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色彩设计(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色彩知觉

一、色彩的几种知觉现象

1.色的适应

当一块鲜艳的颜色刚被看到时会很夺目、刺眼,但不一会儿就觉得暗淡了,这种视觉对色彩的习惯过程称为色适应。与色适应相类似的视觉适应现象还有明适应与暗适应。

2.色的恒常性

色的恒常性是指人们头脑中旧经验对事物所形成的固有印象。例如一件白色的睡衣,无论是在红色光线、还是黄色光线下,通常都被知觉为白色。同样,一面鲜艳的红旗尽管是在阴雨天,也很容易被知觉为红色。这是由于一旦某物的色彩被认可,即使客观条件有所变化,而相应的知觉却恒常不变。

3.色的同化

有时,在一些色彩组合中,色与色之间不但不使对比加强,反而会在某色的诱导下向着统一方向靠拢,这种现象称为色彩的同化效果。例如将橘红色与橘黄色并置,其中黄色成分被同化,而各自较弱的红色也被同化,两个色就显得比原来灰暗些。再如一块面料,蓝色的底子上布满了白色小点,蓝色与白色产生了同化现象,使原有蓝色的明度看起来明显偏高。

要强调的是,色的同化一定要有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如各个色彩具有共同因素,色面积的大小相近,形的集中与分散适宜等。

4.色的易见度

一般来说,色彩的属性差越大,越引人注目,尤其明度差是决定辨识度的最主要因素。如在制作标牌、广告时,图形色与底色是两个不同的色相,但明度近似,那么形象肯定是模糊的。相反,即使它们的色相一致,但明度变化很强烈,那么视觉的易见度也是高的。

5.色的错觉

一般表现为边缘错视和包围错视两个方面。当错视出现在对比色交界线的两侧时,称为边缘错视。包围错视也可称为全面错视,指在同样光照下反射同样光的物体,因对比的作用常常会使我们全面改变对比色光的感觉。包围错视比边缘错视带来的错觉更强烈,也更重要。

错觉是由于人的生理构造决定的,并非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错觉的强弱与观者的距离、色本身的对比强度、色间交界线的清晰度、色面积的大小等有关。掌握了色的错觉,才能有效地控制它,给配色带来主动。

二、色彩对比

1.色彩对比

前一节已谈到,人在知觉的过程中常会“上当”,换句话说,我们似乎很难认识一个颜色的物理真实面貌。因为任何颜色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们都是从整体中显现出来的;而我们的知觉也不可能单独地去感受某一种颜色,总是在大的整体中去感受各个部分。更进一步讲,对一块颜色的认识,总与它存在的环境有关。

色彩对比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放在一起时,由于相互影响的作用显示出差别的现象。在我们的视觉中,任何色都是在对比的状态下存在,或是在相对条件下存在。例如画色彩写生,初学者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调色板上的颜色似乎调准了,可是涂到画面上又觉得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每调一笔就走到对象前面对比一下,但结果还是和感觉中的对象色彩不一样。其原因在于对象、调色板、画面分别处于不同的色彩环境中,同样一个色在不同的地方会得到不同的视觉效果。所以,在观察色彩时,应该关注的是客观物象之间的对比关系,只要画面的总体感觉“对”了,则颜色也就“准”了。反之,总的感觉不“准”,即使个别颜色与对象完全一样,也不可能有“准”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对比的存在对于视觉是绝对的,对于对比的效果则是相对的。研究对比的规律,就等于研究视觉的基本规律。

2.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

(1)同时对比:将色彩的对比从时间上加以区分,同一时间、同一视域、同一条件、同一范畴内眼睛所看到的对比现象,称为同时对比。同时对比带来的知觉现象是由人的视觉生理平衡引起的。人类的眼睛有对色彩自动调节的功能,即人的眼睛对任何一种特定的颜色都同时要求看到它的相对补色。只有在这种互补关系建立时,我们的视觉才会满足和趋向平衡。如果这个补色还未出现,眼睛会自动地将它产生出来。这种色彩效果实际上只是作为一种知觉假象出现的而非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只发生于眼睛之中。

(2)连续对比:指先后看到的对比现象,也称视觉残像。残像又可分正残像和负残像两种。正残像指当强烈的刺激消失后,在极短时间内还会停留在眼中的现象,它是与刺激色相同的一种色的持续。例如注视一个红色,当把红色拿走时,其兴奋状态还会在眼中保留片刻,使此时看到的其他色都多少反射了一点红色光。负残像产生在正残像之后,当强刺激引起视觉疲劳时,眼中则会出现一种与原色相反的色光。例如,朝天看太阳,过会儿再看地下时则会出现无数黑点;另外,对黑色纸上的绿色圆形注视一会儿,再转眼看白纸,白纸上就会清楚地显现出红色圆形。大家可以用任何色彩来重复这种试验,而产生的视觉残像总是它的相对补色。

与同时对比原理相同,连续对比中的视觉残像也是由生理平衡造成的。长时间观察一种色,眼睛就会因太刺激或太乏味,有不平衡之感,这时人的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本能就显现出来了。人们寻找这种平衡一般从三个角度:寻求相对补色,寻求全色相,寻求中性灰色。只有视觉达到了平衡,眼睛才能减轻疲劳。国外许多医院的手术室都选用绿色为环境色,医务人员的服装也是绿色的,从连续对比的视觉规律看这是非常科学的。在现代设计的其他领域中,如电影、电视、广告、标志、体育用品(如橘色乒乓球与蓝色球案)、室内装饰等,都大量运用连续对比来加强对于视觉传达的印象或减少视觉疲劳。

从以上诸多例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同时对比还是连续对比,都有可能产生一种错觉。连续对比所造成的错觉是可以消除的,而同时对比造成的错觉是不可以消除的,也是无法改正的。

3.色彩三属性对比

(1)明度对比:指将不同明度的两色并列在一起,明的更明、暗的更暗的现象。明度对比效果是由于同时对比性错觉导致的。明度的差别可能是一色的明暗对比,也可能是多彩色的明暗对比。人眼对明度的对比最敏感,明度对比对视觉的影响力也最大、最基本。黑、白、灰决定着画面的基调,它们之间不同量、不同程度的对比具有能够创造多种色调的可能性。而色调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塑造力,如空间感、光感、层次感、清晰感等。因此,在色彩对比中,首先理解和掌握明度的黑、白、灰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①无彩色系的明度调子:以黑、白、灰系列的9个明度阶梯为基本标准来进行明度对比强弱的划分。如图2-11所示,靠近白色的3级称高调色,靠近黑色的3级称低调色,中间3级称中调色。

色彩间明度差别的大小决定着明度对比的强弱。3个阶梯以内的对比为明度弱对比,又称短调对比;5个阶梯以外的对比称明度强对比,又称长调对比;3个阶梯以外,5个阶梯以内的对比称明度中对比,又称中调对比。

图2-11 明度对比强弱的划分

在明度对比中,如果其中面积最大、作用最强的色彩或色组属高调色,色的对比属长调,那么整组对比就称为高长调。如果画面主要的色彩属中调色,色的对比属短调,那么整组对比就称为中短调。按这种方法,大体可划分为10种明度调子:高长调、高中调、高短调、中长调、中中调、中短调、低长调、低中调、低短调、最长调。第一个字都代表着画面中主要的色或色组(图2-12)。

图2-12 无彩色系的明度调子

②有彩色系的明度调子:明度对比不仅指无彩色系的黑色、白色、灰色,它更多地存在于有彩色系中。在光谱色中,黄色最亮,紫色最暗,橙色、绿色、红色、蓝色处于中间。如果在一个高调画面中选用紫色,就只能将它加入大量的白色,使明度提高;将黄色变为低调色则要加黑色或其他深色。事实上,任何颜色都只有在它原有明度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如红色在中等偏低明度中显示的力量最强。这样,在保持明度调子和谐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色彩的彩度和色相倾向。短调对比的明度差不宜过小,在弱对比中寻求色相、彩度上的变化;低调色组要注意加强色彩的鲜艳度,不然很难改变画面的沉闷感;长调对比由于本身的明度反差大,要尽量保持色相调子的稳定。总之,有彩色系的明度调子较之无彩色系的明度调子更为复杂,它不单是明度的考虑,而是三属性的综合运用。

以无彩色系的明度调子为理论基础来理解生活中的有彩世界。高长调图2-13(c)以高调色为主,配以明暗反差大的低调色,形成高调的强对比效果。它清晰、明快、活泼、积极,富有一定的刺激性,如白色与黑色、月白色与深蓝色、浅米色与深棕色、粉橙色与深灰色。此调比较适宜于礼服与正装。高中调[图2-14(b)]:以高调色为主,配上不强也不弱的中明度色彩,形成高调的中对比效果。其自然、明确的色彩关系多用于日常装中,如浅米色与中驼色、白色与大红色、浅紫色与中灰紫色。高短调(图2-15):以明亮的色彩为主,采用与之稍有变化的色进行对比,形成高调的弱对比效果。它轻柔、优雅,常被认为是富有女性意味的色调,如浅淡的粉红色、明亮的灰色与乳白色,米色与浅驼色,白色与淡黄色等。高短调适合于轻盈的女装及男夏装。中长调:以中调色为主,采用高调色与低调色并与之对比,形成中调的强对比效果。它丰富、充实、强壮且有力,常被认为是男性色调,如大面积中灰色与小面积的白色、黑色,金褐色与深褐色,牛仔蓝色与白色。中中调[图2-13(a)]:属不强也不弱的中调中对比,有丰富、饱满的感觉。因为此调比较适中,服装中出现的也较多。中短调:以中调色为主,采用稍有变化的色与之对比,形成中调的弱对比效果。中短调含蓄、朦胧、恬静,如灰绿色与洋红色、中灰色与灰蓝色。低长调:以低调色为主,采用反差大的高调色与之对比,形成低调的强对比效果。此调显得压抑、深沉、刺激性强,有种爆发性的感动力,如深灰色与淡黄色、深棕色与米黄色,多用于礼服和正装的配色。低中调[图2-13(b)]:以低调色为主,配上不强也不弱的中明度色彩,形成低调的中对比效果。它庄重、强劲,多适合男装和女秋冬装的配色,如深灰色与大红色、深紫色与钴蓝色、橄榄绿色与金褐色。低短调(图2-16):以低调色为主,采用与之接近的色对比,形成低调的弱对比效果。它沉着、朴素,并带有几分忧郁,如深灰色与枣色、橄榄绿与暗褐色。冬天的男装多采用这种调子,显得稳重、雄大。最长调(图2-17):指黑、白色各占二分之一的对比关系。此调对于短款的女夏装及充满前卫感的服装都较为适合。

图2-13 明度对比(毛天骅-2009级)

以低调色为主,配上不强也不弱的中明度色彩,形成低调的中对比效果。它庄重、强劲,多适合男装和女秋冬装的配色,如深灰色与大红色、深紫色与钴蓝色、橄榄绿色与金褐色。低短调(图2-16):以低调色为主,采用与之接近的色对比,形成低调的弱对比效果。它沉着、朴素,并带有几分忧郁,如深灰色与枣色、橄榄绿与暗褐色。冬天的男装多采用这种调子,显得稳重、雄大。最长调(图2-17):指黑、白色各占二分之一的对比关系。此调对于短款的女夏装及充满前卫感的服装都较为适合。

图2-14 明度对比(李聪颖-2010级)

图2-15 明度对比(韩婷-2010级)

图2-16 明度对比(熊怡-1992级)

(2)色相对比:指将色相环上的任意两色或三色并置在一起,因它们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现象。色相对比是给人带来色彩知觉的重要方面,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有利于人们识别不同程度的色相差异,增加视觉的判断力,同时,也可以丰富色彩感受,满足人们对色相感的不同要求。

图2-17 明度对比(邓悦欢-2010级)

图2-18 色相对比关系

图2-19 色相对比——同类色(陈君峯-1992级)

色相对比的强弱取决于色相在色相环上的位置(图2-18)。从色相环上看,任何一个色相都可以自我为主,组成同类、类似、邻近、对比和互补色相的对比关系。同类色相对比:指色相距离15°以内的对比,是色相中最弱的对比。由于对比的两色相距太近,色相模糊,一般被看作是同一色相里的不同明度与彩度的色彩对比,如深蓝色与浅蓝色、艳红色与灰红色。此调由于不含其他色相的关系,自然会产生一种调和、雅致的感觉,是服装的主要配色手段(图2-19)。类似色相对比:指色相距离30°左右的对比,是色相中较弱的对比。这一色相对比类型也可以被理解为红、橙、黄、绿、蓝、紫六个基本色相中一个色相间的冷暖对比关系,如草绿色与翠绿色,湖蓝色、钴蓝色与群青色。此对比的特点仍然是统一、和谐,比同类色相对比的效果要丰富得多(图2-20)。邻近色相对比:指色相距离60°左右、90°以内的对比,属色相的中对比。这一色相对比类型也可以被理解为红、橙、黄、绿、蓝、紫六个基本色相中相邻两色相间的对比关系,如红色与橙色、橙色与黄色、黄色与绿色。此类型的对比效果较前两种对比有所加强,配色效果显得丰满、活泼,既保持了画面统一的优点,又克服了视觉不满足的缺点。服装设计和室内设计常常采用这种配色手法(图2-21)。对比色相对比:亦称大跨度色域对比,指色相距离120°左右的对比关系,属色相的中强对比。这一色相对比类型也可以被理解为红、橙、黄、绿、蓝、紫六个基本色相中每间隔一个色相间的对比关系,如红色与黄色、黄色与蓝色、橙色与绿色。这种对比有着鲜明的色相感,对比效果生动活泼、强烈而饱满(图2-22、图2-23)。互补色相对比:指色相距离180°的对比,是色相中最强的对比关系,是色相对比的极致。它适于较远距离的设计,使你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一种色彩印象,如街头广告、标志、橱窗、商品包装等。互补色在色相对比中最难处理,它需要较高的色彩搭配技能(图2-24)。

图2-20 色相对比——类似色(张航-1992级)

图2-21 色相对比——邻近色(孙云-1993级)

图2-22 色相对比——对比色(张佳宁-1998级)

图2-23 色相对比——对比色(芦子微-2009级)

图2-24 色相对比——互补色(崔苗-2005级)

正如黑色与白色是明度对比的两个极端那样,红色、黄色、蓝色是色相对比的极端。红、黄、蓝三原色和橙、绿、紫三间色组成的互补关系,构成了补色对比的三个极端,也可被理解为是有彩色对比的三个终极:黄色、紫色是明度对比的极端,红色、绿色是彩度对比的极端,橙色、蓝色是冷暖对比的极端。

色相对比有着较为直接的对比效果,因为它是由一些未经掺和的色彩以其最强烈的明度来表示的。当明度、彩度有了变化时,色相对比就会具有丰富的、全新的表现价值。通过黑色和白色的分隔,可使色相原有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另外,对比中的面积比例、形状大小以及聚与散的组合是无穷多的,所以相应的表现潜力也是无穷的。

图2-25 彩度对比强弱的划分

(3)彩度对比:指将不同彩度的两色并列在一起,因彩度差而形成鲜的更鲜、浊的更浊的色彩对比现象。彩度对比较之明度对比、色相对比更柔和、更含蓄,其特点是增强用色的鲜艳感,即增强色相的明确性。彩度对比的强弱取决于对比色彩间彩度差的大小。例如红色与蓝绿色色相(图2-25),红色的彩度值为14,将它们划分为3段,靠近中轴的段内称低彩度色,纯色所在段内称高彩度色,中间部分称中彩度色。相差10个阶段以上的彩度对比应称为彩度强对比,差4个阶段以下的称彩度弱对比,差6~7个阶段的称彩度中对比。而蓝绿色相的彩度值仅为6,同样划分为3段,差4个阶段以上的彩度对比就应称彩度强对比,差2~3个阶段的称彩度中对比,差1个阶段的称彩度弱对比。其他色相的彩度对比关系可依此类推。

彩度对比中,如果画面占大面积的色是高彩度色,对比的另一色属低彩度色,那么将形成鲜艳的强对比效果,即鲜强对比。用这种方法大体可划分为7种彩度调子:鲜强对比、鲜弱对比、中强对比、中弱对比、浊强对比(图2-26)、浊弱对比[图2-27(b)]、最强对比。彩度较高的颜色还可以分得更细,如鲜中对比[图2-27(a)]、中中对比、浊中对比(图2-28)。

图2-26 彩度对比(金雷婷-2008级)

4.色彩对比与面积、形状、位置、肌理的关系

色彩总是通过一定的形状、面积、位置和肌理表现出来。因此,研究色彩对比,就一定离不开与之相关的这些要素。

图2-27 彩度对比(吴栩茵-2005级)

图2-28 彩度对比(陈君峯-1992级)

(1)面积与色:

①面积对比的规律:面积对比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块相对比的面积比例关系,即色面积的大小。面积的大小对色彩对比的影响力最大。如图2-29所示,四张图中对比的两色均为对比色,对比双方的面积之和不变,图(a)和图(d)中有一色面积较大,对另一小面积的颜色起到烘托或融合的作用,对比效果是弱的;图(b)和图(c)中的两色面积相差不多,对比效果相对强烈。因此可以说:对比色彩的双方面积相当时,互相之间产生抗衡,对比效果强,也称抗衡调和法。当面积大小悬殊时,则产生烘托、强调的效果,也称优势调和法。另外,同一色彩的面积大往往比面积小的感觉明亮,画出的点、线看起来也比面的明度低。

图2-29 色面积对比的规律

②色面积与平衡:以纯色的色面积为例。纯色色彩的力量均衡取决于两种因素,即明度和色面积。歌德根据颜色的光亮度定出了纯色明度的数比:

黄色∶橙色∶红色∶紫色∶蓝色∶绿色=9∶8∶6∶3∶4∶6

那么,为保持色量的均衡,上述色彩的面积比应与明度比成反比关系。例如,黄色较紫色明度高3倍,为取得和谐色域,黄色只要有紫色面积的三分之一即可。具体数量关系见表2-3所示。

表2-3 色量均衡关系

以上这些均衡的面积比仅就纯色而言,若是改变了其中任何一色的彩度,那平衡的面积比也会随之改变。需要指出的是,纯色和谐的比率关系只能作为选色的基点,因为大量的配色效果并不只是考虑纯色的应用。

(2)形状与色:形状是色彩存在的形象要素之一。在图2-30中,每个方形中的两色面积均是相等的,形状由集中到分散逐渐分割,尽管画面总的色量没变,但对比的效果却大有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形状会影响色对比的强弱。形状越完整、越单一,外轮廓越简单,对比效果越强;形状分散,外轮廓复杂,对比效果则相对减弱,接近中性混合。通常个体的形单纯,组合后的形也相对单纯,加上单纯的色,形成对比的最强效果。外形简单,用复杂的颜色会削弱对比效果,但可使画面显得丰富;复杂的形忌用复杂的色,否则会显得过于杂乱无章,呈现零对比效果。

图2-30 形状与色

(3)位置与色:通常对比色彩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上下、左右、远离、邻近、接触、切入、包围等。从图2-31中可以看出,在保持双方色彩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位置远时对比弱,接触时对比强,切入时更强,一色包围一色时最强。

图2-31 位置与色

(4)肌理与色:肌理指形象表面之纹理。一般质地光滑的表面反光强,反射一致,色彩会随着光的变化而显得不稳定,使色彩显得比实际明度或高或低,如玻璃制品、金属、绸缎等。相反,表面粗糙的质地反光弱,反射不一致(表面凹凸不平),使色彩看上去比原有明度稍暗,如毛衣、粗花呢等。而那些光洁度很强的表面,看到更多的是光源的反射色,其自身的颜色显示得差。

理解肌理与色彩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表现和创造不同的带有肌理感的视觉效果。在一张服装设计图中,如果只标明用红色面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写明是红纱、红绸还是红毛呢,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传达出设计意图。

色彩表现中的肌理效果可用不同的颜料(如水粉、油画色、透明水色、丙烯、油漆等)、不同的工具(如毛笔、钢笔、喷笔、油画棒、派克笔、丝网、木板等)和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美妙的肌理经常会在有意和无意中诞生。

有关服装面料的质地问题请参阅第四章第一节“服装色彩与面料、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