同于它的理论构造——的主观预想是未被解决的部分,也是与主体未调和的部分。它自身的理性像先验的主体一样是无意识的,想靠物物交换来建立同一性,同它将其还原于公分母的主体是不可比较的:是作为主体敌人的主体。先前的一般性既真实又不真实。真实,是因为它形成了黑格尔叫作精神的“以太”;不真实,是因为它的理由也不是理由,它的普遍性是特殊兴趣的产物。这就是对同一性的哲学批判要超越哲学的原因。但这种乌托邦未表达的东西是:如果即使在风靡一时的生产环境中也还值得继续生活的话,那么,拒不归属于同一性的东西——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说是“使用价值”——也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乌托邦发展到了发誓仇视自身现实化的程度。面对具体的乌托邦的可能性,辩证法是事物的虚假状态的本体论,而事物的正确状态却不受它支配;不论是一个体系还是一个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