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插图的历史
插图相对其他类别的绘画,更注重叙事性和系列性,它总是通过一个或多个画面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简单地将它们称为说故事的画)。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作品都具有插图艺术的特点,通过研究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理清插图设计发展的脉络,了解插图的特性,进而消除对插图艺术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并喜爱插图艺术。
1.2.1 中国插图的发展历史
插图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代,在古老的汉文字尚未产生之时,古人就以图为“书”开始进行记事、传播信息的活动。在文字发明以后,早期的汉字仍是以图画的方式表明信息含义(从甲骨文中的“日”、“月”、“山”、“水”等字即可看出),或以图画作为文字的组成部分。虽然现代插图已经有了更为宽广的概念,但究其源由,最先还是出自于书籍之中。我国书籍插图的历史悠久,古代画于墙上的壁画、刻于竹简及画在纸和绢上的图像、用雕版印于书中的图形,都称为“图”或“像”。东晋陶渊明诗云:“流观山海图,是古书无不绘图”。清人徐康《前尘梦影录》记载“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见图1-8~图1-11)。

图1-8 中国殷商时代占卦用的甲骨文

图1-9 古代插图作品

图1-10 古代插图作品

图1-11 古代插图作品
我们可以从现有的考古资料中发现,在汉代就有了图文并茂的形象资料。马王堆汉墓帛画《天文气象杂占图》《社神图》《卦象图》上面分别绘有东皇太一神像、雷公、雨师、太阳神羲和各路星宿、青黄二龙及象征卦象图形。文字为:以楚为首的赵、中山、燕、秦、戎、宋、越、齐、韩、魏、卫等云气名和各种主成败主气候的占物名称,如“大风”、“大雨”等。以上这些文图并重的帛书图画中的图,已具有了某种插图的意味(见图1-12、图1-13)。

图1-12 《天文气象杂占图》

图1-13 《社神图》
到了汉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促进中国早期插图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比较成型的插图逐渐开始发展、成熟起来。不过那时还延续了锦帛、竹木简卷轴形式,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我国目前保存下来最早的插图是1900年从敦煌17窟洞窟中发现的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锲刻刊本《金刚经》的卷首画(见图1-14)。这也是世界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插图,其插图人物众多、布局严谨、刻画圆熟、线条流畅、气象庄严。可见唐代宣传佛教的壁画、塑像、经卷图画已经相当盛行。

图1-14 《金刚经》的卷首画
由于在当时还不具备大量印刷普及的客观条件,唐代除佛经插图外,其他类插图较为少见。到了五代十国,插图开始用于历书和类书。
宋朝重视文治,雕版印刷术得到全面发展,版刻插图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北宋初期的版刻插图艺术,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后来版画插图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大,出现了很多类别的书籍插图,医药学书籍的插图,比如《大观本草》《政和本草》(见图1-15)、《圣济总录》中的插图等;经史类书籍的插图,比如《新定三礼图集注》《尚书图》(见图1-16)、《纂图互注礼记》《纂图互注荀子》(见图1-17)中的插图等;科技类书籍的插图,比如《营造法式》《宣和博古图》(见图1-18)中的插图;乐书、画谱类书籍的插图,比如《乐书》《梅花喜神谱》中的插图等。宋太宗时刊印的《御制秘藏诠》中的插图,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版画。宋代版刻印刷中还出现了一种供张贴的图画,被认为是中国年画的前身。西汉刘向编《烈女传》,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其中插图作为文学类书籍的插图被认为是自有绣像书籍以来最为经典的作品。“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图形标记,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插图。金·平阳(今山西临汾地区)姬家雕印的《四美图》(见图1-19),描写了古代四位美女: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的丰姿,其画面构图饱满,人物形象俊美,刻绘精细,被誉为宋代木版插图艺术代表作品之一。

图1-15 宋代本草图

图1-16 《尚书图》

图1-17 《纂图互注荀子》

图1-18 《宣和博古图》

图1-19 《四美图》插图
中国不少品种的书籍插图,到元代才开始出现,如元代《西厢记》插图是现存最早的戏曲插图,《全相平话五种》插图是现存最早的平话插图。元代,也是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元刊书籍插图与两宋相比非但毫不逊色,而且大有进步。就宗教版刻插图而言,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的《碛砂藏》扉页画严整工丽、精细工巧,艺术水平远在宋朝之上,是一幅不同凡响的作品(见图1-20)。

图1-20 元代《碛砂藏》扉页
我国古代各类图书插图,除少数手抄本配以手绘插图以外,基本都是木版水印插图。《中国古代版画史》中就配有大量木版水印插图,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为一部插图史。纵观从唐至清千多年来的木版插图,从题材内容,刻绘手法,艺术风格看,基本上是一脉相承。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插图艺术也在逐步普及、提高。到了明清,迎来了我国木版插图艺术的黄金时期。如明末陈老莲《九歌图》中的《屈子行吟》、《北西厢记》中的《窥柬》、《鸳鸯冢娇红记》中之“娇娘”、《水浒传》中众多的英雄人物绣像,以及清任渭长的高士、剑侠、列仙人物、清改琦的《红楼梦图咏》、焦秉贞的《御制耕织图》、钱慧安等绘刻的《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都是明清两朝的代表作品。另外像明《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怀远堂批点燕子笺》中“丽飞云像”、《天工开物》中“花机图”、“锤锚图”、“耕余剩技图”,以及清《古圣贤像传略》、《吴郡五百名贤图传赞》、上官周绘刻的《晚笑堂画传》、(乾隆)《南巡盛典》等也是明清两朝的优秀作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刻绘精美、印刷细致,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特别是小说戏曲插图,人物形象、情节均十分生动,环境道具配合得当,引人入胜(见图1-21~图1-23)。

图1-21 《西厢记》插画 作者:陈老莲

图1-22 白描作品 作者:陈老莲

图1-23 天工开物
清代民间套色木版年画,它们以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年画(见图1-24、图1-25)为代表。年画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正所谓“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洋洋大观任百姓欣赏与使用,也为商家服务;除了供节日里张贴,也可平时观赏;可用于公共场所,也可置于百姓之家。甚至茶肆杂货店里的装潢画、爆竹外面的包装纸,婚嫁用的喜幡……到处都贴有精美的“图画”,可以说这些木版年画就是插图发展的一种形式,只是百姓通常在逢年过节张贴而取名年画而已。其中有些以传播商业信息或美化商品为目的的画面,也就是早期的商业插图。民间木版年画是从版画插图发展而来,浓厚的民间色彩有着独特的风韵,从人物造型到画面色彩处理,处处显示着自己的特点,如有剪纸一般的单纯明快简洁,有似彩塑一般的明丽悦目的色彩,有像民间图案一般的装饰味。

图1-24 清 桃花坞 商业插图

图1-25 清 杨柳青套色年画
另外到了清末出现的月份牌广告(见图1-26)也是插图发展的一种形式,画面大多以“洋装、美人”为内容,也有戏曲人物,采用擦笔水彩西洋技法和彩色印刷制作,力求精致甜美。月份牌画面内印有商品、商号及全年的月份年历,有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属商业插图。
明清以后,随着西方铜版、石版、照相制版等现代印刷术的传入和现代图书装帧、装订业的兴起,尤其是西洋绘画技法的传播,使我国图书插图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单一的木版水印方式被各种新的印刷手段所替代,以线描造型为主的绘画方法受到各式各样艺术流派、绘画手段的冲击,近现代中国插图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图1-26 清 月份牌广告
到了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一批有识之士及许多美术青年走出国门到日本、欧美留学。他们回国后,积极创办美术学校,从事新式图书报刊美术工作,提倡中西合璧之国画,使旧中国整个美术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蔡元培、鲁迅、陈之佛、李叔同、刘海粟、丰子恺、徐悲鸿、林风眠都是新兴美术运动的杰出代表。其中在提倡书籍装帧、插图艺术新风方面,鲁迅、丰子恺、闻一多等先生贡献颇多(见图1-27)。

图1-27 丰子恺作品

图1-28 西行漫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图书出版工作,插图艺术发展很快。各出版社在组织作者方面都很下功夫。北京、上海等地大的出版社还积极培养自己单位的专业画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两位画家在插图方面值得大书一笔。一是著名漫画家、装饰画家张光宇先生。他的插图风格独特,其简练清爽的线条,幽默生动的造型,装饰性色彩与黑白对比,使他的作品颇具奇趣。如《西行漫记》(见图1-28)《十日谈》《新民间情歌》《神笔马良》(见图1-29)《水浒》人物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他和其他老一辈画家的影响带动下,中国装饰风格插图形成一派,其中著名的有张仃、夏同光、周令钊等老先生以及袁运生、蒋铁峰、刘绍荟等后起之秀。另一位是著名画家黄胄。60年代初,维吾尔民间传说《阿凡提的故事》出版,引起读者广泛兴趣,不少画家为之作画。黄胄先生画了一幅写意白描插图发表在1961年的《民族画报》上。凡看到的人,无不为之赞赏。其生动的勾线,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简洁明快的画面令人佩服。同时期他还为著名文学作品《红旗谱》创作了极为精彩的水墨画插图。其中主人公春兰的形象被刻画得非常成功。画家生动地刻画了这位农村少女向往革命,在走上进步道路过程中的觉醒与激情。这幅作品的画面很美,写意人物画特有的奔放、潇洒的笔墨韵味和准确的人物造型融合得非常好,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范例。

图1-29 神笔马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图书、报刊需求量空前增加,图书市场迅速兴盛起来。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民众审美趣味的日益多样化,使我国插图艺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涌现了一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外优秀插图营养的优秀插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见图1-30、图1-31)。

图1-30 《马戏班》具有中国画传统特色的插图 作者:关良

图1-31 《孔子—向天祈福》作者:张锡明

图1-32 矢量插图设计 作者:李欢
如今,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和各种应用软件的问世以及数码技术的发展,图形的制作处理功能不断强大,插图的设计与创作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技术和想象力的结合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插图设计与商业相结合,被应用在了各种媒介之上,这些新媒体空间也使得插图设计具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图1-32~图1-35)。

图1-33 矢量插图设计 作者:李欢

图1-34 笔记本插图 作者:秦昊

图1-35 CG插画设计作品 作者:张若昕
1.2.2 外国插图的历史
公元前3000年前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见图1-36)。楔形文字与图画相配合,具有基本的图解性质,形成了早期的“图书”。埃及是插图历史悠久的国度,其很多雕刻和草纸文书上都带有装饰味很浓的插图。这些纸上书写的文书被称为“埃及文书”,并以其中的《死亡之书》最为经典(见图1-37)。

图1-36 楔形文字

图1-37 埃及《死亡之书》
埃及人相信有来生,相信死后的人会进入另一个世界,所以很多死者在入葬的时候会有《死亡之书》陪葬。大部分的《死亡之书》都有插图,描绘的是死者和神会面的场景,画面精美而装饰味浓郁,布局巧妙,与文字交相辉映。这些图画后来被看成是西方插图艺术的发端与细密画的初始。
与中国相同,当版刻技术还没发明时,手抄本也是外国插图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欧洲,人们以手绘方式描绘《圣经》等书中的封面插图、扉页插图、篇首大写字母装饰、内文插图。在其他地区,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贝叶经》和玛雅人的插图也是手绘于植物或动物皮上的。拜占庭的手抄本最初都是装饰画,一切都要符合宗教需要,直到十二世纪才出现插图。在中国版刻印刷术没有传入日本之前,日本的插图也主要是手绘形式。法国直到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才出现带插图的手抄本。
据历史记载欧洲大约于十五世纪初开始应用简陋的版刻印刷设备。1455年德国的约翰·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并且印刷了《圣经》里的插图(见图1-38),由于技术不成熟,很多人物的脸部模糊,但是在这之后印刷书籍变得方便、廉价。它冲击了在这之前的手抄书制作业,逐渐取代了制作精美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的手抄本。1470年德国出版家安东·科伯格出版了《纽伦堡编年史》(见图1-39),此书规模宏大,仅插图就多达1809幅,在西方插图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图1-38 《圣经》故事版画插图 作者:古斯塔夫·多雷
古斯塔夫·多雷,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毕生创作有大量《圣经》故事版画插图。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才辈出,大师林立,欧洲插图艺术更是突飞猛进。德国艺术大师丢勒1498年的《启示录》插图(见图1-40)是有史以来著名的插图之一。另外,他还发明了蚀刻技术。同时期在德国另一位艺术巨匠汉斯·贺尔拜因创作的所有插图作品中,《死亡之舞》(见图1-41)53幅木刻插图被公认为“插图艺术的最高典范”。作品意在揭示无论贫富贵贱,死亡终究会降临到所有人身边。有人将丢勒和贺尔拜因比作这一时期插画艺术家中的太阳和月亮。

图1-39 《纽伦堡编年史》

图1-40 《启示录》插图作品 作者:丢勒

图1-41 《死亡之舞》 作者:汉斯·贺尔拜
当时的欧洲正值黑死病流行期,加上连年的战争,欧洲的人口锐减。其时“人人都有一死,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开始流行。在这个大前提下,有了《死亡之舞》。这些木版画表现了不同的人将被死亡带走时的状态。大众对这些画的评价很高,有人觉得是代表了插图的极高水平,不过也有人持异议,他们认为从人体结构的方面来看,骷髅的很多结构都不准确。
十七世纪,报纸的出现使插图有了一块新的阵地,报纸承载的信息量多而杂,相应的插图风格样式也在变化。一直到十八世纪末,产业革命促成了社会都市化、大众化,并带来报纸杂志的繁荣,报纸中的插图也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视觉对象和精神食粮。这一时期,在亚洲日本出现了版画插图,又称“浮世绘”。当时歌舞伎剧场单张发行的精美浮世绘海报受到百姓的喜爱,家家户户张贴收藏,这是浮世绘的昌盛期(见图1-42,图1-43)。
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的杂志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娱乐方式,插图因此得到极大的刺激和发展。当时,由哈伯兄弟倡导的以插图为主的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受到了广泛欢迎。如《圣经》一书就配有1600张木刻插图。哈伯兄弟推出的《哈伯市场周刊》非常重视插图的质量,聘请了杰出的插图画家为每一期刊物创作插图和漫画。纳斯特创作的“圣诞老人”、“山姆大叔”(见图1-44)、“哥伦比亚女神”等形象可谓家喻户晓,至今仍有影响力。这充分反映了当时插图水平的高超以及插图在人们生活中和艺术中的地位,那个时期成为美国插图的黄金时代。

图1-42 日本浮世绘 作者:喜多川歌麿

图1-43 日本浮世绘 作者:喜多川歌麿

图1-44 美国“山姆大叔” 作者:纳斯特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众多的优秀艺术家参与了书籍插图创作,原因是出版商视插图画家与书籍作者同等重要,积极邀请一流艺术家为书籍创作插图,以达到打造经典书籍的目的,同时也带动了插图艺术的发展。
“二战”期间,为了躲避战乱和纳粹的迫害,许多艺术家、设计家纷纷来到美国,源于欧洲的新思想与美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高度发达的市场相结合,开创了现代设计的新时代。二十世纪中期,日本文化受到欧美文化的冲击,使其插图设计在艺术思想和风格上也受到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东西方文化通过撞击磨合,逐步形成了日本现代插图设计的风貌。二十世纪60年代末期,非主流文化群体中的一些人,吸收了光效应及波普艺术的表现手法并以大众文化为媒介和对象,引发了插图艺术的新浪潮(见图1-45)。
二十世纪70年代,由于电视的普及使报刊杂志的发行和插图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际网络蔓延,使插图进一步出现了萎缩。到了二十一世纪,杂志和书籍的发行量开始回升,插图也跟着恢复了生机。与此同时,插图从单纯地服务于书籍、杂志、报纸也转向了其他领域,如在商业广告、产品包装、网页设计、动画、电子游戏创作中服务,使插图发展的空间更加宽阔。

1-45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