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作战人才培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舆论斗争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

近几场现代局部战争中的舆论斗争实践证明,只有建立一支舆论斗争人才大军,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斗争略才能得以落实。舆论队伍主要指国家军队赋予有关使命的从事舆论策划、传播、管理、教育、训练和保障的各类人员。在信息化条件下,必须十分注意对舆论队伍素质的培养,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头脑清醒、充满智慧和亲和力,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外交知识,又了解国际传播规则、善于同世界各国记者打交道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组织管理人员,还包括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和军事评论员。虽然对不同类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所差别,但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则是共同的。

舆论斗争人才的素质高低影响着人心向背。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1991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发动地面进攻,伊拉克军队的官兵竟成群结队地向多国部队投降,其中还有将军。被审问的战俘中有98%的人承认看过美军的传单,88%的人相信传单的内容,70%的人说是传单的内容使他们最终决定投降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军的舆论攻势非常成功,伊拉克军民的媒介素养较低,很容易被美军的宣传所欺骗,萨达姆的形象被成功抹黑,这些俘虏的遭遇从阿布格莱布监狱爆出的虐囚丑闻中可以看出,并不是美军宣传的那样。再来看美国,民意调查显示,截至伊拉克战争前夕,一直有超过半数的人反对战争,但是战争打响后,赞同不经联合国授权就攻击伊拉克的美国人却达到60%左右,而布什本人战争期间的支持率一度高达90%。对安全感的追求使公众甘愿牺牲一些民主、自由,对外显示出较为一致的支持态度,这也说明民众的媒介素养较高。

舆论斗争人才能够通过舆论斗争平台提升普通民众的媒介真伪辨别素养,使其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明辨是非,支持配合己方的正确舆论导向,不给敌方舆论斗争以可乘之机,并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能够团结一致凝心聚力,自觉支持政府决策。

一、舆论斗争人才的基本构成

舆论斗争人才根据担负的职责任务不同,可以分为领导机关和指挥员以及新闻传媒专业人员。

(一)领导机关和指挥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战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增强要求舆论斗争必须依靠政治、外交、军事、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密切配合,统一策划和组织,使舆论斗争能够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信息化战争中,美国组建了专门策划战时报道的指挥中心,它的30多个成员分别来自政治、外交、军事、科技、文化、传播等与战争密切相关的领域,他们都是各领域中资深而富有见地的专家。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这个机构负责有关战事的新闻报道,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伊拉克战争中,在美军中央司令部担任新闻发言人的是陆军准将布鲁克斯。每次战况通报会,布鲁克斯都图文并茂地介绍前一天的战绩,陈述美方观点,表达准确,吐字清晰,分析战场得心应手。与布鲁克斯相对应,伊拉克的新闻发言人、新闻部长萨哈夫影响更大。有人甚至戏说伊拉克在战争中打的就是萨哈夫一个人的战争。路透社报道说,布什也承认自己是萨哈夫公共关系风格的崇拜者。其实,伊战中的舆论斗争队伍的能力体现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那些工作在前线部队、被美军称作“公共事务官员”的军事新闻组织协调人员都有杰出表现。他们具体负责处理协调与媒体的关系,接待安排记者采访,向记者提供可报道的线索,落实战时新闻报道的各项法律条文政策规定。凭着对国际事务的洞悉,对战争全局的深切把握和对现代传播知识技艺的博学,他们为各自阵营的新闻舆论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舆论斗争政治性、专业性强,需要一批懂政治动员、宣传鼓动、外事活动,会组织指挥、处置情况、发动群众、网络作业、撰写战时政治工作文书的政治作战人才,以及相应的专门领导机关,负责舆论斗争的谋划和指挥。

(二)新闻传媒专业人员

舆论斗争具体实施需要新闻传媒的专业人才,能够把领导机关和指挥员的作战意图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利用传单、电视台、广播、网络等载体有效散播出去,这就需要精通舆论斗争的技术开发型人才,能够进行舆论斗争技术研究创新、信息资源开发、装备器材改造、网络软件编程制作的专业人才,再就是熟悉舆论斗争的实际应用型人才,会操作舆论斗争装备器材、会运用舆论斗争手段方法、会特定地域方言和英语、会组织舆论斗争一般战技术训练。

目前,大众一般把传媒人才等同于新闻人才,即在新闻采、编、评、播一线的人员,如记者、编辑和主持人等。但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认识已经不能准确涵盖传媒人才的内涵,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传媒经营的市场化需要熟悉新闻传播规律、精通策划、指导、经营的管理人才,传媒竞争的白热化需要采编、拍摄、传送等技能融合、熟悉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复合型业务人才,传播途径的多样化需要研发、监控、防御一体的技术保障人才。因此,传媒人才是指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为载体,以传播信息为手段,以告知民众事实真相和影响民众思想与言行为目的的传媒管理、业务和技术保障人员。

二、领导机关和指挥员的舆论斗争能力素质要求

各级首长机关是部队舆论斗争训练与作战的神经中枢,我军舆论斗争力量准备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我军各级首长机关组织指挥舆论斗争的能力素质。舆论斗争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首长机关。

一是要强化首长机关舆论斗争战略思维能力。现代战争的实践告诉我们,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斗争已经基本上超出了战役战术范畴,成为国家战略层和决策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最显著特点就是宏观性战略性。这就客观上要求我军各级首长机关的舆论思维能力必须具有世界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各级首长机关要通过深刻研究学习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军事斗争准备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深刻研究学习军事运筹学、信息化战争理论等现代军事知识,深刻研究学习舆论斗争谋略和战争进程的关系,深刻学习研究舆论斗争的一些作战机理和特点规律,不断增强其舆论斗争战略思维能力,确实使各级首长机关能站在很高的层次上思考和研究我军舆论斗争问题,特别是能科学的结合我军实际和战争要求,谋划和设计我军的舆论斗争战略,创新出具有我军特色的舆论斗争攻防战法。

二是强化首长机关的破解舆论斗争难题的能力。随着舆论斗争力量准备的逐步展开,各种难题和矛盾相继出现,比如,舆论斗争理论研究的创新点根本点究竟是什么?舆论斗争与其他作战样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军现有的新闻技术传播水平,人员素质究竟能打什么样的舆论斗争?如何把舆论斗争教育训练与部队其他教育训练相融合?面对强敌舆论进攻的基本特点基本战法,如何有针对性地组织部队实施舆论斗争攻防演练等等,是制约我舆论斗争力量准备深入进行的“瓶颈”和难题,都急需首长机关回答和解决。因此,首长机关必须紧紧围绕舆论斗争的发展趋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谋求新发展。要确实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及时把影响、制约舆论斗争力量准备的问题、症结找准找对,增强攻关解难的针对性。要善于从矛盾的普遍性找到矛盾的特殊性,从舆论斗争的难点、疑点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加强研究,拿出确实可行的对策办法,增强攻关解难的实用性。要善于根据所属部队的不同特点,设计舆论斗争的攻关课题,赋予其相应的试点任务,创新出舆论斗争的多种新战法新训法,并不断地归纳群众的首创经验。通过以点代面谋求舆论斗争的整体进步和整体发展,增强攻关解难的群众性。

(一)重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及时主动发声

自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和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在中央外宣办的直接推动下,目前,有7个党中央部门、70多个国务院部门、31个省(区、市)以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高法、高检和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建立了这一制度,国防部以及各军种都有了新闻发言人,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式的制度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党和政府以及重要国际组织相比,我国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虽然起步晚,但速度快,很有声势,也很有成效,但在努力实现制度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形成一个专业的平台和窗口,专门负责政府同媒体打交道的日常事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围绕东海和南海局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频繁发声,及时应对各种疑问,澄清事实真相,起到了正面引领舆情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及时了解舆论关注点

党和政府及军队的特殊地位使其身处新闻信息和社情民意的海洋中,受关注度高,涉及党和政府及军队的舆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对于各种社会舆论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心,诚心诚意听民声、实心实意察民意。这样才能在及时掌握相关信息的前提下,把潜在的问题尽早解决,以免最后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应该说,作为肩负重任的领导机关和指挥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民声民意是工作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决策符合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更好地引领舆情的发展。对待网络民意要具有辩证理性的媒介观。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领导机关和指挥员应充分认识当前严峻的网络形势,把网络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官方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网络沟通平台,同时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断培养自身提高建设、运用、管理网络的水平,适应网络化生存。这才是领导机关和指挥员对待网络民意的合理媒介观念。2013年12月,网爆内蒙古乌海发生殴打新兵事件,引起了热炒,官方第一时间了解到舆论关注点,当天晚上就进行了公开回复,承认事实,表达歉意,承诺严肃彻查,之后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很快平息了舆情。

(三)内知“国情”,外知“世情”,能够把握大势与正确处置舆情

领导机关和指挥员平时对所主管的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基本事实、基本数据、基本法律法规、基本政策,历史、现状和未来,进展、成就、难点和措施,事件、人物和故事,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等等,都要把握透彻、了然于心,对记者可能问及的问题的回答都要尽可能做到成竹在胸,这就是内知“国情”。同时,还要吃透中央和上级的精神与要求,了解世界发展之大势,掌握其他单位和地区的通常的与独特的做法与经验,把握住方方面面、纵向横向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外知“世界”。这样,面对记者介绍情况、回答问题时,就会沉着自如、得心应手。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基础知识及应对网络事件的能力。比如说,专门成立应对网络的相关机构,专门应对网络上的消息,专门回应网民的质疑、批评,有专人监控网络舆情,并有较为完整的公关危机的应对预案。2012年网上热炒的刘园园冒充军人事件,由于军队相关机构的负责人及时主动发布调查结论,很快就澄清了事实真相,使其对军队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

(四)采取多种形式,能够灵活打好舆论斗争

当前,要充分满足公众和媒体的知情权,争取和赢得舆论上的主动,仅仅采取一种同媒体打交道的形式已远远不够。由于媒体的充分发展和发达,不仅要及时向媒体发出声音,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广而告之,让大大小小境内境外的媒体和一般公众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声音,了解事件的进展。主要包括:举行新闻发布会;召开背景吹风会;组织记者集体采访、单独采访;发布新闻公报、声明、谈话(含新闻通稿);答复记者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问询;通过政府网站和有关新闻网站发布新闻信息。这六种形式也是最为常用的形式,只要有利于满足公众知情权、有利于传播政府权威信息、有利于事情本身的处置、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声誉,就可根据发布的主题、内容、时间、紧急程度等自身特点,公众与媒体的关注程度以及实际效果,加以灵活组合运用。2016年围绕“南海仲裁”,西方部分媒体和政客颠倒黑白,在国际舆论上搅起浑水,企图逼迫中国接受不合理的非法裁决,我国驻外的大使纷纷在各国主流媒体主动发声,澄清事实真相,起到了很好的舆情引领作用。

(五)加强议程设置,善于引领舆情走向

在舆论判决基本形成时,再去引导舆论,此时对舆论进行引导,非常困难和吃力,效果也不好。要学会在新闻发布上进行议程设置,即设置议题、话题,把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及时地发布出去,吸引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吸引公众的关注和议论,用设定的议程去影响媒体报道议程,再影响公众关注议程,最后达到主导舆论而不仅仅是引导舆论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提高议程设置的有效性,在发布的主题和内容设置上,要努力把政府要说的、媒体感兴趣的、公众关心的结合起来,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最近几年,我们主动公开舆论关注的辽宁舰训练、歼20服役、国产首艘航母下水等信息,有效引领了舆情发展,防止了各种不实甚至是恶意造谣的舆情信息扩散。

(六)有效组织新闻发布,营造良好舆情氛围

为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实效,要注重权威性、时效性、准确性、接受性。在策划选择发布人时,既要考虑选择政府或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出场,更要考虑是否由政府或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出场效果更好,以增强权威性。要注意时效性、准确性,原则上越快越好,发布的信息要准确无误,不能遮掩,更不能有模糊的、虚假的信息。此外,向媒体发布信息时还要注意公众的接受程度,可考虑通过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方式提供信息,尽可能让媒体准确地掌握并全面客观地报道出去,最终让公众能看得明,听得懂。发布单位应当谨言慎行,不仅仅要禁绝“雷语”,还必须尽快提高直面媒体和善于同媒体进行直接沟通的能力。领导机关和指挥员进行媒介公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沟通媒介来沟通民众,在这里,沟通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这样,才有利于创造积极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

(七)客观分析、正面回应,正确处置负面舆情

对于媒体报道所谓的负面信息,要正确看待、客观分析、正面回应,区别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对待。从经验看,对于媒体已报道的或提出采访申请和问询的信息,大致可分三类进行回应:一是片面的不实的信息,对此要快速回应,提供全面的真实的信息。二是攻击的污蔑的信息,对此可视舆论环境即受关注度的大小来应对,如果受到普遍关注,就要及时广泛地予以澄清驳斥;如果仅是在一定范围内受关注,就在这个特定范围内进行回应,不扩大,以防止跟进炒热;如果只是受个别媒体关注,可一对一地做其工作。三是客观的监督的信息,经查核后,确实属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就要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做到以舆论为镜,及时去调查处理,及时向媒体通报调查处理的进展情况,形成媒体监督与自身工作的同向效应。总之,领导机关和指挥员要同境内外媒体加深了解、加强合作,对于媒体的问询和采访申请,努力做到“零拒绝、零投诉”,并抓住媒体报道方的采访需求,把想说的话说出去。

(八)注意身份和立场,冷静应对敏感问题

这是领导机关和指挥员同媒体打交道的新闻素质和媒体素养问题。在与媒体接触时,特别是接受采访、发布信息时,一定要时刻注意:一是站在政府立场上,反映政府意志、表达政府观点、说明政府行为、维护政府形象。在此基础上,把个人素养魅力有机融入信息发布中,增强应对舆情效果。二是根据自己的身份,确定回答问题的范围,讲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涉及其他领域,恰当回避自己不熟悉的问题。如记者问及别的部门和地方的事,可请其向有关部门和地方作了解。三是按既定口径表态。要围绕发布重点始终把握住局面;对于记者提问时的追问、发难等,要冷静沉着应对,不污辱、指责、蔑视记者。

三、新闻传媒专业人员的舆论斗争能力素质要求

新闻传媒专业人员是指具备一定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像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的基本技能、热爱本职岗位并且从事前述工作内容的专业人员。其工作内容是对新闻信息认定、采集、加工、制作的综合管理内容。新闻传媒专业人员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采访与编辑,肩负着真实、客观、公正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的神圣使命,其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内容、质量和影响力,直接关系舆论斗争的效果。

(一)播、编、摄、采、写等业务能力

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及媒介融合的加深,在行业中特别需要两种新型人才:其一,能够综合管理各种介质媒介平台的高水平管理人才;其二,能够掌握各种传播技能及善于运用各类技术工具的全能型的记者编辑。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需熟练、广泛掌握各种现代化的采编录传设备,能够将视频、图表、文本、照片等进行综合、恰当处理,具有播、编、摄、采、写等宽泛化能力,即同时为网站提供图文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与提供图片等。网络新闻传播者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通晓其他学科的知识,包括文、史、哲和计算机及其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英语,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网络中9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语进行传播的,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互联网主要还是英语的天下,要想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技术来为我国的新闻传播服务,网络新闻工作者至少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要熟练掌握各种多媒体的采编运作流程。网络时代下,媒介不断融合,这也预示着以往单一化介质的新闻媒体会被新型全媒体逐步取代。新闻从业者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全媒体工作需要,不仅要具有以视频、图表、照片、文本等为基础的各种介质的采编素质,还要掌握与了解诸如网站、电台、报社及电视台等各种媒体的运作流程与工作规范,拥有符合网络时代需求的业务操作能力与媒体新闻业务理念。网络时代的媒介融合乃是对传统媒介管理与体制的强有力挑战与冲击,基于此背景下的采编管理,不再像以前那样的一报一台各行其责的工作模式,而是各媒介融合驱动的团队合作,同时也是各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整合与重组。从纸质新闻的采写与编辑,到视音频新闻的剪辑与摄录;再到报纸新闻的刊发、电视与广播新闻的播报、网络新闻的上传与发布,新闻采编人员需熟知各种媒体的采编流程,方能更好地开展跨媒体介质下的团队协作工作。

(二)信息整合与新闻价值判断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充斥于各类媒体之间的传播阻碍渐被清除与弥补,且传播技术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主体。博客等诸多新兴媒体所引领的“去中心化”的新型传播方式,使得当前传播空间更像是“各放异彩”的信息交流平台。基于此状况,如何有效提升媒体新闻报道的言论导向能力与公信力,变得日渐重要;编辑的信息整合能力与新闻价值判断力,日渐成为对媒体竞争力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核心要素。

第一,信息整合能力与新闻价值判断力对新闻报道的内容产生影响。以往,职业新闻采编人员承担着新闻信息的采访与发布,政府机构、各类企事业组织及社会团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者。伴随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普通受众不仅日渐成为新闻事件的亲历者,而且在新闻事件中还日渐扮演着报道者。在网络与媒体融合时代,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多元发展,互动、双向传播成为现实,受者与传者的划定日渐难分,各类新闻内容的生产主体日渐宽泛。最显著表现就是网络这一平台使得大众上传各种自制内容、发布“公民新闻”成为现实,并日益成为时尚。此趋向在新闻传播当中,无不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特权与垄断,并且对传统媒体以往的言论导向能力产生了大幅影响。大量出现的公民自制内容,不仅拓宽了媒体信息内容的来源与形式,而且还丰富了媒体的新闻报道类型,但也带了问题。因非职业新闻传播者具有差异性的新闻价值判断力、媒介素养及知识结构等,所传播的新闻信息交错繁杂。这便要求媒体采编人员能够及时甄别、提炼、整合公众所提供信息,进而经过采制与加工,形成与媒体报道规范更为相符的新闻。

第二,信息整合能力与新闻价值判断力对于新闻报道质量具有决定性。在媒体日渐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编辑的核心职业素养与价值取向,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采编新闻,需要有整合各类新闻的头脑,善于运用专业的思维与眼光,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与分类,然后利用最优方式及最佳媒介,将这些信息传播出去,展现给受众,进而实现新闻报道影响力与质量的双提升,提升传播效果。可以说,编辑的信息整合能力与新闻价值判断力,乃是网络时代下媒体融合优势发挥与否的有利杠杆。新闻价值判断力和新闻发现力密切相关,新闻发现力就是指记者能够敏锐地、准确、快速地发现、捕捉、识别、挖掘新闻事实的一种特有能力,即所谓的新闻敏感性。这是新闻采编人员基本的能力和素质。不具备这一基本素质,即使是鲜活的新闻事实摆在新闻采编人员面前,他也可能视而不见,从而失去了及时捕捉新闻的难得机会。敏锐的新闻发现力是建立在新闻采编人员良好的政治判断力、扎实的理论水平以及瞬间的选择与判断力基础上的。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发现典型的、值得宣传和报道的新闻事实。

(三)新闻策划能力与信息资源发掘能力

一是新闻策划能力。随着媒体融合的日趋深入,传统媒体掌握了新闻时段与版面,在信息平台上占据较大优势的时代已经不再凸显。网络时代媒介的融合,使许多新闻媒体存在着如何对日渐无差别的信息素材进行处理的棘手问题。基于媒体平日所开展的各种新闻传播活动实践得知,真正属于首发的独家新闻,通常不会占据主导地位,而积极找寻信息的“第二落点”,也就是二次挖掘其他媒体所首发的各类新闻,此形式已然成为新闻报道工作的基本趋向。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伴随当今日益激烈的新闻同质化竞争,重视原始新闻信息的增值开发与深度加工,并为受众提供适宜的新闻解读,以此帮助他们更好的、深入、全面的理解每日世界各地的新变化、新动态,此种模式是媒体在网络时代下赢得市场、争取主动的重要策略。至此,需要媒体的采编人员需具备高质量的新闻策划能力,经有效、深入策划,深入挖掘信息及其内外在延伸内容,然后经过制作,形成别具风格的信息产品,以较好方式与形态供受众赏阅。

二是信息资源发掘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媒体的日渐融合,媒体所进行的新闻报道已经从以往的实时报道转变为全时报道,这无疑增大了新闻报道的需求量。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网络时代下,需善于挖掘自身的信息资源发掘能力,捕捉各种新式且有价值的信息,由此生产出更多新闻产品。新闻采编人员要善于拓展新闻获取渠道,掌控新闻源。在媒体日渐融合的大趋势下,人际联系通道日渐多元,因此,在捕捉信息素材及获取新闻线索方面将会更具优势。采编人员要善于运用此点,有效掌控新闻信息资源。不仅要将诸如电视、广播及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维护好,还要善于借助微博、微信、BBS、MSN及QQ群等,获取有价值新闻信息。

四、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

普通民众是舆论斗争的重要对象,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舆论信息能够方便即时地影响普通民众。目前,全球网民的数量已经突破35亿,占世界人口的57%。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对舆论斗争甚或战争的成败有重要影响,要打好舆论斗争,必须了解民众,不断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基本含义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人们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也有人把媒介素养分为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指的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二)“第二媒介时代”

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了“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播放模式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第二媒介的本质特征就是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以网络为例,互联网“博客”、“播客”的开通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近几年,各种虚假新闻,搞笑文字,恶搞图片在网络上愈演愈烈,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规范网络行为的新要求,政府发布了相关法律政策,然而对公众自身内在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关键。

(三)“第二媒介时代”的传播特征

1.普通个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

马克·波斯特所说的“第二媒介时代”,是相对于20世纪大部分年代里盛行的“播放型传播模式”所对应的“第一媒介时代”而言。当时信息的发布权掌握在极少数的专家知识分子手里,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并且没有互动交流。他认为,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电话等的结合所逐渐形成的替代模式,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正在形成,其中“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三个概念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公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与使用者,实实在在地成了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

2.个人自由发表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实现互动交流。

普通个人成了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传播主体不再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传播权力,信息的话语权也被分散到了普通个人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信息的解码自由发表言论。网络的“贴吧”给了网民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但言论的过分却也可能使本来美好的东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3.媒体个人化对新闻把关的降低。

媒体个人化加剧了信息传播内容的泛滥,把关降低。在网络中,人们时而虚假,时而真实,网络把关低,使得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媒体更是渲染炒作,有娱乐化倾向。

(四)“第二媒介时代”对公众媒介素养新要求

网络是个虚拟的环境,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自由发表言论,因为没人知道自己是谁,他可以不必负任何责任。在“第二媒介时代”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我们急需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公众,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

1.作为受众,应能够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见,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我国的受众是很好的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首先,受众应当明白媒介所构建出的拟态环境,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其内容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拷贝,而是经过刻意筛选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的融合。其次,受众应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媒介所报道的信息,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对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批评性意见。最后对媒介中屡见不鲜的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垃圾信息、庸俗信息等,受众应认知其危害性,提高对这些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受众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奠定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正确解析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2.作为传者,要自觉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强化自身的传媒职业精神。

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传者,之所以会出现文章前半部分所叙述的不良后果,一是由于人性的弱点,从众心理,当一种形式出现,受到很大关注,传播极快,效果极佳时,另一种形式的东西就会大量产生,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这种从众心理,了解其害处,克服人性的弱点。二是由于传者缺乏职业道德,未接受传媒素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说:“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的传播,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职业道德,也难保证每个人都受到过新闻专业的严格训练,通过他们所传播的信息,很难说是真正新闻还是无知之见。”传者媒介素养的提高,使自身了解了传播实质,明了传播意义,知道话语权的重要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者。

眼下,众多受众正享受着网络带来便利与娱乐。但是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公众,面对琳琅满目,变化纷杂的信息,个人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更可能成为一名传播人。这就要求个人要有相应的媒介素养。其中不仅要对各种媒介信息有较高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为个人生活发展所用,更要做一名合格的传者。

当前,网络上还出现了网络红客、五毛党、网络大V等特定称谓的网民,在舆情发展中具有各自独特的影响力,舆论斗争中这些是可以借助的网络舆情力量,但也需要加强管理,防止其走向反面。

从舆论斗争的发展和实践看,舆论作战队伍在专业方面应当具备三种基本能力:一是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舆论斗争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实践过程,遭遇的许多问题乃是综合性问题,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这要求舆论队伍既通晓或者熟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基本情况,又要了解和掌握传播学、心理学、电子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并且能够综合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决策。二是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能够把自己掌握的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情况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己方内部表达,能够把对外的舆论斗争信息寓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有效地传输出去。三是敏捷的特情处置能力。由于涉及现代战争的领域越来越多,人们不可能洞悉所有领域,意外情况经常出现于舆论斗争的组织和策划之中,这就要求舆论斗争的“战斗员”能够对遭遇的特情迅即做出正确反应。